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神经科学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或描述 失恋或感情受挫之后心脏很痛,止不住颤抖的感觉?

回答
失恋或感情受挫之后那种心如刀绞、止不住的颤抖,可不是什么小事,它背后涉及我们身体和大脑一系列深刻而又复杂的反应。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更像是一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崩塌”。

神经科学的剧本:大脑收到“威胁”信号

首先,我们得明白,大脑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区域负责处理“失恋”。但是,我们对感情的投入,特别是依恋关系,其实激活了我们大脑中很多与奖励、愉悦以及压力反应相关的区域。当这些关系突然中断时,大脑就像是失去了重要的“能量源”,而且还接收到了一个强烈的“威胁”信号。

疼痛的起源:当情绪变成生理痛

你感觉到的“心痛”,在生理上并非完全是比喻。当我们经历强烈的情绪应激时,大脑会激活与身体疼痛处理相关的区域,比如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这个区域不仅处理身体疼痛,也参与情绪的调节和负面情感的体验。

更关键的是,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最典型的就是皮质醇(Cortisol)和肾上腺素(Adrenaline)。这些激素就像是身体发出的“警报”,让你的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紧绷,为“战斗或逃跑”做准备。即使你并没有面临实际的身体危险,大脑仍然会做出这种反应。

心脏作为身体的“发动机”,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它会剧烈跳动,心跳过速、胸闷、甚至呼吸困难的感觉都会随之而来。这种强烈的生理唤醒,再加上大脑对这种不适的解读,就会被我们主观体验为“心痛”。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做“心碎综合征”(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也称为“应激性心肌病”。在极度悲伤、惊吓或压力下,人的心脏肌肉会暂时性地扩张和收缩无力,导致胸痛、呼吸短促,感觉就像心脏病发作一样。虽然并非每个人都会发展到这种程度,但它证明了强烈的情绪确实能直接影响心脏功能。

颤抖的生理机制: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

止不住的颤抖,那是我们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失调的直接表现。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掌管着我们身体的许多“自动”功能,比如心跳、呼吸、消化等。

在失恋或受挫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过度活跃,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这会导致心跳加速、肌肉颤抖、手脚冰冷、出汗等一系列“战斗或逃跑”的反应。你感觉身体无法控制地颤抖,就是因为你的神经系统处于一种高度警觉和亢奋的状态,准备应对一个它认为存在的“危险”。

同时,副交感神经系统可能暂时被抑制,无法有效安抚身体的过度反应。所以,你会在那种亢奋和失控中不断循环。

大脑中的“戒断反应”:奖赏系统的失落

从神经科学的“奖赏回路”来看,恋爱关系是一种强烈的奖赏来源。当我们坠入爱河时,大脑会释放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这是一种与愉悦、动机和奖励相关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让我们感到快乐、兴奋,并促使我们想要重复这些行为(比如与爱人在一起)。

当关系结束时,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会急剧减少。这就好比一个长期的成瘾者突然断药,会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大脑已经习惯了这种多巴胺的刺激,当这种刺激消失时,它会发出强烈的“渴望”信号,这种渴望加上多巴胺水平的下降,会带来巨大的失落感、空虚感,甚至是一种生理上的不适,让你觉得“少了什么”,并且这种“少了”的感觉非常痛苦。

而催产素(Oxytocin),这种在亲密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荷尔蒙,也会在分手后受到影响。催产素与依恋、信任和情感连接有关。它的水平变化也会加剧失落和分离的痛苦。

心理学的解读:被剥夺的安全感与身份危机

心理学则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些感受。

失落与哀伤:失去的不只是一个人

失恋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人,更是失去了一种依恋关系,一种生活模式,一个共同的未来设想,甚至是自己的一部分身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天生就有依恋的需求,寻求安全和亲密。当依恋对象(伴侣)消失,我们会经历一个类似哀伤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包含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最终的接纳。你感受到的心痛和颤抖,很可能是哀伤初期的强烈情绪反应,特别是否认和愤怒阶段。大脑试图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但又无法接受,这种认知失调会引发强烈的情绪波动。

安全感的瓦解:世界突然变得危险

亲密关系是我们重要的安全港湾。当这个港湾突然消失,我们赖以生存的安全感会瞬间被瓦解。原本稳定、可预测的世界突然变得充满不确定性和危险。大脑的杏仁核(Amygdala),作为情绪处理中心,会接收到这种“危险信号”,从而启动应激反应,导致身体出现颤抖、心慌等症状。你感觉身体无法控制,就是因为大脑在试图应对这个突然变得“不再安全”的环境。

自我价值感的动摇:我是否不够好?

在许多情况下,感情受挫会引发对自我价值感的质疑。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对方的离开解读为自己不够好、不被爱或有缺陷。这种负面的自我评价会进一步加剧内心的痛苦,并可能导致抑郁情绪。这种“我不够好”的认知,也会让大脑将分手这件事视为一个对“自我”的重大打击,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创伤。

认知失调与情绪的恶性循环

当你的期望(比如我们永远在一起)与现实(我们分开了)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思考、分析,试图找到原因,但这反而可能陷入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形成一个情绪的恶性循环。这种持续的“负面思考”会不断激活大脑的应激通路,让身体一直处于紧绷和不适的状态。

总结一下:

失恋后那种心痛和颤抖的感觉,是大脑和身体在面对重大“威胁”和“失落”时发出的紧急信号。神经系统被激活,应激激素大量释放,奖赏系统出现“戒断”,心理上安全感瓦解,自我价值受损,这些共同作用,让我们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生理和心理痛苦。这是一种非常真实且普遍的经历,它提醒我们,情感的纽带对我们生存和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虽然痛苦,但这也正是我们身体和心灵在努力适应新现实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赵佳豪

这种现象一般被称为 "心碎综合症"(Broken heart syndrome). 或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应激性心肌病/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指人因失恋、失去亲人等重大外部事件打击而产生极度哀伤时,左心室急剧收缩的症状,其临床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实际上,除此之外极度的紧张, 压力等也会导致类似的症状.

主要原因在于人体验到极端情绪时候, 大量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 主要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被分泌到血液系统中, 引起交感神经反应. 其代谢产物对心脏有暂时性的毒性[1]. 可能引发类似于 心衰竭(heart attack) 的反应.

心电图上, 患者表现为QT间值延长(prolongation of the QT interval), T波弥散对称倒置(diffuse symmetric T-wave inversion)等异常[2].

左心室造影和MRI检查的结果跟心电图的表象相符, 表现为心尖部和心室中段运动障碍或运动缺失.

与 心衰竭 不同的是, 这些症状会在短期之内很快的改善, 直到两周之后完全恢复:

所有人都有可能罹患该"疾病".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人群来说, 该"疾病"可能进一步的增加心衰竭等致命性疾病的风险. 实际上, 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这一事实: 经常的, 丧偶一方在经历伴侣的离世之后, 也会很快的因为各种原因去世. 丧偶人群在失偶早期的死亡率比其他人群高出很多:

对这些人的死亡原因调查发现, 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的致死因素[3]:

大规模数据的详细调查结果显示, 丧偶这一因素的致死危险除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病危险外, 其对年轻人的影响要高于老年人, 对男性的影响要高于女性.[4,5] 虽然女性据说有更高的 心碎综合症 发病率

由于心碎综合症经常被误诊为普通心脏病, 所以很难确认这里的数据中有多少是有心碎综合症导致的.

--------

[1] Brouri, Fazia, et al. "Toxic cardiac effects of catecholamines: role of β-adrenoceptor downregul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456.1 (2002): 69-75.

[2] Wittstein, Ilan S., et al. "Neurohumoral features of myocardial stunning due to sudden emotional stres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2.6 (2005): 539-548.

[3] Parkes, C. M., B. Benjamin, and R. G. Fitzgerald. "Broken Heart: A Statistical Study of Increased Mortality among Widowe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12.4 (1970): 143.

[4] Martikainen, Pekka, and Tapani Valkonen. "Mortality after the death of a spouse: rates and causes of death in a large Finnish cohort."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6.8_Pt_1 (1996): 1087-1093.

[5] Elwert, Felix, and Nicholas A. Christakis. "The effect of widowhood on mortality by the causes of death of both spous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8.11 (2008): 209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失恋或感情受挫之后那种心如刀绞、止不住的颤抖,可不是什么小事,它背后涉及我们身体和大脑一系列深刻而又复杂的反应。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更像是一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崩塌”。神经科学的剧本:大脑收到“威胁”信号首先,我们得明白,大脑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区域负责处理“失恋”。但是,我们对感情的投入.............
  • 回答
    弥赛亚的秘密:耶稣身份的隐晦与揭示“弥赛亚的秘密”(Messianic Secret)是德国圣经学者威廉·瓦尔特(William Wrede)在1901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早期基督教福音书(尤其是马可福音)中,耶稣多次要求那些被他治愈或认识他身份的人保持沉默,不要将他的弥赛亚身份公之于众的.............
  • 回答
    这句话乍一听,确实挺让人会心一笑的,好像一下子就把神经网络这个高大上的概念给“朴素化”了。但要说“本质不过是初中生都会的复合函数”,这说法就有点太简化,甚至可以说是片面了。当然,我们得承认,这句话里包含了一点点真理的内核,只是这个内核被包裹在了一个过于粗糙的外壳里。咱们先聊聊它为什么会有那么一点点道.............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神经元异常放电这个问题。要理解如何“修复”它,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神经元异常放电,以及它为什么会发生。这就像要修理一个坏掉的机器,得先搞明白哪里出了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什么是神经元异常放电?简单来说,神经元是我们大脑和身体里的基本“信号传递单元”。它们通过电化学信号来互相沟通。.............
  • 回答
    在现代社会,神学面临着来自科学的严峻挑战,其中不乏看似难以弥合的“逻辑漏洞”。要理解神学如何回应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和解释框架,以及它如何在高科技、理性至上的时代重新定位自身。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神学本质上并非建立在实证科学的逻辑基础上。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假设、验证来构建知识.............
  • 回答
    图神经网络(GNN)在处理图结构数据时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但一个普遍存在且棘手的问题是“过度平滑”(Oversmoothing)。过度平滑指的是在多层GNN中,节点的表示(embeddings)会变得越来越相似,最终趋于相同。这导致节点区分度丧失,使得GNN难以学习到有用的节点级特征,从而严重影响模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神经网络的训练罪魁祸首是退化”这篇文章的观点,以及它在我们理解神经网络训练中的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确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从标题来看,它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随着层数的增加,其性能会因为“退化”(Degradation)而受到严重影响。而这种退.............
  • 回答
    解放神学,一个在20世纪中后期拉丁美洲基督教界掀起巨大波澜的思潮,其核心主张是将信仰与社会现实、特别是贫困和压迫的现实紧密结合。评价它,需要深入理解其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实践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历史的土壤:贫困与压迫的拉丁美洲要理解解放神学,首先要回到它诞生的土壤——20世纪的拉丁美洲。这一时期.............
  • 回答
    AWS 图神经网络框架 DGL 深度评价DGL (Deep Graph Library) 是一个由 AWS 主导开发的,用于构建和训练图神经网络 (GNNs) 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它的出现旨在解决传统深度学习框架在处理图结构数据时的局限性,为研究人员和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灵活且高效的工具。总的来说.............
  • 回答
    饶毅教授在神经所学生面前提出的“真理与老师、真理与利益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无疑是一记直击人心、直击学术灵魂的重拳。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在向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抛出一种价值导向的拷问,迫使他们审视自己进入科研领域的初心,以及未来将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和诱惑的环境中立足。问题的分量:直面学术的本质与.............
  • 回答
    对于前俄罗斯间谍在英国被神经毒剂毒杀的事件,这无疑是近年来英俄关系乃至国际格局中一个极其敏感和重要的节点。它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犯罪事件,更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人们对冷战重现的担忧,甚至有人称之为“冷战2.0”的开端。首先,我们得回溯一下事件本身。2018年3月,前俄罗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用 FPGA 给卷积神经网络(CNN)提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得深入理解 CNN 的计算特点,然后才能把 FPGA 的优势发挥出来。为啥要用 FPGA 加速 CNN?简单来说,传统的 CPU 计算 CNN 主要靠软件实现,指令都是串行执行的,效率不高。GPU 虽然并行性很强,.............
  • 回答
    论证中医神学论,并非易事,它涉及对生命、宇宙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并且需要超越纯粹的物质层面,触及精神、能量和意图的范畴。要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论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层层递进地揭示其内在逻辑与外在佐证,并力求语言的鲜活与深刻,避免机械与空洞。一、 理解“中医神学论”的核心要义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饶毅教授再次提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并拿其“宿敌”王晓东教授领导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作为对比,声称后者“就不这样”。这番言论在科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公众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产生了疑问。要理解饶毅的观点,首先需要明.............
  • 回答
    “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这句话着实是个颇具争议但也引人深思的论断。它不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科学事实,更像是一种哲学视角,一种对人类认知边界和探索方向的解读。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它背后的含义,看看它究竟想表达什么,又为什么会有人持这样的观点。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潜在逻辑。字面上.............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它怎么会这么聪明,能处理那么多复杂的事情,而且还不像电脑那样死板?模糊神经网络,就是一种试图模仿我们大脑学习和处理信息方式的聪明方法。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名字,“模糊”和“神经网络”。先说“神经网络”神经网络,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关系网”。这个网由许许多多小小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次有趣的神经网络之旅吧!想象一下,我们有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小孩,他的名字叫做 “智多星”。这个智多星是怎么学会这么多东西的呢?这就是神经网络在背后“默默努力”的秘密!第一站:认识“智多星”的“大脑”——神经元我们的智多星有个非常非常小的“大脑细胞”,我们叫它 “神经元”。你可以把每个神.............
  • 回答
    关于KDD'21上提到的一些异质图神经网络(Heterogeneous Graph Neural Networks, HGNNs)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可能不如简单的图卷积网络(GCN)或图注意力网络(GAT)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这并非AI撰写的论调,而是学术界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观察.............
  • 回答
    “研究哲学的都是神经病”——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也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个什么新奇的论调,其实在很多地方都能听到类似的评价。要是想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承认,这说法之所以能冒出来,可能跟哲学这门学科本身有些特别的性质有关。你想啊,别的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它们有明确的公式.............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最新发现,确实为我们理解大脑和记忆的运作方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信息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依靠电信号和神经递质。然而,Cell上的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机制:一种名为Arc的病毒样蛋白,竟然能够直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RNA,并且这个过程似乎在记忆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