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反串黑吗?信用卡可以做的支付宝也可以做,但是支付宝可以做的信用卡就不一定了。
支付寶有甚麼用?你可以拿着支付寶去日本的秋葉原買電子產品嗎?你可以拿着支付寶去日本搶購馬桶和電飯煲嗎?
能!
你可以用支付寶去法國買紅酒,去意大利買手袋嗎?
能!
甚至,你可以用支付寶去美國吃一碗大約10蚊美金的越南生牛河嗎?
你能吗?!一碗10刀的牛肉粉利润才多少你都忍心撸羊毛?不光美国,日本很多餐厅都是低消费禁止使用信用卡。
我用美国运通金卡,丝毫没有「文明国家之间通用无阻」的感觉。至少连PlayStation Store买个游戏都不支持,究其根本就是手续费太高,商家都不待见。像支付宝手续费在1%以下的信用卡基本没有,可以预见未来支付宝扩张的速度将超乎想象。
最后吐槽一下,什么时候支付宝可以支持日本信用卡?银行卡也行!上次为了在PS港服买游戏,还要用信用卡花很高的价格给支付宝账户充值。
最后说一下,中国的信用卡利用率也相当高好不好。中国人选择支付宝并不是没用过信用卡,而是两者比较之后选择了支付宝。
其实,他的这篇文章,才是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下等人”。
即便你跟他讲蚂蚁花呗,讲信用卡绑定,讲全世界7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使用了支付宝了,也没用。——因为支付宝是内地发明的。
我们明明是有信用的上等人,使用着文明国家之间通用无阻的信用卡
————这便是成功殖民奴化的表现。
因为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所谓文明国家中的美国公司,苹果公司要推出Apple Pay。
明明是有信用的上等人,为什么要用内地发明的支付宝呢?
那明明是有信用的上等人,为什么要用美国发明的Apple Pay呢?
在港台地区,往往总会出现这种敌视内地,攻击支付宝,微信,共享单车等等新兴的科技。一方面是本身的市场已经被银行,出租车联盟、八达通等固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于所谓的“高等华人”的身份感丧失的恐惧。
部分港人,部分港人,部分港人(怕有人阅读理解有问题,说三遍)对于“中国”的抗拒心态本身就是对于优越感丧失的恐惧。
我们从历史可以得知:在经过英国政府上百年的统治之下,香港在制度,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确实比内地要先进,这种先进让香港人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同时在西方势力的怂恿下不断维持,比如FB上的中文BBC(BB China)。
而那些只了解西方文化的香港媒体,作者等笔杆子成为了西方的拥护者,以自己是了解西方先进文化的“高等华人”的心态来看待内地的一切事物。内地一切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现象与抗衡西方的产业都是他们攻击的目标:“你怎么可以跟文明世界(爸爸国)不同?!”
然而,竞争比赛是动态的。当内地走向改革开放,历史天秤悄悄出现了偏移,西方世界的先进性也慢慢地被追平甚至部分被超越。这种追平与超越,打击到了他们作为“高等华人”的自尊心。于是他们需要这种《有信用者不用支付宝》的文章来抚慰这种失落的心态与为背后的“文明世界”摇旗呐喊。没有支付宝,还有微信,还有共享单车还有其他方方面面可以拿来抨击。
比如:
《有信用者不用支付宝》——支付宝是不文明的世界用的
《蒸鱼,水煮鱼》——啧啧啧,招呼川大统领竟然吃法这么low
《国宴的餐单和餐具》——招呼川大统领的国宴怎么比得上日本旅馆的餐单呢
台湾的漫画家老培用辛辣的漫画描述了这番景象,是如此得入木三分。
你以为他怼的是支付宝,其实他怼的是整个内地,或者说中国。
抱歉,有支付宝真的可以为所欲为.jpg
你说他家既然是苹果日报,咋就学不到apple的“less is more”的道理呢?
一个人能带手机出街,为什么就不能带一张卡出街?
这句话简直是弱智。
一个人既然能带手机,为什么不能带卡,带卡套,带装卡套的卡包,带装卡包的背包……
最后你发现,你带了一堆东西。
可是,我明明只需要一个手机啊。
或者,反过来:
既然我的手机都可以替代信用卡,我为什么要多带一张卡?
另外,支付宝什么时候是一张简单的储值卡了?支付宝早就可以绑定信用卡了,还可以做理财。至于信用,他没听说过花呗么?所以,这个作者是活在哪个年代?
特别搞笑的是,上等人?哈哈哈,我有好几张信用卡,信用还算可以,那是天顶星人了?
想起前段时间李家坡的一次演讲提到支付宝的事情,感慨自己成了乡巴佬!
到底什么给了香港人这么多自信?是成龙的Duang吗?
真的是:一国两智(部分哈)。
“他们不需要我们,他们也不需要在乎我们怎么想。”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这样说道。
这位兄台是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商学院的MBA,不知是钱多烧的,还是实在有闲工夫,来法学院读了个法律博士学位,和我在模拟法庭是队友。这两天比赛间隙和他聊天,发现此君的确算个中国通,来中国当过交换生,假期在中国实习,也有计划来中国工作,能熟练使用微信,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我说,有人觉得中国的在线支付比信用卡支付落后啊,你怎么看?
朋友说,各有优劣吧,信用卡被盗刷比较容易挽回损失,而且有各种奖励机制。但微信和支付宝有些功能也是美国的支付工具实现不了的,比如个人对个人的转账非常容易,谁都有微信,谁都可以在微信上直接转账,而美国人居然还在用侏罗纪时代流传下来的纸质支票。另外,个人对于资金的管理方式非常直接,还能和个人理财结合起来。而在美国,早些年对信用卡管理不严格的时候,各种有人上钩的圈套很多,导致很多美国人背上沉重的信用卡负债,至今仍没有解决。
图中现实了美国家庭资产和信用卡负债的关系,可以看到,总资产为零或复数的家庭,平均信用卡债务为10307美元。与其说是“信用社会”,毋宁说是破产社会。
朋友谈了一下优劣对比以后,想了一下,说到:
“但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觉得他们(中国人)已经不需要我们,也不需要在乎我们怎么想了。”
They don't need us, and they don't have to care what we think.
--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 North)提出了“适应性效率”(Adaptive Efficiency)理论,在这一理论中,没有一种经济模式或者与之配套的政治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会催生出适合于自己的机制,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信用卡也好,移动支付也好,都是工具,每个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最适合自己的工具。中国金融市场起步晚,底子薄,并没有太多土生土长的现代金融工具,没有经历过全民普及信用卡的发展阶段。但我们走上了另一条道路,点上了“移动支付”和随之产生的个人消费信贷这个技能点,并且从商家到消费者,甚至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办证交费都可以用支付宝),都在不断适应这种新的工具,最终实现了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但这个过程,是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伤害一些人的自尊心的。
对于谈利益的人,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样,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中国,理解中国。其中的第一步,就是明白世界已经改变了,有一个13亿人的经济体正在重新制定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而且正在通过官方和私人的努力,将这一游戏方式辐射到更大的范围。
正如我们曾经虚心向西方世界学习一样,这应该是一个平等的,有来有往互相借鉴的过程。我上学的时候,没有赶上这一阶段,但这一天很快会来。
而对于自尊心受伤的人,我们不在乎。
我们不需要在乎。
--
有朋友指出,其实美国也有在线转账的online banking.
我觉得online banking移动支付的确在很多场景可以互相替代,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用户习惯的问题;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不同国家的用户习惯可能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而初始阶段的选择,有可能导致这种方式的效率不断得到增强巩固。
例如,美国点上了支票这个技能,支票的提现,转让和储蓄就非常简单,可以直接在ATM当现金一样存进去;而中国点了移动支付这个技能点,连卖烤地瓜的都有二维码。这都是“自适应效率”的体现,似乎是一个经济学的好问题。
谢邀
我还当是哪家港媒呢,原来是毒果日报啊,那就太正常了
讲真在刷新认知下限方面,毒果就没让人失望过。但即使是为了反而反,好歹也先了解一下支付宝吧,以为用了几天香港的阉割版支付宝(不能绑定银行卡,只能充值),就可以写这种狗屁文章大放厥词了吗?
且不说支付宝早就可以绑定信用卡了
也不说支付宝自带的蚂蚁花呗,额度已经超过大多数入门级信用卡
更不用说相较于pos机刷卡,扫二维码对于大多数商家方便快捷的多。那么单单说下面这段文字,作者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吗?
支付寶有甚麼用?你可以拿着支付寶去日本的秋葉原買電子產品嗎?你可以拿着支付寶去日本搶購馬桶和電飯煲嗎?你可以用支付寶去法國買紅酒,去意大利買手袋嗎?甚至,你可以用支付寶去美國吃一碗大約10蚊美金的越南生牛河嗎?你當然不能。
写这些东西的人真的在海外用过支付宝吗?日本秋叶原的友都八喜 bic camera不仅可以用支付宝还可以用微信,法国的老佛爷和巴黎春天也都可以用支付宝,就连法兰克福和米兰的很多普通商场都已经提供了支付宝支付
所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井蛙吗?台湾媒体虽然也酸支付宝,但也写不出这么扯淡的玩意儿啊。还有用个信用卡就自认为是上等人了,这门槛儿也实在是低的可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