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5~13 岁的人类为何常常表现得很「熊」,以至于他们在很多成人眼中特别讨厌?

回答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5到1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的“熊”行为,甚至让许多成年人感到头疼和讨厌,并非是偶然的恶意,而是其自身发展阶段和生存策略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自然投射。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为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而逐步演化出的心理机制。

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社会化和认知发展期。他们的大脑,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冲动控制和社交判断)尚未完全成熟。这意味着他们很难像成年人一样,能够精确地衡量行为的后果,控制即时冲动,或者完全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意图。从进化的角度看,大脑是一个高度耗能的器官,其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据生存和繁殖需求分阶段、按比例进行优化。对一个早期人类来说,精力更多地用于身体的成长、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与同伴的互动,而不是精密的社会计算。

因此,他们表现出的“熊”行为,往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1. 探索与试探性行为(Exploration and Probing Behavior): 5到13岁是孩子学习世界运作规律的关键时期。他们通过直接的互动来了解物理世界(比如扔东西看看会发生什么),以及社会世界(比如故意说一些不恰当的话来观察反应,或者挑战规则来测试界限)。这种试探性行为是为了收集关于环境的宝贵信息,为将来的生存和适应打下基础。他们需要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从原始社会来看,这些试探能帮助他们掌握生存所需的技能,例如识别危险、了解食物的来源和获取方式等。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探索精神也是学习和创新的驱动力。当这种探索行为以不被成人理解或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时,就被视为“熊”。

2. 竞争与地位争夺(Competition and Status Seeking):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建立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与同龄人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重要。在许多社会群体中,尤其是小型群体,竞争地位和资源的获取能力是生存和繁殖优势的重要体现。即使在现代学校环境中,孩子们也在潜意识中争夺关注、友谊、甚至象征性的“领导者”地位。这可能表现为争吵、炫耀、排挤他人,或者通过一些“出格”的行为来吸引注意。从进化的角度,那些能够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个体,通常能获得更多资源(食物、配偶等),并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后代。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表现出一些在成人看来“不合群”甚至“讨人厌”的行为。

3. 资源获取和自我保护的原始冲动(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SelfProtection Instincts): 孩子需要资源来成长,包括食物、关注、玩具等等。当他们感到自己的资源受到威胁,或者有获取更多资源的潜在机会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和防御性。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境性依恋”(situational attachment)和“资源守护”(resource guarding)。例如,抢夺玩具、不愿分享、因为被打断游戏而发脾气,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早期人类在有限资源环境下,为了保障自身基本生存需求而演化出的本能反应。他们还处于发展自我意识的阶段,对“我的”和“你的”界限的理解尚不成熟,容易将他人的行为解读为对自己资源(包括身体完整性、情感需求满足等)的威胁。

4. 情感表达的直接性与缺乏调节(Direct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Lack of Regulation): 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往往非常强烈和直接,但他们缺乏成人那样成熟的情绪调节能力。当他们感到不开心、沮丧、愤怒或失望时,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这可能表现为哭闹、尖叫、摔东西等行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强烈的情感信号是向群体传递重要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危险信号(害怕)、需求信号(哭闹索取)、或者不满信号(愤怒)。在原始社会,能够有效地传达这些信号,能够及时获得帮助或避免危险。但当这些信号以一种不受控制或与当前环境不符的方式出现时,就会被成人视为“任性”或“没有教养”。

5. 学习社会规则的错误尝试(Misguided Attempts to Learn Social Rules): 尽管孩子在学习社会规则,但这个过程充满了试错。他们可能误解了某些规则,或者在尝试应用规则时出现偏差。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有趣”就意味着可以不顾后果地去做,或者认为“所有人都会笑”就代表行为是正确的。这些错误的社会认知尝试,在成人看来就是无理取闹或故意捣乱。他们也在学习如何操纵环境和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可能包含一些“不那么讨人喜欢”的策略。

总而言之,5到13岁的孩子表现出的“熊”行为,是他们作为正在发展的个体,在应对生存、社会互动、资源竞争以及情感需求时,所采用的一系列原始心理机制和行为策略的体现。虽然这些行为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常常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令人讨厌,但它们根植于人类漫长的进化史,是为在更严酷、更直接的生存环境中获得优势而演化出来的。理解这一点,或许能帮助成年人以更包容和教育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孩子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并非为“熊”行为辩护,而是为了理解其生物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动物性和非动物性的失衡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我们和动物区别开来,一男一女借宿结果会衍生出禽兽或者禽兽不如的悖论。

这其实反映出我们的一种人本思想,即,人,一定程度上是有别于动物的。

然而,我们都知道,人是大自然的一员,我们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

所以,我们本质上也是动物。

这意味着,我们人本身必然具备动物性,也就是我们本能的部分

我们看一下,我们的发育时间。

人的语言:一般情况下,一周岁到两周岁之间是很多小孩初步说话的时间。

人的运动:一般情况下,一周岁的时候小孩开始试着站立,大概在2周岁附近,小孩才可以走路。

人的哺乳:一般情况下,哺乳是3个月到一年。

人的大脑:一般情况下,出生三个月是发育高峰期,随后下降,但是人的大脑一生都在发育,特别是脑沟回的发育。所以活到老学到老也是有道理的。

而很多人对于儿童的全时照顾,一般在3-5岁终止,因为这个时候,小孩基本上可以自己独立活动了,这就意味着,小孩要实现自己的行为。

而这个时候,很明显,小孩的心智发育并不完全。

我们看一下这个埃里克森阶段论,我们可以看出,在3-12岁期间,整个人大多处于执行自己计划和跟别人比较能力的阶段。

3-12岁,恰恰是动物性可以实现的过程(太小了没能力,更多的是本能)。

能否执行自己的计划?跟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这往往意味着,如何去实现,是比拼力量之类的。

所以,小孩的动物性会完全凌驾于人性之上。

相信大家小的时候,多少有杀小动物的爱好,甚至是虐杀,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

就像用开水浇蚂蚁,处死蛤蟆之类的行为,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这是错的吗???

对于一个小孩,你如何让他分辨出用热水杀死蚂蚁和用刀宰杀牲畜的区别???你如何让他分辨出有的动物不杀,有的蛤蛤其实是有益处的???

很难!!!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早期教育里一直包含了道德教育,如思想品德之类的。

————————如何管住熊孩子————————

那么,我们对于熊孩子真的无法治吗???我们有好几条方法可以走。

1、生物学角度

其实,200多年前,就有位大神,做过这个实验了。

认识不???

这下子知道了吧,巴甫洛夫!!!

是的,我们就是让小孩建立条件反射,虽然这个反射并非纯粹的生物式。

对于一个缺乏理解力的小孩,或者说,对于缺乏很强认知能力的人,怎么办,建立条件反射。

典型的就是,奖励和惩戒

奖励就是,如果他做了一件的事情,那么就予以奖励;

惩戒就是,如果他做了一件的事情,那么就予以惩戒。

而这种反射的不断建立,会让小孩不断的对一些事情增加自己的判断。

学雷锋做好事,奖励,挂小红花或者给糖吃;今天小孩子欺负别人了,惩戒,批评教育。

事实上,这种行为,在戒毒和戒烟等方面,也是非常常用的。

你无法告诉小孩这是对的错的,虽然你觉得你告诉他了,但是,他真正的懂得为什么不要虐杀动物,那估计得很久很久以后了,很多大人都不懂……

2,学习和教育

学习和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

很多事情,我们并不能亲自经历,但是我们可以知道。那么如何告知他们,那就是学习和教育。

比如,我们通过教育告诉他,杀人放火是不对的,并举例或者阐明这里面的原因,包括对于人权和死亡的理解,这些都是小孩无法直接经历的,但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这些。


所以,综上,我认为

熊孩子的出现,是一种本能表现。

但是,

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天性就支持,否则,人与禽兽何异???

所以,我们要通过教育和指导来协助孩子成长,让他们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畏威而不怀德,也是一种本性!

但是,对于一些很熊的孩子,就要考虑是否存在疾病了,比如,自闭症/小儿多动症等

自闭症:遥远星球上的孩子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5到1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的“熊”行为,甚至让许多成年人感到头疼和讨厌,并非是偶然的恶意,而是其自身发展阶段和生存策略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自然投射。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为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而逐步演化出的心理机制。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社会化和认知发展期。他们的.............
  • 回答
    要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为何女性普遍青睐成熟稳重的男性作为伴侣,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所形成的择偶策略。这背后并非单纯的社会文化影响,而是根植于生存繁衍的深层基因驱动。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繁衍后代并确保其存活下来是核心的生存任务。对于女性而言,孕育和抚养一个孩子.............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太让人震惊和不安了。一个男人竟然能做出把女友头按进火锅这种行为,这绝对不是健康的伴侣关系,更不是可以被原谅的暴行。报警后女子不愿意透露男友身份,这其中的复杂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首先,施暴者惯用的心理操控手段——“爱的语言”和“威胁”的混合体。很多施暴者,尤其是在亲.............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休克,我们能窥见的并非是一种“有意义”或“目的性”的设计,而是一种古老、基础的生存反射机制,它在生物体面对极端胁迫时被激活,其核心在于最大化生存几率,哪怕是以牺牲部分功能为代价。这种机制深深根植于我们祖先的基因库中,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所塑造和巩固。想象一下,在茹毛饮血的远.............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毒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消灭所有宿主,这是一个拟人化的说法,并不准确。病毒没有意识,也没有“目的”可言。它们遵循的是自然选择的法则,而这种法则使得那些能够更有效地复制和传播自身的病毒株得以生存和繁衍。从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病毒与宿主的关系:1. 病毒的生存策略:复制与传播病.............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衡量成功,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因为它触及了生物学中一个核心的议题:适应性。成功,在这里并不是指哪一方“更优秀”或者“更强大”,而是看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生存、繁殖,并将自己的基因更广泛地传递下去。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狗和狼,我们会发现它们都取得了不同层面的“成功”,但方式截然不同。.............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的身体,尤其是消化系统和代谢方式,是经过漫长岁月、在相对“原始”的食物环境下塑造而成的。因此,当我们大量摄入如今随处可见的精制碳水化合物时,它们与我们身体的“设计蓝图”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匹配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我们对这类食物的适应性并不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一下人.............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受虐倾向”,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并非直观地指向生存优势,但如果我们跳出“受虐就是为了好玩”的狭隘视角,深入挖掘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或许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的“受虐倾向”并非指病态的、自我毁灭式的行为,而是指在特定情境下,.............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女性分娩时感到疼痛,这背后并非“惩罚”或“不公平”,而是自然选择压力下,长期演化出的复杂生理机制和生存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疼痛是为了“什么”,不如说疼痛是孕育生命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且具有潜在益处的副产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分娩本身是一个极其艰难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一个正在发育.............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审视女性的月经,这是一个充满奥秘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抛开“AI痕迹”的束缚,尝试用一种更加人性化、更贴近生活观察的视角来解读这一自然现象。首先,要理解月经的意义,我们必须回到那个遥远的、生命初生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和如今的大部分哺乳动物一样,经历了一个叫做“发情期”(estrus).............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充满了各种各样忙碌的小生命。我们今天熟悉的蚂蚁和蜜蜂,在它们漫长的进化史中,也经历了一个从孤立、独立到高度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转变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和选择,最终造就了它们令人惊叹的社会结构。故事的开端,或许可以追溯到那些独来独往的昆虫祖先。它们.............
  • 回答
    从进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对细腿的偏爱,特别是女性的细腿,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现象,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祖先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生存和繁衍的经验。这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审美偏好,而是经过千百万年自然选择塑造出的潜意识信号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那个遥远的、由生存压力主导的过去。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探讨强人工智能的实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如果要在这两者——数据和模型——之间划定一个主次关系,我想说,它们的重要性是相辅相成,但如果一定要分出个先后,或者说哪一个更像是进化的“种子”和“驱动力”,那么从演化的早期阶段和核心机制来看,模型或许可以被视为那个更根本、更具决定性的.............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看,一夫一妻制对人类进化速度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理解你希望从纯粹的进化视角出发,并且避免任何可能显得机械或缺乏人情味的表述。那么,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试着用更具象、更细致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速度”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持续.............
  • 回答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昆虫(及其所属的节肢动物门)的恐惧,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潜在的危害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紧密相关。尽管如今许多昆虫确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在某些文化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类整体上对它们的排斥和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某些昆虫的负面互动经.............
  • 回答
    从猴子到人类的演化,如果仅仅看我们如今所知的灵长类动物,再跳跃到现代人,确实会让人觉得这段历程似乎过于 abrupt,仿佛是自然界突然点亮了一个开关。然而,这是一种对演化过程的误读。演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跳跃,而是一个漫长、渐进、充满无数微小变化的连续过程。想象一下,如果你只看到一株小树苗和一棵参天大树.............
  • 回答
    生物界出现睡眠这件事,可不是什么一夜之间就能说清的简单故事。它像是一个漫长的故事,藏在地球生命演化的深层记忆里,每一页都闪烁着生存智慧的光芒。要说从“何时”进化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因为睡眠并非某个具体节点上突然冒出来的特征,而是一个逐渐演变、适应和细化的过程,贯穿了生命形态的巨大变迁。我们得把.............
  • 回答
    生命的起源,就像一滴露珠在黎明时分悄然滑落,从一片混沌中凝聚而成。最初的生命,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它们像一颗颗孤零零的种子,凭借自身的力量复制、分裂,繁衍后代。这便是无性繁殖的时代,一种高效、直接的生命延续方式。想象一下,一个简单的细胞,通过一次完美的复制,便能创造出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自己。这种模式,.............
  • 回答
    想象一下,生命从未在地球的引力束缚下诞生。从最初的化学反应到如今复杂多样的生命形态,整个演化历程都在失重环境中展开。这将是一幅何等奇特而迷人的景象!首先,支撑与骨骼结构的变化将是颠覆性的。 在地球上,骨骼和肌肉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抵抗引力,支撑身体,让我们能够站立、行走、奔跑。但在失重环境中,这种需求.............
  • 回答
    化石证据表明,早期陆生植物是从淡水藻类演变而来,这个发现不仅仅是科学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更蕴含着极其深远的实际意义,影响着我们对生命起源、生态系统演变以及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解。一、 重塑我们对生命演化史的认知: 打破陆海隔阂的根本动力: 最直观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生命走出海洋、征服陆地的宏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