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文章称「韩国垃圾山三个月的熊熊大火遭全世界同情,现在全世界反过来谴责中国的洋垃圾禁止令」?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韩国垃圾山三个月的熊熊大火遭全世界同情,现在全世界反过来谴责中国的洋垃圾禁止令”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国际环境议题、国家责任、经济发展以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要审视前半部分关于“韩国垃圾山三个月的熊熊大火遭全世界同情”的叙述。

事件本身: 韩国确实发生过大规模垃圾填埋场火灾。这类事件往往因为其规模、对当地环境的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地下水污染)、居民健康影响以及潜在的长期生态破坏,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同情。长时间的火灾不仅视觉上触目惊心,也意味着处理难度大、影响范围广,这些都是引发同情的原因。
同情的原因: 国际社会对自然灾害或环境突发事件产生同情是比较普遍的心理。当一个国家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时,尤其是当它暴露了管理上的脆弱性时,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可能会提供援助或表达关切。这种同情更多是基于人道主义和对环境责任的认同,以及对可能扩散的污染的担忧。
“全世界同情”的程度: 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大。虽然事件本身会引起媒体报道和部分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全世界”的同情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中,而非大规模的物质援助或政策调整。

接着,我们来看后半部分关于“现在全世界反过来谴责中国的洋垃圾禁止令”的说法。

中国的“洋垃圾”禁止令(“洋垃圾”禁令): 这指的是中国自2018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限制进口固体废物(俗称“洋垃圾”)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国内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同时也是对全球固体废物贸易失衡的一种调整。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塑料进口国,其禁令的出台对全球废物回收和处理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全世界反过来谴责”的现实情况: 这种说法也需要辩证看待。
部分国家和行业的抱怨: 毫无疑问,中国的禁令对一些依赖中国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废物处理行业造成了影响。这些国家和行业过去将大量回收的固体废物出口到中国,禁令的实施导致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处理途径,或者面临更高的处理成本。因此,一些国家和相关行业确实表达了不满和批评,认为中国此举“不负责任”,将自身环境问题转嫁给其他国家。他们可能指责中国在发达国家推动绿色发展时,却限制了发展中国家(或自身)通过废物回收来获取资源和经济利益。
对全球环境责任的讨论: 同时,中国的禁令也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关于全球环境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更深层次讨论。许多环保组织和一些国家反而支持中国的禁令,认为这是推动发达国家承担更多本地处理责任、减少废物产生量、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举措。他们认为,过去发达国家将大量难以处理的“洋垃圾”倾销到中国,这本身就是不公平和不道德的。
并非“全世界”一致谴责: “全世界反过来谴责”的说法过于绝对。更多的是一种利益和理念上的分歧。支持中国禁令的声音同样存在,而且在环保领域,支持的声音可能更有代表性。

将两者联系起来,文章的逻辑是什么?可能的解读是:

这种对比的潜在逻辑是,文章作者可能在暗示一种“双重标准”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作者可能认为:

1. 当韩国发生类似环境灾难时,世界表现出同情,这是一种基于人道和环境的普遍情感。
2. 然而,当中国采取一项旨在解决自身环境问题和纠正全球不平等废物贸易的行为(洋垃圾禁令)时,却受到一些国家的批评和指责,甚至被认为是“不负责任”。

作者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
为什么人们对一个国家的环境灾难给予同情,却对另一个国家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所做的努力(即使有影响)进行指责?
是否因为中国的体量和国际地位,使得它在采取此类环保措施时更容易受到质疑?
是否发达国家不愿意承担自己产生的废物处理成本,反而试图通过批评中国来维持旧有的不公平贸易模式?

更深入的分析:

性质不同: 韩国的垃圾山火灾是“突发环境事件”,而中国的洋垃圾禁令是“政策调整”。前者是意外或管理不善的后果,后者是主动的政策选择。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同情是基于对受害者的怜悯,而对政策的评价则更多基于其合理性、影响和意图。
责任主体: 在韩国垃圾山火灾中,同情的对象是受灾的韩国人民和政府,但原因可能归咎于自然条件、管理不当或其他复杂因素。在洋垃圾禁令中,中国的政策是主动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环境。而那些批评中国禁令的国家,其批评的背后往往是自身废物处理能力不足、成本高昂以及过去依赖中国市场的事实。
全球环境治理的复杂性: 这两种情况都反映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固体废物跨国转移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它涉及经济利益、环境成本、国家责任和国际合作。中国的禁令虽然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影响,但也迫使其他国家正视自身固废处理问题,推动了全球环境治理的转型。

结论:

这篇文章提出的对比,可能旨在引发对国际社会在环境问题上是否存在双重标准的思考。确实存在一种情况是,当某个国家遭遇环境灾难时,人们容易产生同情;而当另一个国家主动采取措施解决环境问题时,其行动可能会因为触及其他国家的利益而被批评。

然而,将韩国的垃圾山火灾与中国的洋垃圾禁令直接等同,并认为“全世界反过来谴责”中国的禁令,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简化和片面。同情的对象和政策评价的性质不同,引发的反应也必然不同。中国的洋垃圾禁令虽然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抱怨,但也得到了很多环保人士和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它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并促使了更负责任的废物管理模式。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更多地是在揭示国际环境议题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和话语权博弈,而非简单的事实陈述。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国家利益、全球责任以及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首先,当事人韩国民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韩国环境部表示,会设法提振因出口受阻、价格下跌而萎缩的垃圾回收市场,并倡导文明环保垃圾分类降低回收成本。

消息一出,韩国网友纷纷表示肯定。有网友说,“在这件事上,没有必要责备中国。塑料污染在世界哪里都是个问题。韩国应该以此为契机,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还有网友建议,“应该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培养爱护环境的市民意识。”


然后,英国是受这个政策影响最大的国家,他们又是怎么说的?

英国垃圾回收协会的会长西蒙·埃林说,在过去几年,他们协会一直在警告英国当局,中国有可能随时都会禁止“洋垃圾”进口,但是他们的呼吁并没有被英国重视。随着未处理垃圾的累积,未来的情况有可能更加糟糕。

英国绿色和平组织的海洋专家则指责说,英国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处理垃圾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把垃圾直接运到中国等国家,然后就不再管事了;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老百姓对于洋垃圾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厌恶。


以上,我都没有看到提主所说的内容,更没有哪个官方组织公然指责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的政策,反而是纷纷肯定中国人的环保意识在不停提高。

我承认,确实有个别外国民众不分事实的指责中国,但他们不能代表政府,也不能代表民意,纯属个人行为。就像国内那些砸日本车的人,并不能代表我们中国人民和政府对待日本的真实态度。

我特意查阅了主流外媒的相关报道,只是提到了禁令生效后,垃圾回收面临的新困难,以及相关从业人事的抱怨,但从没有一篇报道指责禁令的本身。

在世界越来越文明开化的今天,希望答主这样诱导性的恶劣提问可以越来越少。

参考资料:


再粘帖去年的时候、几个美国网友对禁令影响美国垃圾处理的新闻的底下评论:

这位网友说,我们美国人应该自己花钱处理掉我们制造的垃圾。


这个网友说的有些多,大意是,中国曾经处在工业世界的最底层,所以不得不接受洋垃圾。但现在中国已经改变了许多,不需要,也没有义务,继续扮演垃圾处理奴隶的角色。

这位网友从自身习惯出发,认为大家应该多用玻璃来减少污染。

————————

总之,新闻下一共90多条评论里,没有一个是指责中国的垃圾禁令。

user avatar

有朋友做环境保护,之前在中部地区的一个村里做扶贫,也看到村里关于垃圾处理的一些事情。读过一些这方面的报道和报告,整理了一下。

那篇哗众取宠的文章和标题不值一哂,不过关于这个洋垃圾禁令以及背后的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

禁令是什么

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基本上停止进口海外的废弃塑料垃圾(除了纯度在99.5%以上的),大幅提高了对废弃纸板以及其他废弃垃圾的进口标准。总计限制4类24种固体废料的进口。




过去为什么进口

钱。

中国从1988年开始规模性进口海外垃圾。到近些年,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塑料垃圾都出口到了中国。如下图,是从1995年开始,每年中国的进口垃圾数量,单位为百万吨。

可以看到,每年都在递增,在2010年前后这样的垃圾进口达到了顶峰,然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点。


过去进口废料运入国内后,进入各个处理场——有规模较大的场、更有许多家庭作坊式的,基本上靠人工分拣分类,选出有用的材料。

拣选出的材料整理打包之后,再分转给下游的工厂,提炼制造再生塑料、再生纸制品、金属原料等等。这样再生材料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原生材料。

于是再生材料继续运往更下游,做出各种市面上出售的产品,小到打火机、玩具、饮料瓶、胶鞋、手套等等日用品,大到工业加工品。

这样的产品再销往国内市场,以及大量出口到海外市场。


于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垃圾进口—>分拣处理—>制造再生原料—>制造商品—>商品出口—>垃圾进口


国际上有媒体对此有一套描述叫 China’s "collect, sort, export” system (中国的 进口/收集——处理加工——再出口 系统)

如下图,2016年中国塑料垃圾的进口来源,线条颜色越深,进口数量越多,可以看到北美、西欧和日韩占了大头。


里面每一级都有经济利益:

*垃圾出口国:节省了巨额的垃圾处理费,卖出垃圾还有收入;

*轮船海运商:挣运费。运送中国的出口商品到北美和欧洲,运送垃圾回中国,避免回程返空;

*垃圾分拣工人:最廉价最辛苦的劳动力,有极其微薄的收入;

*再生材料加工厂:海量买进废料,分拣之后加工,作为再生材料出售;

*工厂:收购廉价的再生材料,加工成各种商品出售。




现在为什么禁止

巨大的环境危害,废弃垃圾对土壤、空气、河流的环境危害都是不可估量的。

对基本上毫无保护的分拣工人的伤害更是无需赘言。


其实这套产业链里面,最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垃圾分拣工人 + 曾经很多地方政府非常宽松的环境保护制度。


比如有名的广东省汕头市的贵屿镇,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处理地。

早在2002年,Basel Action Network (BAN)就出过一份详尽的报告("Exporting Harm -- The High Tech Trashing in Asia"),里面就重点提及了贵屿。

按CBS的报道,过去贵屿的居民健康数值远远低于正常水平。

这几年贵屿又被作为一个升级示范点进行整顿,建立产业园,搞废料集中入园,集中整顿。有很多报道,但是到目前为止收效还不明朗。

这一套产业,基本上就是在吃过去国内廉价劳动力和宽松环保政策的红利。

国内有导演拍过相关的纪录片,Plastic China,很震撼,有长度仅20多分钟的剪辑版,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2018年至今,禁令的效果

中国2016年的进口废旧塑料是160亿磅,17年降到126亿,18年法规实行之后,猛降了99%,只有1.16亿。

2018年进口的纤维纸制品废弃垃圾也减少了三分之一


这张Global Trade Atlas的图显示得更清楚,从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中国的进口垃圾。

深蓝色是废弃塑料,绿色是废弃纸制品,灰色是废弃铜制品。

可以看到从2018年1月开始,废弃塑料进口降到接近为零。


更多的垃圾转而进入了其他东南亚国家。比如泰国2017年的塑料垃圾进口量是3.37亿磅,而2018年翻了三倍,到了12亿磅。此外,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的垃圾进口也都有大幅度上升。

但根据耶鲁森林与环境学院(Yale School of Forestry &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9年3月的一份报告,2018年很多东南亚国家接收了大量的垃圾,结果发现自己的基础处理设施完全跟不上,造成了无法承受的处理负担,之后也又减少了进口。


同时,土耳其、波兰这些国家也在研究探讨大量进口和处理这些垃圾的可行性。

今年四月,土耳其的国民议会对这个项目展开了辩论,但到目前为止并未达成实质性的结果。根据Greenpeace East Asia的一份报告,从2018年中旬开始,土耳其每月进口的废料约2万吨(自己换算了一下单位,每月就是0.4亿磅,一年5亿磅左右,也不算少了)。


废纸和废塑料是美国对中国的第六大宗出口商品,占中国进口固体废物的四分之一。

在禁令之前,欧盟95%和美国70%的塑料垃圾制品都出口到了中国,都是通过运费低廉的海运。大部分货轮将中国制造的出口品运到发达国家,返程回中国的时候为了避免返空,收很低的运费再运送这样的进口垃圾回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往返线路。《经济学人》2018年有一篇报道,说从北美出发,驶往中国的跨太平洋海运航线,约有一半的货轮都是满载的回收垃圾。

而如果把垃圾运往其它的东南亚国家,由于这些国家本身并没有太多商品出口到西方,也就没有太多货轮往来,额外将垃圾运过去会产生高昂的运费。

一财有一篇报道里面写,「记者查阅国际运输价格的网站显示,2018年一个普通20英寸的集装箱,从美国洛杉矶到上海平均价格约400美元,运到菲律宾则要700美元, 而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价格更是翻了一番,分别达845美元和937美元。」

(报道原文如此,不过这个「20英寸的集装箱」明显有问题,应该是20英尺,那记者太疏忽了……)

大概这么大一个——

垃圾处理,每一级的中间商本来就是走薄利巨量路线。可想而知,如果一船一船大量运到东南亚的的话,比起过去运到中国,额外增加的运费差异会有多大。




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垃圾进口——再加工处理——商品出口"这套系统在国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每一级都有无数利益相关者。现在这个市场必然会有翻天覆地转变。

运送国内出口商品到北美和欧洲的货轮,很多回程可能面临打空的压力,会损失一部分可观的运费收入。

还有大量国内的以此为生的工厂、工人,都会面临巨大的变化。过去很多地方是一整个村、一整个镇都在从事这方面的产业。

不过到目前为止,不论海内外的媒体和机构,在这方面鲜有详细的报道和报告,相关资料仍然比较空缺。


其他国家的应对

过去此前长期以来把垃圾出口到中国的国家,现在大多数焦头烂额。


Fortune今年三月的一篇报道,标题直接叫"China's Ban on Imported Recyclables Is Drowning U.S. Cities in Trash”(《中国禁令将美国城市淹没在了垃圾的海洋中》……)

当然这只是修辞的描写……但包括美国、英国还有欧盟许多国家在内,过去十几二十年长期依赖中国的垃圾进口,基本尚未建立一套可行的替代处理机制。


中国2017年下半年向世贸组织WTO提出了禁令方案,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在挣扎之中。很多地方垃圾堆放成山,不得不临时向当地政府申请,开辟地方填埋、甚至焚烧,先缓解燃眉之急。


同时对很多国家也是机遇。

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样的垃圾回收处理是一个新兴产业,陡然出现这么大一块市场,很多公司和机构都在研究经济的处理方案,很多地方和中央政府也在探讨,当然效率很低。

目前能看到的一些报道里面,德国对这方面的潜在市场尤其感兴趣。

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各国,这也是一个接替中国之前的市场,利用当地本国廉价劳动力和宽松环境政策,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的机遇(和风险)。

同时一些中国的公司也已经开始尝试和美国方面合作,用他们中国国内的垃圾分内处理经验,尝试将这个产业转移到美国本土,当地垃圾在当地直接处理——当然会采用更多自动智能化,而不是国内这样的纯靠人力手工分拣。当然,处理成本也相应会高出很多。



参考材料:

ban.org/E-waste/technot

resource-recycling.com/

theguardian.com/environ

bianet.org/english/envi

e360.yale.edu/features/

bloomberg.com/news/arti

economist.com/the-econo

economist.com/special-r

fortune.com/2019/03/20/

recyclerightlancaster.org



浊世滔滔,垃圾流量铺天盖地。太过爱惜羽毛的沉默、或者一骑独逸,也都是被动意义上的不作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并算不上”virtuous”(真正的德行)。

还是爬上来挂了牌,和光同尘,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哪怕多传给一个人也都是好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不想把公共话语空间全让给傻逼。新开了公众号:uuulysses,每周末写篇东西,多指教。

user avatar

因为世界很大,你说的干这俩事儿的不一定是同一波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