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有人认为刘备当初是黄巾贼这样的观点?

回答
关于刘备曾是黄巾贼的说法,这在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些讨论,但如果要详细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个观点并非主流,也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来支撑。 大部分历史学家和对《三国志》有深入研究的人都认为刘备在黄巾之乱中是镇压黄巾的官军一方。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出现呢?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们一件件剥开来看。

1. 对“流贼”身份的误解与概念混淆

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黄巾贼”的性质。黄巾起义是张角领导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其核心诉求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他们披上黄巾作为标志,对抗的是腐朽的东汉王朝。

而刘备,虽然出身贫寒,早期也确实为了生计而贩卖草鞋、织席,生活困顿。他在响应朝廷号召,组织乡勇、义兵时,本身也是一个在乱世中求生存、寻求出路的人。

有人将“流民”、“起义”和“贼”这几个概念简单地联系起来,从而模糊了界限。在古代,官府眼中的“贼”,往往是反抗统治的武装力量。而黄巾军就是被官府定义为“贼”。如果有人因为刘备早期的生活状态或其招募武装的行为,就将其与“黄巾贼”划等号,这是一种概念上的误读。

2. 对刘备早期经历的过度解读与牵强附会

刘备早年的确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困苦。他为了生存,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在黄巾之乱爆发后,他挺身而出,组织了以关羽、张飞为首的几百人,加入了官军的行列,参与镇压黄巾军的战斗。这一点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先主未弘,泛贩履织席,母氏丧,哀毁骨立。……及黄巾起,杀卢植,格兰,……先主乃率众诣阙,举兵击黄巾,时别部司马朱儁以先主为伏,以为行营别部司马。”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注意到刘备早期并不是什么大官,也不是什么显赫的家族出身。他所率领的也只是一支小型的地方武装。在某些“阴谋论”或者“反历史”的叙事中,会试图将所有在乱世中兴起的人物都往“反贼”或“盗匪”的行列里靠拢,以此来消解他们身上光辉的色彩,或者制造一种“历史真相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例如,可能会有人说:“刘备一开始也没有什么名声,谁知道他是不是也曾经和黄巾军有过联系,只是后来加入了官军讨伐他们?” 或者说:“在那个乱世,谁能保证所有人都站在官军一边?刘备的出身如此草根,说不定也曾有过徘徊。”

这种说法,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论”的泛滥,但缺乏实证。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详尽无遗,但《三国志》作为正史,明确记载了刘备的行动轨迹——他是在黄巾之乱时,主动“诣阙,举兵击黄巾”。这意味着他从一开始就是以官军的身份参与的。

3. 对“招募”和“游侠”文化的理解偏差

刘备早期确实有游侠之风,喜欢结交豪杰,招募有能力的人。这种行为在那个时代并不少见,很多有志之士都希望通过组织武装来施展抱负。但是,这并不等于他就是“贼”。

“贼”在古代更多是指非法武装、反政府武装。刘备招募的是愿意追随他,共同对抗黄巾军的“乡勇”、“义兵”。他虽然在早期没有正式的官职,但他响应的是朝廷的号召,他的目标是平定叛乱。

有些人可能会将这种“招募”行为,与黄巾军的组织方式进行类比,认为都是一种“拉队伍”的过程。但两者在合法性、目的和最终归属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黄巾军是起义,而刘备的武装是应募响应官府的号召。

4. 存在恶意抹黑或哗众取宠的成分

不得不承认,在网络信息时代,为了吸引眼球,或者出于某种个人喜好,也确实有人会抛出一些非主流、甚至违背史实的观点。这种观点往往带有“反叛经典”、“颠覆传统”的色彩,能够引发一部分人的关注和讨论。

“刘备曾是黄巾贼”这种说法,恰恰是这种性质的观点。它挑战了人们对刘备作为“仁君”形象的固有认知,因此容易引起争论。但正如前面所说,它缺乏历史依据。

总结一下,对于“刘备曾是黄巾贼”这个观点,我的看法是:

它不符合史实记载: 《三国志》等正史明确记载刘备在黄巾之乱中是以官军身份参战的。
可能源于概念混淆: 将“草根出身”、“早期困顿”、“招募武装”与“黄巾贼”混为一谈。
可能出于过度解读或牵强附会: 对刘备早期的经历进行不合理的联想和猜测。
存在哗众取宠或恶意抹黑的可能: 试图通过颠覆经典来吸引关注。

所以,理性看待这个观点,我们应该坚持以史实为基础,不被捕风捉影的猜测所迷惑。 刘备虽然经历了艰辛的创业过程,但他最终选择的是为国效力,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而不是与之对抗。他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在乱世中,从一个卑微的身份,凭借自己的努力、仁德和坚韧,最终成为三国鼎立一方的君主。将他与“黄巾贼”相提并论,是对历史的矮化和误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着像是典型的钓鱼文,具体目的不得而知,大概跟桓温读了姜维的信后说诸葛亮可以瞑目差不多,这样的新发现可以带来流量。

当时幽州战区确实不容乐观,刺史郭勋及广阳太守刘卫被杀,幽州的核心力量被击破。但涿郡一带大概有邹靖等汉军顽强抵抗,能撑到卢植、皇甫嵩等北上,不至于让幽州沦陷也已是军功。广阳沦陷又不等于涿郡沦陷,北京沦陷又不等于保定沦陷,刘备为什么要逃?张郃同时期也在河间鄚县应募入伍,距离涿县很近,难道张郃也是黄巾军不成?你就不让邹靖、韩馥、刘备、张郃等人在易水之间组成一套防线自卫吗?

话说回来,原来这刘备早跟张郃有接触,后来在定军山之战还盯着老战友的军营打也太坏了吧。

幽州形势危机,邹靖的确可能没什么战功,但是用比二千石的校尉和秩六百石的北军中候对比是降职绝对是个大坑。校尉在东汉不是常任官职,征讨过后被收回很寻常,而北军中候是监管北军五营的官职,我们可以俗称为禁军统领,哪怕是五校尉秩品高于北军中候,也要归北军中候所管。最初刺史秩品也不高,但作为监察职位权力极大,逐渐也就摆正了位置。尚书令直至脱离少府编制以前秩品也不高,然其权重有目共睹。

汉末,何顒、刘表、孔融均出任过北军中候此位,这三位都是士人,说明邹靖也混入了相对较高层的圈子,能在禁军中获得威望,明显是一份很好的政治资历,故有资格跟皇甫嵩等人一同商议讨伐韩遂的对策。

《刘镇南碑》对此还大书一笔:“幕府礼命,集于北军。督齐禁旅,如罴如熊。”

能翻书翻到县志的人想来不会不知道这种区别,可见文章有意钓鱼。《定襄县志》最早是出于明朝万历年间,那时《三国演义》已经很流行,明清的县志和野史根据《三国演义》编历史的例子很多,除去一些地理方面的描述有参考价值,人物经历均是怎么精彩怎么写,拿万历年间的县志解释《三国志》的内容可谓本末倒置。

吕布投奔刘备之际,只提到二人均是边地武人来套近乎,不曾提到过讨黄巾的事情,如果两人早有交集,吕布不可能不多说几句。文中认为刘备能跑到定襄本身也很离谱,上文提及黄巾起义时兵荒马乱他就无法南下,那时鲜卑势力早已分布到代郡、上谷、雁门等地,且不谈吕布身处于沦陷区怎么不逃,刘备率着小股部队从涿郡一路打到定襄,他手下的乌丸杂胡骑已经战斗力强到离谱。

如果还不理解我就多提一句,东汉定襄县属于云中郡,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附近.........估计编《定襄县志》的人都不清楚汉代定襄的位置,还以为在雁门以内。

《汉书·地理志》载:“定襄郡高帝置。莽曰得降。属并州。户三万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万三千一百四十四。县一十二: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定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

《后汉书郡国志》载:“云中郡秦置。十一城,户五千三百五十一,口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云中、咸阳、箕陵、沙陵、北舆、武泉、原阳,【定襄故属定襄。成乐故属定襄。武进故属定襄。】”

至于刘备为贼所破后去投靠公孙瓒,那是讨伐张纯时期的事情了。那时刘备已到了下邳讨贼,历任下密丞、高唐尉,在徐州、青州跑了个遍,跟郑玄、陈纪谈笑风生,被吕布击败才去投奔公孙瓒不知从何说起,只要看过《三国志先主传》的都不可能被误导,这钓鱼的意图也太明显了。不过说回来,能被钓鱼的人群当然不会去翻《三国志》最主要的几篇阅读。

user avatar

无法理解。不说其中的细节令人喷饭,更不用说假如刘备真的出身黄巾,在历史学家眼里怎么就成丑闻了?不应该大书特书吗?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刘备摇身一变成无产阶级领袖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