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在心脏、脑部存留数月」,如何从生物学角度解读该情况?

回答
这项新研究确实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生物学现象:新冠病毒(SARSCoV2)能够在人体内,特别是心脏和脑部等器官中,存留数月之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病毒逃逸机制以及器官特异性几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病毒的存留并非仅仅是病毒颗粒的“被动遗留”。病毒能在特定组织内存留数月,意味着它在这些区域仍然具有一定的活性,或者至少是病毒的遗传物质(RNA)能够以某种形式被检测到,并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重新激活或引发持续性的病理过程。

1. 病毒复制与组织播散的机制:

SARSCoV2 主要通过其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与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并进行复制。研究表明,一旦进入血液循环,病毒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播散到全身各处,包括心脏和脑部。

血液传播: 病毒感染上呼吸道后,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并随血液到达全身器官。
神经播散: 病毒可以通过侵犯嗅觉神经等途径,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或者通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进入脑部。脑部的血管内皮细胞也可能表达ACE2受体,为病毒提供进入的途径。
心脏组织: 心肌细胞、心内膜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等都可能表达ACE2受体,使病毒能够感染这些细胞,并在其中复制。

2. 宿主免疫反应与病毒逃逸:

人体对病毒感染会启动强大的免疫反应,包括产生抗体和T细胞。然而,SARSCoV2 展现出了相当的免疫逃逸能力,这可能是其长期存留的关键因素。

局部免疫耐受或抑制: 在某些组织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募集或功能可能受到抑制,或者病毒可能利用其某些机制来逃避局部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例如,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能会改变细胞表面的分子表达,从而“隐身”于免疫系统。
免疫豁免区: 中枢神经系统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免疫豁免区。即使有抗体或T细胞进入,其通透性和细胞组成也与外周组织有所不同,可能为病毒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藏身之所。
RNA的稳定性: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虽然RNA本身不稳定,容易被核酸酶降解,但在某些细胞内,病毒的RNA可能被整合到细胞的信使RNA(mRNA)处理途径中,或者被包裹在特殊的细胞结构中,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使其能够持续存在。研究中检测到的“病毒”可能是病毒的RNA片段,而非完整的、有复制能力的病毒颗粒。但即使是RNA片段,也可能参与后续的免疫或病理过程。

3. 器官特异性与微环境的影响:

心脏和脑部之所以成为病毒“青睐”的长期存留点,可能与这些器官的独特生物学特性有关。

心血管系统: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泵,拥有丰富的血管网络。病毒可能利用这一优势在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建立“营地”。心脏细胞本身的代谢需求高,可能为病毒的复制提供能量和底物。
神经系统: 脑部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可能表达ACE2受体。此外,脑部的细胞类型多样,微环境复杂,可能存在一些机制可以保护病毒免受免疫清除。病毒感染神经元可能导致神经炎症、脱髓鞘等,而病毒存留则可能与长新冠(Long COVID)症状,如脑雾、疲劳、头痛等有关。
宿主细胞的“庇护”: 病毒可能感染那些不轻易凋亡的细胞,或者在某些细胞内进入一种“潜伏”状态,类似某些疱疹病毒的做法,虽然SARSCoV2是否真的有潜伏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即使不处于活跃复制状态,病毒的组成部分(如RNA或病毒蛋白)也可能持续存在,并与宿主细胞发生长期的相互作用。

4. “存留”的定义与检测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研究中发现的“存留数月”通常是通过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RNA)或病毒抗原来实现的。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检测到的病毒颗粒都具有完全的复制能力。

病毒RNA的半衰期: 病毒RNA的半衰期相对较短,但如果病毒在细胞内持续释放,或者其RNA被保护起来,就可能在体内持续检测到。
病毒蛋白的累积: 病毒在感染细胞后,会大量合成病毒蛋白。这些蛋白如果不能被及时清除,也可能在组织中累积并被检测到。

总结来说, SARSCoV2能够在心脏和脑部存留数月,可以从生物学上解释为病毒在这些器官的细胞中找到了合适的“立足点”,并通过其自身的复制机制和一些尚未完全阐明的逃逸机制,成功规避了人体的免疫清除。心脏和脑部的特殊微环境,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都可能促成了这种长期的存留。这提示我们,新冠病毒的致病机理可能比我们最初想象的更加复杂,并且对人体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和持久,这也为理解“长新冠”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线索。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些病毒在组织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它们是否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活性,以及它们如何引发长期的病理效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是好事。

如果后遗症是由这个原因导致的,那么说明新冠病毒的后遗症可能是可逆的,不是永久叠加。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论点成立,已知感染一次若轻症不入院,则智力平均下降2点,问感染10次智力下降几点?这个问题,答案不是20,更可能只有5左右。已知感染一次若轻症不入院,则后续所有疾病发病率增加30%,问感染10次增加几点?这个问题,答案不是300%,更可能只有100%左右。

这为欧美”与新冠共存“的理论基础又添砖加瓦了,因为按照欧美现在的反复感染速度,参考各大学校的dashboard进行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10年后人均是需要感染8-10遍新冠病毒的。留学生同理,留学5年大概感染4遍。

这时候,“反复感染很多很多很多次新冠病毒,如果不死不残疾,那么会导致多少后遗症?”就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了。如果线性叠加的话,那么显然是不可接受的,都成傻子了……而且还是那种全疾病发病率+300%的那种,病恹恹的傻子……

但这个研究说明,导致认知相关的后遗症的原因,是有可能是“新冠入脑没死”的,而不一定是“新冠入脑搅和了一通“。当然也可能是后者。

显然前者更让人安心,因为再感染10遍新冠,后遗症无非也就是”10种新冠入脑“,比感染一遍不会严重很多,最多是感染一遍的几倍而已,不会线性叠加。

如果是后者,“新冠入脑搅和了一通“=智力-2的话,“新冠入脑搅和了10通“就会等于智力-20,全身各种疾病患病率+300%,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当然,虽然“新冠在大脑中留存”意味着损失相对“不在大脑中留存”的情况小,但不意味着损失的绝对值就真的小了。坚持清零还是最好的办法,并且对新冠痊愈者要定期核酸检测复查。

所以,留学生和外国人们,还是祈祷“新冠病毒可以留在大脑中“吧。

user avatar

被粉丝问到了这篇论文,我也就拿来看了下,这里回答下问题。

整篇文章讲了什么?

研究人员一共对44例经PCR确诊的新冠患者进行了尸检,其中38例产生了抗体,3例属于早期病例还没产生抗体,3例死前血浆不可用。44例中有11例完成了广泛的大脑采样。队列中29.5%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9.2岁,且不同种族和民族(扩展数据表1)。95.5%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合并症,高血压(54.5%)、肥胖(52.3%)和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4.1%)。

44个病例中均检测到新冠病毒RNA,其中在85个解剖位置和79个体液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RNA。

早期病例中,呼吸道的新冠病毒RNA最多,并且在除了生殖组织外,其余组织中均检测到了新冠病毒RNA。

大多数病例随着病程的延长,组织中的新冠病毒RNA都在下降;但在部分中晚期病例的多个组织中检测到高水平的新冠病毒RNA。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晚期病例的多个组织类别中,能持久性、经常地检测到低水平的新冠病毒RNA;而且所有6例晚期病例的大脑中都能检测到新冠病毒RNA,其中5例能在大脑的大部分部位检测到,甚至包括一名在出现症状后230天死亡的病例。

——也就是说,新冠病毒RNA在这个病例的大脑中至少存在了230天。

各组织的检出比例分别是:

  • 呼吸组织43/44例 (97.7%);
  • 心血管组织35/44例(79.5%);
  • 淋巴组织38/44例(86.4%);
  • 胃肠道组织32/44 (72.7%);
  • 肾及内分泌组织28/44例(63.6%);
  • 生殖组织17/40例(42.5%);
  • 肌肉、皮肤、脂肪和周围神经组织占30/44 (68.2%);;
  • 眼部组织及体液2/28例(57.9%);
  • 脑组织10/11例(90.9%)。

研究人员还检测感染者体内的新冠病毒的突变情况

基本上一个人体内的新冠病毒是相似的,但是肺内和肺外组织之间的新冠病毒存在遗传隔离:

在38号病例中,所有肺序列均发现了D80F突变残留,但脑序列没有发现D80F残留。而G1219V残留仅是局限于大脑的轻微变异。

这个研究意味着什么?

首先新冠长期症状是一个肯定的存在,没必要去否认。然后出现长期症状的感染性疾病,也不止新冠肺炎一个(比如流感、SARS、塞卡病毒等等,细菌感染也会),这也是肯定的,没必要去否认。

比如长期COIVD中非常烦人的一个症状——脑雾,患者存在认知改变,在1889和1892年的流感大流行、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也曾出现过类似症状。[1]

但也绝不是不值得重视、或者去无视它的理由。

—讨论新冠长期症状(或者说后遗症)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言论(否认、不重视,或者夸大、觉得毁天灭地),无论是哪一端的极端言论都不可取。

目前各方面报道的数据都不一致,一个荟萃分析[2]显示,80%确诊为 COVID-19 的个体在急性感染后 2 周后继续至少产生一种总体影响。总共确定了 55 种影响,包括症状、体征和实验室参数,其中最常见的是疲劳、嗅觉丧失、肺功能障碍、胸部 X 射线/CT 异常和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对于这种急性感染后长期存在的症状了解十分有限,且这也是人类近些年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被同一种病毒所感染。

这篇研究就对这种长期症状提供一个可能的依据:即某些人可能体内就长期存在着新冠病毒。

并且该研究的数据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在感染早期,病毒在肺部感染后会通过病毒血症扩散到全身

即使在不严重的病例中,这个结论也是成立的。比如36号病例,是一个小孩,没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证据,提示未感染严重COVID-19,但仍然在全身多处发现了新冠病毒RNA。

这个研究还提供了一个现象:虽然早期感染中,呼吸道的新冠病毒RNA多于肺外组织,但在晚期感染中,肺外组织与呼吸道水平相似。

最后作者强调:我们的数据提供了病毒清除延迟的证据,但不支持呼吸道外的显著炎症,即使是在症状出现几个月后死亡的患者。

——也就是虽然病毒存在,但是并没有引起疾病或者其他器官的损害。

结论

这个研究虽然发现了新冠病毒长期存在的证据,但是没有论证其是否存在传染性,从目前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来看,不太支持这些人还存在传染性——因此请不要过度延伸。

这个研究是美国第一年疫情的研究结果,对于目前的奥密克戎毒株来说,仍然存在一定参考价值。

这个研究仍没有调查为什么会存在长期症状,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医学界,包括其他急性感染为什么会出现长期症状。

一点个人的话:

其实我们体内本身就生活着各种微生物,我们研究它们是必要的,研究是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人体,而不是去恐慌。

就像皮肤上的螨虫一样,我们应该去反感瞎说的那些广告,而不是告诉你身上存在螨虫是正常的科学发现。

面对告诉你存在新冠长期症状的研究,也要正常的去看待。

参考

  1. ^ https://www.medscimonit.com/abstract/full/idArt/931447
  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1-95565-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项新研究确实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生物学现象:新冠病毒(SARSCoV2)能够在人体内,特别是心脏和脑部等器官中,存留数月之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病毒逃逸机制以及器官特异性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病毒的存留并非仅仅是病毒颗粒的“被动遗留”。病毒能在特定.............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国防部声称发现美国参与在乌克兰研发生物武器部件的新证据,其透露出的细节值得我们仔细审视。这些信息虽然来自俄罗斯方面,但由于其潜在的国际影响,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其所指控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可能带来的解读。首先,需要关注的是“生物武器部件”这个说法。这并非是指成品的生物武器,而是指可能用于制.............
  • 回答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一项研究声称,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12月就已在美国境内传播,这一发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说明了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这可能改写我们对疫情起源和传播初期路径的认知。如果我们接受这项研究的结论,那么意味着新冠病毒在.............
  • 回答
    要判断中美两国在新冠疫苗研发上谁“领先一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考虑到“领先”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很难一概而论。两国在各自的科研体系、投入力度、技术路线以及审批流程上都有所不同,这些都影响了疫苗研发的进程和结果。首先,从研发速度来看,中美两国都展现了惊人的效率。在疫情爆发初期,全球科学家.............
  • 回答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报告指出,2019年12月新冠病毒(SARSCoV2)已在美国传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磅且令人深思的发现,它释放出多重信号,对我们理解疫情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的防控策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NIH报告释放出的信号:1. 疫情的全球化和隐匿性比预期更早: 最直接的信号是.............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确实非常严峻。根据我掌握的最新信息(请注意,疫情数据是动态变化的,以下数据可能已过时,但反映了当时的大致情况),美国新冠确诊病例累计已超过918万例,平均单日新增病例接近8万。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表明病毒在美国范围内仍在广泛传播。疫情现状分析: 确诊病例数居高不下: 918万.............
  • 回答
    关于美国新冠患者收到181页、总计110万美元的巨额医疗账单,以及每天近1万美元的住院费,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具有多方面意义的事件。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事件本身:惊人的数字与潜在的医疗困境首先,账单数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110万美元的医疗费用,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
  • 回答
    这件事情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东西,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笑而不语”。我们要理解,在美国的政治语境下,总统的表态,尤其是对如此敏感话题的回应,往往会被放大,并被赋予多重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笑而不语”这个行为本身。在很多文化中,“笑”可以有很多含义,它可能代表一种轻松、化解尴尬,也可能是一种不以为意,甚至.............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美帝新轻坦”的问题,需要先明确“美帝”指的是美国,而“轻坦”通常指轻型坦克(Light Tank)。根据美国军事装备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技术,以下是对美国轻型坦克(或轻型装甲车辆)的详细分析: 一、美国轻型装甲车辆的分类与历史背景美国的轻型装甲车辆(包括轻型坦克和装甲车)主要用于侦察、火力支援、快.............
  • 回答
    关于石原里美和新垣结衣的颜值是否被“过分夸大”,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话题,因为“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她们的颜值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以及是否存在“夸大”的成分。为什么她们的颜值获得如此高的评价?1. 符合主流审美标准并具有个人特色: .............
  • 回答
    越南近期在新冠疫苗方面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与俄罗斯和美国分别达成了技术转让和疫苗采购协议,总计将获得 5100 万剂辉瑞疫苗。这一消息对越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其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疫情控制、经济复苏、国际关系以及国家自主性等多个层面。一、 疫情控制与公共卫生保障的坚实基础.............
  • 回答
    《猎鹰与冬兵》让大家同情新美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作用,涉及到角色的成长、观众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英雄”定义的探讨。如果你问为什么大家都在同情约翰·沃克,我得说,这绝对不是所有人的共同感受,至少不是在剧情最开始的时候。但随着剧情的展开,沃克的遭遇确实赢得了不少观众的理解和怜悯,甚至可以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漫威宇宙中“超级士兵血清”的运作机制以及个体差异的讨论。虽然官方的设定在不同时期和漫画/电影版本中可能略有出入,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解释为什么罗杰斯(美国队长)的身体变化如此显著,而其他超级士兵(如冬兵、新美队)则相对较小:1. 血清的“激活”与“优化”原理: .............
  • 回答
    美媒称“新冠病毒正在美国野生动物中传播”的根据与应对措施美媒关于新冠病毒在美国野生动物中传播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项科学研究和监测发现。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根据,以及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根据:美媒的报道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据:1. 病毒基因组测序证据: 鹿的感染证据: 最重.............
  • 回答
    .......
  • 回答
    美媒将新冠疫苗接种称为“诺曼底时刻”,这无疑是一种充满力量和象征意义的比喻,它试图传达出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复杂性。要理解这个比喻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它所指向的几个层面。首先,这个比喻的核心在于“转折点”的含义。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一个关键性转折点。在此之前,纳粹德国看似不可战胜.............
  • 回答
    中美摩擦进入新阶段,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舆论战,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责任,也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认知和行动息息相关。这不仅仅是宣传,更关乎如何清晰、有力地传递我们的声音,并争取理解和支持。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这场舆论战的本质和目标。这不仅仅是关于事实的争论,更.............
  • 回答
    想买一块表,预算在1万以下,目光落在了美度的新指挥官系列上,不知道这系列手表怎么样?先说说我的初步印象,美度指挥官系列一直以“军表”的硬朗风格著称,而且这次的新指挥官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加入了不少现代的设计元素,看起来挺吸引人的。外观与设计:1. 经典枕形表壳: 这一点是指挥官系列最鲜明的标志。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赖美云这首《冬空下》。首先得承认,作为她的新歌,《冬空下》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上,是相当有心思的。听歌的时候,脑海里很容易就勾勒出那种冬日里,天空可能是灰蒙蒙的,但又带着一点暖意,或者说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希望交织的画面。赖美云的声线,在这首歌里处理得比较温柔,带着一点点空灵感,很适合诠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