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仅从进化的角度,一夫一妻制是否延缓了人类的进化?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看,一夫一妻制对人类进化速度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理解你希望从纯粹的进化视角出发,并且避免任何可能显得机械或缺乏人情味的表述。那么,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试着用更具象、更细致的方式来呈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速度”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持续不断、适应环境的漫长过程。而“延缓”进化,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减少了有利变异被快速固定和传播的几率”,或者“降低了群体基因库更新换代的频率”,那么一夫一妻制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想象一下,在没有一夫一妻制的制度约束下,如果一位基因上具有某些优势的男性(例如体格更强壮、资源获取能力更强、智力更高)能够与更多的女性繁衍后代,那么他的有利基因就可能以更快的速度传递给下一代。这是一种“性选择压力”下的快速筛选和复制。如果这种“通才通母”的模式成为主流,那么那些拥有突出优势的基因可能更容易在群体中扩散开来。

在这种“多偶制”或“自由交配”的环境下,成功的雄性个体能够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数量更多的后代,而那些基因优势不那么明显或者运气不佳的雄性个体,则可能难以获得繁衍机会。这就像一场“达尔文式”的淘汰赛,优胜劣汰的节奏会显得更为剧烈。每一个成功繁衍的后代都承载着父母的基因,而那些能够成功吸引更多配偶的个体,就如同在基因的传播竞赛中获得了更大的“曝光率”。

然而,人类社会演化出了“一夫一妻制”,这无疑是对上述模式的一种“修正”或者说是“转向”。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向并非毫无道理,而是可能在更长远、更复杂的层面上提供了另一种生存和繁衍的优势,哪怕它在个体层面看起来减少了某些“基因暴发户”的机会。

一夫一妻制,意味着一对配偶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共同承担抚养后代的责任。这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它极大地提高了后代的存活率和抚养质量。在人类漫长的童年期,婴儿和幼儿需要大量的投入——食物、保护、教育,以及最重要的,情感上的联结和安全感。如果父亲能够稳定地参与到抚养过程中,那么后代获得这些资源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这对于那些基因上可能并非“最顶尖”,但在幼年期特别脆弱的人类婴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相对稳定、有双亲支持的环境,使得那些“中等水平”但同样具有生存价值的基因,也有了被稳定传递下去的机会。 这反而可能增加了基因库的多样性,因为更多不同基因组合的后代能够成功地长大成人。

其次,一夫一妻制也可能促使了合作和群体稳定。当男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固定伴侣的共同生活中,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时,这鼓励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不仅仅是生殖上的,也包括了资源共享、共同抵御风险、以及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一个高度合作、相互支持的群体,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其整体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反而可能更强。想想看,一个由许多单打独斗的“超级个体”组成的群体,和一个由许多紧密合作的“小家庭”组成的群体,在面对大规模的捕食者、严酷的环境变化或者资源匮乏时,哪一个更能有效地组织和应对?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夫一妻制可能“牺牲”了某些个体快速传播优势基因的机会,但却换来了整体群体更稳定的繁衍基础和更高的后代存活率。它更像是一种“稳扎稳打”的策略,确保了更多不同基因类型能够有机会在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并传承下去。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严酷,后代的夭折率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男性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一个女性身上,结果这个女性和她所生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疾病、意外、饥荒)都未能存活,那么这个男性的基因就可能因此中断传播。而如果他能够与多个女性建立关系,虽然每个后代的存活率不高,但理论上增加了他基因传递的“保险单”。所以,早期的性选择压力可能确实有利于多偶制。

然而,随着人类大脑的进化,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对抚养投入要求的提高,一夫一妻制可能成为了一个更优的策略。“抚养投入”不再仅仅是基因上的复制,更包含着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的传递,而这需要时间、精力和稳定的关系。 一夫一妻制恰好满足了这种对长期、稳定亲代投资的需求。

那么,它是否“延缓了”进化?如果我们将“进化”理解为“基因库的快速更新和优势基因的迅猛传播”,那么是的,一夫一妻制可能确实降低了这种剧烈变动的可能性。它更倾向于一种“平滑”的进化路径,通过稳定抚养和群体合作来增强整体适应性。

但是,如果我们将“进化”理解为“群体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基因多样性得到保持”,那么一夫一妻制可能在长期来看,是一种更有效、更可持续的策略。它鼓励了亲代投资,保障了后代存活,促进了社会合作,这些都是人类成功适应复杂环境、发展出高度文明的关键因素。

所以,与其说一夫一妻制“延缓了”人类进化,不如说它引导了人类进化朝着一个更注重长期抚养投入、群体合作和社会稳定性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放弃了部分个体基因传播的“效率”,换取了群体整体更稳固的繁衍和更强的适应性。这是一种更加“精打细算”、也更具“耐心”的进化模式,尤其适合像人类这样,后代需要漫长学习和适应过程的物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而且,“进化”这东西,延缓不延缓并不重要。


一、所谓进化,准确点说叫演化,无论速度快慢,对延续物种获得智能是没有任何保证的。

这地球上随便繁殖的物种很多很多。你去地层里找化石,有得是——要记住,地球上出现过的物种里99%已经死光了。它们绝大多数是所谓自然进化的产物,没有被人为规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的,结果怎么样呢。

在此之上,被大部分采用一夫一妻制的近现代人类干得灭绝的物种已经有起码几百万种,每天都还在增加。这被称作全新世大灭绝,是人类主导的物种灭绝,主要是雨林生物和巨型动物群遭到打击。

“快速进化,能迅速适应环境”听起来很美,实际上经常会减损其他方面的功能,在环境发生一点出乎意料的变化时急剧灭亡——尤其是在人类面前。看起来完成度十分高的巨型动物群就是这样:兄弟,你觉得你的血肉之躯能进化到抵抗人类的石头、毒箭和火焰?你一胎产一亿个的结果也就是被人类做成另一种鱼子酱罢了。

与之相对的是,海豆芽那样古老的物种在过去四亿年里没有改变过结构,分布在广大的海域里,悠然自得。

现代存在的刺胞动物的多个物种、海绵、海星、章鱼、乌贼、姥鲨[1]等等老前辈在形态结构基本稳定后也是若干亿年没有显著的架构变化,活得好好的(不过姥鲨因为肝脏很大,被想要鱼肝油的我们人类大量击毙,情况有些危险),有的个体还能在人类营造的环境里瞪大眼睛看远古祖先的化石、跟它们合影,有些物种还在人类活动制造的酸化升温海水里大量发生、泛滥成灾。比较物种延续方面的成功程度,我们未必比它们好。人类文明能再延续一万年的可能性并不大,能再延续一百万年的可能性很小,而海豆芽之流再存续几亿年看起来也毫无问题。

考察这些历经沧海桑田、毫无衰落趋势的生物,你大概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进化这场游戏的玩法,是先冲刺式搞出强大的能力,例如身体被粉碎也能再生、全身含有剧毒、超强免疫、与狂野的病原微生物共生,然后慢下来直到基本刹车。

人类冲刺出的强大能力,名为高度智慧,是地球生物圈历史上最强大的能力——我们的工业文明已经对生物圈造成了和蓝菌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样级别的影响,而我们使用的生物量要少得多。我们歼灭的生物量可以与地球的地质活动相提并论。我们从化石燃料里释放了巨量的碳。高度智慧允许我们靠科技模仿并超越地球生物圈里的兄弟姐妹们的任何身体能力,同时引起了我们对自我毁灭的担忧——这跟人类的自然演化速度不再有什么关系了。


二、人类想要长时间延续文明并改变地球生命被十亿年后强烈升温的太阳灭亡的命运,得依靠科技,而不能靠自然演化。

地球生物圈在过去三十八亿到四十五亿年里都没演化出能抵抗五百摄氏度高温的能力,今后十亿年也不怎么可能。我们是地球生物圈里第一个可能改变这一切的物种,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


第三、人类并没全部采用一夫一妻制,而且这也不重要。人类就算一直是靠群P来繁殖,也达不到一些萌头们的糨糊脑子里的效果。

人类的基因多样性之低,在地球生物圈里是出了名的。全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都不如一个群体里的黑猩猩。就算让我和地球上每位男性贡献出一个精子填装出的某物进行苟合,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多样性也不如在一旁呆萌观战的黑白花蚊子的后代多。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们要是执着于基因多样性和优生学,其实很好办。人类已经搞了很多辐射育种,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更可以大幅度改造基因组,办到自然演化办不到的伟业,搞定向进化——现在的障碍主要在伦理道德上。这件事不需要半个男性参与,体细胞的逆分化、动物的克隆都是成熟的技术,端粒长度之类早就不成问题,你让男性全部死绝都不影响人类的延续和进化——而且,男性全部死绝就给了我们击穿伦理的口实。所以,为了人类的进步,请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们带头自灭罢,嗯嗯。

此外,一夫多妻带来的少许基因多样性,还不如共产公妻和多来源精子混合注入来得多。建议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们身先士卒,以绿帽层层叠叠为荣呢。

一妻多夫的优势可是有实验证据的,那是支持“雄性间竞争有利于物种延续”的研究:

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在雌雄数量相当且人工强制匹配的“一夫一妻制”和雌雄数量比为1:5、雄性互相竞争的对照条件下在实验室里繁殖95代,然后各自取27个小群体在不利环境中繁殖15代,前者的群体全部灭亡,后者残存60%。

当然,这实验并不完善:

1.赤拟谷盗是雌性的身体比雄性更加发达的昆虫,在自然条件下的雌雄数量比本来就不是1:1。

2.取出的小群体的性别比是1:1。实验者也知道不敢取1:5。

3.两者都是在走向灭亡。AFT分析认为靠1:5筛了95代的群体可以在不利环境中存活的时间约为1:1搞了95代的群体的2.65倍。

4.赤拟谷盗小群体的生存力低。这是因为其身体结构设计有明显的瞎扯淡之处,翻倒在光滑表面上之后没有同伴帮助是无法翻身的,将会活活饿死。实验室里数量又少、容器又滑,实在是干扰因素太多。

这跟昆虫在自然界里的行为方式和应激情况实在差异太大,只有社会达尔文主义可以直接引用这个,但导出的结果嘛,是一妻多夫、将女性的身体改造得比男性更加强大之后约2000年才能比一夫一妻得到“在极其古怪的不利环境中死灭的速度慢一些”的好处。

这有什么蛋用呢。

参考

  1. ^ 按照化石和分子钟,姥鲨在过去4.2亿年里形态和基因组都几乎没改变,吓死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