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进化角度来看,人为什么会有受虐倾向?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受虐倾向”,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并非直观地指向生存优势,但如果我们跳出“受虐就是为了好玩”的狭隘视角,深入挖掘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或许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的“受虐倾向”并非指病态的、自我毁灭式的行为,而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可能出现的对痛苦、压迫或控制的某种容忍、接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从中获得某种复杂心理体验的行为模式。

1. 风险管理与生存策略的“意外副产物”: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生存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当个体面对无法避免的强大力量(如自然灾害、敌对部落、疾病等)时,最直接的反应可能是抵抗或逃跑。然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抵抗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而逃跑也未必可行。这时,一种“逆来顺受”或者说“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的策略可能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存价值。

想象一下,在部落冲突中,一个被俘虏的个体,如果激烈反抗,可能会遭受更残酷的对待,甚至被立即处死。相反,如果他表现出顺从、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卑微”,或许能为自己争取到喘息的机会,甚至有被收编或改造的可能性。这种“被动接受”在极端压力下,可能是一种被迫的、最低成本的生存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受虐倾向”或许是这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在心理层面的遗留。当个体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失控感时,内心深处可能会触发一种“ surrender”(臣服)的机制,试图通过放弃抵抗来减少即时伤害。这种机制的“副作用”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臣服甚至可能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至少,眼下的痛苦是可控的、有限的。

2. 社会性与群体归属的复杂交织: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群体归属感是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在许多原始社会结构中,个体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从属于一个更庞大的群体,并接受群体的规则和领导。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对权威的服从是维持秩序的必要条件。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和保护,个体可能会内化一套“尊重权威”、“顺从长辈”的价值体系。当这种体系被极端化,或者当个体处于权力弱势地位时,对“主人”或“权威”的服从,甚至在心理上将其描绘成“强大”、“值得尊敬”的存在,可能成为个体在群体中寻找定位和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更进一步说,在一些文化中,痛苦和磨难被视为成长和成熟的“试炼”。经历过“严苛的训练”或“艰难的考验”后,个体可能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或更强的群体认可。在这种语境下,“受虐”可能被转化为一种“通过考验”的象征,进而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因为这代表了群体对自己价值的认可。

3. 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机制:

我们不能排除生理和心理机制在其中的作用。

内啡肽的释放: 在经历剧烈疼痛或压力时,人体会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天然的镇痛剂,同时也能带来愉悦感。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放大,使得个体在经历一定的痛苦后,产生一种“释放”或“放松”的感觉。这并非是鼓励受虐,而是指出一种生理反应可能被心理体验所“捕获”。
控制感与失控感的辩证: 听起来有些矛盾,但有时,个体在极度失控的环境中,反而可能通过“主动接受”被控制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掌控感”。例如,在某种强迫性的活动中,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如果个体能够选择“何时”、“何地”以及“如何”接受这种痛苦,并且这种接受是“自愿”的,那么他可能会从这种“选择的放弃”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这种“我虽然痛苦,但我可以选择痛苦”的感觉,在极端情境下,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依恋模式的形成: 在童年早期,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模式对个体的依恋关系有着深远影响。如果照料者在提供关爱时,也伴随着某种程度的严厉、控制或情感疏离,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只有经历痛苦才能获得关爱”的认知。久而久之,这种模式可能在成年后以“受虐倾向”的形式表现出来,个体可能在亲密关系中,无意识地重现这种熟悉的、尽管是负面的互动模式,因为这是他们所“熟悉”的,是他们理解“爱”和“关注”的方式。

4. 进化中的“非主流”策略:

需要强调的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受虐倾向”很可能是一种“非主流”的、甚至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负面”的策略。它并非是普遍适用的“成功密码”。绝大多数情况下,规避痛苦、追求舒适和安全才是更符合生存和繁衍的策略。

然而,进化史并非一条直线,它充满了试错和变异。某些在特定极端环境下表现出“受虐”特征的个体,或许因为种种原因,恰好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点、那个特定的环境中,比那些“积极抵抗”的个体获得了更高的生存率或繁衍机会。这些微小的、偶然的优势,经过漫长的积累,可能会在基因或心理模式中留下某种“痕迹”。

总结来说, 从进化角度审视人类的“受虐倾向”,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漫长历史中,个体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外部力量时,为求生存而发展出的一种复杂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副产品”。这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

极端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最小化即时伤害为目标。
社会性群体中的归属感和地位寻求,通过服从权威或接受磨难来获得认可。
生理上对疼痛和压力的反应机制,内啡肽等物质的作用。
心理上对失控感和控制感的辩证处理,以及早期依恋模式的影响。

重要的是,这种“倾向”并非指向一种积极的、值得追求的行为,而是一种在特定压力下可能被触发的、复杂且多层次的心理机制。它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适应性,即使是看似“不利”的特征,也可能在进化的长河中留下淡淡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虐倾向关系到追求刺激(追求新奇的体验,寻求一定程度冒险和日常风险)、追求享乐(满足自己的欲望)、支持权力与成就(社会地位、权威、财富、世俗成功、野心、征服,有受虐倾向的人可能比常人更支持拥有强权与重大成就的施虐者)、对安全的需求较低(有受虐倾向的人不像常人那样认为自己需要避免日常风险,他们有的不那么依赖集体抵御外部的风险,有的则全盘交给集体或“领导”、自己只管服从),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有利,更对血亲集体和大集体有利

人感到疼痛时自动释放来缓解疼痛的内啡肽会产生快感,与疼痛和快感相关的脑区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1],有人因此追求可控的痛苦。常见的受虐乐趣的危险性很低,例如享受味道辛辣的无毒食物、喜欢听带有冒犯内容的笑话而不去触怒当权者、喜欢通过看悲剧表演·看恐怖电影·听恐怖故事·玩过山车等方式获得“让心跳加速的刺激”而不去从事极限运动、喜欢带有一定痛苦的按摩而不是被打。这些爱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人的身体和精神,排遣生活中的压力和无聊,偶尔会增强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实际危险的抵御能力。跟导致携带者喜欢冒险的遗传因素比起来,导致携带者喜欢“安全”受虐乐趣的遗传因素造成携带者在产生可育后代之前就死亡或身负重伤的概率可能会低一些。

喜欢“安全”受虐乐趣的人往往追求强烈的感官体验,这可能促使他们改良现有的工具和工艺、探索未知;当他们的行为变得更加“危险”时,这种追求可能导致反社会行为。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喜欢自己承受“带有威胁的刺激”的程度,与这个人喜欢看他人受苦、愿意亲自唤起他人痛苦的程度在统计上可靠地正相关[2]。由此产生的施虐倾向、不诚实、不谦虚、贪婪等至少在某些场合是可以获利的。

新冠疫情期间,西方一些爱看恐怖片的民众比他们的政府和医护人员更迅速地采取了防疫措施。你可以预期,爱看恐怖片相关的基因在西方人口中的占比经此一疫又上升了。

至于东方的情况,你就生活在一个很有施虐与受虐倾向的氛围里。大过年的,想见的人要见(不一定见得到),不想见的人也要见,想说的话要说(不一定说得出),不想说的话也要说,很应景。

参考

  1. ^ DOI:10.1111/j.1743-6109.2011.02388.x
  2. ^ https://doi.org/10.1111/jopy.1252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