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生物学角度讲,为什么没有多倍体水果又大又甜?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之所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多倍体水果并不普遍存在,而且即便有,也很少能同时做到“又大又甜”,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遗传学、生理学和进化机制。这并非简单地将基因数量翻倍就能直接带来优势,很多时候,适度的多倍体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挑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多倍体”。在生物学中,我们通常讨论的是二倍体生物,意味着它们的每个染色体都有两套(一份来自父亲,一份来自母亲)。而多倍体生物则拥有三套、四套,甚至更多套染色体。这就像同一本书,你拥有两本是二倍体,拥有三本或四本就是三倍体或四倍体。

为什么多倍体水果“不常见”并且“不总大又甜”?

1. 基因组稳定性与复制错误:
“过犹不及”的剂量效应: 基因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单元,它们的代码需要被精确地解读和执行。多倍体意味着细胞内有更多的基因拷贝。虽然这有时可以带来“冗余性”,让细胞在面对某些损伤时有备用方案,但过多的基因拷贝也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剂量失衡”。原本精妙调控的基因表达网络,一旦被大量复制,就可能出现某些蛋白质合成过多,而另一些则相对不足,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染色体配对的困难: 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需要精确地配对和分离,以产生可育的配子(精子和卵子)。对于三倍体或五倍体这样的奇数倍体来说,由于染色体无法形成成对的组合,减数分裂过程会非常混乱,导致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不均,很多配子是不可育的,或者产生的种子不完整、无法萌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多倍体水果的繁殖能力,自然也就难以被广泛传播和培育。即使是偶数倍体(如四倍体),染色体数量的增加也会增加配对和分离的复杂性。

2. 能量分配与代谢负担:
“资源”的消耗: 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和物质来复制DNA、合成RNA和蛋白质。拥有更多的基因组意味着细胞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和资源来维持其运作。对于植物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养分来支持更庞大的基因组。
生长速度与成熟度: 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受到严格的调控。过多的基因组可能导致细胞体积增大,但同时也可能减缓其分裂速度,或者使得细胞信号传递更加缓慢和低效。这可能影响整体植株的生长速度,以及果实的快速成熟过程。例如,一些著名的多倍体水果,如无籽西瓜(通常是三倍体),虽然果实大,但其无籽的特性恰恰是因为减数分裂障碍造成的,这意味着它们无法通过种子繁殖,通常需要通过营养繁殖来维持。

3. 对果实大小和甜度的具体影响:
大小: 某些多倍体,尤其是偶数倍体(如四倍体),确实有可能表现出更大的果实。这可能是因为更大的细胞体积,或者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但是,这并非绝对。如前所述,如果基因组的混乱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者能量供应不足,也可能导致果实反而偏小。
甜度: 果实的甜度主要取决于糖分的积累,这涉及到光合作用、糖的合成、运输以及储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多倍体植物是否能更高效地进行这些过程,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光合作用: 虽然有更多的基因可能参与光合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光合效率就一定更高。关键在于那些调控光合作用关键酶、色素合成以及光能转化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和协同作用是否被多倍体化“优化”了。
糖分积累: 糖分积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植物的生理状态、激素调控、以及将光合产物运输到果实的效率。如果多倍体化导致了信号传导的延迟或失衡,或者影响了糖转运蛋白的活性,即使光合作用正常,糖分也可能无法有效地在果实中积累。
“稀释效应”: 有一种可能性是,当果实体积显著增大但糖分合成速度没有成比例增加时,糖分在果实中的浓度会相对降低,从而导致“甜度下降”。这就像把一杯糖水稀释了,虽然总糖量可能没变,但浓度降低了。

4. 进化上的选择压力:
适应性优势的权衡: 大而甜的果实通常意味着更高的繁殖成功率(吸引更多传粉者,方便种子传播)。然而,如果多倍体化带来的“大”伴随着“不育”或“繁殖困难”,那么这种表型优势就难以在自然选择中得到巩固和传播。自然界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有效繁殖并适应环境的个体。
人工选择的局限性: 我们今天吃到的大部分甜美水果,都是经过人类漫长而细致的人工选择和杂交培育出来的。人类在选择性育种时,会寻找那些在生长、产量、风味、抗病性等方面表现优异的个体。即使某些多倍体个体表现出“大”的特征,如果其甜度不高、繁殖困难、或者风味不佳,那么它就很难被选中并大量繁殖。相比之下,那些在二倍体基础上表现优异的品种,更容易被人类发掘和推广。

总结一下:

多倍体水果之所以不普遍且不总是又大又甜,是因为:

繁殖障碍: 奇数倍体在减数分裂时常产生不育配子,限制了种子繁殖。
基因表达失衡: 过多的基因拷贝可能打破原有的精妙调控,导致生理功能异常。
代谢负担: 维持庞大的基因组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和资源,可能影响生长和果实发育。
甜度并非直接相关: 大果实不等于高糖分,糖分积累受多种复杂因素调控,多倍体化未必能优化这些过程。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在自然界,繁殖能力是关键;在人工培育中,综合性状的优劣决定了品种的命运。

当然,也有一些成功的多倍体水果品种,比如我们常吃的草莓(虽然是八倍体),但它们的“成功”是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不断优化了在多倍体状态下的各项生理性状,才达到了如今的“又大又甜”。这背后是无数代育种者和自然选择的共同作用,并非简单的基因翻倍就能轻易实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生物学角度讲,题目所称的“老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缺陷,让你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误解。

多倍体育种完全可以办到“又大又甜”。某些品种没有特意强化含糖量,一些水果为了抢先上市而缩短了生长周期、催熟方式不适合积累糖之类,那不是普遍情况。

同时,“多倍体中表达为合成糖的基因以及合成催化合成糖用的酶的基因应该会增加”也是个误解。你增加了特定水果的染色体倍性之后,特定基因的表达有可能增加,有可能不变,有可能减少。在生物学里谈论“基因已经这样了,这个生物应该如何如何”,跟在物理卷子上写“我寻思”差不多

  • 典型的二倍体西瓜含糖量 8% 左右,三倍体无籽西瓜在平均重量更大的同时含糖量可达 12% 以上,部分品种中心含糖量 14% 以上。
  • 1942 年,日本研发出适合高温多雨气候的四倍体葡萄品种“石原センテニアル”,商标名“巨峰”,是亚洲生产的葡萄里果实体型最大的,其果实含糖量与每串的果实数量成反比,在每串 350 克到 400 克重时含糖量高于二倍体葡萄、亩产在 3000 斤以上,在每串 800 克重时含糖量显著下降、亩产可超过万斤,需要种植者权衡(手动修整葡萄会增加劳动量)。
  • 那之后,河北农业大学研究人员将四倍体葡萄“玫瑰香”与“巨峰”杂交,获得四倍体葡萄“巨玫”,该品种果实成熟后不易脱落,可保持到秋天、增加含糖量,在亩产 3000 到 5000 斤时含糖量约 18%。

这不限于水果,蔬菜、粮食作物、生产生物燃料用的作物之类都一样。

  • 日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育成了大白菜与甘蓝的远缘杂交新人工合成种“白蓝菜”,它是将有性杂交产生的杂种胚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的异源四倍体(38 条染色体),高产,风味与莴苣相似,多汁味甜,对软腐病的抗性超过双亲,可用作生食、腌渍、榨汁等。其不足之处是球叶中肋较粗大,在叶球过熟时下部容易裂开,影响外观及贮藏。白蓝菜已在日本歧阜等地大面积栽培。

2018 年 10 月 8 日,福建农林大学明瑞光教授团队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期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公布了甘蔗的基因组。这是全球第一个组装到染色体水平的同源多倍体基因组。明瑞光称:“我们这项研究将指导甘蔗育种改良、增加含糖量,让‘甜蜜事业’变得更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