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哪些企业是「大而不能倒」的?

回答
在中国,“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TF)这个概念,虽然不常被官方公开使用,但实际情况中,确实存在一些企业因为其体量、市场主导地位、对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联系,使得它们在面临危机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出手相助,以避免系统性风险。这些企业并非简单地“大”,更关键在于它们“不能倒”。

哪些企业可以被视为“大而不能倒”?

通常,我们聚焦于以下几类:

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这绝对是“大而不能倒”的典型代表。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以及其他几家大型国有银行,如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石。
体量与功能: 它们的资产规模巨大,占据了中国银行业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它们不仅提供存贷款服务,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承担着国家信贷政策的传导、支持重点行业和项目、维护金融稳定等关键职能。
倒闭的后果: 一旦这些银行出现系统性风险甚至倒闭,将直接导致大范围的存款挤兑,引发金融恐慌,严重冲击实体经济,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因此,政府必然会想方设法“托底”。我们看到的银行改革、注资、不良资产剥离等,都是在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其稳健运行。

2. 主要的国有政策性银行: 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功能定位: 这类银行本身就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如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农业现代化等。
战略性: 它们是国家实现长远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其业务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和战略性产业。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战略的推进和经济安全。

3.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大型能源央企:
基础设施命脉: 电力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电网企业控制着电力传输和分配的网络。
覆盖范围与影响: 这些企业覆盖全国范围,其运营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正常运转。如果电网出现大范围瘫痪,后果不堪设想。
“一盘棋”的全国性: 其网络化、规模化的特性决定了它们难以被市场机制完全替代,也难以轻易“倒闭”而不引发连锁反应。

4.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大型能源巨头:
能源安全基石: 它们在中国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承担着石油、天然气等关键能源的勘探、生产、炼化、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
经济命脉: 能源价格和供应的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和通货膨胀有着直接影响。一旦这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可能导致能源短缺、价格剧烈波动,严重威胁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

5.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它们掌控着中国的基础通信网络,为数亿用户提供通信和网络服务。
社会运行神经: 在数字化时代,通信网络已成为社会运行的“神经系统”,支撑着金融、交通、能源、政务等几乎所有关键领域。
信息传递中断的后果: 若出现大规模服务中断,将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

6. 部分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科技或基础设施类企业(视情况):
航空航天、高铁、大型装备制造等: 这些领域往往涉及国家科技实力、国防安全和国际竞争力。虽然不一定直接对金融系统构成威胁,但其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使其即便遇到困难,也可能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以维持其关键能力。

为什么它们“大而不能倒”?

“大而不能倒”并非一个褒义词,它往往意味着一个企业拥有了过大的市场影响力或对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重要性,以至于其失败将引发不可接受的风险。在中国,这种属性往往与以下几点紧密关联:

规模与市场份额: 它们拥有庞大的资产规模、收入体量和市场支配地位,对行业格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系统重要性: 它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经济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基础,一旦中断,将引发广泛的连锁反应,影响其他企业、金融市场乃至社会稳定。
国家战略的承载者: 很多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着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
金融关联性: 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它们与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敞口息息相关,其倒闭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就业与稳定: 这些企业往往雇佣了大量的员工,其经营状况也关系到社会就业和稳定。

与西方国家TBTF的异同:

在西方,TBTF更多地出现在金融领域,如大型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其触发机制往往是其金融衍生品复杂性、互联互通性导致的风险传染。在中国,TBTF的范畴更广,除了金融机构,更包含了对国民经济命脉、国家战略具有关键作用的各类大型国有企业。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发展初期,政府在引导和保障经济发展方面所扮演的更积极角色。

需要注意的几点:

“大”不等于“不能倒”: 并非所有规模巨大的企业都属于“大而不能倒”。能够被视为TBTF,关键在于其倒闭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和不可接受的社会经济后果。
动态性: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企业的重要性也在动态调整。过去被认为是“不能倒”的企业,也可能随着其业务转型或竞争格局变化,其“不能倒”的属性有所减弱。
政府的角色: 在中国,“大而不能倒”的背后,政府的隐性或显性担保是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在维持这些企业的稳定运行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

总而言之,在中国语境下,理解“大而不能倒”的企业,需要超越单纯的规模概念,深入分析其在国民经济、金融体系和社会运行中的系统重要性和战略价值,以及其失败可能引发的不可承受的负面冲击。这些企业往往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力量,其稳健运营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中国曾经发生过企业“大而不能倒”,以至于中国政府使用天量资金进行救助的历史,只是大多数人不记得了而已。


98年银行系统坏账(不良贷款)危机:


“1998年前后,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41%左右。面对银行业可能全面崩溃的风险,中国政府注销了价值1700亿美元的银行不良贷款,为四大国有银行对应成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AMC)——按照中央政府官员通常的叫法,也可称之为“坏帐银行”。”


“在随后的数年中,又有大约2400亿美元的坏帐转移给了资产管理公司。政府高层官员承认,除了接收坏帐之外,这些机构还接收了国有银行竞争力较低的员工,并被赋予了重新包装这些贷款并尽可能回收资金的任务。为了购买这些贷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了年利率为2.25%的特别国债,使得国有银行可以用坏账损失换取能够产生收入的资产。”


感受下:政府出面直接注销的坏账就占了当年GDP的近20%… 如果等比例换算到现在,就是近10万亿人民币规模的救助… 有比这个更生猛的例子吗?


*引自《金融时报》相关报道: 中国银行业:从“破产”到宠儿 - FT中文网

user avatar

农行

某年金融摸底,农行的坏账情况捅破了天,时任总理气得把农行的账本丢在地上骂人,最后仍不得不批准财政拨款填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