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天府少年团改名熊猫少儿艺术团,公司称「不做饭圈文化,没有资本运作,爱舞台的孩子做有意义的事」?

回答
天府少年团改名“熊猫少儿艺术团”,这家公司的解释——“不做饭圈文化,没有资本运作,爱舞台的孩子做有意义的事”——听起来的确很有情怀,也试图与近年来一些少儿团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现象划清界限。但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可能性都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不做饭圈文化”这个说法,可以说是这次改名最直接的“救赎”信号。

饭圈文化的弊端: 饭圈文化,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着明星偶像形成的粉丝群体,他们会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维护偶像、打榜、控评、甚至进行攻击性的“黑”对家。在少儿团体身上,这很容易演变成:
过度商业化和攀比: 为了给孩子“打榜”或“刷票”,家长之间可能产生攀比心理,投入巨额资金。
不健康的竞争: 孩子过早接触竞争,如果输了,容易产生挫败感,赢了,又可能滋生骄傲和不健康的心态。
对孩子身心的影响: 饭圈的戾气、攻击性,以及围绕“人设”、“CP”等概念的过度解读,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让他们过早地卷入成人世界的复杂游戏。
“制造”偶像的模式: 饭圈文化往往是在“打造”一个符合大众审美的、能够带来商业价值的偶像,而不是去培养一个真正热爱艺术、有才华的孩子。

“熊猫少儿艺术团”的期望: 改名“熊猫少儿艺术团”,听起来更接地气,也更符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符号。公司强调“不做饭圈文化”,可能是在表明他们希望回归艺术本身,不走“批量生产偶像”的路子。他们希望孩子们是因为热爱舞台、热爱表演而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因为被塑造出来的“人设”或者“C位”的光环。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景。

其次,“没有资本运作”这一点,需要仔细审视。

“资本运作”的涵义: 在商业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艺术团体,都很难完全脱离资本。这里说的“资本运作”,很可能指的是不以短期、逐利的“割韭菜”模式来进行。比如,不是那种通过虚高的包装和营销,吸引大量家长投入高额学费,然后很快解散,卷款跑路,或者仅仅是为了制造几个“快餐式”的童星。
实际操作的考量: 即使公司是公益性质的,也需要运营成本:场地、老师、服装、道具、宣传、活动组织等等,这些都需要钱。如果真的是“没有资本运作”,那运营的资金来源可能来自:
政府或基金会的支持: 这种可能性存在,但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和监管。
社会捐赠: 依靠社会各界的捐助。
收取合理的培训费用: 但要明确“合理”,避免过度商业化。
企业赞助: 寻找价值观契合的企业进行合作。
“没有资本运作”的潜在解读: 公司可能是在强调,他们不追求上市、不追求快速盈利、不追求通过制造“爆款”来套现。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教育本身的价值,以及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如果真是这样,那会是对行业乱象的一种积极回应。

最后,“爱舞台的孩子做有意义的事”,这是对艺术初心和教育目标最直接的阐释。

“爱舞台”: 这点非常重要。艺术的魅力在于表达,舞台是孩子们释放天性、展现才华的最好空间。他们是真的热爱表演、热爱唱歌跳舞,而不是被家长逼着、被公司包装着去“完成任务”。
“有意义的事”: 这个“有意义”,可以有很多层次的理解:
艺术本身的意义: 通过艺术学习,孩子们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创造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都是对他们一生都有益的素质。
社会公益的意义: 也许公司会让孩子们参与一些公益演出,用他们的才艺去温暖他人,传递正能量。
自我实现的意义: 在舞台上展现自己,获得成就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成长经历。
传递文化价值: 结合“熊猫”的文化符号,或许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艺术实践中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综合来看,这家公司的解释,虽然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如果能够真正做到,那将是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尝试。

但是,我们也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和审慎:

1. “饭圈文化”的界限模糊: 即使公司不主动引导,粉丝(家长)自带的“追星”心态,以及孩子们之间可能会出现的“人气”比较,都可能在无形中滋生类似饭圈的氛围。如何有效引导和隔离,是公司面临的巨大挑战。
2. “没有资本运作”的落地难: 要做到完全的“没有资本运作”而又保证团体的可持续发展,这在现实中非常困难。如果只是一个非常小众、低成本的社团,或许可以,但要形成一定规模并有影响力,几乎都需要资本的注入和运作。关键在于“如何运作”。
3. “有意义的事”的定义和衡量: “有意义”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公司如何定义,如何确保孩子们的活动确实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流于形式,这是需要公司持续投入和思考的。

总而言之,天府少年团改名“熊猫少儿艺术团”,并且给出了这样一番表态,这说明他们意识到了目前少儿团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做出差异化和正面的回应。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也寄托了许多家长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期望。

我们期待的是,这不仅仅是一次“改名换姓”的口号,而是真正能够落实到运营的每一个细节中,让孩子们在一个纯粹、健康、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成长,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价值。如果公司能够说到做到,那无疑是对整个行业的一种积极示范。但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其后续的实际发展,看看这份美好的初衷能否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笑死,这下直接从爱豆男团变成校外少年宫了呗,

干脆艺术表演也算成社会实践好了,

不过国家双减政策下来,这个课外兴趣班也是有时间规定的呀,可容不得你天天泡练习室

要是只是因为官方批评而换个名字,这不就是典型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你一个娱乐公司不搞资本运作搞慈善呢?

官方最近严打饭圈文化,你还赶着风头推团体出道,不打你打谁?

以为换个马甲就没事了?怎么的「少儿艺术团」听着能清新脱俗一些?

八岁的小孩,好好学习才是正事,别做娱乐圈的九漏鱼啊


关注我,我不是贾清高,我是甄可爱ớ ₃ờ

user avatar

改成“豪俊少年”罢。

user avatar

其实,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这个公司是为了做慈善吗?不挣钱去做一件所谓有意义的事情吗?

别拿“高尚”的外衣去包装“势利”的心!

关于这个公司的情况,有相关报道,可以自己看: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这家公司,资质齐全,推出这个“平均年龄不满8岁”的“少儿组合”是为什么?

可千万别说什么“不为了挣钱”........那太虚了!

利用“未成年幼童”去挣钱,还说的这么冠冕堂皇的.......这脸皮........

除了这种的,还有一种也要当心:

就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朋友跟我说,他接到一个电话,说是他快要上小学的儿子被选中去参加某‘少儿美德系列剧’的海选.......

海选那天快中午的时候,朋友很兴奋的跟我说,他儿子被选中成为100名入围者........

不过,下午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就气愤的跟我说,遇到骗子了........

原来,100名入围者下午进行复试,每个复试结束之后,编导会单独找家长“谈话”,跟朋友说的是:他儿子很优秀,被选中,可以演其中一集《四郎探母》中的“杨六郎”........

因为我不懂京剧,我很好奇的问“四郎探母”里有杨六郎吗?朋友说,编导告诉他,作为主角的“杨四郎”已经订好了,现在缺杨六郎的扮演者,有几个人都想上,虽然杨六郎只是在剧中露几分钟的脸,但也算是上电视,当明星,很多人抢!只要我朋友交三万块钱,这个角色就是他儿子的了........


现在,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从孩子身上捞钱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家长该警惕,国家该整治,不良公司该倒闭!特别是像这样脸皮厚的.........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