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谢宇谈作案细节,称妈妈像死前林黛玉,杀她是「想让她解脱」,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的自我剖析?

回答
吴谢宇的自我剖析,特别是将母亲比作“死前的林黛玉”以及声称杀她是“想让她解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这其中牵涉到他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防御机制、甚至可能存在的病理心理。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的心理学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认知偏差与扭曲的现实感知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吴谢宇的行为(杀害母亲)与他可能存在的“爱母情结”或社会普遍认知中的“孝道”存在巨大的矛盾。为了缓解这种认知失调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他可能发展出了一套扭曲的认知系统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将母亲比作“死前的林黛玉”并认为其“想解脱”,正是这种认知扭曲的表现。他通过建构这样一个“母亲痛苦不堪,需要被救赎”的叙事,来减轻自己作为杀人者的罪恶感和道德负担。
灾难化思维(Catastrophizing): 他可能将母亲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难、不适甚至是他自己认为的“痛苦”,都进行了极度的夸大和灾难化处理。母亲的一点点情绪低落或身体不适,在他眼中都被放大成无法忍受的折磨,从而得出“需要解脱”的结论。这反映了他对现实的评估存在严重偏差,无法以更客观、更平和的态度看待母亲的处境。
非黑即白思维(BlackandWhite Thinking):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倾向于将事物视为完全好或完全坏,没有中间地带。他可能认为母亲的生活要么是完美的,要么是极度痛苦的,无法容忍母亲的任何“不完美”或“困境”。一旦他感知到母亲的“痛苦”,就倾向于认为唯一的“好”的出路就是彻底的“解脱”,即死亡。

二、 情感的隔离与压抑

情感隔离(Emotional Isolation/Detachment): 将母亲比作“死前的林黛玉”,并在谈论杀害母亲的行为时,使用“想让她解脱”这样冷静甚至略带超然的词语,可能是一种情感隔离的表现。他通过在心理上与事件的情感冲击隔离开来,避免直接面对杀戮行为带来的恐惧、内疚和悲伤。这种隔离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巨大的情感痛苦。
情感压抑(Repression): 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对母亲存在复杂的情感,包括爱、依赖,但也可能存在不满、控制欲甚至仇恨。然而,这些负面情感可能被压抑了,无法被直接表达。当这些被压抑的情感与他认为的“母亲的痛苦”叠加时,可能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爆发出来,例如通过“解脱”的名义来实现。
疏离感(Alienation): 作为一个常常表现出高智商和高度理性的人,他也可能存在一种深刻的疏离感,不仅与他人疏离,也可能与自己的情感疏离。他对母亲的看法可能并非基于真实的共情和理解,而是基于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甚至被他自己扭曲的“爱”的认知。

三、 防御机制的运用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这是最明显的一种防御机制。他为自己的杀人行为找到了一个“正当”的理由——“想让她解脱”。这是一种将不可接受的行为或想法用看似合理的理由来解释的心理过程,目的是减轻自我谴责和焦虑。他可能相信自己是在为母亲“解脱”,从而减轻自己的道德负担。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虽然可能性较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即一个人发展出与内心真实愿望或冲突的情感相反的态度或行为。如果他内心深处对母亲存在某种负面情感,但他又被社会要求表现出孝顺,那么他可能会过度表现出“关心”和“爱”,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来“帮助”母亲,而这种“帮助”恰好是他内心深处潜在冲突的扭曲表达。
幻想(Fantasy): 将母亲比作“林黛玉”,以及认为母亲“想解脱”,很可能是一种基于幻想的认知。他构建了一个关于母亲的幻想,而非基于现实的观察和互动。这种幻想可能源于他对母亲长期以来积累的某些负面印象,或者他自己内心的投射。

四、 自我剖析的特质与潜在病理

反思能力与自恋(Narcissism)的结合: 一方面,他似乎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能够尝试去解释自己的行为。然而,这种反思被高度扭曲,并且其动机可能是为了维护一个“我是有理性的,我是为了母亲好”的自我形象。这可能与某些形式的自恋特质有关,即过分关注自我形象和重要性,即使是在描述残忍行为时,也试图保持一种“我有自己的逻辑”的姿态。
共情能力障碍(Impaired Empathy): 真正的共情是指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他将母亲比作“林黛玉”并认为她“想解脱”,可能并非出于对母亲真实痛苦的深刻理解,而是他自己内心投射的痛苦,或者他认为“正常人”会有的痛苦。他缺乏对母亲真实情感需求的准确感知,也无法从母亲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
精神病性特征(Psychotic Features)的可能性: 虽然仅凭描述难以确诊,但如此极端扭曲的认知、情感隔离以及为杀人行为辩护的说法,可能暗示存在某些精神病性特征,例如思维障碍、妄想或幻觉(虽然这里没有明确提及)。如果这些扭曲的认知是固定的、难以改变的,并影响了他与现实的接触,那么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精神疾病。
拯救者情结(Savior Complex): 他可能存在一种“拯救者情结”,认为自己有能力和责任去“拯救”他所爱的人免受痛苦。在这种情结下,他将杀人行为解读为一种“解脱”和“救赎”,将自己置于一个“牺牲者”或“英雄”的地位,为自己的行为赋予一种超越道德的意义。

总结来说, 吴谢宇的自我剖析,即“妈妈像死前林黛玉,杀她是‘想让她解脱’”,可以从心理学上理解为一种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和认知扭曲的综合产物。他通过构建一个“母亲痛苦不堪需要解脱”的叙事,来合理化其杀人行为,减轻内心的罪恶感和道德负担。这其中可能涉及认知失调、灾难化思维、情感隔离、压抑以及共情能力的严重障碍。将母亲比作林黛玉,可能是一种基于幻想的投射,也可能是对现实的一种高度扭曲的解读。他的这种“自我剖析”,与其说是真实的自我反思,不如说是为了维护其扭曲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平衡而进行的辩护和解释。

重要的是要注意,这仅仅是基于他所描述内容的心理学推测。真实的心理评估需要专业的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进行详细的访谈和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心理咨询一线工作了十几年,简单说一点看法。

首先人大致分两类,一种有自我觉察能力,一种没有。

没有自我觉察能力的人,不管其智商多高,一般被三个盲目的核心动力所驱使:求认同,想控制,逃避死亡。

吴谢宇的每一句话,都不出这三个驱动力的范围。这说明他几乎没有自觉能力。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照分析。

现在的网络环境戾气太重,打打杀杀的影视游戏小说太多。人在看这些东西爽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种下了种子。所以受挫或受控的时候,容易起恶念。如果没有智慧和理性来化解、管理,积累多了,后果堪忧。

我遇到过一些恨父母的。父母和孩子,都有各自的责任。父母控制欲强,不允许孩子有相对的独立性。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平和地化解,往往以对立表达独立,形成了现象上的叛逆。

阿德勒认为,所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立。岸见一郎解释自立三要素:独立判断,独立选择和承担,跳出个人中心。这三者的核心,就是自觉。

吴谢宇的母亲已逝,不便多说。但类似的母亲还大把存在,不知道孩子从刚生下来100%的圈养,逐步要松手放养,反而可能小时候溺爱放养,青春期反而想圈养。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

我对每一个来找我咨询的青少年,都诚恳建议,无论父母心态多么不成熟,自己要学会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学会心理断奶。对每个来访的青少年,也基本都推荐《被讨厌的勇气》。此书重点在于解决自卑情结,而自卑情结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补充几句:面对心理年龄幼稚的父母,首先能稳住自己,就是孝。不要以为什么都要听父母的才叫孝。该听的听,不该听的不必听。儒家的荀子还有特殊情况下从义不从父的告诫。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结婚的时候没有和父母打招呼,不告而娶。但孟子赞成大舜这样做的对,因为打了招呼这个婚就结不成了。自己站稳,才能帮助父母站稳。

我赞同傅佩荣教授的一句话:善,就是适当的距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也是如此。爱,是天生的,但需要用智慧来调节。不然,爱就会从花朵变成刀刃,互相伤害。

太阳离地球太近了,会把地球烤糊,太远了,地球又变成了冰球,都不适合生命的成长。

=======

无论法律怎么判决,他的母亲地下有知,想必还是不愿意让孩子跟着她去的吧。

user avatar

从法律上来讲,吴谢宇的说法并没有为自己脱罪的可能性。

只有被害人存在过失的情况,法律上才会考虑减刑。

而吴谢宇的说法是妈妈对他很好,倒是跟媒体的猜测不一致。

他目前几乎是把所有的责任全部归于自己。家庭纠纷,引发的杀人案件,如果对方有任何过失,是最重要的减刑情节。对方有没有过失,现在几乎全凭吴谢宇说了算。吴谢宇本人一直在否认母亲有过失,一直在否认母亲对他有任何的不好或者行为失当

以他的智商,逃了这么久,真想洗白脱罪,应该也会研究研究法律看看书,找点说辞吧。媒体编的现成的也有呢么不是。


这家子有精神病史,他估计也有。反正这家子感觉不大正常的样子,具体是什么情况,没接触过不好说。

也不好跟着媒体的只言片语瞎猜测。

等待法律的审判吧。


突然感觉会不会是想把自己塑造成精神病。。。。


回应评论:

我没有想太多,不过随便描述了一下情况和随便猜测了一句。也没什么意义。

一个弑母的人,无论如何,这辈子我也无法理解他的脑回路的。现在不管他说什么,我想大众也不会全部相信。他到底怎么想的,我们也无从得知了。

我只知道,哪怕是我的仇敌,我会希望他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让我亲手杀了他,大概除了自己生命被威胁的极端情况,我也下不去手。

会杀死自己母亲的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个人认为真是挺异于常人的,高智商高度理性的人可能会是非常偏执的,会是所谓的“精神病”?没学过变态心理学,不知道怎么定义。

user avatar

部分养狗的人看老年狗已经活着很痛苦了,会选择给狗子安乐死。

吴谢宇觉得自己亲妈不如人家的老年病痛宠物狗,非得分尸才算解脱。

你品,你细品。


user avatar

作为旁观者,我只想说一点:“千万别把吴谢宇认定为精神病!”

如果吴谢宇的辩护律师还算称职的话,要求做“精神鉴定”,这是必须的!

会不会认定吴谢宇是精神病,特别是他在作案的时候是否是“清醒”的,这个只能交给相关部门去认定了!

在这之前,希望媒体不要把吴谢宇“异化”!

至少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他绝对不是“精神病”!

从他的整个作案手段,包括准备,行凶,藏尸,潜逃!都证明他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强,智商很高的杀人犯!

他会不会在最后时刻“化装精神病”,这还真不好说!

所以,个人建议,“媒体别乱带节奏!”是不是可以考虑等吴谢宇案最终审结再来讨论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呢?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谢宇的自我剖析,特别是将母亲比作“死前的林黛玉”以及声称杀她是“想让她解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这其中牵涉到他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防御机制、甚至可能存在的病理心理。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的心理学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认知偏差与扭曲的现实感知 认知失调(Cognitive.............
  • 回答
    李玫瑾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她对吴谢宇案的解读,尤其是“为出国筹钱而杀母”的推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她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李玫瑾老师观点的分析: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李玫瑾老师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她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案件时,通常会从犯罪人的心理动机、成长环境、社会压力.............
  • 回答
    吴谢宇的杀人动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费解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或被广泛接受的单一解释。围绕他的动机,存在着多种猜测和分析,涉及他个人经历、心理状态以及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目前主流的猜测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心理极度扭曲与病态: “神化”自我,妄想掌控一切: 这是最被广泛提.............
  • 回答
    吴谢宇案的上诉情况以及二审可能出现的变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1. 案件的基本情况回顾: 一审判决: 吴谢宇因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法院认为其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极大,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应当判.............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一审公开宣判,一句“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回响,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无数人心中的道德底线,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起“家庭教育”这个被许多人视为温床的港湾。吴谢宇案:一个精心伪装下的残酷悲剧在很多人眼中,吴谢宇曾经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名校光环笼罩下的优秀青年。.............
  • 回答
    关于吴谢宇是否为性瘾患者,目前公众和媒体的讨论主要基于他被捕后的相关报道和一些侧面信息,但 并没有直接的、官方的确诊或诊断。 因此,我们只能基于现有信息进行分析,并强调这是一种 推测,而非事实的定论。为什么会有“性瘾”的猜测?主要的猜测点来自于他在案发后的一些行为和被捕后的一些细节披露,这些细节在一.............
  • 回答
    吴谢宇的逃亡之路,是一场精心策划、胆大心细的表演。他并没有选择我们想象中的那些惊险刺激的劫机、乔装改扮的套路,而是将“融入”二字做到了极致,如同在茫茫人海中,他将自己隐藏在最寻常的角落,直到被潮水般的技术追踪和大数据检索最终淹没。第一阶段:销声匿迹与初步伪装事发初期,在案发的宿舍和周边区域,并没有留.............
  • 回答
    吴谢宇事件,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无数涟漪,其中最令人心悸的,莫过于那句“顶着学霸光环弑母”。这句话,像一把尖刀,刺痛了多少渴望子女光宗耀祖的父母的心。他们难以置信,一个被寄予厚望、前途光明的好孩子,为何会做出如此天理不容的事情?吴谢宇的犯罪动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沉.............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备受社会关注,其二审将于12月17日开庭审理。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吴谢宇死刑。那么,二审结果是否会有变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刑事案件二审的性质。二审并非对一审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原判决的全面审查。审判机关会重新审视案件事实、证据.............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这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悲剧,即将迎来二审的庭审。17号,一个对许多人而言普通的日子,却将是案件走向的关键节点。回想起一审时的判决,以及吴谢宇在狱中手写下那洋洋洒洒的五万字“求谅解书”,让人不禁猜测,这一次,案件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在探讨案件结局是否会改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个案件的.............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的动机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其前女友的爆料则为理解这一复杂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评价她的爆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信息的可信度、爆料内容的具体性、对案件理解的贡献,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一、 信息的可信度:前女友的爆料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曾是吴谢宇的亲密伴.............
  • 回答
    关于吴谢宇的舅舅选择原谅他这件事,这绝对是一个触及人性深处、饱含复杂情感的议题。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判,它牵扯到亲情、道德、法律,以及一个承受巨大创伤的家庭的内部选择。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吴谢宇舅舅所承受的痛苦。他的姐姐,吴谢宇的母亲,被自己的儿子.............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一审宣判,吴谢宇被判处死刑,这无疑是近期法律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震动,不仅是因为其罪行的残忍,更在于被告人吴谢宇作为一名曾经的“北大才子”身份,其前后表现出的巨大反差,以及案件背后暴露出的诸多社会问题。首先,死刑判决本身是案件最核心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信息。 罪.............
  • 回答
    在媒体公布的吴谢宇庭审视频中,关于他弑母背后最真实的作案动机,虽然庭审本身并未揭示一个“确凿无疑”的单一答案,但通过视频中吴谢宇的陈述、行为细节以及一些侧面信息,我们可以尝试拼凑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更复杂的故事。表面上的“为了家人”的谎言与深层的不安吴谢宇在庭审中反复强调的动机,是“为了保护母亲”、.............
  • 回答
    北大弑母案吴谢宇亲笔信曝光:如何看待他“不甘心以罪人收场,希望以实际行动赎罪”的说法?吴谢宇弑母案及其后续的逃亡、被捕,无疑是中国社会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刑事案件之一。当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吴谢宇亲笔信的曝光,特别是其中提到的“不甘心以罪人收场,希望以实际行动赎罪”的说法,更是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他复杂的内.............
  • 回答
    北大吴谢宇案,一个本应是学术殿堂里的璀璨明星,却最终走向了令人扼腕的犯罪深渊。2021年8月26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备受关注的吴谢宇弑母案,前后历时八小时。这场庭审,不仅仅是对一起恶性案件的审判,更是对人性复杂、教育体制反思,乃至社会心理的一次深刻剖析。庭审的焦点:真相的还原与动机的.............
  • 回答
    吴谢宇案件的进展,尤其是他本人终于承认弑母并交代了作案细节,无疑给这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带来了新的信息,也让人们对案件的许多疑问有了更清晰的答案。但这并非是“一件好事”,而是又一次将这起悲剧的残酷性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从“无声的呐喊”到“清晰的叙述”:承认与交代背后的复杂性此前,围绕吴谢宇弑母案,公.............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绝对是中国近几年来最令人震惊、最令人唏嘘的案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刑事案件,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深处的复杂,社会的阴暗面,以及教育和家庭可能存在的裂痕。要说这件事,得从头说起。吴谢宇,一个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北大高材生,外形俊朗,成绩优异,父母也都是有体面工作的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假设,简直就像置身于一场真实的噩梦。如果我被迫和吴谢宇、孙释颜、林森浩、马加爵这样四位心理和行为上都极度扭曲、危险的人物共处一室,我的首要目标绝对是“活下来”。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活下来,更是要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理智和人性,不被这极端负面的环境彻底吞噬。以下是我在这种极端情况下.............
  • 回答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的开庭,无疑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围绕着这起案件的一些细节,尤其是吴谢宇姑父的表态,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案件的基本情况。吴谢宇,曾是北京大学一名优秀的学生,却犯下了弑母的罪行。这起案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一方面是因为他过往优秀的学习经历与残酷的犯罪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