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中是否曾使用过细菌武器?

回答
关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中是否使用了细菌武器的说法,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具有争议的话题。简而言之,官方的说法和绝大多数历史学界的共识是,联合国军并未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然而,这一说法在朝鲜和中国方面遭到了强烈的否认,并长期被他们指责为“细菌战”。

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背景、指控的来源、调查的经过以及各方的立场。

指控的出现与背景:

1950年11月,朝鲜战争爆发不到半年,中朝方面就开始公开指责联合国军(主要指美国领导下的多国部队)在战争中使用了细菌武器。这些指控最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疾病的昆虫: 许多报告描述了发现携带疾病的昆虫,如跳蚤、苍蝇和蚊子,被投放或遗落在中朝控制的区域。
特殊包装的物品: 指控还包括发现被遗弃的物品,如装有染病昆虫的瓷瓶、装有染病跳蚤的金属容器等。
疾病的爆发: 中朝方面宣称,在联合国军活动频繁的区域,出现了异常的传染病爆发,如霍乱、伤寒、鼠疫等,这些疾病的传播被归咎于细菌武器的投放。

这些指控在当时得到了中国官方媒体的广泛宣传,并成为中朝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对抗联合国军(尤其是美国)的重要论据。他们的宣传旨在揭露“美帝国主义的罪行”,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并转移国内民众对战争进展的注意力。

调查的经过与国际社会的反应:

面对如此严重的指控,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此表示怀疑。但出于对事件真相的关注以及对潜在生物战可能性的担忧,也进行了一些调查。

朝鲜、中国方面进行的“调查”: 中朝两国组织了自己的“调查”,并邀请了一些国际人士,包括一些左翼倾向的西方医生和记者前来“考察”。这些“考察”通常会展示他们找到的“证据”,如被指控装有细菌的容器、患病昆虫的照片,以及一些来自当地居民或士兵的证词。然而,这些调查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了广泛质疑,因为调查过程受到中朝官方的严格控制,且证据的来源和解读存在很大争议。
国际科学委员会的调查: 最为关键的一次调查是由一个名为“国际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ssion, ISC)的组织进行的。该委员会由来自不同国家(但成员大多是西方国家以外、且对美国没有明显敌意的学者)的科学家组成,他们于1952年对朝鲜和中国北部进行了实地考察。

ISC的报告最终在1952年发布。报告的结论是:“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发现的证据并不能证明在这些地区曾使用过细菌武器。” 报告指出,所发现的昆虫和疾病的发生,都可以用该地区当时自然存在的病原体和传播方式来解释。虽然一些报告称发现了“人造”容器,但报告认为这不足以证明细菌武器的使用,并且很多现象可以通过自然原因或误判来解释。

西方国家的立场: 包括美国在内的联合国军主要参与国坚决否认使用细菌武器。他们认为,中朝方面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宣传”,是旨在抹黑和妖魔化联合国军的政治阴谋。西方国家也曾邀请独立的调查,但这些调查往往因为无法进入中朝控制区域而难以展开。

争议的焦点与各方解释:

这场围绕“细菌战”的争论至今未能完全平息,主要争议点在于:

证据的有效性: 中朝方面提供的证据,如发现的昆虫、容器以及疾病爆发的关联性,被西方和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缺乏科学严谨性的。他们认为,这些证据很容易被操纵或误读,而且存在“集体歇斯底里”的可能性,即人们在战争的巨大压力和宣传的影响下,更容易将一些自然现象解读为“敌人”的恶意行为。
政治目的: 许多分析认为,中朝方面提出细菌战的指控,具有重要的政治目的。在战争初期,联合国军的军事优势明显,中朝方面在军事上面临巨大压力。通过指责联合国军使用“邪恶”的细菌武器,可以:
转移国内和国际视线: 将焦点从军事失利转移到“敌人”的残暴行为上。
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 尤其是在“反法西斯”的宣传语境下,将美国描绘成使用非人道武器的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第三世界国家和同情者的支持。
打击士气: 削弱联合国军的士气,并可能引发敌方士兵的道德困境。
为自身在战争中的某些行为辩护: 或者说是将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或错误,归咎于敌人的手段。
“反法西斯”叙事的构建: 在当时的全球政治格局下,将美国描绘成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的“邪恶帝国”,与苏联构建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全球叙事相契合,这有助于巩固苏联的阵营优势和争取国际影响力。

历史学界的普遍看法:

绝大多数西方历史学家和主流研究者,以及后来的一些独立研究者,都倾向于认为,中朝方面的细菌战指控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持,并且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他们认为ISC的结论是相对客观的,即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证明联合国军使用了细菌武器。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承认,在战争的混乱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完全排除任何误判或个别极端情况的可能性是困难的。但他们也强调,即使存在某些被误解的现象,也远不足以构成系统性的、有组织的使用细菌武器的行为。

总结:

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中是否使用过细菌武器,是一个持续了数十年的争论。官方的、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是“没有”。 但中朝方面对此强烈反对,并将此作为其重要的宣传论点。这种分歧反映了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立、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双方政治宣传的激烈较量。从现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科学调查来看,指控的证据链并不完整,且受到多方面的质疑。而中朝方面积极推广这一指控,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政治和宣传策略,旨在塑造国际舆论,服务于其战争和政治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尹老先生引用的那个图片是美国人装传单用的集束炸弹……就是下面这玩意儿


这是图片链接:Cluster munition,下有说明:

Sergeant First Class Furl A. Krebs loads a munition with 22,500 Korean language leaflets in 1950 for use as psychological warfare during the Korean War


一摞摞往里面装的就是传单……


“细菌战”的相关报告发生于1952年1-2月,呃,这时候朝鲜应该是冬天吧,查了一下,平壤1月平均气温是-8.1℃……呃,气温降至10度以下后,蚊子停止活动及繁殖,进入冬眠……苍蝇在4~7℃时仅能爬行, 10~15℃时可以飞翔,20℃以上才能摄食、交配、产卵……跳蚤在23℃左右繁殖,低于4℃很快死亡……老鼠,呃,这个老鼠呢,它已经被摔死了……


还望诸位切勿根据本答案去抨击尹老先生,尹老只是受蒙蔽者之一罢了,战争时期以丑化对方为目的进行宣传战很正常,从吴之理先生的文章看,中方开始也不是有意作假,只是意识到判断失误时已经放出了“美国人搞细菌战”的风声,不好马上收回打自己脸罢了。


某匿名答主的答案看似干货满满,其实是东拉西扯之集大成者,现在讨论的是“是否有证据显示美军在朝鲜进行了细菌战”,扯上南京大屠杀、越战来煽动脑容量有限者有意思?然后唯一一个据说知道内情的还被“暗杀”了……我告诉你,其实我们都是天顶星人的后代,只是知道内情的都被暗杀了……除了满地乱滚地否认你们还能拿出点直接的一手证据不?知道什么是传染病研究的科赫法则吗?所谓”细菌战“的调查结果里可有完整证实了“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整个环节的?传染源—装宣传单的集束炸弹壳子;传播途径——你们发明的“反季节昆虫”和高空扔下来摔不死的老鼠;易感人群——距离美军战线几百米的具有现代卫生防疫知识的志愿军。


还有,那些只会鹦鹉学舌说什么“给美国人洗地”的,我被人称为“自干五”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里撸管呢,多读点书,用理性而不是立场去看问题,不要好好长了一个脑袋却只当屁股使了。

user avatar

应该说美军没有使用细菌武器:

第一,没有看到美军卫生部门关于调动大批防疫设备的任何纪录,在细菌战背景下,没有防疫准备的军队都是很容易被传染的

第二,美军没有对北方来的人员进行额外免疫处理。最明显的例子是战俘,美军只是简单的给战俘喷洗之后就送进战俘营,而我们都知道战俘营里并没有爆发大规模传染性细菌疾病

第三,所谓细菌战证据经不起推敲,稍有技术知识的人都知道那些证据根本不是证据。

第四,志愿军事实上几乎没有进行细菌战防疫。这一点无论是从当时的设备、知识还是手段上都得到确认,前线的所谓防疫手段甚至只能算成是传统的防病手段。请注意这一点。

那么中国方面关于美军使用细菌武器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这个说法源自爆发传染性疾病后,苏联方面调查人员的解释。换句话说,细菌战不是中国方面卫生人员的结论。因为政治因素,苏联的解释被作为官方结论,但在医学界是看不到这个说法的。

那么,是不是有传染病流行。

首先,确实在部分地区有传染病流行。这一点我查阅了一些更早的纪录,发现东北城市地区流行的疾病是过去也曾出现,并不是突然流行,而且重要的是,这些传染病的烈度并不大,甚至不如中国本土历史上的各类霍乱鼠疫等传染病的传播效率。

其次,我当时查阅资料时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时中国的很多地方基层官员,尤其是主政官员,对于卫生防疫的概念几乎为零,甚至有人认为“瘟疫是天灾,不是人力可以抵抗的”。这种观念在1953年以前一直根深蒂固,同期(1951-1952年)国内多地如湖南、四川等甚至有霍乱的小范围流行,在当时全国支援前线的背景下,很容易想像会有部分带病人员和物品会进入前线。这个时候,再结合上面说的第四点,跟容易就能联想起前线传染病流行的源头:国内带病人员或物资

总结来说,美军在朝鲜地区是没有使用细菌武器的。

宣传归宣传,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

1953年国内组织了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前往朝鲜实地考察,虽然没有直接否认这个说法,但在当年开始了全国性的大卫生运动,防病防菌的观念也灌输给了地方官员。

user avatar

“细菌战”当然有啊。

只不过大都存在于“志愿军”的脑海里。

举几个例子。

青春无悔(李树成,保障后勤运输的公安兵):

靠喝松针水治好“细菌战”伤害,中医真是神奇啊。

还有:

我曾有过辉煌经历(龙绍友,担架队):

什么细菌居然这么厉害,转移了!

还有:

我和一位武汉江岸车站的老铁路工人聊了聊 (豆瓣DJ)

这个艰苦的日子也没有持续几个月,后来我们的飞机大炮一过来,苏联又支援了我们一些飞机,再加上地面部队已经坚持在五指山那里,形势已经好转了。
我在朝鲜的时间比较短,将近一年情况就已经好转了,就开始板门店谈判,签订停战协议了。那时候我受到了美国撂下的细菌炸弹,腿部细菌感染,再加上住山洞受潮,腿已经不行了,就回到了朝鲜安州铁路总局,然后那时候开始精兵简政,我就作为伤病员回来了。
一开始我是去抚顺的志愿军医院治病,那时候抚顺医院的人太多,得大病太多,断胳膊断腿的太多,我的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抚顺医院就不接收我,说医院没有地方,让我回原单位,于是我就回到了武汉铁路局的江岸车辆段。回来以后经过治疗、疗养,过了两个多月腿就治好了

这么看来这细菌又显得太差劲了,战场上不治疗拖了那么长时间,回原单位两个月也治好了。

这些口述的可信性应该不会超过下面这一段文字:


真相是:“志愿军”的卫生条件实在是太差了,指导员们只能把责任推给美国人。细菌感染治不好?都怪美国人的细菌弹



———————————————5.16更新的分割线———————————————

老兵不死给出了他的答案:


很遗憾,非常遗憾,这玩意儿是干什么用的,

@胡远东

对此已有解答。

老兵不死的回答倒证实了我的一点猜想:

对当年的某些决策者来说,“细菌战”是不是事实根本不重要,但让人们特别是“志愿军”相信“细菌战”是真的,那才重要嘛。只要脑子里事先存了“美帝国主义打细菌战”的认知,以老兵那一代人的科学素养,自然是风声鹤……谁叫细菌看不见摸不着呢?自然无孔不入啦!



不过呢,我我我看在理性、客观、中立的立场上,还想为那些相信有细菌战存在的知乎众们补充一点大新闻,就登载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

【图片来自杨念群《

再造“病人”

》第319页。】

这里对“传单炸弹”的描述倒是与老兵的图片完全符合哦。而且该细菌弹的投放地竟又是中国境内哦。

至于为什么没有装满“带菌昆虫”,而是用传单“附带着”,这个就不太明白了。也许有和老兵出身差不多的人会把传单捡回家当草纸吧。

孤证无凭呐。再举一个栗子。

【图片来自杨念群《

再造“病人”

》第321页。】

新华社的消息耶!我们可不可以根据这个消息说,美帝国主义对中国华东、中南各地,发动了细菌战?你是相信新华社还是相信新华社?

比较严谨的《中国战争史地图集》倒是没相信新华社。人家只说朝鲜有“细菌战”:

那么具体的损失有多少呢?旁边有一幅图:

呸呸呸呸呸!错了,这个是“烈士名录”,细菌再厉害也害不死171669人吧。况且一八零师这样的能不能在“烈士名录”上挂上号还不一定呢。

其实是下面一段文字:

哦。对比一下上面那个表,我要说,这个“细菌战”真凶残。

当当当当当然,一切荣誉归功于党的领导。因因因因为呢“鼠疫”“霍乱”“脑炎”都不是时疫,而是“细菌战”,这本身就证明:

1,美军的细菌还是很厉害,毕竟人还是死了;

2,“志愿军”卫生工作还是开展得好,毕竟人还是没多死;

3,所以说,美军阴谋破产,“志愿军”还是胜利啦。



【至于

@李巨格

所言的“中央政府确实是在以应对细菌战的方式应对朝鲜爆发的传染病疫情”,我觉得:与其从“细菌战”的角度来理解,从宣传战的角度来诠释更贴切嘛。先放一段“名人名言”,有机会再谈吧。】

————————————5.21更新的分割线————————————

哟,下面的匿名用户终于凑够100赞啦!?

后面的继续东拉西扯不提,黑体字看起来真是干货满满呀。

讲述人:约翰·奎恩,美国空军中尉,军号是17999A)---讲课的人是从日本来的一个专家。接着他就介绍那位讲课的人,他是一个非军职人员,名叫阿西福克先生,他讲课时首先告诉我们他讲的是生物战。……

那么下面那段黑体字来源于何处呢?


首先他告诉我们传播细菌的方法非常之多。细菌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撒布,撒布的设备也已准备好了。他告诉我们,不能单独空投细菌,因为在阳光的 直接照射之下,细菌在六十秒钟之内就会死亡。然而,细菌可以借多种不同的昆虫和啮齿类的动物而传播。这些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已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培养了好几 代,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即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都能够生存。 他举出几种传播细菌的方法,如利用灰尘像烟幕一样的放出 去。细菌可以利用船只驶近海岸,在海风吹向岸上时同样地予以传播。细菌也可以利用低飞的喷气式飞机散布。他的意思是指任何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他又说,细菌 可以利用附着在衣服上的虫子、跳蚤、苍蝇、虱子和蚊子而传播。这些虫子可以利用很多方法投下,如用盒子,盒子在阳光下变得很容易破碎,可让虫子爬出来,也 可以用炸弹投下。他说,既然我们是驾驶B-26型飞机的,他愿详细地谈一谈用炸弹传播细菌的方法。接着他就拿一张绘有喷气式飞机(F-84)的图片让我们 看,那飞机正在用翼尖上的油箱喷射出带有细菌的灰尘。他拿出一张有虫子的旧衣服的照片给我们看,那些虫子看起来像苍蝇和虱子,在衣服内爬着。这些虫子在衣 服内可以保持得很温暖,虽然他又说,这些虫子也可以是经过挑选而培养的,以便它们可以耐寒,并且不吃东西也能活得很长久。

然后他拿一些可以用来投掷细菌的炸弹照片给我们看。这些炸弹除了没有信管之外,与我们平常所携载的五百磅普通炸弹极相像。他说炸弹的大小和形状是不重要 的,重要的是里面所装的东西。炸弹是封了口的,自飞机上丢下后才打开,所以用此法携带细菌是很安全的。他给我们看的是一个五百磅炸弹的照片,弹壳很薄,不 到四分之一英寸厚。他说,这些炸弹仍在实验的阶段,有好几种。他给我们看过一张照片,这上面的炸弹触地时便分裂为两半。另外一个炸弹在背后(靠近尾部转弯 处)有门,炸弹触地时便会打开。这些门是由一个很小的电动马达打开的,这个电动马达和一个电池相连,电池在炸弹着地时才起作用。在炸弹触地以前,电池的金 属板是用一片薄薄的塑胶片与液体隔开的。炸弹撞地的力量足以使液体冲塑胶片,这样液体便涂满了电池的金属板,马达于是便将炸弹的门都打开…… ……

所有他给我们看的图片中的炸弹,看起来都做得像普通的五百磅炸弹一样,但没有一个是绘有信管的。他告诉我们,他们也有些炸弹可在天空中裂开,装在盒 子内的虫子可以在落地之前散布在面积较大的土地上。他告诉我们,这些盒子在阳光下会变得很易于破裂,虫子(苍蝇、跳蚤、蚊子)可以爬出来。他给我们看的三 个炸弹的构造都是一样的,都像五百磅炸弹,弹壳很薄。给我们看的第一个炸弹是裂成两半的;第二个在背后近尾部有门;第三个的尾部已离开了炸弹体……



好,那么问题来了:

下图是老兵不死和当年人民日报所说的“细菌弹”:

下图是约翰·奎因“供词”中描述的“细菌弹”:



来来来,现在请大家来分辨一下,究竟是谁在说谎呢???

所谓“细菌弹”究竟是老兵和人民日报所说的【带引信管的】“传单炸弹”,还是所谓“供词”里描述的【不带引信的】“
普通的五百磅炸弹”呢?

哦,对了,我顺便再补充一句,约翰·奎因是一九五二年一月被俘的,而那份“供词”据说是四月十三日写的。

人民日报那份细菌战报道呢?哈哈,四月十四号。

哎呀妈呀,自己编个谎也编不圆……

————————————6.21的分割线————————————

都一个月了……楼下那个“匿名用户”除了补充了一张四格炸弹的图之外,还是没能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的“细菌弹”,究竟是老兵和人民日报所说的【带引信管的】“传单炸弹”,还是所谓“供词”里描述的【不带引信的】“ 普通的五百磅炸弹”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