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毒的最终目的是消灭所有宿主,还是其它?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毒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消灭所有宿主,这是一个拟人化的说法,并不准确。病毒没有意识,也没有“目的”可言。它们遵循的是自然选择的法则,而这种法则使得那些能够更有效地复制和传播自身的病毒株得以生存和繁衍。

从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病毒与宿主的关系:

1. 病毒的生存策略:复制与传播

病毒的核心生存策略是 进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器来复制自身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和病毒颗粒,然后将这些新的病毒颗粒释放出来,去感染更多的细胞或宿主。 传播是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没有传播,病毒就无法延续。

2. 并非所有病毒都渴望“杀死”宿主

将病毒的行为简单归结为“消灭所有宿主”是过于片面的。一个病毒株如果导致宿主迅速死亡,那么:

传播机会减少: 如果宿主很快死亡,病毒颗粒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大量复制和传播到其他个体,病毒株的传播链就会中断。
生存环境破坏: 如果所有宿主都被消灭,病毒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复制的环境。

因此,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更成功的病毒株往往是那些能够与宿主建立一种“共生”或“寄生但不立即致命”的关系。

3. 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进化策略:

急性感染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 这类病毒通常会导致宿主出现症状,但如果宿主能够存活下来并通过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病毒的传播链就会中断。然而,如果宿主能够快速将病毒传播给他人,那么即使少数宿主死亡,病毒株也可能通过大量的传播来维持种群数量。这类病毒的“成功”在于其快速复制和高效的空气传播能力。
慢性感染病毒(如HIV、乙肝病毒): 这类病毒可能在宿主体内潜伏很长时间,或者导致缓慢但持续的疾病进展。宿主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健康并传播病毒,这为病毒提供了更长的传播窗口。这种策略的“成功”在于其持久的传播能力和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规避。
低致病性病毒(如某些肠道病毒): 有些病毒感染可能几乎不引起症状,或者只引起轻微不适。这些病毒可以通过接触或粪口途径轻松传播,因为宿主几乎不受影响,可以正常活动并传播病毒。这种策略的“成功”在于其隐匿性和广泛的传播能力。

4. 自然选择与病毒变异

病毒是快速进化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复制过程容易出错(突变),而且一些病毒还具备重组能力(如流感病毒)。这些变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病毒株,其中一些可能比其他病毒株更具:

传播能力: 例如,更容易附着到宿主细胞,更有效地在宿主之间传播。
复制能力: 在宿主细胞内更快速地复制。
免疫逃逸能力: 能够绕过宿主的免疫反应。
致病性(这并非总是“优势”): 致病性过强反而会减少传播机会,但适度的致病性有时也可能促进传播(例如,引起咳嗽或腹泻)。

自然选择会偏爱那些拥有更有利变异的病毒株,使其在种群中数量增加,而那些不利的变异则会被淘汰。

5. “平衡”的进化压力

病毒的进化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它受到来自宿主免疫系统、宿主个体生理限制以及其他微生物的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宿主免疫系统: 宿主免疫系统会不断清除病毒,迫使病毒进化出更强的逃逸能力。
宿主防御机制: 宿主自身的生理反应(如发烧)也可能限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宿主死亡率: 如前所述,过高的致病性可能会阻碍病毒的传播。

因此,病毒的进化倾向于找到一种能够最大化其长期复制和传播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地消灭宿主。它们更像是“利用”宿主,而不是“摧毁”宿主。

总结来说,从进化的角度看,病毒的“目标”不是消灭所有宿主,而是:

最大化其在宿主种群中的复制和传播。
通过自然选择,保留那些最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病毒株。

这通常意味着找到一种能够允许病毒在宿主生命周期内或生命周期结束后继续传播的策略,而不是导致宿主过早死亡。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病毒感染是会引起疾病的,但如果病毒导致宿主快速死亡,其自身的生存和传播机会也会大打折扣。这是一个复杂的进化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病毒真的有目的,那这个世界就真的和谐了。因为一旦病毒有了目的,我们作为非常高级的智慧体,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其迅速进化的无害甚至于有益,从而反过来利用它。正是因为病毒的进化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所以才能和人类一直缠斗至今。病毒学专业方面自有方家 @Vigorous Cooler 的详细解说,这里就主要从演化博弈的角度来聊聊。


首先,一定要分清楚两个概念,策略和演化策略。 策略这个词是从博弈论中引入的,用来描述生物的演化非常的方便,但是非常容易给人一个误解,那就是病毒和人之间在有意识的斗智斗勇,最后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均衡策略。事实上,通常博弈论里面的策略,是博弈者自己选择的,但是演化策略里面的选择,不是博弈者,而是自然做出的。


演化的过程是病毒在无意识的向各个方向变异,最后物竞天择,有那么一种或者几种脱颖而出,比较稳定的在其他生物中潜伏和传播。如果我们只看这个胜利者的话,看起来似乎是病毒有意识的进化成这样,获得了一些优势。但是其实这是对无意识的各种变异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非是病毒从一开始就计划好。


所以很多的结论只是听起来有道理,而事实上并非是必然的。比如老生常谈的致死率和传播性的关系,一个听起来比较有道理的说法是:


病毒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会尽量变得温和,以便于和宿主共存。


这个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其实只是演化博弈的一个静态的角度而非全部。事实上,获得进化优势有很多的途径,病毒也未必依赖于自己暂时依附的宿主的寿命来获得进化优势。 如果一直如此,我们已经和病毒共处了几百万年,而病毒的变异又非常快,那么按理说大家早就大和谐了。但是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反向机制很容易找,只要我不局限于宿主和病毒的静态演化:

得了鼠疫的老鼠,得了肺炎的穿山甲非常容易捕捉;而通过让宿主变得虚弱,病毒有机会让宿主被其他类似的生物,比如人类接触或者干脆吃掉,虽然宿主没了,但是病毒却因为中间宿主,而打开了新的大门,也就感染人的机会。假如有一个肺炎病毒变异出来两个亚种A和B,同时演化出了「让宿主得肺炎」的效果,然后分别的感染了两只穿山甲。但是悲哀的是A种不能传递给人而B种可以;这个时候B就可能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而继续的变异和进化下去,而A感染的穿山甲被捉到吃了之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就是自然选择了B,但是这不影响病毒本身演化出A和B是随机的。


一言蔽之,病毒的目的既不是消灭,也不是共存,甚至于也不是生存和繁衍,而是没有任何的最终目的。恰恰因为其没有目的,所以才会在各个方向都随机的尝试尝试,偶尔能拼出来一个很牛的参数,就耀武扬威一把。而恰恰因为如此,病毒总可以通过大量的无目的变异找出人类防范措施的漏洞,人类的病毒的战斗才没有尽头。

其实就像人作为一个生物种类而言,虽然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些自己给自己赋予的意义,比如事业、照顾家人/爱人等等,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也是没有什么最终目的,其意义归根结底,是我们人类自己赋予的——很多时候说人类的目的在于繁衍,严格说也是不对的——只不过是因为自然的选择,那些强烈不喜欢繁衍,强烈喜欢作死的人显然很难留下足够数量的后代而已。

user avatar

因为公地悲剧。

如果宿主身上只可能携带有一种病毒,显然互利共赢才是最佳状态。你好我也好,宿主繁殖的多多的,营养充足,寄生的跟着也沾光。然而事实上在自然下,宿主一般会感染四五种病原体。在这种情况下你自己做谦谦君子,温良恭俭让,别人可不会让你,只会大手大脚把寄主掏空,大肆繁殖把你挤掉。

更别提你怎么着也是个外来的寄生体,不受宿主待见的。老老实实过日子并不能保证免疫系统会放过你,而为了抵御攻击,要么去反攻免疫系统,要么靠人海战术拼命繁殖自己的后代。无论哪一种都会对宿主造成更大的伤害。

当然十步杀一人毒性太强也不好,毕竟是寄生体,需要靠攫取宿主营养生存,如果把寄主快快的杀掉了自己也容易完蛋。这种情况都是初来乍到不适应环境,过些日子慢慢就温和了。

后果就是那些最善良的菌株都没了,最恶毒的菌株也都没了,剩下的是中等毒性的传染病病原体,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都不太弱,对宿主的伤害也不太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毒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消灭所有宿主,这是一个拟人化的说法,并不准确。病毒没有意识,也没有“目的”可言。它们遵循的是自然选择的法则,而这种法则使得那些能够更有效地复制和传播自身的病毒株得以生存和繁衍。从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病毒与宿主的关系:1. 病毒的生存策略:复制与传播病.............
  • 回答
    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常常观察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坏人”反而能在生活中更顺风顺水,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过得更“快乐”。他们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绕过规则,甚至欺骗和压榨他人,而善良的人则常常因为顾及他人感受、遵守道德规范而束手束脚,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赤裸.............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休克,我们能窥见的并非是一种“有意义”或“目的性”的设计,而是一种古老、基础的生存反射机制,它在生物体面对极端胁迫时被激活,其核心在于最大化生存几率,哪怕是以牺牲部分功能为代价。这种机制深深根植于我们祖先的基因库中,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所塑造和巩固。想象一下,在茹毛饮血的远.............
  • 回答
    洄游鱼类,它们生命中最壮丽的篇章往往是那场穿越广袤水域的史诗级迁徙。为什么它们要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冒着重重危险,进行这场耗费精力的旅程?从进化的角度深究,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亿万年筛选,对生存和繁衍最有利策略的自然选择结果。洄游的根本驱动力:生存与繁衍的最佳机会我们可以将洄游鱼类的洄游行为,归.............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充满了各种各样忙碌的小生命。我们今天熟悉的蚂蚁和蜜蜂,在它们漫长的进化史中,也经历了一个从孤立、独立到高度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转变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和选择,最终造就了它们令人惊叹的社会结构。故事的开端,或许可以追溯到那些独来独往的昆虫祖先。它们.............
  • 回答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女性乳房大小的演变,包括平胸和大胸,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故事,它涉及到生存、繁殖以及人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取舍,而是不同选择压力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不同个体产生的累积效应。首先,我们得明白,乳房在生理学上最核心的功能是哺乳,为后代提供营养。在.............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衡量成功,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因为它触及了生物学中一个核心的议题:适应性。成功,在这里并不是指哪一方“更优秀”或者“更强大”,而是看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生存、繁殖,并将自己的基因更广泛地传递下去。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狗和狼,我们会发现它们都取得了不同层面的“成功”,但方式截然不同。.............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探讨强人工智能的实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如果要在这两者——数据和模型——之间划定一个主次关系,我想说,它们的重要性是相辅相成,但如果一定要分出个先后,或者说哪一个更像是进化的“种子”和“驱动力”,那么从演化的早期阶段和核心机制来看,模型或许可以被视为那个更根本、更具决定性的.............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受虐倾向”,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并非直观地指向生存优势,但如果我们跳出“受虐就是为了好玩”的狭隘视角,深入挖掘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或许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的“受虐倾向”并非指病态的、自我毁灭式的行为,而是指在特定情境下,.............
  • 回答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5到1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的“熊”行为,甚至让许多成年人感到头疼和讨厌,并非是偶然的恶意,而是其自身发展阶段和生存策略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自然投射。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为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而逐步演化出的心理机制。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社会化和认知发展期。他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论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议题。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进化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越是自私自利,越能抢占资源,最终获得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人类的“善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高度适应性策略,它帮助我们,特别是我们这种高度社会化.............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审视女性的月经,这是一个充满奥秘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抛开“AI痕迹”的束缚,尝试用一种更加人性化、更贴近生活观察的视角来解读这一自然现象。首先,要理解月经的意义,我们必须回到那个遥远的、生命初生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和如今的大部分哺乳动物一样,经历了一个叫做“发情期”(estrus).............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也触及到了化学反应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奥秘。很多人直觉上会觉得,既然能量是守恒的,那反应发生,总得消耗些什么能量吧?但化学可逆反应的“一直进行”和能量守恒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矛盾,只是需要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能量”和“进行”。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化学反应,无论可逆不可逆,发生的.............
  • 回答
    从进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对细腿的偏爱,特别是女性的细腿,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现象,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祖先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生存和繁衍的经验。这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审美偏好,而是经过千百万年自然选择塑造出的潜意识信号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那个遥远的、由生存压力主导的过去。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看,一夫一妻制对人类进化速度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理解你希望从纯粹的进化视角出发,并且避免任何可能显得机械或缺乏人情味的表述。那么,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试着用更具象、更细致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速度”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持续.............
  • 回答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昆虫(及其所属的节肢动物门)的恐惧,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潜在的危害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紧密相关。尽管如今许多昆虫确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在某些文化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类整体上对它们的排斥和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某些昆虫的负面互动经.............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的身体,尤其是消化系统和代谢方式,是经过漫长岁月、在相对“原始”的食物环境下塑造而成的。因此,当我们大量摄入如今随处可见的精制碳水化合物时,它们与我们身体的“设计蓝图”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匹配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我们对这类食物的适应性并不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一下人.............
  • 回答
    要估算一个完整的载体蛋白从无到有,在细胞进化过程中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大量相互关联、且难以精确量化的进化步骤。我们可以从理论层面,将这个过程拆解成几个关键的阶段,并尝试理解每个阶段可能的时间跨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完整的载体蛋白”不仅仅是一串氨基酸序列,它还.............
  • 回答
    这则新闻,从法律角度来看,涉及到几个核心的法律概念和合同履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教师在接受学校提供的博士培养项目并获得相应工资、补助的同时,往往与学校签订了服务期协议。这个协议是双方的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它明确了学校在培养教师期间的投入,也规定了教师在毕业后需要为学校服务的年.............
  • 回答
    脑门被打凹进去,这个情况听起来就令人心惊。咱们从物理和医学两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到底有多大可能,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物理学的角度:力的作用与骨骼的反应首先,咱们得明白,脑门之所以能被打凹进去,是因为外力作用在了我们的头骨上,并且这个力足够大,以至于超过了头骨的承受极限。 外力的大小和性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