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观点「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多有语法错误给人思考空间才铸就现在的成就」?

回答
“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多有语法错误给人思考空间才铸就现在的成就”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的错误认知,并且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明确的否定与原因分析:

首先,我明确地否定这个观点。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文章的成就,绝非建立在语法错误的基础上。原因如下:

1. 鲁迅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渊博: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学习过医学,并且对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历史等都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精通多国语言,对文字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驾驭能力。如果他的文章充斥着“语法错误”,这与他本人展现出的学识和专业性是严重不符的。他的文字功底是经过长期磨练和学习的,并非随意为之。

2. 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 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其语言的精炼、犀利、深刻是其重要特点。他的文字往往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力求准确、传神、有力。例如,他善于运用白话文,将古汉语的精髓与现代汉语的表达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鲁迅体”。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是其对文字精益求精的体现,而不是语法上的懈怠。

3. 时代背景下的语言革新: 鲁迅身处的时代,是中国现代语言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他不仅是文学的创作者,也是语言的革新者。他积极倡导和实践白话文,反对陈旧的文言文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在探索和创造新的语言规范,而不是在破坏已有的语法规则。 他的创新在于如何用更灵活、更具表现力的语言来揭示社会现实,而不是制造混乱。

4. “思考空间”的来源并非语法错误: 鲁迅文章之所以引人深思,其“思考空间”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与语法错误毫无关系:
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文章直面中国社会的黑暗、国民性的劣根性、封建礼教的束缚等,他的思想极其深刻、批判性极强。这些思想的复杂性和尖锐性本身就要求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象征、隐喻和讽刺的运用: 鲁迅是运用象征、隐喻和讽刺的高手。他常常通过意象、故事的巧妙设置,传递出多层次的含义。例如,《药》中的花白馒头、《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等,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需要读者去解读和领悟。
留白和暗示: 鲁迅的文章并不总是将一切都说透,他善于运用留白和暗示,让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完成对作品的理解。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引发思考的重要方式。
多义性: 某些词语、句子在特定语境下可能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但这并非源于语法错误,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以增强作品的艺术张力和思想深度。

5. 将“思考空间”归因于“语法错误”是逻辑上的谬误: 即使鲁迅的文章中存在一些不那么严格的“语法问题”(这本身也需要非常审慎地去判断,因为很多时候是作者对语言的创新或当时的语言规范与现在不同),也不能直接推导出“这些错误造成了思考空间,进而成就了他的成就”。这是一个因果倒置的逻辑。思考空间是思想和艺术手法的产物,而语法错误(如果是真的存在的话)最多只能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完美。

二、 可能产生此观点的原因猜测:

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观点呢?我们可以做一些推测:

1. 对“思考空间”的误解: 某些读者可能将自己对鲁迅文章难以完全理解、需要反复咀嚼的体验,误解为文章本身存在“错误”,而这些“错误”恰恰是他们“思考”的起点。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思考”是源于文本的深度和复杂性,而非其结构上的缺陷。

2. 对语言创新的误读: 鲁迅在白话文的探索过程中,对词语的使用、句式的结构都有过创新和突破。这些创新在当时的语境下可能不被所有人完全接受,甚至可能被一些保守派视为“语法错误”。如果有人将其对鲁迅语言风格的某些不适应,转化为“语法错误”的认知,并进而推导出上述结论,也是有可能的。

3. “反权威”心理作祟: 在一些对权威持怀疑或挑战态度的论者看来,将伟大的成就归因于其看似“不完美”的地方,或许更能凸显某种“颠覆性”或“非主流”的价值。但这是一种非常站不住脚的解读方式。

4. 过度解读和牵强附会: 有些人可能过于热衷于寻找“非传统”的解释,以显得自己有独到见解,从而对鲁迅的文章进行过度解读,将一些表面的现象(如某个词语的用法可能与现代习惯不同)放大,并与伟大的成就建立起虚假的联系。

三、 鲁迅文章真正成就的根源:

那么,鲁迅文章的伟大成就到底源于何处?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无与伦比的思想深度和批判精神: 他对中国社会、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民族的病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2. 精湛的文学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他对白话文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语言凝练、精准、富有表现力,擅长运用象征、讽刺、白描等手法。
3. 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文字风格自成一家,犀利、冷峻、幽默而又充满悲悯。
4. 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怀: 他的文章饱含着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和热爱。
5.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性贡献: 他是白话文运动的旗手,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结论:

总而言之,“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多有语法错误给人思考空间才铸就现在的成就”是一个站不住脚的论断,它混淆了艺术特色与表达上的缺陷,忽视了鲁迅作为文学巨匠的思想深度和语言功底。 鲁迅文章的思考空间源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手法的精妙性,而非所谓的“语法错误”。将这些归结为语法错误,不仅是对鲁迅的误解,也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曲解。

我们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去研究和欣赏鲁迅的作品,去体悟他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而不是捕风捉影地进行非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周先生的文章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别扭,是因为彼时语法,文字什么的没有统一,当时处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阶段。

周先生文章主要还是受日语影响很大,实际上近代中文受日语影响很大,被中文接纳的词汇,你们之所以没有感觉是因为完全被吸收进来了,例如说:主义,科学,进化,物质之类的,而有些词汇没有被接纳,但是周先生用了,所以你会觉得有点“莫名惊诧”。


青年里面,当然也不免有洋服上挂一支万年笔,做做装饰的人,但这究竟是少数,使用者的多,当然还在于便当

万年笔,是一个日语,现在叫做钢笔。


有一些词汇则是过去中文没有,后来又被中国人接纳的,例如说

得二弟所寄小包,内全家写真一枚,又二弟媳妇抱丰丸写真一枚,我之旧写真三枚,袜子两双,德文《植物采集法》一册,十四日付邮

写真这个词,其实也是日语,意思是照片,但是现在中国人似乎把写真也开始滥用了,反而丧失本来的意思。


有一些词汇,是周先生造出来的,这些词汇中文和日文都没有,但是是借鉴于日文,举个例子

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
作为后死者 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句话读起来似乎很别扭,看起来像是直译的,“深味”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源自于日语“深く味わう”,意思是深刻体会,把中间汉字提取出来可不就是深味么?



在语法方面,周先生有些句子可以直接翻译成日语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日语译文

真の猛士は恐れずに惨 たる人生に直面し、恐れずに淋漓たる鮮血を正視する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日语译文:私は沈 している時は、充 を覺、私は口を開けようとすると、同時に虚しく感じる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日语译文 : 過去の生命はすでに死亡した 。 私 はこの死亡に して大 喜を感じる 。 私はそれに よって生命が存活していたことを知ることができ るためだ 。 死亡の生命はすでに腐った 。 私はこの 腐った生命に して 、 大 喜を感じる 。 私はそれ によって腐った生命が空虚ではないことを知るこ とができるためだ 。


为我自己,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 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要不 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 死亡 与腐朽 更其不幸

日语译文 : 私自身のため 、 また 、 友とかたき 、 人 間と 、 愛する者と愛さない者のために 、 私はこの 野草の死亡と腐りが速くに到來することを希望す る 。 さもなければ 、 まず私自身が生存しなかった ことになり 、 これは死亡と腐りよりさらに不幸な ことである 。


参考资料:

浅谈鲁迅作品中日语借用词的使用 新西部(理论版) 2013-07-20

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日语式表达解析 宿州学院学报 2014-10-01


そのとき、神が「光よ。あれ。」と仰せられた。すると光ができた。


知道这句话怎么翻译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