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生物学角度讲,为什么没有多倍体水果又大又甜?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之所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多倍体水果并不普遍存在,而且即便有,也很少能同时做到“又大又甜”,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遗传学、生理学和进化机制。这并非简单地将基因数量翻倍就能直接带来优势,很多时候,适度的多倍体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挑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多倍体”。在生物学中,我们通常讨论的是二倍体生物,意味着它们的每个染色体都有两套(一份来自父亲,一份来自母亲)。而多倍体生物则拥有三套、四套,甚至更多套染色体。这就像同一本书,你拥有两本是二倍体,拥有三本或四本就是三倍体或四倍体。

为什么多倍体水果“不常见”并且“不总大又甜”?

1. 基因组稳定性与复制错误:
“过犹不及”的剂量效应: 基因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单元,它们的代码需要被精确地解读和执行。多倍体意味着细胞内有更多的基因拷贝。虽然这有时可以带来“冗余性”,让细胞在面对某些损伤时有备用方案,但过多的基因拷贝也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剂量失衡”。原本精妙调控的基因表达网络,一旦被大量复制,就可能出现某些蛋白质合成过多,而另一些则相对不足,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染色体配对的困难: 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需要精确地配对和分离,以产生可育的配子(精子和卵子)。对于三倍体或五倍体这样的奇数倍体来说,由于染色体无法形成成对的组合,减数分裂过程会非常混乱,导致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不均,很多配子是不可育的,或者产生的种子不完整、无法萌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多倍体水果的繁殖能力,自然也就难以被广泛传播和培育。即使是偶数倍体(如四倍体),染色体数量的增加也会增加配对和分离的复杂性。

2. 能量分配与代谢负担:
“资源”的消耗: 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和物质来复制DNA、合成RNA和蛋白质。拥有更多的基因组意味着细胞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和资源来维持其运作。对于植物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养分来支持更庞大的基因组。
生长速度与成熟度: 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受到严格的调控。过多的基因组可能导致细胞体积增大,但同时也可能减缓其分裂速度,或者使得细胞信号传递更加缓慢和低效。这可能影响整体植株的生长速度,以及果实的快速成熟过程。例如,一些著名的多倍体水果,如无籽西瓜(通常是三倍体),虽然果实大,但其无籽的特性恰恰是因为减数分裂障碍造成的,这意味着它们无法通过种子繁殖,通常需要通过营养繁殖来维持。

3. 对果实大小和甜度的具体影响:
大小: 某些多倍体,尤其是偶数倍体(如四倍体),确实有可能表现出更大的果实。这可能是因为更大的细胞体积,或者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但是,这并非绝对。如前所述,如果基因组的混乱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者能量供应不足,也可能导致果实反而偏小。
甜度: 果实的甜度主要取决于糖分的积累,这涉及到光合作用、糖的合成、运输以及储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多倍体植物是否能更高效地进行这些过程,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光合作用: 虽然有更多的基因可能参与光合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光合效率就一定更高。关键在于那些调控光合作用关键酶、色素合成以及光能转化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和协同作用是否被多倍体化“优化”了。
糖分积累: 糖分积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植物的生理状态、激素调控、以及将光合产物运输到果实的效率。如果多倍体化导致了信号传导的延迟或失衡,或者影响了糖转运蛋白的活性,即使光合作用正常,糖分也可能无法有效地在果实中积累。
“稀释效应”: 有一种可能性是,当果实体积显著增大但糖分合成速度没有成比例增加时,糖分在果实中的浓度会相对降低,从而导致“甜度下降”。这就像把一杯糖水稀释了,虽然总糖量可能没变,但浓度降低了。

4. 进化上的选择压力:
适应性优势的权衡: 大而甜的果实通常意味着更高的繁殖成功率(吸引更多传粉者,方便种子传播)。然而,如果多倍体化带来的“大”伴随着“不育”或“繁殖困难”,那么这种表型优势就难以在自然选择中得到巩固和传播。自然界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有效繁殖并适应环境的个体。
人工选择的局限性: 我们今天吃到的大部分甜美水果,都是经过人类漫长而细致的人工选择和杂交培育出来的。人类在选择性育种时,会寻找那些在生长、产量、风味、抗病性等方面表现优异的个体。即使某些多倍体个体表现出“大”的特征,如果其甜度不高、繁殖困难、或者风味不佳,那么它就很难被选中并大量繁殖。相比之下,那些在二倍体基础上表现优异的品种,更容易被人类发掘和推广。

总结一下:

多倍体水果之所以不普遍且不总是又大又甜,是因为:

繁殖障碍: 奇数倍体在减数分裂时常产生不育配子,限制了种子繁殖。
基因表达失衡: 过多的基因拷贝可能打破原有的精妙调控,导致生理功能异常。
代谢负担: 维持庞大的基因组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和资源,可能影响生长和果实发育。
甜度并非直接相关: 大果实不等于高糖分,糖分积累受多种复杂因素调控,多倍体化未必能优化这些过程。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在自然界,繁殖能力是关键;在人工培育中,综合性状的优劣决定了品种的命运。

当然,也有一些成功的多倍体水果品种,比如我们常吃的草莓(虽然是八倍体),但它们的“成功”是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不断优化了在多倍体状态下的各项生理性状,才达到了如今的“又大又甜”。这背后是无数代育种者和自然选择的共同作用,并非简单的基因翻倍就能轻易实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生物学角度讲,题目所称的“老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缺陷,让你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误解。

多倍体育种完全可以办到“又大又甜”。某些品种没有特意强化含糖量,一些水果为了抢先上市而缩短了生长周期、催熟方式不适合积累糖之类,那不是普遍情况。

同时,“多倍体中表达为合成糖的基因以及合成催化合成糖用的酶的基因应该会增加”也是个误解。你增加了特定水果的染色体倍性之后,特定基因的表达有可能增加,有可能不变,有可能减少。在生物学里谈论“基因已经这样了,这个生物应该如何如何”,跟在物理卷子上写“我寻思”差不多

  • 典型的二倍体西瓜含糖量 8% 左右,三倍体无籽西瓜在平均重量更大的同时含糖量可达 12% 以上,部分品种中心含糖量 14% 以上。
  • 1942 年,日本研发出适合高温多雨气候的四倍体葡萄品种“石原センテニアル”,商标名“巨峰”,是亚洲生产的葡萄里果实体型最大的,其果实含糖量与每串的果实数量成反比,在每串 350 克到 400 克重时含糖量高于二倍体葡萄、亩产在 3000 斤以上,在每串 800 克重时含糖量显著下降、亩产可超过万斤,需要种植者权衡(手动修整葡萄会增加劳动量)。
  • 那之后,河北农业大学研究人员将四倍体葡萄“玫瑰香”与“巨峰”杂交,获得四倍体葡萄“巨玫”,该品种果实成熟后不易脱落,可保持到秋天、增加含糖量,在亩产 3000 到 5000 斤时含糖量约 18%。

这不限于水果,蔬菜、粮食作物、生产生物燃料用的作物之类都一样。

  • 日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育成了大白菜与甘蓝的远缘杂交新人工合成种“白蓝菜”,它是将有性杂交产生的杂种胚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的异源四倍体(38 条染色体),高产,风味与莴苣相似,多汁味甜,对软腐病的抗性超过双亲,可用作生食、腌渍、榨汁等。其不足之处是球叶中肋较粗大,在叶球过熟时下部容易裂开,影响外观及贮藏。白蓝菜已在日本歧阜等地大面积栽培。

2018 年 10 月 8 日,福建农林大学明瑞光教授团队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期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公布了甘蔗的基因组。这是全球第一个组装到染色体水平的同源多倍体基因组。明瑞光称:“我们这项研究将指导甘蔗育种改良、增加含糖量,让‘甜蜜事业’变得更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之所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多倍体水果并不普遍存在,而且即便有,也很少能同时做到“又大又甜”,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遗传学、生理学和进化机制。这并非简单地将基因数量翻倍就能直接带来优势,很多时候,适度的多倍体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挑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多倍体”。在.............
  • 回答
    性别身高差异,尤其是女性平均身高低于男性,是生物学上一个普遍且有趣的现象。这背后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生物学因素在发育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1. 生长激素与生长板的赛跑:青春期是关键最核心的生物学驱动力在于青春期。青春期是身高增长最快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在性别间存在微妙的差异。.............
  • 回答
    人类在被爱时感受到幸福,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我们深刻的心理需求和精密的生物机制。从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份源于被爱的幸福感。心理学角度:满足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被爱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几种需求,尤其是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归属感:连接与安全感的基础 人类是.............
  • 回答
    孩子之所以容易对游戏上瘾,以及我们在面对丰富世界时更容易被游戏吸引,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精妙的生物学机制。与其说我们是被游戏“抓住”,不如说是游戏恰好击中了我们大脑中最原始、最强大的驱动力。为什么游戏如此诱人?大脑里的“奖励回路”在狂欢我们大脑中有一套叫做“奖赏回路”的系统,这是生命进化的产物,目的.............
  • 回答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其行为模式深受进化压力的影响。而我们对于“好看”的偏好,尤其是择偶和繁衍后代的倾向,恰恰是这种进化痕迹在现代社会中留下的鲜明印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并非简单的一句“看脸”可以概括,而是一套复杂而精妙的生存和繁衍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好看”在生物学上并非一个主观的、随意的概.............
  • 回答
    生命是一场精巧而复杂的旅程,而死亡,则是这段旅程最终的、不可避免的终点。从生物和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死亡并非单一事件,而是身体系统衰败、细胞功能丧失以及内在调控机制失效的综合结果。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探究身体内部发生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累积并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
  • 回答
    抛开那些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以及驱动我们生命活动的生理机制,人,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种在无数可能性中被赋予了意义的存在。我们是意识的载体。这份意识,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感知外界的能力,而是一种复杂的、内省的、能够反思自身的能力。我们能体验喜悦,也能承受悲伤;我们能渴望,也能满足;我们能爱,也.............
  • 回答
    宇宙为何孕育生命?这个问题,若抽离了人世间的功利与目的,若抛开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转而仰望那浩瀚无垠的星空,或许能得出一个略有不同的答案。这并非是“TA”——一个可以拟人化、拥有意图的存在——“决定”让生命存在,而更像是宇宙本身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说,生命的存在是宇宙演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悖论,也是理解生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关键所在。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从特别角度看长远影响似乎又成了熵减”的说法,并剖析其中的问题。一、 重新审视“生物自身熵减总带给环境更大熵增”首先,我们得明确生物体自身的运作机制。生命体是一个高度有序、结构复杂的系统。与周围环境相比,生物体.............
  • 回答
    红米 Note 7 第一批货被曝数据线配错,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从生产品控的视角来看,确实能窥探出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白,任何一款电子产品,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包装出厂,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马虎。而数据线这种“附属品”,虽然不是核心部件,但它却是用户拿到手.............
  • 回答
    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探讨孙悟空变成蜜蜂时,嘴巴是否会变成蜜蜂的肛门,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但又不太符合生物学逻辑的推测。我们不妨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变成”这个概念在生物学中的实际意义。在现实世界里,生物的形态变化通常是通过基因调控、细胞分化、组织重塑等复杂过程实现的。比如,蝌蚪变成青蛙,这.............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之所以能如此强势地排挤其他植物,其背后有着一套复杂而高效的“生存策略”,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1. 强大的繁殖能力与传播机制: 无性繁殖的王者: 加拿大一枝黄花最令人头疼的特性之一便是其极.............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不能生育的雄性在繁殖层面确实不如雌性重要,但“重要”这个词的定义是多维度的,在更广阔的生命延续和群体繁衍的语境下,雄性和雌性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繁殖的根本——遗传物质的传递生物繁衍的核心目的是将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确保物种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性别分工至.............
  • 回答
    关于黑鱼幼崽“以身伺母”的说法,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相当令人着迷且具有真实合理性的现象。当然,我们得明确一下,“以身伺母”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些拟人化的色彩,但在生物学上,它指向的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亲代抚育行为,尤其在某些鱼类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我们来聊聊黑鱼。黑鱼,也就是乌鳢科的鱼类.............
  • 回答
    这项新研究确实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生物学现象:新冠病毒(SARSCoV2)能够在人体内,特别是心脏和脑部等器官中,存留数月之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病毒逃逸机制以及器官特异性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病毒的存留并非仅仅是病毒颗粒的“被动遗留”。病毒能在特定.............
  • 回答
    “忒修斯之船”是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尤其当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审视它的时候,会发现它触及到了生命最核心的几个问题:身份的连续性、物质的更替以及存在的本质。首先,我们得把“忒修斯之船”这个故事在生物学语境下拆解一下。这艘船由木板构成,每块木板都会被腐蚀损坏,然后被新的木板替换掉。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直.............
  • 回答
    从生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女性是否比男性“更不理智”这个问题,需要非常谨慎,因为“理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生理指标来衡量。而且,将一种性别笼统地归类为“更不理智”,本身就可能陷入刻板印象的误区。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生理机制的差异出发,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女性的决策模式或情绪.............
  • 回答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空虚感并非一个直接的、单一的生物学特征,更像是人类作为高度社会化、拥有复杂认知能力的物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应对生存挑战和追求繁衍优势所衍生出的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目标缺失与内在驱动力的演化:人类演化出了强大的目标导向能力。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生.............
  • 回答
    长生生物公司(已退市,原名为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生生物”)因其在疫苗生产和销售环节中的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触犯了多项法律规定,并因此面临严厉的追责和处罚。其核心问题集中在生产劣质疫苗、伪造疫苗生产记录、虚报疫苗批次以及误导公众等方面。下面将从法律角度详细阐述长生生物违反的法律规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