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美国为何没有行使否决权?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发生在1971年10月25日,当时的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并恢复了它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包括在安全理事会中的席位。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作为当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并且在联合国成立初期就支持中华民国(台湾)作为中国代表的美国,为何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行使否决权,阻止这一决议的通过。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美国国内的战略考量以及中国大陆自身在国际上的努力。

1. 国际形势的剧变:冷战格局下的战略调整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苏关系恶化与中美接近的契机: 1950年代,中苏曾是“一边倒”的盟友,但到了1960年代,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冲突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之争,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如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这使得中国在战略上摆脱了对苏联的完全依赖,也为美国打开了新的外交空间。美国当时的战略目标之一是“离间”中苏,而邀请中国重返联合国,打破其在国际上的孤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
苏联的推动: 苏联一直致力于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抬入联合国,认为这能够削弱美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并增加苏联在联合国体系内的筹码。在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一直是支持“两个中国”方案的反对者,并且积极推动“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
“两个中国”方案的破产: 在此之前,美国一直支持所谓的“两个中国”方案,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台湾)同时存在于联合国。然而,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度越来越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提案,这一方案在国际上越来越失去支持。大多数国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不结盟运动的壮大: 许多亚非拉国家,即不结盟运动成员,是坚定地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认为这是实现联合国代表性公正性的重要步骤,也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象征。

2. 美国国内的战略目标与现实主义外交

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尼克松总统上任后,开始从意识形态主导转向更加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

缓和与接触政策: 尼克松政府推行“缓和与接触”(Détente)政策,旨在与苏联和中国缓和关系,避免直接冲突,并利用这种关系来制衡苏联。将中国引入国际体系,使其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符合美国寻求稳定国际秩序的利益,特别是为了对抗苏联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
战略牵制苏联: 美国认为,如果能够与中国建立某种程度的联系,即使不是盟友关系,也能在战略上对苏联形成牵制。中国重返联合国,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助于分散苏联的注意力,并可能促使其在某些问题上更加顾忌。
提升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地位: 通过与中国接触,美国希望在处理越南战争等亚洲事务时获得更大的回旋余地。同时,一个被孤立的、与苏联关系紧张的中国,对美国的亚洲战略并非最优选择。一个相对温和、参与国际事务的中国,可能更容易被纳入美国的战略考量中。
对“两个中国”方案的动摇: 尽管美国曾长期支持“两个中国”方案,但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转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决立场,美国国内也认识到这一方案的不可行性。继续坚持“两个中国”,只会让美国在联合国陷入孤立,损害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努力与立场

中国大陆方面也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长期的不懈努力,并展现出坚定的立场。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它明确表示,除非其他国家承认这一原则,否则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方案。这种坚定的原则性,赢得了许多国家的尊重和支持。
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通过外交活动,特别是与亚非拉国家的交流,中国大陆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理解和支持。其在反殖民主义、支持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立场,也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对美国的战略试探: 在1971年,美国也通过巴基斯坦等渠道向中国发出了接触的信号。例如,基辛格秘密访问巴基斯坦,并借此机会向中国传递了美国愿意与中国进行对话的意愿。中国的响应和后续一系列外交动作,为最终的代表权转换铺平了道路。

4. 联合国大会的表决机制与实际情况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尤其是关于成员国代表权的问题,需要的是简单多数(或在某些情况下是三分之二多数)。尽管美国拥有在安理会否决权,但它无法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中直接阻止一项多数决议的通过。

表决的性质: 第2758号决议是在联合国大会层面进行的表决,而非安理会。即使美国在安理会拥有否决权,也无法直接干预大会的表决结果。
多数的支持: 当时,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反对“两个中国”的提案。美国如果坚持行使否决权,也无法改变多数国家的意愿,反而会使其自身陷入更孤立的境地。

总结:

美国之所以没有行使否决权,并非因为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抱有好感,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战略考量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尼克松政府认识到,将中国引入国际体系,打破其孤立状态,符合美国在冷战背景下制衡苏联的战略利益,同时也能够提升美国在处理亚洲事务中的灵活性。加之国际形势的变化、多数国家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支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定立场,使得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美国来说已经不现实,甚至会损害其自身的国际地位。因此,美国选择顺应潮流,通过不投反对票(弃权)或甚至是一些国家转而支持的方式,让这一历史性的改变得以发生,从而为之后的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了大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权力继承,不是加入联合国,更不是入常,不需要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如果需要联合会安理会表决,不需要美国出手,常凯申就可以一票否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发生在1971年10月25日,当时的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并恢复了它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包括在安全理事会中的席位。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作为当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并且在联合国成立初期.............
  • 回答
    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为议题的第2758号决议获得通过。这个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关于您提到的“僭称‘中华民国’的台湾当局没有一票否决权”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
  • 回答
    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冈比亚恢复外交关系的深远意义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隔绝后,2016年,中冈两国时隔13年毅然决定恢复外交关系,这一重磅外交举措不仅标志着两国关系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更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和非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发展中,投下了意义深远的涟漪。回顾这段关系的起伏与重塑,我们能看到其背后复杂的历史.............
  •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取得中国代表权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外交斗争过程,其背后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一过程。一、 历史背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内战及联合国成立初期 国共内战与中华民国代表权: 在联合国成立之初(1945年),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是联.............
  • 回答
    1998年印尼发生的排华事件是一段非常沉痛的历史,其中中国政府的“不干涉印尼内政”原则的适用性,至今仍是讨论的焦点,也牵动着许多中国人的心。要评价当时的做法是否“合适”,需要将历史背景、国际法原则以及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等多种因素都考虑进去,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回到1998年的印尼。.............
  • 回答
    《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争议:是民族主义作祟,还是合理担忧?近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讨论甚嚣尘上,网络上充斥着激烈的争论。不少声音认为,对《条例》的反对主要源于“狭隘的民族情感”,将持反对意见者一概打上保守、排外的标签。然而,深入探究之下,我们会发现.............
  • 回答
    同性婚姻合法化在中国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法律、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法律层面:当前,中国的法律体系尚未明确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1980年代的刑法曾将同性性行为视为犯罪,但该条款在1997年被删除。目前,中国现行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
  • 回答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背后涉及多方力量的博弈和国际格局的演变。说它“没有被美国或苏联一票否决”,需要更精确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联合国规则。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非通过简单的“一票否.............
  • 回答
    关于“公摊面积”,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普遍存在且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很多人对这个概念感到困惑,甚至认为这是中国独有的“创举”。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地球上唯一有公摊面积的国家吗?答案是:不是。“公摊面积”这个词语,或者说收取公共区域分摊费用的做法,并非中国独有。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商品房市场发达的国.............
  • 回答
    在中国,“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TF)这个概念,虽然不常被官方公开使用,但实际情况中,确实存在一些企业因为其体量、市场主导地位、对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联系,使得它们在面临危机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出手相助,以避免系统性风险。这些企业并非简单地“大”,更关键在于.............
  • 回答
    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七十余载风雨兼程,中国大地经历的变革,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或许还显不足。这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从根本上的重塑,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封闭落后到深度融入全球,从内战频仍到国家统一稳定,这其中的脉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一、 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根本性确立这无疑是新中国成.............
  • 回答
    郜艳敏老师的事迹,着实让人心疼,也让人看到了教育的艰难和希望。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能做的不只是感动,而是实实在在的支持,让这份“最美”的坚持下去,并传递下去。那么,具体能做些什么呢?首先,从 精神层面 的支持和 信息传播 开始,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做的。1. 深入了解,广泛传播郜艳敏老师的故事: 很多.............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梵蒂冈在建交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个绕不开的症结:台湾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外交上的选项,更触及了中国主权的核心认知以及国际政治的基本原则。要理解为什么两国至今未建交,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和现实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羁绊:历史遗留的政治立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一.............
  • 回答
    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演进、地缘优势、政治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的长河,看看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首都”这个地位的。历史的渊源与积淀:北京早已是帝王之都首先,北京在中国历史上就有着悠久的都城地位。虽然不像西安(长安)或洛阳那样有着更早.............
  • 回答
    “镇国神器”这个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往往带着一种神秘而威严的光环,让人联想到能保佑国家江山永固的至宝。那么,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没有这样一件被大家公认的“镇国神器”呢?说实话,如果一定要找一件具体实物来对应“镇国神器”这个概念,那可就有点难度了。毕竟,“神器”这两个字本身就带有象征意义,不.............
  • 回答
    “护国大能”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官方认可的定义。如果非要理解,它可能指向那些在国家生存、发展和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力量或实体。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确实拥有多方面的“护国大能”。一、 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首先,中国人民解放军(PLA)无疑是最直接.............
  •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无疑是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基因编辑、基因测序、生物医药等相关学科和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份《条例》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随着我国在这些前沿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以及全球范围内对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日益增长的关注而应运.............
  •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为何不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个简单的部门归属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国铁路系统特殊的历史沿革、管理体制以及发展战略。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铁道部”这个独立存在的机构。中国的铁路建设和运营,从一开始就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任.............
  • 回答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细致梳理历史脉络来回答的问题。简单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本身在二战时并不存在,因此它不能被视为直接的战胜国。 但是,中国人民在以中华民国名义进行的抗日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在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中,中国(当时是中华民国)确实是以战胜.............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