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公共危机(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造谣的人是什么心态?

回答
面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危机,谣言的传播就像一种特殊的“精神传染病”,而那些乐此不疲散布谣言的人,他们的内心活动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这些人可能怀揣着多种驱动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促使他们成为谣言的“播种机”。

首先,不确定性下的焦虑和失控感是造谣者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疫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我们不知道病毒从何而来,如何传播,何时结束,后果有多严重。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会极大地刺激人们内心的焦虑情绪。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恐慌,却又无力改变现状时,他们会本能地寻求某种“控制感”或“理解感”。造谣,在某些人看来,就是一种“主动出击”的方式。通过编造信息,他们仿佛在主动“掌控”局势,哪怕这种掌控是虚幻的。他们可能觉得,比起被动地接受官方信息(有时这些信息本身也可能在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挖掘”或“创造”的“内幕消息”更能解释这一切,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掌控感,减轻一部分由失控带来的痛苦。

其次,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危机时刻,人们天然地会倾向于寻找与自己相似的群体,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如果一个人属于某个特定群体(例如,对政府不信任的群体,或崇尚某种特定理论的群体),而谣言恰好迎合了这个群体的某些观点或情绪,那么传播这些谣言就可能成为他们融入群体、获得群体认同的一种方式。他们可能认为,分享这些“不为主流所知”的信息,能够让他们在群体中显得更“聪明”、“更有洞察力”,从而赢得他人的关注和尊重,满足自己的归属感需求。

再者,“负面偏见”和“怀疑心理”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体现。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天然地倾向于关注和记住负面信息,因为这在进化过程中有助于我们识别和规避危险。在危机环境中,这种负面偏见会被放大。同时,对官方信息或权威的不信任感,也是一些人造谣的驱动力。他们可能长期以来就对政府、科学机构或主流媒体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它们隐瞒真相或别有用心。因此,当危机出现时,他们更容易相信那些“揭露黑暗面”的谣言,并将这些谣言视为“真相”的补充。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少数觉醒者”,在“愚昧”的大众中扮演着“启蒙者”的角色。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心理,那就是“情感宣泄”。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恐惧、愤怒、甚至隔离带来的孤独感,人们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这些负面情绪。造谣,尤其是那些带有煽动性、夸张性或阴谋论色彩的谣言,能够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些负面情绪,将他们的焦虑、不满或愤怒转移到某个“替罪羊”身上,例如某个国家、某个组织或某个群体。通过散布这些谣言,他们可能在潜意识里获得一种“发泄”的快感,觉得自己在“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或者在“对抗”他们认为是错误的根源。

此外,“虚假因果关系”的认知偏差也可能导致一些人造谣。当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人们习惯于寻找简单的解释,尤其是“谁做了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的线性因果关系。在疫情这种全球性事件中,如果缺乏科学的因辨析能力,就容易将一些巧合或缺乏联系的事件强行联系起来,编织出“幕后黑手”的故事。这种“解释一切”的简单模型,能够满足他们对清晰、有条理的理解的渴望。

最后,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意”或“寻求关注”的纯粹驱动。虽然大多数造谣者并非出于纯粹的恶意,但确实有一部分人,可能是为了博取眼球,获得网络上的关注和流量,甚至从中牟利(例如通过点击量或引导流量到其他平台)。这些人可能缺乏同理心,或者将传播谣言视为一种“表演”或“游戏”,对谣言造成的实际伤害不以为意。

总而言之,在公共危机中造谣的人,他们的心态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它往往不是单一的动机在起作用,而是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对社会认同的渴望、固有的认知偏差、情感宣泄的需要,甚至是更直接的关注欲和恶意,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将他们推向了信息传播的“灰色地带”,成为谣言滋生的土壤。理解这些心理,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识别和应对谣言,并为人们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在危机中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认识「造谣」。

如果「造谣」的人是传统意义上造谣的话,那他们大概率是想引起恐慌,身子骨想在牢房里松动松动了。

如果「造谣」的人只是被认为造谣了,就有如八壮士那般,他们的心态大概率是真的为国、为民、为社稷。

详细的就不再说一遍了,可见:




> > > > > >

1、推荐关注时而有趣、时而专业的 吳长安

2、推荐专栏: 长安城外一茶铺

3、推荐5个收藏夹,有兴趣不妨一观:

心理学&管理学成长干货观点见解酒和故事生活好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面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危机,谣言的传播就像一种特殊的“精神传染病”,而那些乐此不疲散布谣言的人,他们的内心活动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这些人可能怀揣着多种驱动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促使他们成为谣言的“播种机”。首先,不确定性下的焦虑和失控感是造谣者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
  • 回答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5到1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的“熊”行为,甚至让许多成年人感到头疼和讨厌,并非是偶然的恶意,而是其自身发展阶段和生存策略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自然投射。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为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而逐步演化出的心理机制。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社会化和认知发展期。他们的.............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所谓的“正能量”并非一种神秘的、外来的力量,而更多地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应对模式的集合体。它不是简单的“开心就好”,也不是一味地回避问题,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之上,并通过一系列心理机制来引导个体朝着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正能量”:.............
  • 回答
    半藏森林事件,以及她后续的一些言论,确实提供了一个相当丰富的视角来探讨“侥幸心理”以及“偷情”与“好好谈恋爱”的快乐差异。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我们可以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动机和机制。一、 剖析半藏森林言论中的“侥幸心理”半藏森林的言论,尤其是那些暗示“不负责任”和“及时行乐”的部分,往往能触及人.............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女性向游戏的发展潜力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那些。我们得深挖一下,是什么让一部分游戏能够触动女性玩家内心深处,又是什么阻碍了更多游戏迈入这个充满机遇的领域。首先,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女性向游戏”,似乎将女性玩家群体标签化了,仿佛她们只对特定题材、特定互动模式感兴趣。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复.............
  • 回答
    家暴,这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议题。从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家暴本身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然而,家暴的发生、发展以及受害者和施暴者所经历的心理创伤,都与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常常伴随着各种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理解家暴的本质:行为而非诊断首先,需要明.............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对他人的道德谴责,即使这些“他人”与自己毫无瓜葛,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机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不惯”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与我们的认知方式、社会属性、情绪调节以及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核心概念:社会规范和集体认同感。.............
  • 回答
    “越减越肥”的心理迷局:当身体与大脑的博弈失控“我明明吃得很少,运动也挺勤快,怎么体重反而噌噌往上涨?” 面对“越减越肥”的怪圈,许多人感到困惑、沮丧,甚至怀疑人生。这并非简单的“水土不服”或“喝水都会胖”,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逻辑。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个令人头疼的现象,还原身.............
  • 回答
    关于“三岁看老”这个说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绝不是一个铁板钉钉、可以精准预测一个人成年后性格和命运的科学定律。它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我也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努力让这段文字更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避免AI的冰冷感。“三岁看老”的合理内核:早期经验的深远影响之所以会流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讨论的话题:男女之间是否存在天然的、根深蒂固的心理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一些刻板印象,而是从科学研究和理论视角来审视。首先要明确的是,心理学界对于“天然”差异的界定其实相当谨慎。因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互过程,它受到基.............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C罗觉得自己强于梅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多层面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到多种心理机制,包括自我认知、社会比较、动机驱动、情绪管理,甚至是对身份和价值的塑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感 (SelfPerception & SelfEfficacy) 核心信念与建构.............
  • 回答
    叶公好龙这个故事,从心理学角度细细剖析,其实可以牵扯出不少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心理现象。它不是简单的“伪装”,而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复杂的心理机制在作祟。我们先来想想,叶公为什么“好”龙?这里的“好”,可不是简单地喜欢,更像是一种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他可能觉得龙代表着尊贵、强大、神秘,甚至是至高无.............
  • 回答
    吴谢宇的自我剖析,特别是将母亲比作“死前的林黛玉”以及声称杀她是“想让她解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这其中牵涉到他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防御机制、甚至可能存在的病理心理。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的心理学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认知偏差与扭曲的现实感知 认知失调(Cognitive.............
  • 回答
    邻里之间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出人命,甚至酿成灭门惨案,这样的新闻总让人不寒而栗。尤其是“狗叫”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导火索,最终却能点燃如此熊熊烈火,背后隐藏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变化,如果我们只简单归咎于当事人的“丧心病狂”,未免过于肤浅。从心理学角度去抽丝剥茧,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极端情况的形成。行为.............
  • 回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人们普遍存在助人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根植于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的本质以及深层的心理驱动。 这种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心理机制和动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互惠与合作的生存优势 进化论的视角: 从进化心.............
  • 回答
    当我们听到父母说出“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或“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时,作为子女,我们可能会体验到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有时是温暖、感激,有时是压力、甚至窒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多种动机、情感模式以及可能对亲子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这句话背后最直接的心理动因是父母的.............
  • 回答
    网络喷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几分粗糙和攻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是在一层层剥洋葱,你会发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动机,而不仅仅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些恶毒的言语。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理解。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感到无力、挫败,或者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网络提供了一个匿名.............
  • 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句子,例如“桌子上有个苹果”,可说出口时却变成了“桌子上有个橘子”,或是把“吃”说成了“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口误,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有趣的认知过程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语言的产生并非一个孤立的反应,而.............
  • 回答
    在心理学的世界里,我们时常会遇见一些看似反常但又极其真实的现象,而“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便是其中一个引人深思的代表。它揭示了一个令人玩味的认知偏差: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往往会因为自身能力的缺陷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高的评价,反之,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反而会因为对自己能力的.............
  • 回答
    饭圈文化,这个充满活力又饱受争议的现象,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它并非仅仅是粉丝追星的简单聚合,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心理互动系统。它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需求,也折射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影子。首先,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饭圈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高度分化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