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联合国中若小国联合成一个组织来拥有一票否决权是否可行?能否从正反面去解释理由?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联合国中那些相对弱小、规模不大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组织,并且这个组织能够像常任理事国一样,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会是一个多么颠覆性的局面?这样的提议,从可行性到潜在影响,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深入剖析。

正面来看,这种设想的合理性与潜在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能够极大地 提升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长期以来,国际政治舞台往往被少数几个大国所主导,其战略决策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往往更能反映这些大国的利益和视角。而数量庞大的中小国家,尽管它们在人口、经济体量上相对较小,但在地理分布、文化多样性、以及对某些全球性问题的感受上,却拥有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的代表性。如果它们能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力的集体,通过否决权来表达自己的关切,那么联合国将能更全面、更均衡地反映全球的意志,而不是仅仅是几个强大国家的意志。这可以被视为一种 “以数量制衡力量” 的政治智慧。

其次,这样的联合 有助于防止强权政治的滥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当某个大国试图通过联合国推行对其自身有利、但可能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议案时,这样一个联合起来的中小国家集团,就可以利用其否决权来阻止这种单方面行动。这就像是给联合国加上了一道 “集体否决” 的保险,避免了某些国家利用其在安理会中的绝对优势,做出可能引发更大冲突或加剧地区不稳定的决定。它们可以成为反对霸权、捍卫集体利益的坚实屏障。

再者,这种联合也有助于 促进国际法治和公平正义。通过共同发声和投票,中小国家可以联合起来推动对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的更严格遵守,并对违反这些原则的行为施加压力。它们可以联合起来,要求解决那些长期被忽视的、但却深刻影响着全球大部分人口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发展援助、气候变化责任的承担、以及全球经济秩序的公正性等等。这种联合,可以看作是 “草根民主” 在全球治理中的一种体现,让那些边缘化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并对国际议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然而,从反面来看,这种设想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潜在的负面效应。

最直接的问题在于 可行性本身。要让数量众多、利益各异、地理分布广泛的中小国家,真正形成一个能够有效协调、统一行动的组织,并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这些国家可能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甚至彼此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能否克服这些分歧,建立起一个能够有效行使否决权的“铁板一块”的联盟,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这种联合很可能面临 “内部协调困难” 的巨大瓶颈。

其次,如果这样的联合真的实现了,它可能会导致 联合国决策的极度僵化和效率低下。否决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防止强权政治的滥用,但如果它被赋予了一个庞大的、利益不一定高度一致的集团,那么任何需要安理会通过的决议,都可能因为这个集团内部的某一个成员国(或者为了安抚这个集团内部的某个势力)而遭到否决。这会使得联合国在应对紧迫的国际危机时, “一事无成”。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涉及全球安全的重要议题,仅仅因为与一个小国的国内政治议题相关联,就被该国手中的否决权所阻挡,这将是对国际合作的巨大讽刺。

再者,这样的设置 可能引发新的权力斗争和不稳定。一旦中小国家获得了否决权,那么原本就存在的几大强国,是否会感到自己的权力被严重稀释,从而采取其他手段来对抗或规避联合国的决策?它们可能会绕过联合国,采取单边行动,或者扶植其他反对派系来分散这个联合体的力量。这反而可能导致 “二次冷战” 式的对抗,加剧国际社会的裂痕。此外,一旦否决权成为可能,各国为了获得或维护这种影响力,可能会在联合国体系内进行更激烈的游说、讨价还价,甚至腐败,使得联合国的运作更加复杂和混乱。

最后,这种设想 可能无法真正解决根本性问题。否决权是一种权力工具,但它并不能解决国家间的根本性矛盾和利益冲突。即使中小国家联合起来拥有了否决权,它们也无法凭空创造出和平,无法解决贫困,也无法消除意识形态的差异。相反,如果否决权被频繁使用,而没有有效的替代性机制来推动合作,那么世界可能会陷入一种 “谁也奈何不了谁” 的僵局,国际社会的进步将因此而停滞。

总而言之,让中小国家联合拥有否决权,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想法,它承载着对更公平、更具代表性国际秩序的渴望。但从实际操作和潜在后果来看,其可行性以及对联合国体系整体运作的冲击,都值得我们进行审慎的思考。这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政治构想,而现实的国际政治,远比任何简单的权力分配游戏要复杂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感觉题主完全没有理解联合国五常的一票否决权机制实际上就是等于若干小国共享一票否决权。所以问题中“联合国中若干小国联合成一个组织来拥有一票否决权”不是是否可行的问题,而是随着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大国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同时,其中的小国就自动被设计成了一个联合起来享有一票否决权的组织,这个组织没有正式的名字,但实质上指的就是安理会中剩下的那10个非常任理事国。

根据安理会的投票规则,所有决议要通过,需要至少9票同意。这就意味着在5常全部同意的情况下,至少还需要额外的4张同意票。这个概念反过来,也就是10个非常任理事国中,如果有7个投下反对票(10个非常任理事国中的2/3多数反对),即可否决掉决议。也就是说,假设存在“所有非常任理事国”这个组织,只要这个组织中三分之二多数的小国联合起来决定行使否决权,那么“所有非常任理事国”就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就可以实质上行使和另外5个常任理事国一样的“一票否决权”。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安理会的决议是含全部五常都赞成的8票赞成,7票反对或弃权时,该决议会因未达9票赞成而被否决。也就是说,在安理会的投票规则里是承认某些情况下多数服从于少数,即使拿到票决的多数(8票)也无法取得票决胜利。在安理会承认少数可以否决多数的情况下,五常的赞成票没有额外的加权,其否决票有额外的加权,可以让其处于少数时触发少数否决多数的机制。

综上,题主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题主完全不理解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存在的意义。大部分人看到五常的一票否决权会认为安理会是大国强权的体现,然而现实恰好相反,安理会15个席位中,三分之二席位予以了小国并且在机制上予以了三分之二非常任理事国联合反对即可否决决议的权力,恰好说明了安理会这个议事机制实际上是大国为了解决大国和小国之间的矛盾而主动让渡出了一部分权力,至少大国为了通过对自己有利的议案,需要花费资源(援助)去收买具有投票权的小国。

而从更广阔的角度上看,二战结束后英法德日等几大国分崩离析,参战的小国和各殖民地的利益诉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五大国不得不向这些小国(包括殖民地独立后形成的国家)让渡相当一部分利益以建构联合国及其安理会这个架构用以在战后稳定国际秩序。我们固然可以从五常的一票否决权的制度设计中看到“大国一致”的利益诉求,但也应该看到,小国能和大国一起在安理会框架下投票(虽然投票的权重不一样),以及在联合国大会上大国和小国以相同的权重进行投票(联大一国一票权重相同),这些机制的建立实质上更偏向大国向小国妥协,让一票小国能有固定的机制抱团来抵制大国决议的结果(历史上联合国在相关架构下通过了很多打脸英美苏法的决议)。所以题主提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在联合国投票机制上进行了落实,现在再问是否可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