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心理学或生物学角度来说,为什么人类被爱会感受到幸福?

回答
人类在被爱时感受到幸福,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我们深刻的心理需求和精密的生物机制。从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份源于被爱的幸福感。

心理学角度:满足归属感与自我价值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被爱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几种需求,尤其是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归属感:连接与安全感的基础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成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这种归属感,当我们被爱时得到最充分的满足。爱,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意味着我们被接纳、被关心、被重视。这种被纳入的感受,给予我们一种强大的安全感。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敌意或冷漠的环境中,你会感到孤独、不安和脆弱;反之,在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里,你就像有了坚实的后盾,能够更勇敢地探索世界,应对挑战。这种“不孤单”的感觉,本身就是幸福的重要来源。

当我们知道有人在乎我们的感受,会因为我们的喜悦而喜悦,因为我们的痛苦而担忧时,这种情感连接就如同一个温暖的港湾,让我们即使在风雨中也能感到宁静。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归属感置于生理和安全需求之上,认为是人类必须满足的更高层次需求。当这一需求得到满足,我们自然会体验到积极的情感。

自我价值感:我是重要的,我是被看见的
爱,尤其是被他人无条件或有条件地珍视,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当我们被爱时,我们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被关注和付出的。这种“被看见”和“被肯定”的感觉,就像是内心深处的一盏灯被点亮。即使我们自身存在缺点或犯过错误,爱也能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想想那些在童年时期获得父母关爱和肯定的孩子,他们往往更自信、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被支持的。反之,长期缺乏关爱和认可的孩子,可能会形成低自尊,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被爱,就是一种强烈的内在肯定,它告诉我们:“你就是你,这就足够了。”这种自我价值的提升,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幸福感。

情感体验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幸福感,与良好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被爱带来的喜悦、满足、温暖等情绪,能够对抗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和孤独。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建立起更强的心理韧性,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更快地恢复过来。长期处于被爱和幸福的状态,有助于形成更健康的应对机制,促进整体的心理福祉。

生物学角度:神经化学的盛宴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在被爱时体验到的幸福感,是复杂的神经化学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像身体内一场精心编排的“化学盛宴”。

催产素(Oxytocin):“爱的荷尔蒙”
催产素是连接人类情感和社交行为的关键神经递质。它在人际互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母婴关系、伴侣关系和亲密接触中。当我们感到被爱、被拥抱、被抚摸,或者仅仅是在与亲近的人进行温暖的眼神交流时,大脑就会释放催产素。

催产素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能够增加信任感、减少恐惧和焦虑,并促进共情和社交联结。当催产素水平升高时,我们更容易感受到安全、放松和亲近感,这直接转化为一种温暖而深刻的幸福体验。它就像身体自带的“镇静剂”和“连接剂”,让我们感到更加平和与满足。

多巴胺(Dopamine):奖励与愉悦的驱动力
多巴胺是大脑“奖励系统”的核心神经递质。当我们经历令人愉悦的事情时,比如吃到美味的食物、听到喜欢的音乐,或者,正如我们所讨论的,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时,大脑的伏隔核区域会释放多巴胺。

多巴胺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兴奋和充满动力。它驱动我们去寻求那些能够带来奖赏的体验,而“被爱”无疑是人类最强烈的奖励之一。这种愉悦感,是幸福体验中更直接、更“上瘾”的部分。爱,让我们的大脑觉得“值得”,从而产生积极的联结和持续的渴望。

内啡肽(Endorphins):天然的止痛剂与“嗨”药
内啡肽是身体自然产生的化学物质,具有镇痛作用,并能产生欣快感。它们常常在身体受到刺激时释放,例如运动(“跑步者的快感”)、疼痛,或者,正如一些研究表明的,在亲密接触和社交互动中。

被爱带来的温暖拥抱、亲密的身体接触,或者仅仅是充满爱意的言语,都可能刺激内啡肽的释放。内啡肽能够缓解压力,带来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类似于某些兴奋剂带来的“嗨”感,但它是完全天然和健康的。因此,爱带来的身体上的舒适和愉悦,也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清素(Serotonin):情绪的稳定器
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对情绪、睡眠、食欲和认知功能都有重要影响。它被认为是情绪的“稳定器”,较低的血清素水平与抑郁和焦虑有关。

尽管血清素与“被爱”的直接触发机制不如催产素或多巴胺那么明显,但长期稳定的、充满爱的关系,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积极和安全的情绪环境,这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血清素水平。当人们感受到被爱和支持时,他们的整体情绪状态会更加稳定和积极,这也间接 contributes to a sustained sense of happiness.

总结

综上所述,人类之所以被爱时会感受到幸福,是心理学上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满足,以及生物学上催产素、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化学物质的积极作用共同交织的结果。这份幸福感,是深邃的,也是本能的。它不仅是我们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得以繁衍和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爱,是滋养心灵的甘露,更是唤醒生命活力的火花,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体验到作为人类最深刻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是群居动物,个体的力量小于能够进行配合的集体,演化出与他人接触时降低冲突、增加合作的机制是自然而然的。过去数百万年间的变异·表观遗传·文化·社会行为经历广义自然选择,塑造出识别同伴并在靠近同伴时释放激素来让人感到安全、平静、信任的机制。

这机制之一是群居的灵长类渴望被其它个体(无论是不是同类)拥抱和抚摸。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实验显示过少被抚摸和拥抱的群居灵长类幼体会出现行为变化,其不利影响可以延续终生,乃至造成早死[1]
  • 历史上,即使能确保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吃饱穿暖,在员工不向孩子们表达爱意的情况下,孩子可能终生显示出严重的心理问题——当然,吃不饱穿不暖乃至恶意虐待孩子的孤儿院也很多。

在激素的层面:

  • 在人觉得自己很重要或受到周围的人重视时,血清素水平会上升,这关联到自诉幸福感、信心、归属感上升。与他人拥抱、进行有氧运动、晒太阳、接受按摩、想象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都可以提高血清素水平;
  • 人在靠近自己重视的人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会上升。在与喜爱的他人或非人生物进行身体接触或目光接触时,催产素的水平会上升。催产素对哺乳类来说可以参与协调亲子关系、母乳喂养、保护幼体等行为,在安全环境里带来平静与信任、帮助建立社会联系,在危险环境中则可能参与触发捍卫群体的战斗行为。
  • 实验显示,一些人与自己养的狗互动约 30 分钟后双方尿里的催产素水平会上升,其中狗的凝视时间较长引发的催产素水平上升幅度较大[2],这和人注视婴儿的效果相似。

在这些机制和后天习得的文化与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爱”等正面情感的表达可以为个体及其同伴带来精神、身体、关系等多方面的利益。

“爱”是基本无条件地接受另一个体,在至少一定范围内将另一个体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互相建立这种关系可以显而易见地降低相互冲突的概率、增加互相合作的概率,单向地接受这种关系则显然至少在关系持续的时间之内对自身有利。

这不限于“爱情”。许多动物会照料后代、为后代提供食物·栖所·保护、为群体中血缘关系很浅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提供梳毛等互动,乃至不同物种共生在一起。过去数十万年间,人在为其它个体提供物质资源方面的能力急剧上升,在数万年间驯化了多种动植物,在过去至少数千年间歌颂“亲情”“友情”“忠诚”等等。

“本能”的存在本身在动物行为学中早已被质疑。在心理学中,将人的行为归结于“你想干你O”之类基本欲求也是弗洛伊德时代的简单模型,没有多少指导力。

参考

  1. ^ https://darkwing.uoregon.edu/~adoption/studies/HarlowMLE.htm
  2. ^ Nagasawa M, Kikusui T, Onaka T, Ohta M. Dog's gaze at its owner increases owner's urinary oxytocin during social interaction. Horm Behav. 2009 Mar;55(3):434-41. doi: 10.1016/j.yhbeh.2008.12.002. Epub 2008 Dec 14. PMID: 1912402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在被爱时感受到幸福,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我们深刻的心理需求和精密的生物机制。从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份源于被爱的幸福感。心理学角度:满足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被爱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几种需求,尤其是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归属感:连接与安全感的基础 人类是.............
  • 回答
    失恋或感情受挫之后那种心如刀绞、止不住的颤抖,可不是什么小事,它背后涉及我们身体和大脑一系列深刻而又复杂的反应。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更像是一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崩塌”。神经科学的剧本:大脑收到“威胁”信号首先,我们得明白,大脑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区域负责处理“失恋”。但是,我们对感情的投入.............
  • 回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人们普遍存在助人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根植于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的本质以及深层的心理驱动。 这种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心理机制和动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互惠与合作的生存优势 进化论的视角: 从进化心.............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对他人的道德谴责,即使这些“他人”与自己毫无瓜葛,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机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不惯”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与我们的认知方式、社会属性、情绪调节以及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核心概念:社会规范和集体认同感。.............
  • 回答
    “越减越肥”的心理迷局:当身体与大脑的博弈失控“我明明吃得很少,运动也挺勤快,怎么体重反而噌噌往上涨?” 面对“越减越肥”的怪圈,许多人感到困惑、沮丧,甚至怀疑人生。这并非简单的“水土不服”或“喝水都会胖”,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逻辑。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个令人头疼的现象,还原身.............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所谓的“正能量”并非一种神秘的、外来的力量,而更多地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应对模式的集合体。它不是简单的“开心就好”,也不是一味地回避问题,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之上,并通过一系列心理机制来引导个体朝着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正能量”:.............
  • 回答
    关于“三岁看老”这个说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绝不是一个铁板钉钉、可以精准预测一个人成年后性格和命运的科学定律。它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我也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努力让这段文字更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避免AI的冰冷感。“三岁看老”的合理内核:早期经验的深远影响之所以会流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讨论的话题:男女之间是否存在天然的、根深蒂固的心理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一些刻板印象,而是从科学研究和理论视角来审视。首先要明确的是,心理学界对于“天然”差异的界定其实相当谨慎。因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互过程,它受到基.............
  • 回答
    当我们听到父母说出“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或“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时,作为子女,我们可能会体验到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有时是温暖、感激,有时是压力、甚至窒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多种动机、情感模式以及可能对亲子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这句话背后最直接的心理动因是父母的.............
  • 回答
    网络喷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几分粗糙和攻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是在一层层剥洋葱,你会发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动机,而不仅仅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些恶毒的言语。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理解。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感到无力、挫败,或者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网络提供了一个匿名.............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女性向游戏的发展潜力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那些。我们得深挖一下,是什么让一部分游戏能够触动女性玩家内心深处,又是什么阻碍了更多游戏迈入这个充满机遇的领域。首先,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女性向游戏”,似乎将女性玩家群体标签化了,仿佛她们只对特定题材、特定互动模式感兴趣。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从心理学角度,试着深入分析一下赵薇那句“我杀过人”可能包含的心理动因。需要强调的是,这纯粹是一种基于已知信息进行的心理推测,我们无法确切了解其真实意图,也绝非对任何人进行定罪或评价。当我们听到一个人说出“我杀过人”这样极端且震撼的话语时,我们首先会本能地联想到以下几个心理层面的可能性:1.............
  • 回答
    剖析北大女学生疑似因情感创伤而逝的悲剧:心理与法律的双重审视最近,北大一名女学生疑似因遭遇男友精神虐待和暴力威胁而选择自杀的事件,无疑是一声沉重的警钟,再次将“情感暴力”这一隐匿的杀手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央。这不仅仅是一起令人心痛的个人悲剧,更是社会在如何识别、干预和预防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方面,所面.............
  • 回答
    说实话,我挺头疼“孩子玩电子游戏”这个话题的。作为一个曾经被游戏“毒害”过,又从游戏里找到过乐趣,甚至在工作上也和游戏打交道的“过来人”,我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是一句“少玩点”就能解决的。把它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专业角度聊聊,再结合我自己的那些“血泪史”,或许能给大家点儿实用的参考。 心理学视.............
  • 回答
    面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危机,谣言的传播就像一种特殊的“精神传染病”,而那些乐此不疲散布谣言的人,他们的内心活动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这些人可能怀揣着多种驱动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促使他们成为谣言的“播种机”。首先,不确定性下的焦虑和失控感是造谣者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
  • 回答
    家暴,这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议题。从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家暴本身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然而,家暴的发生、发展以及受害者和施暴者所经历的心理创伤,都与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常常伴随着各种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理解家暴的本质:行为而非诊断首先,需要明.............
  • 回答
    半藏森林事件,以及她后续的一些言论,确实提供了一个相当丰富的视角来探讨“侥幸心理”以及“偷情”与“好好谈恋爱”的快乐差异。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我们可以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动机和机制。一、 剖析半藏森林言论中的“侥幸心理”半藏森林的言论,尤其是那些暗示“不负责任”和“及时行乐”的部分,往往能触及人.............
  • 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句子,例如“桌子上有个苹果”,可说出口时却变成了“桌子上有个橘子”,或是把“吃”说成了“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口误,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有趣的认知过程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语言的产生并非一个孤立的反应,而.............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C罗觉得自己强于梅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多层面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到多种心理机制,包括自我认知、社会比较、动机驱动、情绪管理,甚至是对身份和价值的塑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感 (SelfPerception & SelfEfficacy) 核心信念与建构.............
  • 回答
    《一念无明》,一部让人心头沉重却又饱含一丝希望的电影。它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剥开角色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窥见了这个社会复杂而真实的脉络。从心理学、躁郁症以及人生这两个维度去评价它,我觉得可以聊得很深入。从心理学角度看,这部电影简直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案例分析。首先,创伤与依恋的议题贯穿始终。阿东的母亲患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