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拿物种分类避开问题,亚种之间又不是不能比较。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跟现代智人祖先也产生后代,存在基因交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为现代智人祖先在与他们的生存竞争中取得了胜利[1]。
日常口语中的“狼”指灰狼(Canis lupus)里除了家犬之外的其他亚种,包括苔原狼、北极狼、阿拉伯狼、藏狼等十几个亚种——原本有五十多个,现已大部分灭绝,包括 纽芬兰白狼(1911年灭绝)、德克萨斯红狼(1970年灭绝)、南极狼(1857年灭绝)、基奈山狼(1915年灭绝)、佛罗里达黑狼(1917年灭绝)、日本狼(1905年灭绝)、北海道狼(1889年灭绝)、喀斯喀特棕狼(1950年灭绝)、南落基山狼(1935年灭绝)等等。
尽管“灰狼”这个物种目前认为属于“无危”,但其中的许多亚种已经或者正在走向灭绝。何况即便是“无危”,也只是跟其他野生动物相比。目前全球灰狼(除家犬外)的数量大约只有几万头,而家犬的数量超过九亿只[2]。每一万只“灰狼”里,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只是家犬,剩下的一只是其他灰狼亚种。
有人说如果没有人类,狗不会有这么大数量——这话缺乏逻辑。生物演化上的所谓“成功”——,本身就包括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竞争或共生关系的适应性。家犬(部分主动适应、部分人类干预下)更加适应人类存在的地球,这本身也是一种演化的成功。
退一步说,就算不考虑人类的庇护,野化家犬在自然环境下的竞争力也不逊于其他灰狼。
家犬不仅仅包括身体机能畸弱的小型宠物犬,也有大量战斗力可观的工作犬(包括看家、狩猎、军警用等等)和斗犬。
灰狼的群体秩序相对严格,极少接纳陌生同类,通常一群狼不超过10头。而野化流浪狗群体松散,对陌生同类的接纳程度相当高,经常会形成数十甚至上百头的大型群体。二者活动区域发生接触时,性情谨慎的狼群往往主动退避,失去原本已经十分局促的生存空间。
更可怕的是,作为一种掠食性动物,家犬在人类的豢养下达到了一个畸高的数量。仅中国,流浪狗就有七千万以上,全球范围大约有两亿(2011年数据[3])。其中绝大部分活跃在人类活动区域,也有一定比例完全进入野外生存环境。
仅仅这一小部分野化狗,就已经成为包括狼、鹿在内的许多野生动物的最严重生存威胁之一。
如果人类今天就星辰大海,留下其他物种自由竞争。数量恐怖、失去人类食物供应的家犬(包括相当数量城市生活的流浪犬)会涌入脆弱的野外生态系统。面对家犬庞大的基数、野蛮生长的群落、更高的基因多样性,灰狼也远远无力相抗衡。
对于其他亚种而言,最理想的结果也不过是几万年以后,新世代的灰狼群体保留它们稀薄的、残缺不全的基因片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