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进化的角度看狗和狼谁比较成功?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衡量成功,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因为它触及了生物学中一个核心的议题:适应性。成功,在这里并不是指哪一方“更优秀”或者“更强大”,而是看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生存、繁殖,并将自己的基因更广泛地传递下去。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狗和狼,我们会发现它们都取得了不同层面的“成功”,但方式截然不同。

狼:自然的王者,野性的延续

狼(Canis lupus)可以说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经典范例,它们成功的基石在于高度的适应性和群体协作能力。

广泛的分布与强大的生态位: 经过数万年的演化,狼的足迹遍布北半球的森林、草原、苔原等多种生境。它们能够利用各种猎物资源,从大型有蹄类动物(如鹿、驼鹿)到小型哺乳动物,甚至腐肉和浆果。这种广泛的食性意味着它们在不同生态系统中都能找到立足之地,不易受单一食物链中断的影响。狼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控制着食草动物的数量,从而影响植被的生长,是一种典型的“顶端捕食者”。
精密的社会结构: 狼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拥有复杂的等级制度和群体协作捕猎策略。一个由阿尔法配偶领导的狼群,能够协同合作,通过包围、驱赶、轮番攻击等方式猎杀比自身体型大得多的猎物。这种协作不仅提高了捕食效率,也降低了受伤的风险。同时,群体内的合作也体现在育幼、防御领地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种群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
强大的野性与独立性: 狼拥有高度发达的感官,敏锐的听觉、嗅觉和视觉,以及强壮的体魄和耐力,这使得它们在野外能够有效地规避危险、寻找食物。它们独立性极强,能够自主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在食物短缺时迁徙,或是在极端天气下寻找庇护所。这种独立性让它们即使在人类活动范围边缘,也能顽强生存。
基因的广度传播: 尽管相比家犬,狼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较少,但它们的基因通过其广泛的分布和强大的繁殖能力,在自然界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每一个能够成功繁衍后代的狼个体,都在将其适应性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狗:人类的伙伴,驯化的奇迹

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的“成功”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它建立在与人类的共生关系和高度的易塑性之上。

与人类的共生与适应: 狗的出现是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与人类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早期可能是在人类定居点附近觅食的野狼后代。人类对那些性情温顺、不害怕人类的个体进行了无意识的选择,而随着人类农业的发展和定居的扩大,那些更适应与人类共存的个体得到了更多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这种选择压力塑造了狗独特的能力:理解人类指令、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甚至能够解读人类的情绪。
惊人的多样性与形态适应: 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和培育,狗演化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从吉娃娃到大丹犬,从牧羊犬到寻回犬,它们的体型、毛发、行为特征等差异巨大。这种多样性使狗能够胜任各种人类赋予的任务,并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例如极寒地区的雪橇犬和沙漠地区的视觉猎犬。可以说,狗的成功在于它们能够通过人类的“工具化”,将自身适应性拓展到人类所能到达的任何地方。
庞大的种群数量与广泛的分布: 这是狗最直观的成功体现。全球范围内,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狼。它们遍布人类的每一个角落,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几乎没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没有狗的身影。这种数量上的优势和分布的广度,无疑是其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的巨大成功。
繁殖的便利性: 相较于狼在野外捕猎生存的挑战,狗的生活条件往往更为优越,它们能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庇护所,从而拥有更高的繁殖率和更低的幼崽死亡率。

谁更成功?这是一个视角的问题

从纯粹的“自然适应性”和“野外生存能力”来看,狼无疑是成功的典范。它们是独立的、强大的自然捕食者,凭借自身的本能和群体智慧在广阔的自然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们的成功是自然的印记。

而从“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和“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的能力”来看,狗的成功则更为惊人。它们通过与人类的紧密合作,将自身成功地“嵌入”了人类文明的各个层面,成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生命形式。它们的成功是与人类共生的标志。

所以,很难说谁“更”成功。它们在各自演化道路上,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策略,并将自己的基因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给了未来。狼是野性世界中坚韧的胜利者,而狗则是人类世界里最忠诚、最多样的伙伴。它们都证明了生命为了延续,可以展现出多么令人惊叹的智慧和适应力。如果非要衡量,或许可以说,狗以一种更为普遍和深入的方式,“成功”地成为了地球上最被人类所认知和依赖的动物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必要拿物种分类避开问题,亚种之间又不是不能比较。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跟现代智人祖先也产生后代,存在基因交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为现代智人祖先在与他们的生存竞争中取得了胜利[1]

日常口语中的“狼”指灰狼(Canis lupus)里除了家犬之外的其他亚种,包括苔原狼、北极狼、阿拉伯狼、藏狼等十几个亚种——原本有五十多个,现已大部分灭绝,包括 纽芬兰白狼(1911年灭绝)、德克萨斯红狼(1970年灭绝)、南极狼(1857年灭绝)、基奈山狼(1915年灭绝)、佛罗里达黑狼(1917年灭绝)、日本狼(1905年灭绝)、北海道狼(1889年灭绝)、喀斯喀特棕狼(1950年灭绝)、南落基山狼(1935年灭绝)等等。

尽管“灰狼”这个物种目前认为属于“无危”,但其中的许多亚种已经或者正在走向灭绝。何况即便是“无危”,也只是跟其他野生动物相比。目前全球灰狼(除家犬外)的数量大约只有几万头,而家犬的数量超过九亿只[2]。每一万只“灰狼”里,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只是家犬,剩下的一只是其他灰狼亚种。

有人说如果没有人类,狗不会有这么大数量——这话缺乏逻辑。生物演化上的所谓“成功”——,本身就包括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竞争或共生关系的适应性。家犬(部分主动适应、部分人类干预下)更加适应人类存在的地球,这本身也是一种演化的成功。

退一步说,就算不考虑人类的庇护,野化家犬在自然环境下的竞争力也不逊于其他灰狼。

家犬不仅仅包括身体机能畸弱的小型宠物犬,也有大量战斗力可观的工作犬(包括看家、狩猎、军警用等等)和斗犬。

灰狼的群体秩序相对严格,极少接纳陌生同类,通常一群狼不超过10头。而野化流浪狗群体松散,对陌生同类的接纳程度相当高,经常会形成数十甚至上百头的大型群体。二者活动区域发生接触时,性情谨慎的狼群往往主动退避,失去原本已经十分局促的生存空间。

更可怕的是,作为一种掠食性动物,家犬在人类的豢养下达到了一个畸高的数量。仅中国,流浪狗就有七千万以上,全球范围大约有两亿(2011年数据[3])。其中绝大部分活跃在人类活动区域,也有一定比例完全进入野外生存环境。

仅仅这一小部分野化狗,就已经成为包括狼、鹿在内的许多野生动物的最严重生存威胁之一。

如果人类今天就星辰大海,留下其他物种自由竞争。数量恐怖、失去人类食物供应的家犬(包括相当数量城市生活的流浪犬)会涌入脆弱的野外生态系统。面对家犬庞大的基数、野蛮生长的群落、更高的基因多样性,灰狼也远远无力相抗衡。

对于其他亚种而言,最理想的结果也不过是几万年以后,新世代的灰狼群体保留它们稀薄的、残缺不全的基因片段。

参考

  1. ^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09/may/17/neanderthals-cannibalism-anthropological-sciences-journal
  2.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e-ranging_dog
  3. ^ http://www.naiaonline.org/articles/article/the-global-stray-dog-population-crisis-and-humane-relocati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衡量成功,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因为它触及了生物学中一个核心的议题:适应性。成功,在这里并不是指哪一方“更优秀”或者“更强大”,而是看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生存、繁殖,并将自己的基因更广泛地传递下去。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狗和狼,我们会发现它们都取得了不同层面的“成功”,但方式截然不同。.............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探讨强人工智能的实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如果要在这两者——数据和模型——之间划定一个主次关系,我想说,它们的重要性是相辅相成,但如果一定要分出个先后,或者说哪一个更像是进化的“种子”和“驱动力”,那么从演化的早期阶段和核心机制来看,模型或许可以被视为那个更根本、更具决定性的.............
  • 回答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5到1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的“熊”行为,甚至让许多成年人感到头疼和讨厌,并非是偶然的恶意,而是其自身发展阶段和生存策略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自然投射。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为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而逐步演化出的心理机制。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社会化和认知发展期。他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论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议题。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进化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越是自私自利,越能抢占资源,最终获得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人类的“善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高度适应性策略,它帮助我们,特别是我们这种高度社会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也触及到了化学反应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奥秘。很多人直觉上会觉得,既然能量是守恒的,那反应发生,总得消耗些什么能量吧?但化学可逆反应的“一直进行”和能量守恒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矛盾,只是需要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能量”和“进行”。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化学反应,无论可逆不可逆,发生的.............
  • 回答
    从进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对细腿的偏爱,特别是女性的细腿,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现象,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祖先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生存和繁衍的经验。这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审美偏好,而是经过千百万年自然选择塑造出的潜意识信号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那个遥远的、由生存压力主导的过去。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休克,我们能窥见的并非是一种“有意义”或“目的性”的设计,而是一种古老、基础的生存反射机制,它在生物体面对极端胁迫时被激活,其核心在于最大化生存几率,哪怕是以牺牲部分功能为代价。这种机制深深根植于我们祖先的基因库中,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所塑造和巩固。想象一下,在茹毛饮血的远.............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毒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消灭所有宿主,这是一个拟人化的说法,并不准确。病毒没有意识,也没有“目的”可言。它们遵循的是自然选择的法则,而这种法则使得那些能够更有效地复制和传播自身的病毒株得以生存和繁衍。从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病毒与宿主的关系:1. 病毒的生存策略:复制与传播病.............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看,一夫一妻制对人类进化速度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理解你希望从纯粹的进化视角出发,并且避免任何可能显得机械或缺乏人情味的表述。那么,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试着用更具象、更细致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速度”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持续.............
  • 回答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昆虫(及其所属的节肢动物门)的恐惧,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潜在的危害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紧密相关。尽管如今许多昆虫确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在某些文化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类整体上对它们的排斥和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某些昆虫的负面互动经.............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充满了各种各样忙碌的小生命。我们今天熟悉的蚂蚁和蜜蜂,在它们漫长的进化史中,也经历了一个从孤立、独立到高度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转变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和选择,最终造就了它们令人惊叹的社会结构。故事的开端,或许可以追溯到那些独来独往的昆虫祖先。它们.............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的身体,尤其是消化系统和代谢方式,是经过漫长岁月、在相对“原始”的食物环境下塑造而成的。因此,当我们大量摄入如今随处可见的精制碳水化合物时,它们与我们身体的“设计蓝图”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匹配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我们对这类食物的适应性并不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一下人.............
  • 回答
    要估算一个完整的载体蛋白从无到有,在细胞进化过程中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大量相互关联、且难以精确量化的进化步骤。我们可以从理论层面,将这个过程拆解成几个关键的阶段,并尝试理解每个阶段可能的时间跨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完整的载体蛋白”不仅仅是一串氨基酸序列,它还.............
  • 回答
    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常常观察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坏人”反而能在生活中更顺风顺水,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过得更“快乐”。他们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绕过规则,甚至欺骗和压榨他人,而善良的人则常常因为顾及他人感受、遵守道德规范而束手束脚,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赤裸.............
  • 回答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女性乳房大小的演变,包括平胸和大胸,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故事,它涉及到生存、繁殖以及人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取舍,而是不同选择压力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不同个体产生的累积效应。首先,我们得明白,乳房在生理学上最核心的功能是哺乳,为后代提供营养。在.............
  • 回答
    洄游鱼类,它们生命中最壮丽的篇章往往是那场穿越广袤水域的史诗级迁徙。为什么它们要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冒着重重危险,进行这场耗费精力的旅程?从进化的角度深究,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亿万年筛选,对生存和繁衍最有利策略的自然选择结果。洄游的根本驱动力:生存与繁衍的最佳机会我们可以将洄游鱼类的洄游行为,归.............
  • 回答
    这则新闻,从法律角度来看,涉及到几个核心的法律概念和合同履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教师在接受学校提供的博士培养项目并获得相应工资、补助的同时,往往与学校签订了服务期协议。这个协议是双方的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它明确了学校在培养教师期间的投入,也规定了教师在毕业后需要为学校服务的年.............
  • 回答
    脑门被打凹进去,这个情况听起来就令人心惊。咱们从物理和医学两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到底有多大可能,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物理学的角度:力的作用与骨骼的反应首先,咱们得明白,脑门之所以能被打凹进去,是因为外力作用在了我们的头骨上,并且这个力足够大,以至于超过了头骨的承受极限。 外力的大小和性质:.............
  • 回答
    关于人类在二十岁左右长智齿的现象,以及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与其说是“长”,不如说智齿“萌出”或者“发育完成”。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智齿的“诞生”与发育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智齿并非是在二十岁左右才“开始长”,而是其牙胚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颌骨内逐渐.............
  • 回答
    “侵略有功论”——一个看似振聋发聩的论调,实则是在历史长河的摊薄和法理道德的棱角下,逐渐褪去光芒的虚假叙事。要对其进行彻底的逻辑性反驳,我们需要深入到其根基,用历史的真实、法理的严谨以及哲学的审视,层层剥离其虚妄。从历史的真实来看,“侵略有功论”往往是赢家书写的叙事,是对历史真相的扭曲与简化。历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