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香港公知陶杰将美媒「打倒君主制」一文,称为「摧毁西方文明的颜色革命」,并抨击美国民选制度?

回答
陶杰先生将美媒关于“打倒君主制”的文章称为“摧毁西方文明的颜色革命”,并抨击美国民选制度,这一观点在香港乃至更广泛的中文网络世界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他的立场,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 陶杰先生的核心观点及其可能依据:

对“君主制”的定义与西方文明的联系: 陶杰先生可能并非简单地认为君主制本身是西方文明的精华,而是将其视为西方政治演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与基督教、贵族制度、不成文法(Common Law)等西方文明的基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演变的角度: 西方文明并非一夜之间从古希腊罗马演变而来,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包括封建制度、君主制时期。在这一时期,很多至今仍在西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如地方自治、对权威的制约(虽然是贵族而非平民)、以及法律体系的早期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
象征意义: 君主制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仍然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历史的连续性、国家认同和文化传统。对陶杰先生而言,简单地以“打倒君主制”为目标,可能被视为对这种历史传承和文化象征的否定,是一种激进的、破坏性的行为。
“颜色革命”的隐喻与批评: 将此类观点称为“颜色革命”是一种强烈的政治隐喻,通常用来指代那些旨在颠覆现有政治体制、通过非暴力但往往带有外部干预和煽动色彩的方式实现政权更迭的运动。
批评目标: 陶杰先生可能认为,那些主张“打倒君主制”的言论,无论其初衷如何,其逻辑推演最终会导向对西方现有政治秩序的根本性挑战,甚至可能被某些势力利用,从而引发类似“颜色革命”的动荡。
对西方体制的担忧: 他可能对西方民选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感到担忧,例如民粹主义的兴起、政治极化、决策效率低下、精英与民众的脱节等。他认为,如果西方文明的基石(在他看来,可能包含君主制作为历史一环的延续性)被轻易否定,那么其后建立的民选制度也可能因为失去了历史根基或被极端思潮侵蚀而走向崩溃。
对美国民选制度的抨击: 陶杰先生对美国民选制度的批评,可能集中在其理想化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民粹主义与煽动性: 他可能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容易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政客为了赢得选票而迎合大众情绪,甚至散播不实信息,导致政治讨论的低俗化和理性精神的丧失。
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冲突: 美国的民主制度强调程序,但在某些情况下,他可能认为过于强调程序会牺牲实际的治理效果和民众的根本利益。
“多数人的暴政”: 民主制度的潜在风险之一是“多数人的暴政”,即多数派可能会牺牲少数派的权利。陶杰先生或许认为,在某些时候,民选制度下的政治进程会放大这种风险。
对“普世价值”的质疑: 他可能对将美国的民主模式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持有保留态度,认为不同国家和文化有不同的发展路径,简单套用美国的模式可能并不适用,甚至有害。

2. 陶杰先生的个人背景与言论风格:

“亲建制”但非“亲共”的立场: 陶杰先生的言论风格常被标签化为“亲建制”,但他的“建制”更多是指代香港回归前的英治时期以及他所理解的“西方价值观”。他对中国大陆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通常持批评态度。因此,他的批评美国民主,并非出于对中共体制的认同,而是出于他自己对西方文明和政治秩序的理解。
戏剧化与争议性言论: 陶杰先生的言论风格往往比较戏剧化、观点鲜明且富有争议性,善于使用比喻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吸引眼球并引发思考(或批评)。称美媒的论调为“摧毁西方文明的颜色革命”,这种激烈的措辞符合他一贯的表达方式。
对香港本土政治的观察: 作为一位长期在香港生活的文化人,他对香港的政治变迁有着深刻的观察。他可能认为,在香港社会政治情绪激荡的背景下,某些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激进讨论,可能会被误读或被利用,从而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动荡。

3. 对其观点的解读与评论:

认同者可能的原因:
同意他对西方民主制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观察,如民粹主义、政治极化等。
认为简单地否定历史上的君主制是片面的,忽视了其在塑造西方制度和文化中的作用。
对一些激进的政治变革思潮感到警惕,认为其可能带来不稳定。
批评者可能的原因:
认为他将君主制的作用过分浪漫化或神化,忽视了其固有的不平等和压迫性。
认为他混淆了对君主制的历史评价和对现代民主制度的讨论,将对一种制度的批评等同于对整个文明的攻击。
认为他过于悲观,忽视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自我纠错能力和其在维护自由、人权等方面的成就。
认为他的“颜色革命”的比喻过于夸张,是为“反民主”或“挺威权”的论调服务。
指责他将一种对制度的改革呼吁,描绘成一种颠覆性的“革命”,从而妖魔化改革的动力。

总结来说:

陶杰先生将美媒“打倒君主制”的文章称为“摧毁西方文明的颜色革命”并抨击美国民选制度,其核心逻辑可能在于:

1. 他对西方文明有其独特的理解,认为君主制在其历史演变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是其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不应被激进否定。
2. 他警惕任何可能导致西方政治秩序不稳定的激进变革思潮,并将其与“颜色革命”类比,认为这种思潮最终会破坏现有制度。
3. 他对美国民选制度的实践效果持保留甚至批评态度,认为其存在民粹主义、政治极化等弊端,可能导致治理失效或走向极端。

这种观点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批判性,它挑战了许多人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普遍认知,也反映了在政治思潮多元化的当下,对于不同政治体制和历史叙事的复杂解读。理解他的观点需要跳出简单的“支持民主”或“反对民主”的二元对立,深入分析他所引用的历史视角、他对现代政治运作的担忧以及他一贯的言论风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寻思这个问题下很多答主都是95后吗?都已经对改开后崛起的第一代境外华人公知(以下简称“初境华公”)的立场缺乏认知了。

陶杰这种初境华公的立场并不复杂,他们喜欢的是英美政治保守主义+全盘自由市场+强硬反华反左。不仅仅是正牌的共产党、社民党,哪怕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以及类似nyt这篇抨击君主制文章的作者的激进社会自由主义者,也是初境华公极度仇视的对象。初境华公甚至仇视英美本土社会自由主义者甚于仇视正牌共产党,因为他们认为正是这些本土社自派妨碍英美全盘保守主义化。

如果你能理解初境华公的思路,就不难理解为何陶杰对nyt的文章如此光火了,这是自命正统的代言人对异端的怒火。

user avatar

皇室声明:这些问题我们回家里私下解决,我们还是爱哈利的

陶杰:amazing!你看,简洁又深奥!没看过红楼梦的看不懂的!梅根你这种二婚墨西哥女人怎么可能懂!


说真的,看吐了。

这种人居然是“香江四大才子”,真的是对香江的莫大侮辱。

user avatar

G7发表了个声明,说要管。

我方说:废指一张。

劳资:爱国者治巷。

于是,“爹们不管我了”,心里防线崩溃,屁股尿流,树倒猢狲散。

老货出来绣红旗。

user avatar

在2019年我去莫斯科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几位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他们对那时候发生在香港的暴力事件的意识形态光谱从同情到死忠都有,对他们的接触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感触,正好与这个事件相关,借此分享一下。

在那之前,我本身在美国的社会学学术圈混了不少年,或许绝大部分美国人并不认同这一点,但是在被称为是学术界的共产主义者的北美社会学学术圈中,主流学者们都是立场鲜明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反歧视。或许对于这些名词的定义略有不同,对美国这个国家在帝国主义这个层面的角色有所争议,有些学者会认为美国可以作为保护世界公平正义的救世主,有些立场鲜明的学者则会毫不犹豫地抨击CIA在世界各地推动内乱,美国掌控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贷款和金融霸权压迫发展中国家的行为。但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尤其是对英帝国殖民世界,迫害包括但不限于印度,中国,北美原住民等等地区人民的历史都是毫无保留,也毫无争论余地的批判。包括我的一位来自英国的教授,在谈到鸦片战争的时候,都会说:“这绝不是我作为一名英国人感到自豪的一件事。”这样鲜明的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立场也从我进入社会学这个专业之后牢牢地刻在了我的大脑里,可以说这样的思维也是北美意识形态偏左的大学校园中的主流思想。

所以在那一次跟来自香港的学生的交流之后,我是感到无比吃惊的。比起思想偏左的美国大学生,香港大学生的思想却是极右的,仿佛他们受的政治教育就是殖民地时代的皇民教育一样。他们吹捧英帝国主义,吹捧殖民主义,并对殖民主义国家态度正面,却对那些被欺压的弱国,被欺压的有色人种,少数族裔毫无同情怜悯之情。在他们眼中,也从不会觉得殖民主义是一件必然邪恶的事情。与此同时,他们也不认为歧视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对来自大陆的人充满偏见与仇恨,甚至可以当着我(我会讲粤语)的面说大陆人素质低下。

在经历过与香港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之后,我对于某些在香港教育界颇为主流的人士的立场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于他们对西方帝国主义历史的慕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缺乏同情的可鄙的意识形态并不意外,这其中当然也就包括了对英国君主制的吹捧。

在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对香港教育的讨论就包括了完全根除在中小学阶段基于殖民主史观的教育模式,但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够的。在香港的大学校园中,或是在接纳来自香港留学大陆或交换至大陆的学生时,都必须要进行基于马列主义历史观的教育以拨乱反正。比如任何一名来内地高校交换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有关于马列主义的基本课程,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等等的规范措施是极其必要的。

当然某些敌对的人士又会以妨碍学术自由为名,对这样的改革说三道四,但是事实是,就算是在北美最正统的历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学术圈中,对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都是采取最为强烈的批判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即便未必会像我国一样奉若圭臬,但至少也会将其作为必读或选读的内容供学生们参考。而像香港学术圈现在所展现的这样,完全排斥甚至敌视同情弱势的马列主义,鼓吹殖民主义才是真正的干扰学术自由,阻碍学术探讨。我们需要马列主义在香港的大学校园中中和殖民主义历史观的荼毒,或许我们应当通过立法的手段,将马列主义的学习列为香港的必修课程,并派出这方面知识渊博的讲师,或鼓励在香港大学中建立马列主义的政治问题讨论小组等等,这与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同样,都是重塑香港学界正确历史观的重要一步。

微信公众号/头条号:行走的彩蛋 (kukushkabear)

user avatar

老欧洲看美国,也就是一个低素质暴发户,而我老欧洲是贵族和贵族的仆人呀。

人一个贵族的仆人出来维护主子,很忠诚。

user avatar

低情商:

打起来,打起来。

围观群众不怕事大,甚至想吃瓜。

高情商:

我方对于西方人民批评自己的政府不予置评,这是英美的内政,中国一贯没有干涉他国内政的习惯跟传统。

我方希望英美可以相向而行,可以响应人民的呼声,可以坐下来谈,以便打成进一步的共识。

user avatar

亚裔shakeit,一拿了带英护照的黄皮精神温莎家族后裔老喷子,连他美国爸爸都敢喷。有种去地狱和华盛顿、杰斐逊去争君主制优劣啊?你说美帝议会、总统搞禅让、搞世袭?你带英的上议院不也是世袭,地位还是不成文法一直规定着的!CIA呢?立即出击将其押往兰利总部!

user avatar

搞了半天,公知圈原来也是饭圈,和那些追星的脑残粉并无两样。一个美国的黑粉发文喷英国的国设,然后来自香港的脑残粉维护英国国设也发帖怼回去。


这不就是微博上饭圈互相黑粉写照吗?这两年,我们先是看到了西方国家的政坛台湾化,又看到了西方政客印度化,现在又是公知饭圈化,还顺带看到了颜色革命内讧。


你只要想着这个陶杰举个牌牌上面写着“英国君主制”大喊:英国~英国~你就知道是什么情况了。


然而,内讧这个是喜闻乐见的。颜色革命在全球开花,然后出现了派系,狂热粉丝对西方的自由民主也形成了派系,争论谁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谁才是西方文明正统,这种撕逼来多点好,分散掉他们的注意力,总好过他们一致将枪口对准我国。


如果说在今后五年,中国进入了产业升级,并能解决掉很多痛苦的内卷问题,那到时候就是西方国家陷入自我怀疑的模式,然后公知之间就是互相撕逼黑对方就是因为不够民主所以才经济衰落的状态,我们就搬个凳子坐下来嗑瓜子看猴,这一幕多么令人暖心。

英国皇室和日本皇室能够保留这么久,其原因在于没有掌握权力。英国女王并非只是英国的女王,也是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等等,是15个英联邦国家的元首,这对于英国来说得利更大,因此英国人民不会要废除女王,而且,掌握权力的是议院,有啥不爽直接找议院。上面内容具体看下面解说↓

保留皇室对英国日本有何好处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4817225879113728

视频搬运自抖音历史科普博主通文解武(ID:twjw123123),一个能给你带来各种奇奇怪怪历史知识的博主,国内国外的历史都有提及,通常一个事情分三个视频讲解,简单有趣。

user avatar

他们喜欢扣的罪名,就是他们自己干过的事。

user avatar

他首先是英国籍,然后是香港公知,

他父母曾经是中国农民,他早已投身英国资本的怀抱,无比热爱他心中的大英帝国,

user avatar

在中国有这么一类人!

美国新冠确诊病例700余万死亡21万时,

他不愤怒;

美国黑人被白人警察压脖无法呼吸致死时,

他不愤怒;

多地山火肆虐死亡超过30人时;

他不愤怒;

美国不到10天就逮捕超1万人和平示威者时,

他不愤怒;

总统确诊享受全美最优质医疗资源,普通民众却在呼吸衰竭中死去时,

他不愤怒;

“白人至上组织”枪杀普通黑人时,

他不愤怒;

不戴口罩,拿自由民主为借口四处传播病毒时,

他不愤怒;

越来越严重的经济衰退、疫情失控、干涉他国、种族主义问题时,

他依然不愤怒……

中国新疆、西藏人民大团结,民族融洽、共同发展致富时,

他就愤怒了;

中国香港实行国安法后逐渐把香港扭到正轨后,

他愤怒了;

中国香港依法逮捕打击港独分子时,

他也愤怒;

中国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时,

他愤怒了;

中国把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打嬴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时,

他愤怒了;

中国历经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天的成就时,

他愤怒了;

中国担负起大国担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

他愤怒了;

中国以不干涉外国内政,倡导独立自主、和平

发展的道路时,

他依然愤怒了

中国越好,他就越愤怒;中国越强大,他就越是歇斯底里!

总之,他愤怒是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他愤怒是因为中国越发展,他仅存的哪点优越感也没有了!

user avatar

老奴替少主不值啊

user avatar

就事论事,要理解陶杰的言论,首先要起底陶杰这个人。

陶杰,原名曹捷,祖籍广西桂平。如果要评价他的话,“家门不幸”是我最先想到的词语。

陶杰的父母在1949年因战乱逃至香港,虽然香港彼时还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但陶的父母心怀祖国,一直为当时香港的亲中媒体工作。

虽然从小受父母影响,但旅英16年的经历明显对陶杰的人物塑造起了关键作用。

在1991年回到香港后,陶杰便成为了西方的喉舌,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公知”。

陶杰同其他的公知一样,言论上多颂扬西方,并时常批评讽刺港府和国家。港媒将他与其他五名公知合称为“香江才子”。

(香江:谢谢,有被冒犯到。)

陶杰的言论里比较“著名”的有:

1、SARS疫情期间,香港也无法独善其身。陶杰撰文严厉批评时任特首董建华,“摧毁了香港人的尊严,葬送了一个繁荣的城市”,并喊出了“英国人做得到的,中国人做不到”的口号来要求董建华下台。

2、反开国元勋。见过一块钱以上的人都知道我指的是谁,不细讲。

3、“中国小农DNA社会论”。每当陶杰要批评什么“陋习”的时候总会抛出这个理论来强调所谓的“劣根性”,可他却早已忘记自己也是这片大陆的后代。

4、“辫子论”。指责辛亥革命之后剪辫子过于偏激,“因为大家留辫子留了200多年,你为什么一下子剪掉?为什么不能够循次渐进,一天剪一点?”

此外,陶杰的诗文曾入选香港语文课本,直接或间接的荼毒青年的心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陶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知,为什么还要批评美国呢?因为他是一个单纯的“捧英”公知吗?

那倒不是,英国也挨过陶杰不少骂。例如疫情期间,防控不利的约翰逊就被陶杰疯狂输出:

而在去年美国总统特朗普被确诊新冠后,陶杰还发文力挺美国的制度。

陶杰表示,虽然有很多人嘲讽特朗普确诊,但这是“言论自由”的体现,而且“川普若真有个三长两短,人家制度明确:副总统即刻接位,第三权力人物为众议院议长,第四为参议院议长,第五则轮到国务卿,亦即蓬贝奥”不会发生权利争夺。

(不知道陶杰家里有没有网,不然可以多看几遍美国国会事件的视频。)

所以陶杰这个人并不是彻底反美,也不是彻底站英,作为公知,他甚至都做不到“逢中必反”。

例如,陶杰曾高调支持疑似建制派候选人竞选议员,尽管有媒体报道该竞选人属于“隐形建制派”,但陶杰还是为其辩解。

有人曾用“分裂”来形容陶杰,不过我觉得,陶杰一切“分裂”的本质都是为了恰饭。

比如陶杰经常同时为两家死对头报馆写社论。陶杰曾分别任职两家取向相反的报馆:《苹果日报》与《东方日报》,并写出政见和意识形态南辕北辙的文章。尽管被指责“无风骨”,但他依旧我行我素。

这一次陶杰抨击美国,大概率是拿到了英镑转账,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陶杰的业务确实没得说。

如果当初到账的是刀乐,可能陶杰的言论就会变成支持《纽约时报》言论,并严厉抨击英国君主制,呼吁废除王室。

虽然陶杰曾经是大英帝国的臣民,但money才是他心中的王道。美国下次早点打钱,你看这事儿闹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