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生物学上来看,人类有哪些设定不适合永生?

回答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许多“设定”似乎并不支持我们拥有永恒的生命。这并非某个单一的缺陷,而是我们从进化角度来看,一系列为了在有限生命周期内更有效地繁衍和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复杂机制的组合。

首先,我们必须谈谈细胞层面的衰老。细胞是我们生命的基本单位,而它们本身就携带着走向“终结”的程序。

端粒缩短 (Telomere Shortening): 在我们染色体的末端有一段叫做端粒的DNA序列,它就像鞋带末端的塑料保护头,防止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受损。然而,每次细胞分裂,端粒都会稍微缩短一点点。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停止分裂,进入衰老状态,这被称为“海弗利克极限”(Hayflick Limit)。虽然有些细胞(如干细胞)拥有端粒酶来修复端粒,但大多数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很低。如果人类拥有永生,意味着我们的细胞需要无限地分裂而端粒不缩短,这在现有机制下是难以实现的,或者需要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DNA损伤累积 (Accumulation of DNA Damage): 我们的DNA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例如紫外线辐射、化学物质以及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尽管我们有修复DNA损伤的机制,但这些修复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DNA损伤会累积,导致基因突变,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甚至引发癌症。对于一个永生的人类来说,这种DNA损伤的累积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极其强大且无懈可击的DNA修复系统。
蛋白质稳态失调 (Protein Homeostasis Imbalance): 细胞需要正确折叠和功能的蛋白质来执行生命活动。然而,蛋白质会受到错误折叠、氧化、糖基化等损伤。细胞内存在复杂的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如分子伴侣和蛋白酶体)来清除受损蛋白质。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系统的效率会下降,导致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如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等)在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积累,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永生意味着需要一个能够完美维持蛋白质稳态的系统,即便是在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累积下。

其次,从系统和器官的角度来看,我们身体的许多设计也是为了适应有限的生命周期。

免疫系统的记忆与衰退 (Immune System Memory and Decline): 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记住”病原体并产生更有效的反应,这是我们对抗感染的关键。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免疫记忆的衰退以及慢性低度炎症的增加(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一个永生的人类可能需要一个能够持续更新和适应的免疫系统,而不会因为过度“训练”而产生自身免疫问题,或者因为年龄增长而变得迟钝。
神经系统的结构限制 (Structural Limitations of the Nervous System): 我们的大脑,特别是神经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再生的。神经细胞数量在成年后会逐渐减少,并且其连接(突触)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也会随之下降。虽然我们知道大脑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但其再生能力与修复损伤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永生的人类,需要解决的是神经元损失、神经连接的僵化,以及如何在一个非常长的时期内保持认知功能和记忆的清晰度,避免因信息过载或结构退化而导致的“大脑崩溃”。
心血管系统的磨损 (Wear and Tear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心脏需要持续泵血,血管需要保持弹性。然而,血管壁会逐渐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瓣膜可能发生退化,心肌的收缩能力也可能下降。这些都是物理性的磨损,日积月累,即使没有疾病,身体的“机械”部分也会出现功能衰退。永生需要一个几乎不会“磨损”的心血管系统,或者能够完美修复这些磨损的机制。
生殖系统的功能限制 (Limitations of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人类的生殖能力是有限的,并且在女性中尤为明显,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最终绝经。这从进化角度来看是合理的,因为一个生命周期结束后,会有下一代接替。如果一个人永生,生殖系统的功能如何维持?是需要无限期地保持生育能力,还是会进入一个“停止生殖”但依然存活的状态?这都需要生物学上极大的调整。

最后,还有一个更宏观但同样重要的生物学层面:适应性进化 (Adaptive Evolution) 的缺失。

进化是基于世代更替的 (Evolution is Based on Generation Succession): 进化是一个群体层面的过程,通过自然选择,有利的基因变异在后代中传播,使得物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个体生命长度的限制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驱动力。如果人类永生,意味着我们不再有世代更替,个体的基因变异和适应性传递将变得非常缓慢,甚至停滞。这意味着如果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如新的疾病、气候剧变等),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将很难快速适应和生存。一个永生的人类,可能最终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灭绝,或者被更具适应性的新物种取代。

总而言之,人类目前的生物学设计是一套高度优化的、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繁衍和生存而构建的精妙系统。从细胞的损耗到器官的磨损,再到进化机制的缺失,每一个方面都似乎在“预设”一个生命的终点。要实现永生,并非简单地“关闭”衰老开关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对我们生命最根本的生物学原理进行颠覆性的改造,这可能也会让我们变得不再是我们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的生物学身体的所有“设定”都不能支持“解除自然寿命限制”的低级永生,距离无法死亡(既没有寿命限制也无法被杀死)太过遥远。

不止是题目谈到的牙齿,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在随着时间走向衰亡。一般人类细胞在细胞培养的理想环境下于进入衰老期之前可以分裂52次。未分化的干细胞和癌细胞不受此次数限制,但是人的干细胞并不能有效替换大量凋亡的体细胞,使得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十分有限。活过60岁之后免疫力急剧下降、骨质流失、肌肉萎缩、器官功能衰退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后效应会让你更加怀疑人生的。

至于“某个器官在生理上无法修复”,心脏和脑都是无法有效修复的,题目评论区提到的“休息和营养”对此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人的心肌细胞约能运转120年,脑神经细胞约能运转150年,并缺乏大量替换它们的机制。其它器官的情况就不必多谈了。

  • 人的心肌细胞约能在理想的培养环境里运转120年,那之后就会走向衰亡。
  • 心肌干细胞的科研成果已经被确认为造假,整个领域都被移除了。
  • 人体对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的接受能力相当有限,尤其是在老年期。这些医疗手段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只能期待延长一段时间的寿命。
  • 人的脑神经细胞约能在理想的培养环境里运转150年,那之后就会走向衰亡。
  • 神经干细胞对脑进行修复的效率非常低下、在人30岁以后修复工作就趋于停滞。
  • 人为注入的神经干细胞往往在制造并无修复作用的胶质细胞,而不是神经细胞。对此进行干预的研究目前还在进行。
  • 英国人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人出生时脑神经元总量约1000亿个,从20岁开始减少,到40岁时减少速度达到每天一万个。他们声称“这会对记忆力、协调性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大概这就是他们脱欧脱了三年的原因。
  • 而且,人体细胞间的协调状态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损。
2020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一个科研团队完成的研究证实了15年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人体衰老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时间流逝,人体实际下降的是细胞协调能力,而非细胞功能。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为医治衰老[1]提供新的思路。
最常见的关于衰老的理论认为,随着时间流逝,人体细胞会经历“磨损”过程。但目前的发现表明,细胞重大损害的发生并不具有全面一致性,而是随机发生在无功能的细胞组群中,其余细胞则未受到损害。
研究人员面对的问题是,如果不同类型和组群细胞在不同人体中随时间丧失其功能,那么为何所有人在变老过程中,都会出现相同的症状?如头发变白、皮肤起皱、整体功能降低等。
对此,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遗传学系主任让·维杰格教授在15年前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细胞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这并非因为单一无功能的细胞出现重大崩溃,而是因为许多细胞失去了调节和协调基因的能力。
在2020年11月初的《自然·新陈代谢》上,巴伊兰大学物理系的阿米尔·巴山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文称,他们通过研究证实了维杰格的理论。该成果不仅为人们就衰老进行深入研究铺平了道路,而且有助于修改治疗衰老疾病的方法。
研究小组分析了从6家不同的全球实验室收集的数据,这些实验室检测了人类、小鼠和果蝇多种生物体在衰老过程中其细胞之间的协调水平。同时他们还侧重分析了不同的大脑细胞和胰腺细胞。结果证实,在衰老时,细胞始终全面地丧失了协调性。研究人员还指出,随着细胞和其基因的协调破坏,他们观察到细胞受损伤水平增加的现象。因此,关于潜在治疗方法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去除那些高度受损的细胞上。
研究小组成员盖伊·阿米特表示,发现细胞和其基因协调的证据令人惊讶,但更重要的发现是,这种协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

以上关于衰老的研究进展的引用来源为《科技日报》毛黎。

如果用现代技术处理,从人体内取出的癌细胞可以一直培养下去,并无寿命限制,例如海拉细胞系[2]、Jurkat细胞系、A549细胞系、BT-20细胞系。从人体内取出的干细胞也可以培养并分化成新的组织。人也可以用药物与病毒将一般细胞转化成不死化细胞系。地球上存在用明显不正常的细胞组成整个身体的物种(后详),但目前的技术不支持用这些来替换人体内衰老的细胞和组织——你只要看看“用于治疗的胚胎干细胞在人体内可能癌变”,就知道人类的细胞是多不适合这项任务了。

相比这些,牙齿这样用现代技术下的假牙就能很大程度上弥补的问题实在比较次要。自然界里能一生换牙的物种也大有鱼在,要用生物技术解决不会太困难。人类对CTIP2基因之类已经有一些了解。


一些科学家希望通过恢复端粒长度来延长体细胞的寿命,从而对抗衰老,进而延长生物体的自然寿命和改善生活质量。2020年4月27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宣称在抗衰老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筛选了超过10万种已知的化学物质,成功发现了能够恢复小鼠体内端粒长度的小分子。相关研究发表在《细胞·干细胞》杂志上。以下引用来自:

现阶段,人类抗衰老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染色体末端的“小帽子”——端粒上,端粒能够防止基因DNA密码的“磨损”,在生物健康和衰老进程中至关重要。但在细胞每次分裂时,它们都会变短一些,直到细胞不再分裂而死亡。如果能干预这一过程,则将实现对衰老以及衰老带来的不良影响的调节。
201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PARN的基因,其在端粒酶的作用中地位突出,因为这个基因在正常时会稳定端粒酶的一个重要成分TERC;当其变异时会导致端粒酶的产生量变少,从而导致端粒过早地变短。
此次,哈佛大学及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团队筛选了超过10万种已知的化学物质,以期寻找能够保护PARN健康功能的化合物,最终发现通过抑制一种名为PAPD5的酶可以实现,该酶能有效影响TERC,恢复端粒酶的正常平衡。
实验室中,团队首先使用先天性角化障碍患者的细胞制成的干细胞对化合物进行了测试,发现化合物可提高干细胞中的TERC水平;接着他们又利用人类血液干细胞并引发PARN基因的突变,然后将这些细胞植入到接受过化合物治疗的小鼠体内。他们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恢复干细胞的端粒长度,并且对动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研究人员期望利用这种化合物开发出一类针对全身干细胞的新口服药物,从而在治疗衰老引起的疾病,甚至在解决更广泛的人类抗衰老问题中起到作用。

这距离实用还很遥远,而且效果非常有限。


利用已知的生物学方法,能期待的极限可以参照地球上已经存在的物种:

现实中水螅纲多个物种没有自然寿命限制[3],包括常见的绿水螅。实验证明它们个体的死亡率和繁殖能力与时间没有关联,不会衰老,体内含有大量干细胞,受到不致命的伤害后可以再生。刺胞动物里还有能在身体严重受损(看起来死亡)时用少量的干细胞再生出整个身体(甚至数量还能增加)的海月水母之流,根本不需要谈未必能“从成年逆转到幼体”地循环多少次的灯塔水母。不过,一些人在错误地传播“灯塔水母只能循环一次”的模因——在日本的实验室里灯塔水母已经循环过9~10次。

粘孢子虫是满足一些人幻想的“全身都是癌细胞的生物会长生不老”之朴素理念的多细胞寄生生物。它们的细胞大抵严重缺失抑癌基因,但是可以分化和配合而不是胡乱增殖搞死自己。有些学者怀疑它们压根就是古代刺胞动物身上的癌细胞独立出来形成的物种[4](多倍体西瓜激怒,海拉细胞欢喜),但这在演化上非常困难,这种东西本身也难以找到化石证据,目前没说服力。

上述地球生物总归会在承受一定限度的物理伤害后死亡,可以被其他生物捕食、患病而死、接触有害物质后中毒死亡等,个体数并不会撑爆环境承载力,没有自然寿命也并未影响它们进行出芽繁殖、有性生殖等去随机突变,对演化没有特别的不利影响。

如果题目想要的就是绿水螅这种程度的解除寿命限制的话,人类在几十年内就可能有足够的技术模仿它们。


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既然血肉如此苦弱,那人类变成机械不就好了?在近未来,人们可能获得简单地注入人体后自动增殖、拆除病原体、修复细胞与基因组的纳米机器,还有执行各种器官功能或扩展新功能的人工器官——现在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松散地连接在人身上、扩展长距离通讯与信息取得·搜索能力的人工器官。

机械在对抗时间的时候并不比生物更有优势[5],但是机械损坏之后很容易修理。上述机器应当可以无次数限制地升级换代,可以不断地应用新的部件,各种涉及身体改造的接头和端口都应当可以适应技术的变革、长久地使用下去。

在适当时机,应当让人的生物学部件与机械的界限模糊,令人可以操作自己的变异、执行进化。

各种事故和凶杀案等非衰老·非疾病造成的死亡的比例不会只因为没有自然寿命限制而减少,因为许多工具、产业机器和武器会随着人类的技术进步而变得更加危险、更加致命。因而有了这种技术也不需要用政策限制生育。

1973年美国每1万人中94.2人死亡,其中自杀、杀人案和意外(例如火灾、雷击、车祸、空难)造成每1万人中7.8人死亡。当年美国有人发表论文称,如果包括衰老在内所有生理问题和疾病被医疗技术解决,按这些数据计算的人均预期寿命可达1300年

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要超过1300年的预期寿命,需要改善社会的结构,进一步缓和人之间和人们自身的冲突,比产业机器·交通工具和武器的性能发展速度更快地发展安全防护和加强人体的技术,让人更加不易自杀、杀人和出意外。

基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保险需求,人类不会一口气改造所有人,会有一部分自愿或非自愿的不接受改造的人,以备此技术有未知的严重缺陷或受到恶意的纳米机械针对时挽救。

和地球上已经存在的没有自然寿命限制的非技术物种相比,人类的优势是可以将生存空间扩展到地下建筑、海上建筑、其他天体和太空建筑物上,对环境承载力的忧虑更多地建立在能源危机上。近期的能源问题是可以被现在能够想象的技术(轨道太阳电站、反射镜戴森云)解决的,但也需要人类的持续进步


当你志在永远的时候,你要考虑到一切小概率事件都会在漫长的时间里发生,例如:

  • 无论人居住在什么天体上或是太空建筑上,都可能被突然发生的伽马射线暴直击,
  • 可能有个黑洞甚至Q球冲过来,
  • 可能有狂暴的犯罪分子无差别攻击其他人,
  • 可能有其它技术文明打过来,
  • 可能有量子隧穿与涨落带来的随机危险,
  • 人类文明可能陷入内战并崩坏,
  • 暗能量可能开始瓦解宇宙,
  • 其他宇宙可能和这个宇宙发生灾难性的互动。

如果你希望永生技术能在一切状况下继续使用,那意味着它是无法死亡(既没有寿命限制也无法被杀死)的永生,这比上面所述的低级永生要难得多。基于脑机接口或注入纳米机器的生物机械化可以使人体变得难以破坏,但这类技术无法抵抗同水准的科学技术造出的武器和暴烈的天体活动。

在现代物理学所知道的范围内,无法死亡的生物具有至少像黑洞一样坚强的身体(且没有霍金辐射),可以自己永远存在下去。

目前看来,人类并不特别执着于肉体,可能的话转换成能量或时空构造也是可以的。

即使1E100年后所有黑洞都蒸发了,人类仍然可能悬浮在寒冷、空洞、只有逐渐减弱的辐射的广大时空之中,并自己创生物质和能量——就像宇宙暴涨时发生的那样,使用的方法可以是第一类永动机也可以是将时空变为永恒暴涨态的任何技术。当然,人类能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果有了这个等级的技术,坐等宇宙在1E100年后进入辐射时代再慢慢发展到新的宇宙涌现或庞加莱回归是过于低调了,人类将对宇宙的前途命运或多重宇宙中任意多个宇宙负有干预的责任。各种物理定律将成为需要克服的障碍——这些不是人类身上的设定,而是承载人类的自然界的设定

参考

  1. ^ 许多现代医学人员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衰老视为疾病
  2. ^ 海拉细胞系(HeLa)是最古老的不死化人类细胞系,源于1951年10月4日死于癌症的美国黑人妇女海瑞塔·拉克斯的子宫颈癌细胞。它是由人乳头瘤病毒18型转移部分基因诱发癌变的子宫颈细胞,在培养基中表现为上皮样的附着细胞。它拥有维持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能力,以病毒转入的基因突破细胞周期限制,生长分裂迅速,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自行繁殖、散布,有时会污染实验室的其它细胞培养物,也可侵染免疫功能缺损或低下的生物体并致癌。虽然容易培养,但其细胞密度过高,也容易出现形态改变和细胞死亡。 海拉细胞的染色体趋于非整倍,通常有76~82条染色体,其中22~25条异常复制染色体是其标志性特征。大量的复制错误积累使其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有诸多差异。 学者Leigh Van Valen将海拉细胞列为新物种,学名为Helacyton gartleri。大部分学者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海拉细胞的核型不稳定、缺乏严格的世系,不符合单细胞无性繁殖物种的标准
  3. ^ http://www.pnas.org/content/109/48/19697
  4.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674330
  5. ^ 一位老人退休了,拿着老年卡去参观博物馆。他看到一台漂亮的蒸汽火车头,就是十九世纪用的那一种。他满怀崇敬地听讲解员赞美这台永恒的机器。直到讲解员谈到它的生产日期,老人才发现,自己比这火车头还要老!
user avatar

探讨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那些“接近”永生的生物。


狐尾松,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理论上具有永生的可能性。

无论老树还是新树,组织结构和功能都是一样的。在细胞水平上,拥有同样的活力。

就科学家目前的了解来说,狐尾松的细胞组织似乎并不会衰老。有科学家认为,狐尾松具有特殊的“分生组织”,可以形成干细胞,然后保持年轻和活力。

而人类和绝大部分生物的细胞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分裂的过程之中,衰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水螅,理论上也可能达到永生。

通过长期实验观察,科学家发现水螅的细胞水平一直保持不变。

有科学家认为,水螅身体内存在特殊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能够在水螅损伤之时,进行修复,并保持细胞水平不变。

很明显人类体内并不存在这样的干细胞,自然不会具有这样的“永生”能力。


灯塔水母,是互联网上吵得最热门的“永生”生物。

灯塔水母并不大,四五毫米,也就人指甲那么大。

水母分为成熟体和水螅体(幼体),在水螅体的状态和水螅类似,正常情况下,水母成熟之后,就会死亡。但灯塔水母却拥有从成熟体逆转为幼体的能力,被媒体大肆报道其具有永生的能力。

但这个问题,却有极大的争议。

1996年,意大利的科学家Piraino对灯塔水母进行人工干预的研究,发现了灯塔水母的逆转化能力。近两年各大媒体,才有解释成灯塔水母具有永生的能力。不过国内的徐教授,却是提出了质疑,在自然界灯塔水母是否也拥有逆转化,是未知的。同时,逆转化的方式也和普通人的理解有所差异。但从无性生殖的角度来说,部分灯塔水母理论上来说是“永生”的。

总的来说,即便灯塔水母可以“永生”,也是因为水螅体的原因,自然条件下的逆转化可能并不成立。

对于人类来说,如此的逆转化而是根本不可能发生。


龙虾,是一种能无限生长的动物。

动物染色体末端存在保护DNA的端粒,每次复制分裂,端粒都会缩短。长期分裂的过程之中,DNA损坏,哪怕没有其它的因素,衰老都会必然发生,但大龙虾却可以分泌酶阻止端粒的缩短。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大龙虾也许能实现永生。

克隆的多利羊出现早衰,也正是因为是由成年羊克隆,本身端粒已经大量缩短的原因。

经知友 @云衷 提醒,中国科学家团队在2019年10月发表了一篇论文《Inhibiting repressive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promotes telomere rejuvenation in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抑制表观遗传修饰,可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中的端粒再生)。
科学家发现,褪黑素可以在SCNT重编程中促进了端粒的延长。然而同时科学家也发现,在小鼠,绵羊和牛中,端粒的长度在克隆的动物中没有被有效地复位。
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相信科学家总有一天能掌握,克隆体端粒完全复位的技术。
然而,即便这个技术完全成熟,克隆也仅仅相当于“单性生殖”,对于个体的永生并没有直接的帮助。

人类和绝大部分动物个体,根本不具有阻止端粒缩短的能力,细胞分裂终究有一个期限。


除了永生之外,其实很多动物都有延缓衰老的本事。

像贝壳-明,海龟、象龟等一系列长寿生物,虽然不能永生,但却有各种各样的本领延缓衰老。

而对于一些小型动物来说,虽然寿命不长,但与同类相对对比的角度来说,有的生物甚至能相当于人类数百年的寿命。

例如,能活20年的蚁后。

这些动物延缓衰老,以及相对的超长寿命,都是各有本事,但人类都没有这样的设定。


永生课题,很深的水。人类不能永生,的确是自然选择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进化的原始因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实际是基因分裂或者重组出现的错误。

这个错误,会让物种在自然选择下进化。但同时对于我们个体来说,却可能是一个灾难。无论癌症还是衰老,都具有主导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端粒、自由基等各种各样的衰老理论。就端粒来说,生殖细胞端粒是完整的,至今科学家都没有完全弄清楚是什么机制。与此同时,人体内生殖细胞,相对于体细胞来说,也是完全返老还童的。如果能弄清楚,对永生的探讨应该也很有意义。

而且关于衰老和死亡,还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机制。有一些生物存在死亡,但并不存在衰老。还有一些昆虫的衰老,存在明显可调节的状态。

人体内还有细胞凋亡的选择性细胞死亡机制,都一定程度说明了“死亡”的可控性。

有些昆虫的幼虫生命极其的长,例如17年蝉和北极的灯蛾毛虫。但绝大部分的昆虫,存活时间只有几个月。还有就是蜂群、蚁群内部的寿命也是高度特异化,蜂王、蚁后的寿命明显长很多。


另外,人类身上还可能出现奇葩的病症:不老症、儿童早衰症、成人早衰症。

甚至连这些病人类都没有破译,更不用说永生了。

当然,如果干细胞能够成为完全可控的,也可以通过替代器官组织的方式实现“永生”。不难看出,拥有干细胞式永生的生物,都是低等生物。主要是因为干细胞本身象征的就是一种“原始”,人类返老,就是生物意义上的“逆转时空”。

无论什么原因,永生的根本还是在基因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永生,并不是一定不能办到的。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人类不灭绝,那么基因序列和人类文明是永生的。



有理论认为,如果敲掉FoxO1基因,细胞不再凋亡和自噬,就能实现永生。

但实际,如果真的敲掉了FoxO1基因,细胞也就不能增值,不能代谢和免疫,胚胎也会终止发育。

FoxO1基因是调节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自噬、代谢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作用的转录因子。

题主询问,与永生相悖的人类器官生理上,无法修复的内容。遗憾的是,除了生殖细胞,人体内任何组织和器官都是和永生相悖的。

生命以负熵为食,除了“逆转”,没有任何设定是适合永生的。

就如同任何一台机器一样,无论你用任何材料、如何优化设计,如何优化性能,都不能让这台机器永远转动下去。但如果能通过“逆转”的方式,更替机器的材料,理论上可以实现永远运转。

但高等生命的复杂程度,超过人类当前设计的任何一种机器。

人类当前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实在太浅太浅。

从基因的角度探讨永生,路还很长。

不过端粒复位的角度,或许可能成为最初的突破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许多“设定”似乎并不支持我们拥有永恒的生命。这并非某个单一的缺陷,而是我们从进化角度来看,一系列为了在有限生命周期内更有效地繁衍和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复杂机制的组合。首先,我们必须谈谈细胞层面的衰老。细胞是我们生命的基本单位,而它们本身就携带着走向“终结”的程序。 端粒缩短.............
  • 回答
    人类在被爱时感受到幸福,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我们深刻的心理需求和精密的生物机制。从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份源于被爱的幸福感。心理学角度:满足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被爱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几种需求,尤其是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归属感:连接与安全感的基础 人类是.............
  • 回答
    三体人脱水,这个概念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中是极为惊艳且具有标志性的设定,它直接关系到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的根本差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审视,三体人脱水是否真的可行,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并与地球生命进行对比。首先,我们要理解三体人脱水的“脱水”究竟意味着什.............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准备考研的法硕小白,我也一直在纠结华政和上海交大这两个学校。身边也有不少同学也在问,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到底哪个“坎儿”更难跨。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上海交大和华政,虽然都是法学强校,但它们的“难”点不太一样,而且最终你感受到的难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你个人的.............
  • 回答
    关于黑鱼幼崽“以身伺母”的说法,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相当令人着迷且具有真实合理性的现象。当然,我们得明确一下,“以身伺母”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些拟人化的色彩,但在生物学上,它指向的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亲代抚育行为,尤其在某些鱼类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我们来聊聊黑鱼。黑鱼,也就是乌鳢科的鱼类.............
  • 回答
    要从纯粹的排列组合角度来解释人类基因的形成,同时又要避免AI写作的痕迹,并且讲得详细一些,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挑战。我得尝试用一种更“人”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对生命起源充满好奇的人在探索一样。首先,我们得理清几个关键点,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来。1. “基因对”和“31.6亿”是怎么回事?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本身的深刻议题,也关乎我们的生存方式。作为一个人,我们确实是生物界的一员,而植物和动物也同样是生物。从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看,万物皆有生命,我们的确是在消耗其他生命来维持自身。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心安理得地去“吃”植物呢?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生物学、演化学、甚至是哲学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
  • 回答
    性别身高差异,尤其是女性平均身高低于男性,是生物学上一个普遍且有趣的现象。这背后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生物学因素在发育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1. 生长激素与生长板的赛跑:青春期是关键最核心的生物学驱动力在于青春期。青春期是身高增长最快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在性别间存在微妙的差异。.............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不能生育的雄性在繁殖层面确实不如雌性重要,但“重要”这个词的定义是多维度的,在更广阔的生命延续和群体繁衍的语境下,雄性和雌性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繁殖的根本——遗传物质的传递生物繁衍的核心目的是将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确保物种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性别分工至.............
  • 回答
    .......
  • 回答
    人类,地球的智者:从生理结构看智慧的进阶之路在地球生命的宏大画卷中,人类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优势物种。然而,当我们剥开文明的外衣,回归到最根本的生理构造,才能窥见人类是如何一步步从与其他生物共享的泥土中脱颖而出,最终孕育出这颗无比珍贵的智慧之星。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
  • 回答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长河中,关于生命从何而来,又如何一步步走向多样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常说“万物起源于细胞”,而追溯到最古老的细胞形态,故事的起点是原核细胞。想象一下,在地球的早期,生命刚刚萌芽,那时的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没有复杂的海洋,没有高耸的山脉,只有一片混沌。在这样的条件下,出.............
  • 回答
    从概率上讲,外星生物很有可能是非智能生物,这个结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一个确定的科学结论,而是基于我们现有知识和推测的概率性判断。1. 宇宙的广袤与生命出现的低概率门槛 数量庞大的行星系统: 宇宙是如此巨大,拥有数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又包含数千亿颗恒星。我们的科学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世界地位,回答起来既需要严谨的数据支撑,也需要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要判断哪门学科“最落后”,并非简单的排名,而是要看我们在全球基础研究的贡献、人才培养、原创性突破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同时,将学科简单划分为“梯队”也是一种简化,因为每个学科内部的研究方向和.............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从纯粹的生产成本角度来计算,生产香水和生产花露水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区别:成分的精细度与复杂度 香水 (Perfume): 香水的灵魂在于其香精油(Fragrance Oil)的调配。高品质的香水通常使用: 高浓度的香精油: 香水根据浓度不同,香精油的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实在,也很尖锐。的确,烟盒上赫然写着“吸烟有害健康”,禁烟令也越来越密集,但烟草公司照样生产销售,这中间似乎存在一个巨大的悖论。为什么不直接“一刀切”禁产禁售,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是一句“为了健康”就能简单概括的。1. 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税收贡献这是最核心、.............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之所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多倍体水果并不普遍存在,而且即便有,也很少能同时做到“又大又甜”,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遗传学、生理学和进化机制。这并非简单地将基因数量翻倍就能直接带来优势,很多时候,适度的多倍体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挑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多倍体”。在.............
  • 回答
    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探讨孙悟空变成蜜蜂时,嘴巴是否会变成蜜蜂的肛门,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但又不太符合生物学逻辑的推测。我们不妨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变成”这个概念在生物学中的实际意义。在现实世界里,生物的形态变化通常是通过基因调控、细胞分化、组织重塑等复杂过程实现的。比如,蝌蚪变成青蛙,这.............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之所以能如此强势地排挤其他植物,其背后有着一套复杂而高效的“生存策略”,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1. 强大的繁殖能力与传播机制: 无性繁殖的王者: 加拿大一枝黄花最令人头疼的特性之一便是其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