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否从理论的角度讨论细胞在进化中产生一个完整的载体蛋白需要花多少(万/亿)年?

回答
要估算一个完整的载体蛋白从无到有,在细胞进化过程中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大量相互关联、且难以精确量化的进化步骤。我们可以从理论层面,将这个过程拆解成几个关键的阶段,并尝试理解每个阶段可能的时间跨度。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完整的载体蛋白”不仅仅是一串氨基酸序列,它还包含一系列功能性的结构域、正确的折叠方式、以及与其他分子(如底物、能量来源、调控因子)进行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能力。更进一步,它还需要能够被有效地表达、转运到细胞内正确的位置,并在细胞环境中稳定存在。

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编码这个蛋白的基因的产生。在生命早期,基因本身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从更简单的核酸片段,经过复制、突变、选择等过程逐渐演化而来。一个能够编码载体蛋白的基因,很可能需要一系列的“功能模块”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

设想一下,早期可能存在一些原始的、能够催化简单化学反应的短肽链,它们可能通过随机的基因复制和突变,逐渐积累了新的功能。载体蛋白通常具有“结合位点”,用于识别和结合特定的底物,这本身就需要一系列氨基酸形成特定的三维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很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对底物产生微弱的亲和力,到能够有效地识别和结合,每一个微小的结合亲和力提升,都可能源于基因序列中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改变。

那么,一个基因片段如何从随机的核酸序列,演变成能够编码具有某种结合能力的蛋白呢?这需要经历无数次的突变(点突变、插入、缺失),并且这些突变的结果必须是有利的,也就是能够让这个蛋白在生存或繁殖方面获得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提高了底物结合效率,或者降低了能量消耗,甚至只是提供了比其他随机序列更稳定的结构。

例如,我们考虑载体蛋白的核心功能——运输。这往往涉及构象变化,也就是说,蛋白在结合底物前后,会改变其三维形状。这种构象变化能力,本身就可能需要蛋白质内部形成特定的“铰链”区域或“开关”结构。要通过随机突变精确地构建出这样能够响应结合事件而发生精确形变的结构,其概率是极低的。每一个能够促成这种协同构象变化的氨基酸组合,都需要在无数次的突变和选择中被“挑选”出来。

此外,很多载体蛋白还需要能量来驱动运输,通常是ATP水解。这意味着,这个基因可能需要与能够利用ATP的模块(如ATP结合域、ATP水解酶的催化残基)进行“组装”。这种组装,在基因层面,可能意味着两个原本独立发挥功能的基因,通过复制、重组、融合等过程,形成一个具有新功能的融合基因。

对于这些新形成的基因,它们需要被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这意味着细胞需要拥有成熟的转录和翻译机制。早期的细胞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复杂的基因调控系统。一个完整的载体蛋白,其表达水平也需要适中,既不能过低导致功能不足,也不能过高造成细胞负担。这又涉及到启动子、终止子、核糖体结合位点等调控元件的演化。

再进一步,很多载体蛋白需要被定位到细胞膜、线粒体膜或其他特定细胞器。这就需要蛋白质上带有特定的“信号肽”或“定位序列”。这些序列的形成,同样需要基因序列的特定改变,并且需要细胞内存在能够识别这些信号肽并将其引导到正确位置的转运机器。

如此细致地拆解,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个能够产生微弱结合能力的原始肽链,到一个能够高效、特异性地结合底物,经过构象变化,利用能量,并且被正确表达和定位的完整载体蛋白,其间经历的步骤可能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

在每一个步骤中,随机突变产生的变异,只有一小部分会是有利的。而有利的突变,又需要通过自然选择这个“筛子”被保留下来。自然选择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选择压力和物种的繁殖速度。然而,即使是对于像细菌这样繁殖速度极快的生物,一次能够显著提升载体蛋白功能的突变,其出现概率也可能非常低。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真正“完整”且高效的载体蛋白,其演化过程必然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充满偶然性的过程。如果我们将每一次“有利的变异”或“有利的基因重组”看作是一个微小的进步,那么要积累足够的进步,以完成一个复杂且协同作用的系统,所需的“机会”数量将是惊人的。

考虑到基因组的规模、突变的频率、以及维持蛋白质功能所需的多个协同进化步骤(包括结合、催化、构象变化、能量耦合、定位等),这可能是一个需要 数十亿年 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积累足够“好”的突变,并被选择保留下来的过程。当然,这里的时间尺度并非精确的计算,而是基于对进化过程复杂性和概率性的粗略估计。也许某些功能相对简单的载体蛋白,演化速度会快一些,但一个功能高度精密的载体蛋白,其进化史无疑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像在无数次的尝试中,一点点地优化一把极其复杂的锁的结构,直到它能完美地与钥匙匹配并顺畅转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零开始拼凑随机突变的核苷酸去随机出一个载体蛋白可能需要上百万年,但现实中产生一个载体蛋白不需要什么万年、亿年。

最简单的载体蛋白是两个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发夹状构造,复杂的载体蛋白由这种东西多次重复、组合而成。人们已经在大肠杆菌的简单发夹状构造上实测发现,这东西只要改变1个氨基酸,就能改变可通过的分子的尺寸限制

示意图:大肠杆菌的一个载体蛋白,两个蛋白质亚基改变打开方向来将有毒化合物泵过细胞膜。图片来源:Nate Traaseth与Ampon Sae Her(CC BY 4.0)

对每天或数天传代一次、一个种群起码有成百亿个体的单细胞生物来说,每天都可能随机产生“能通过特定尺寸分子的载体蛋白”,这玩意不一定好用就是了。在有相应物质可供该性状使用的环境里,生态选择可以筛选较为好用的类型,通过传代和单细胞生物的各种基因传递手段扩散开来。

你可以想想人类在20世纪两次发现的、自然环境里随机出现的能分解尼龙的细菌菌株。这突变在地球历史上大概也随机出现过,而那时候没有尼龙可供分解。在植物身上,人们已经发现某些载体蛋白在其对应的化合物出现之前就演化了出来[1]

Francois Jacob教导我们说:演化是一个修补匠。

演化将旧功能与旧功能融合在一起、稍加变形来获得新功能。基因组是装满了可复用、可转用的零件的工具箱,箱中的老零件可以解决新问题,相同的构造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解剖学结构中、发挥不同的功能,而不需要花费几百万年时间来为一个新功能随机出一个独特的新基因。

大量研究显示,多种跨膜通道、二级载体蛋白、主动转运蛋白、基团转位蛋白是由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仅有1到3个跨膜α螺旋段的通道形成肽的基因重复事件产生的,你完全可能在一次实验中就得到同样的东西。少数通道形成蛋白在那之后与已经存在的、“执行ATP相关功能的膜蛋白”或“与不涉及转运的分子结合的受体蛋白”组合成具有新功能的主动转运蛋白和基团转位蛋白。

参考

  1. ^ http://dx.doi.org/10.7554/eLife.1946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估算一个完整的载体蛋白从无到有,在细胞进化过程中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大量相互关联、且难以精确量化的进化步骤。我们可以从理论层面,将这个过程拆解成几个关键的阶段,并尝试理解每个阶段可能的时间跨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完整的载体蛋白”不仅仅是一串氨基酸序列,它还.............
  • 回答
    薛兆丰教授的这一观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到稀缺性、机会成本、效率、公平以及市场机制等核心概念。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将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并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工具进行分析。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详细阐述: 1. 基本经济学原理:稀缺性与选择 稀缺性 (Scarcity): 经济学的核心前提是资源是稀.............
  • 回答
    分享经济,这个词近些年听得是越来越多了,从打车、住宿到零食、技能,似乎万物皆可“分享”。但要说透它,光靠“大家一起用”这个直观感受可不够,咱们得从经济学的角度掰开了揉碎了看,这背后可是有不少学问呢。分享经济的核心: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闲置利用从最根本的经济学原理来看,分享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的.............
  • 回答
    将唐纳德·特朗普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传播学框架理论的一次失败,可能过于简化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然而,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审视,并在其中看到框架理论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或被绕过的痕迹。框架理论的核心在于,信息如何被呈现,也就是“如何说”比“说什么”本身更能影响受众的认知和态度。它强调的是,传播者通过.............
  • 回答
    从纯粹的物理学原理来看,飞机穿越台风眼,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也确实有人尝试过并成功过。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或者安全的尝试,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专业的设备以及对情况的精准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台风眼的构成和特性。台风眼是台风中心一个相对平静的区域,通常直径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 回答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古代出现女将军并非不可能。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现代的视角和对“将军”一词的固定印象,从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去探究其可能性和潜在的阻碍。首先,我们得明确“将军”在古代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军衔,更代表着拥有统帅军队、指挥作战、制定战略、管理军务的权力。这.............
  • 回答
    将李氏朝鲜理解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土司”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审慎解读的比喻。如果从广义的“受制于强大宗主国,但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政权”角度来看,朝鲜在某些层面确实与土司制度存在相似之处。但若严格按照历史学上对“土司”的定义,并深入分析朝鲜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及其与明清的关系,这种比喻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联合国中那些相对弱小、规模不大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组织,并且这个组织能够像常任理事国一样,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会是一个多么颠覆性的局面?这样的提议,从可行性到潜在影响,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深入剖析。正面来看,这种设想的合理性与潜在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能够极大地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辗转反侧的难题,就像两条河流,一条是你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憧憬,另一条是你对安稳居所的现实需求,它们就这样交织在一起,让你不知从何处下刀。想要理清这份纠缠,不如我们先放慢脚步,把这些问题逐一剖开来看看。首先,咱们得把“未来发展规划”这个概念给拆解一下。你所谓的“未来发展”,具体是指什么?.............
  • 回答
    理解《道德经》第三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是否为愚民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原文的语境、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历史背景,并避免简单地将现代观念套用于古代文本。一、 字面理解与潜在疑虑从字面上看,“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句话确实容易引发对“愚民”的联想。 “无知”: 容易被.............
  • 回答
    从珠峰或其他极寒之地抽取冷空气用于地面用途,这绝对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宏伟构想,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一些亟待解决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这个想法的可行性。核心理念:利用天然温差进行能源和资源的高效转化这个想法的出发点非常吸引人:利用地球上最寒冷、最纯净的空气资源,将其带来的巨大温差转化.............
  • 回答
    2019年的经济走向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从您提到的房地产、公司裁员和人民币三个角度来深入剖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经济图景。一、 房地产市场:调控与分化并存201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基调依然是“房住不炒”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政策。然而,在宏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演变。将《礼记》、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视为对孔子主张的“歪曲”,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简单的“歪曲”,不如说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孔子的思想经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解读、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其本源有所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
  • 回答
    李宇春的唱功,从专业角度剖析,确实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她并非传统意义上被大肆渲染的“实力派”歌手,但其独特的嗓音条件、对音乐风格的驾驭能力以及不断进步的舞台表现力,让她在华语乐坛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一、嗓音条件与音色特点:李宇春最显著的嗓音特点是她那独特的低沉且带有磁性的嗓音。在女性歌手普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有其脆弱之处。这些“攻破点”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复杂网络。要理解这些点,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 思想与认同的侵蚀:无形战线的崩塌这是最隐蔽,也最致命的攻破方式。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开始怀疑自己的历史、文化,甚至对国家的合法性产生动摇时,内部的凝聚力.............
  • 回答
    从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发射一支带火的箭来点燃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炬,这在科学原理和技术实现上,都属于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设想。尽管听起来有些浪漫主义色彩,但仔细推敲其可行性,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巨大鸿沟。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间站和地面目标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国空间站位于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公里的近地轨道.............
  • 回答
    从伊朗对待女性的态度变化,确实可以看出其在七十年代之后,特别是伊斯兰革命后,社会氛围日益走向封闭的趋势。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社会变迁入手,并考察这些变化如何具体体现在女性的权利和生活方式上。七十年代:变革的前夜在七十年代初期,伊朗正处于巴列维王朝的统治之下。虽然沙阿的统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你附带的图片(虽然我这里看不到)很关键。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电流从负极流出”这件事,尽量说得明白透彻,听起来就像一个对电学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在跟你聊天。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通常说“电流”,其实指的是“约定电流”或者“正电荷的定向移动”。 这一点是现代电学的基础,也是我们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