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病毒真的有目的,那这个世界就真的和谐了。因为一旦病毒有了目的,我们作为非常高级的智慧体,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其迅速进化的无害甚至于有益,从而反过来利用它。正是因为病毒的进化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所以才能和人类一直缠斗至今。病毒学专业方面自有方家 @Vigorous Cooler 的详细解说,这里就主要从演化博弈的角度来聊聊。
首先,一定要分清楚两个概念,策略和演化策略。 策略这个词是从博弈论中引入的,用来描述生物的演化非常的方便,但是非常容易给人一个误解,那就是病毒和人之间在有意识的斗智斗勇,最后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均衡策略。事实上,通常博弈论里面的策略,是博弈者自己选择的,但是演化策略里面的选择,不是博弈者,而是自然做出的。
演化的过程是病毒在无意识的向各个方向变异,最后物竞天择,有那么一种或者几种脱颖而出,比较稳定的在其他生物中潜伏和传播。如果我们只看这个胜利者的话,看起来似乎是病毒有意识的进化成这样,获得了一些优势。但是其实这是对无意识的各种变异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非是病毒从一开始就计划好。
所以很多的结论只是听起来有道理,而事实上并非是必然的。比如老生常谈的致死率和传播性的关系,一个听起来比较有道理的说法是:
病毒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会尽量变得温和,以便于和宿主共存。
这个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其实只是演化博弈的一个静态的角度而非全部。事实上,获得进化优势有很多的途径,病毒也未必依赖于自己暂时依附的宿主的寿命来获得进化优势。 如果一直如此,我们已经和病毒共处了几百万年,而病毒的变异又非常快,那么按理说大家早就大和谐了。但是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反向机制很容易找,只要我不局限于宿主和病毒的静态演化:
得了鼠疫的老鼠,得了肺炎的穿山甲非常容易捕捉;而通过让宿主变得虚弱,病毒有机会让宿主被其他类似的生物,比如人类接触或者干脆吃掉,虽然宿主没了,但是病毒却因为中间宿主,而打开了新的大门,也就感染人的机会。假如有一个肺炎病毒变异出来两个亚种A和B,同时演化出了「让宿主得肺炎」的效果,然后分别的感染了两只穿山甲。但是悲哀的是A种不能传递给人而B种可以;这个时候B就可能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而继续的变异和进化下去,而A感染的穿山甲被捉到吃了之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就是自然选择了B,但是这不影响病毒本身演化出A和B是随机的。
一言蔽之,病毒的目的既不是消灭,也不是共存,甚至于也不是生存和繁衍,而是没有任何的最终目的。恰恰因为其没有目的,所以才会在各个方向都随机的尝试尝试,偶尔能拼出来一个很牛的参数,就耀武扬威一把。而恰恰因为如此,病毒总可以通过大量的无目的变异找出人类防范措施的漏洞,人类的病毒的战斗才没有尽头。
其实就像人作为一个生物种类而言,虽然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些自己给自己赋予的意义,比如事业、照顾家人/爱人等等,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也是没有什么最终目的,其意义归根结底,是我们人类自己赋予的——很多时候说人类的目的在于繁衍,严格说也是不对的——只不过是因为自然的选择,那些强烈不喜欢繁衍,强烈喜欢作死的人显然很难留下足够数量的后代而已。
因为公地悲剧。
如果宿主身上只可能携带有一种病毒,显然互利共赢才是最佳状态。你好我也好,宿主繁殖的多多的,营养充足,寄生的跟着也沾光。然而事实上在自然下,宿主一般会感染四五种病原体。在这种情况下你自己做谦谦君子,温良恭俭让,别人可不会让你,只会大手大脚把寄主掏空,大肆繁殖把你挤掉。
更别提你怎么着也是个外来的寄生体,不受宿主待见的。老老实实过日子并不能保证免疫系统会放过你,而为了抵御攻击,要么去反攻免疫系统,要么靠人海战术拼命繁殖自己的后代。无论哪一种都会对宿主造成更大的伤害。
当然十步杀一人毒性太强也不好,毕竟是寄生体,需要靠攫取宿主营养生存,如果把寄主快快的杀掉了自己也容易完蛋。这种情况都是初来乍到不适应环境,过些日子慢慢就温和了。
后果就是那些最善良的菌株都没了,最恶毒的菌株也都没了,剩下的是中等毒性的传染病病原体,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都不太弱,对宿主的伤害也不太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