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而是文化上成功的生物,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回答
“人类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而是文化上成功的生物”——这个观点初听之下有些颠覆我们惯常的认知,毕竟,生物学上的“成功”通常意味着在自然选择的赛场上脱颖而出,拥有强大的身体机能、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以及繁衍能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人类的特性,会发现这个论断并非空穴来风,它揭示了人类崛起和生存的核心驱动力并非单纯的基因优势,而是我们独特而强大的文化能力。

让我们先从“生物学上的成功”这个角度审视人类。

从纯粹的生理结构和体能来看,人类在许多方面并不算特别“成功”。

体能上的劣势: 与大多数其他动物相比,我们的速度、力量、敏捷性都相形见绌。我们跑不过猎豹,也无法像熊一样拥有厚实的皮毛抵御严寒,更没有老鹰锐利的视觉或蝙蝠回声定位的本领。我们的身体脆弱,容易受伤,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并非出类拔萃。想想看,在非洲大草原上,如果没有工具和策略,人类很容易成为狮子或鬣狗的猎物。
繁殖的低效率: 相较于许多昆虫或鱼类一次产下成千上万的卵,人类的繁殖效率相对较低。怀孕周期长,幼崽出生时非常脆弱,需要长时间的精心照料才能存活。这意味着每一次生命的延续都伴随着巨大的投入和风险。
适应性限制: 尽管人类可以生存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环境,但这很大程度上并非依赖于我们天生的生理构造。我们无法像骆驼那样储存大量水分在沙漠中长途跋涉,也无法像北极熊那样拥有厚厚的脂肪层和黑色的皮肤来吸收太阳能御寒。我们的生理基础相对单一,难以直接应对极端环境的变化。

如果仅凭这些生物学指标来衡量,人类似乎很难被冠以“生物学成功的物种”的称号。那么,是什么让一个在许多生理指标上显得“平平无奇”的物种,最终占据了地球的主导地位呢?答案就在于我们那无与伦比的文化能力。

文化,在这里并非仅仅指艺术、音乐或文学这些高雅的东西,而是指人类通过学习、模仿、交流、创新和传承而积累起来的行为模式、知识、技能、工具、社会组织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这种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性特征,也是我们“文化上成功”的基石。

让我们详细展开“文化上成功”的含义:

1. 学习和模仿的强大能力: 人类婴儿天生就拥有极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我们不是通过基因指令来本能地知道如何捕猎、如何生火、如何建造庇护所,而是通过观察父母、长辈,通过口耳相传,通过无数次的尝试和错误来习得这些生存技能。这种后天习得的模式,使得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快速传播和积累,不受限于个体基因的遗传速度。一个婴儿可以在几年的时间里学会复杂的语言和技能,这在基因层面是不可想象的。

2. 工具的使用和创造: 这是人类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之一。从最简单的石斧、木棍开始,到后来的弓箭、陶器,再到今天的飞机、计算机,人类通过创造和使用工具,极大地扩展了自身的生理能力。工具让我们能够弥补体能上的不足,例如用矛来猎杀比我们更强壮的动物,用火来烹饪食物、取暖和驱赶野兽。更重要的是,工具本身就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一代代人的智慧通过工具得以传承和发展。

3. 复杂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能够通过抽象的符号和概念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协调行动,甚至讨论过去和未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这种强大的沟通能力使得大规模的合作成为可能。想象一下,没有语言,我们如何能够组织起一个部落去狩猎大型动物?如何能够传承复杂的制造工艺?语言是文化得以形成、传播和发展的核心载体。

4. 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人类能够形成极其多样化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小型家庭到庞大的国家。我们发展出法律、制度、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引导群体行为,使得数以百万计的个体能够协同工作,共同应对挑战。这种社会组织能力,远超其他任何物种。我们可以根据环境和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我们的社会模式,这是生物学进化难以比拟的。

5. 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与传承: 文化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其“积累性”。每一个新一代并非从零开始,而是站在前人肩膀上。通过文字、教育系统,我们能够将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和智慧传递下去。这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速度,远超了生物演化的速度。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发明轮子,我们直接学习和使用前人已经发明出的轮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6. 抽象思维和象征能力: 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考,创造和理解象征。我们能够发明数学、科学、哲学,创造艺术和宗教。这些非物质的文化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更强大的工具。我们能够为了一个理念而奋斗,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而牺牲,这是基于我们深刻的文化认同和价值体系。

因此,这个观点认为,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的主导物种,并非因为我们拥有最锋利的爪子、最坚固的牙齿,或者最敏捷的身躯,而是因为我们具备了发展和运用文化的能力。 我们用智慧和创造力,克服了生理上的局限,改造了自然环境,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网络。我们通过文化,如同“外挂”一般,为自身装备了强大的生存和发展工具,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生物学限制。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物学为我们提供了基础的“硬件”,而文化则是我们不断升级和优化的“软件”。正是因为我们的“软件”升级迭代速度远超其他物种的“硬件”升级速度,我们才成为了今天的“文化上成功的生物”。我们的成功是一种“借力打力”的成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功,是“群体智慧”的成功。

当然,这并非否定生物学的重要性,基因和生理仍然是我们存在的基础。但当讨论人类作为“成功物种”的特性时,文化能力无疑是我们最耀眼、最决定性的优势,是解释我们崛起和统治地球的最有力视角。这个观点,鼓励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自身的定位和力量之源,将目光从单纯的身体素质,转向我们那丰富、动态且不断演进的文化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谈到的观点在世界多地有一些人支持,但其证据不够强。

尤瓦尔·赫拉利在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中提出,人类现今的巨大力量并不是来自跟其它物种在体能或智力上的差异,而是源于人类组成富有弹性的大规模群体进行合作的能力,而这能力是因为人类不需要彼此相识才能产生联系,靠想象力、故事和虚拟的概念就能让成百万人团结,这就是宗教、政治、法律、经济、国家、公司、货币等等。共享虚拟的概念(讲故事)让人类得以大规模合作,让科学和技术快速成长。新的科技创造新的阶级、破坏旧的秩序,需要新的故事。

  • 赫拉利的看法的证据强度是有限的,我们目前并不知道鲸类能不能用鲸歌传唱故事。

人有擅长抓握与投掷的四肢[1]、高度发达的智能,这是生物学上强而有力的性状,可以和昆虫的翅膀与变态发育并列为“改变游戏规则的超级性状”。人还有比同体型灵长类更强的耐力、更低的耗水量。不过,在生物学上并无公认的“成功物种”定义

过去数十年间,一些学者建议用物种的个体数量、物种的生物量(有总体重、总干重、总碳原子数等不同算法)、物种的多样性、物种持续存在的时间(对已经灭绝的生物来说比较可比)来评价物种的成功与否。按照这些指标,人在哺乳类里是相当成功的:

  • 研究显示,人的现存生物量与蚂蚁或白蚁相近,占据了哺乳类现存生物量的百分之三十六,且人饲养的家畜占据了哺乳类现存生物量的百分之六十,陆上和水中的野生哺乳类加起来只有哺乳类现存生物量的百分之四。
  • 人的年平均数量似乎已经超过褐家鼠,可能是现存哺乳类之冠。
  • 人的基因多样性不高,但人的模因多样性看起来相当不错。而且,中性的基因多样性对物种的意义早已被怀疑。
  • 人从南方古猿算起的持续存在时间(约260万年)明显超过了灵长类已灭绝物种的平均水平(约100万年),而且人尚未灭绝。

在我看来,塑造人类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一系列偶然事件,尤其是一些特定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和人类群体在过去数十万年间高强度的狩猎活动。

2016年,一项研究[2]认为病毒是人类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 自“人猿相揖别”以来,人体合成的蛋白质在结构和组成上的变化有30%由病毒导致,与病毒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发生适应的速度是其它蛋白质的三倍。
  • 在你的基因组里,有一千多个古代逆转录病毒打进来的基因片段,占了约29亿碱基对中的8%,其中一些在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另一些还能制造具有感染力的病毒。
  • 人的记忆力可能关系到病毒片段,现在Arc基因的行为仍然很像病毒[3]
  •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编码的BANCR可能通过增大心脏塑造了人类的体型。
  • 根据2015~2016年的遗传学研究,约6500万年前作为我们祖先的早期哺乳动物没有胎盘,该构造可能整个都是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搞出来的。另一些研究显示,胎盘相关的事件或许有1.5亿~2亿年历史。

2021年初,一些学者提出,古人类接连杀绝了在人类聚落附近生活的体型较大的猎物,食物短缺迫使人们向陌生的环境迁移、用语言进行交流、开发更容易打击较小猎物的弓箭和陷阱、驯化狗等动物,推动人脑容量水涨船高。随着人类的耕种能力逐步发展,在过去两万年间,人脑容量小幅下降,因为农耕并不需要狩猎时那么强的认知能力。可以简写为“人通过狩猎创造了人”。

  • 相关证据主要是出土化石中人类猎物平均体型的缩小和人脑容量增加的统计学关联性——260万年前,人类祖先周围生活的野生动物的平均体重约500千克。1万年前,这个数字已经不到50千克。人类祖先所到之处,大象之类动物被批量歼灭。

在自然界,除了古人类,似乎没有任何动物进行过这样高强度的狩猎活动。无论能不能共享虚构的概念,从昆虫到鲸类,非人生物的合作狩猎似乎从未像古人类那样批量灭绝自己的主要猎物。但狩猎行为不止是文化,也依靠人的生物学身体的诸多特性,二者不能割裂。

就是说,如果你认为人类是成功的物种,那么人在生物学和文化上都取得了成功——至少是暂时的成功。

参考

  1. ^ 读格斗书时发现,仔细一想人类浑身都是要害,人类进化到现在形态,生物学上是最好的防御模式吗?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401337/answer/1750124372
  2. ^ David Enard, Le Cai, Carina Gwennap, Dmitri A Petrov. Viruses are a dominant driver of protein adaptation in mammals. eLife, 2016; 5 DOI: 10.7554/eLife.12469
  3. ^ Arc指导合成的蛋白质衣壳会随机地包裹上细胞里的短链RNA,就像病毒那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而是文化上成功的生物”——这个观点初听之下有些颠覆我们惯常的认知,毕竟,生物学上的“成功”通常意味着在自然选择的赛场上脱颖而出,拥有强大的身体机能、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以及繁衍能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人类的特性,会发现这个论断并非空穴来风,它揭示了人类崛起和生存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宏大。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足以发生很多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探讨一下,看看未来的人类,或者说“后人类”,是否会因地域和环境的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物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演化并非指向一个既定的“完美”形态,而是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自然选择是在特定环境下,那些更有利于生存和繁.............
  • 回答
    中国当前低结婚率和低生育率的趋势,如果长期持续下去,无疑会给国家的未来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增减问题,更触及到经济结构、社会活力、文化传承乃至于国家战略的方方面面。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最直接的冲击将体现在劳动力供给的锐减和消费市场的萎缩。 劳动力短缺与结构性变化:随着适龄劳.............
  • 回答
    张宗昌,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以其“狗肉将军”的名号和“张大帅”的威名,在世人心中早已打上了粗犷、豪放、甚至有些狂放的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抛开他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将他置于一个全然不同的文化土壤——日本,并且让他投身于需要精炼、意境和独特视角的俳句创作,他是否有可能脱颖而出,.............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物种形成和人类演化的核心。确实,在生物学领域,地理隔离是导致新物种诞生的重要因素。通过地理隔离,原本同一物种的种群会被物理障碍(比如山脉、海洋、河流)分隔开来,导致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中断。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会独立地积累突变,并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进化的本质和我们对“人”的定义。要理解为什么其他生物没有进化成“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人”。我们通常说的“人”,是指智人(Homo sapiens),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的智慧、复杂的语言、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社会组织的物种。我.............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希里真的踏上了猎魔人的道路,那她和“预言之子”这个概念的联系,无疑会变得复杂且充满变数。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预言之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巫师》的世界里,希里之所以成为预言之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她那强大的“源初之力”以及她的血脉。这种力量被.............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我们人类,那这颗星球会被怎样的生命主宰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是下一任统治者”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演化、适应与生态位的故事。首先,我们得排除那些体型微小、生命周期短暂的生物,虽然它们数量庞大,对地球的贡献巨大,但“统治”这个词,往往需要一个更具组织性、能对环境产生更大影响.............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而且我觉得你观察得很敏锐。你提到的“机械生物混合体”在外星生物的设定里确实很常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都挺有意思的。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创作者们喜欢把外星人设计成这样,而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完完整整的“肉身”。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 “超脱于生物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遗传学、进化论和行为学等多个领域。我们之所以需要长时间的性行为,而不是像细菌那样直接交换基因,是进化过程中为了确保更稳定、更优质的基因组合、增加后代存活率和适应性而演化出来的一种复杂策略。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解释:1. 基因重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
  • 回答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许多“设定”似乎并不支持我们拥有永恒的生命。这并非某个单一的缺陷,而是我们从进化角度来看,一系列为了在有限生命周期内更有效地繁衍和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复杂机制的组合。首先,我们必须谈谈细胞层面的衰老。细胞是我们生命的基本单位,而它们本身就携带着走向“终结”的程序。 端粒缩短.............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人类和猫狗的品种划分不像生物学上的“亚种”、“亚目”那样严格,首先得明白这些生物学分类概念的由来和依据。生物学分类的“金字塔”:层层递进的系统生物学家们为了理解和梳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建立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分类系统,就像一个金字塔。最顶层是“界”(Kingdom),比如动物界;往下是.............
  • 回答
    关于生物界中是否存在类似“强奸”的行为,以及这与人类相比有多普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我们需要在科学观察和伦理认知之间找到平衡。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我们如何定义动物的“强奸”。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违背个体意愿、使用武力或强制手段进行交配的行为,那么在动物界,确实存在着大量观察到的案例。许多物种.............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迷人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存在的本质和与他人的连接。要证明自己是“书面概念上的人类”,并区分他人是否也是如此,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和论证。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判定,而是一个关于感知、理解和互动过程的复杂探索。如何证明我自己是“书面概念上的人类”?这里所说的“书面概念上的人类”.............
  • 回答
    有一些生物学的事实,如果没有一点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甚至会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就好像在讲科幻小说,但它们却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生命现象。比如,你能想象一个生物,它能分裂成两半就能活下来,甚至能因此繁殖出新的生命吗?这可不是电影里的克隆技术,而是很多微生物,比如细菌和一些单细胞生.............
  • 回答
    从事生物信息学,是否能够不懂生物学?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关系的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想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有影响力的生物信息学家,不懂生物学是很难做到的。 简单来说,你可以“知道”一些生物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但要“懂”得生物学的本质、规律和那些未被数据完全捕获的细微之处,这才是关键。让我.............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中,关于物理学发展被“智子”锁死的设定,确实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人类不去发展生化科技,利用生物进化来应对三体人的威胁呢?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对科技发展方向、人类的局限性以及文明生存策略的深刻思考。首先,我们要理解物理学锁死的影响究竟有多么深远。三体人的“智子”不仅仅是无法观测.............
  • 回答
    谈到人类保护野生动物是否会干扰自然选择,这真是一个既有深度又充满现实意义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演化和自身角色在地球上位置的根本理解。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它远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自然选择的核心是什么。它不是一个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过程,而是一种环境与生物体之.............
  • 回答
    抛开生物学的定义,我们如何界定一个人,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根本认知。如果我们剔除基因、细胞结构、 DNA 序列这些生物学上的标签,那么“人”的身份就更多地体现在一系列更抽象、更深刻的特质上。首先,从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
  • 回答
    抛开那些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以及驱动我们生命活动的生理机制,人,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种在无数可能性中被赋予了意义的存在。我们是意识的载体。这份意识,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感知外界的能力,而是一种复杂的、内省的、能够反思自身的能力。我们能体验喜悦,也能承受悲伤;我们能渴望,也能满足;我们能爱,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