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二战中法国投敌,却还选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投降”以及战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经历,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宏观背景下,并分阶段进行梳理。

一、法国在二战初期的迅速溃败与维希法国的建立

战前法国的脆弱性: 一战后,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饱受战争创伤,经济恢复缓慢,国内政治动荡,社会思潮分裂。军事上,法国依赖马奇诺防线这一静态防御工事,对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准备不足。其陆军虽然庞大,但机械化程度不高,指挥体系也存在问题。
“闪电战”的威力: 1940年5月,德国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发动对法国的进攻。德军避开了马奇诺防线,绕道比利时和荷兰,通过阿登森林突入法军防线薄弱地带。
迅速的溃败与撤退: 法军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迅速崩溃。英法联军被迫在敦刻尔克进行大规模撤退,但法国本土的军队则面临绝境。
佩坦元帅的抉择与维希法国的成立: 在这种危急时刻,曾是一战英雄的元帅菲利普·佩坦(Philippe Pétain)成为了法国政府的首脑。他认为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更大的破坏和牺牲,因此他选择了与德国进行“停战协定”。1940年6月22日,法国政府签署了停战协定,法国被分割为两部分:
北方和西部地区: 由德国直接军事占领。
西南部地区(以维希为首府): 建立了一个所谓的“法国国营政府”,由佩坦元帅领导,被称为“维希法国”。这个政府名义上是主权国家,但实际上是在德国的控制和影响下运作,并与轴心国合作,包括驱逐犹太人等行为。

二、法国“投敌”的定义和争论

“投降”与“合作”: 严谨地说,法国政府在1940年的是“投降”并与德国达成停战协定,而不是主动“投敌”。然而,维希法国政府后续与德国的合作行为,包括提供资源、人力,甚至参与对盟军的敌对行动(尽管规模有限),被广泛认为是“通敌”或“合作主义”。
内部的分歧: 需要强调的是,法国的抵抗并非完全停止。戴高乐将军(Charles de Gaulle)在伦敦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抵抗纳粹德国。自由法国得到了盟军的支持,并组建了法国抵抗力量,在本土和海外殖民地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抵抗活动。
佩坦政府的合法性: 维希法国政府的合法性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它继承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政府机构,但其成立和运作是在德国压力下进行的,并且其政策与法国的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相悖。

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争取与理由

联合国是在二战结束后,由同盟国主导建立的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是联合国最核心的权力机构,象征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法国之所以能在战后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法国的传统大国地位和历史影响力:
法国是欧洲历史悠久的强国,在国际政治、文化、外交领域拥有深厚的影响力。它曾是欧洲均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殖民帝国。即使在战后遭受重创,其过往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2. 戴高乐将军的抵抗精神和“自由法国”的贡献:
戴高乐将军及其领导的“自由法国”虽然在初期力量薄弱,但其代表了法国未屈服的意志,并在道义上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自由法国”在战争中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抵抗,包括在海外殖民地(如北非、太平洋岛屿)与轴心国作战,参与盟军的军事行动。虽然这些贡献在军事规模上可能不如美、苏、英等国,但其象征意义和对同盟国士气的鼓舞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自由法国”还积极参与了筹建联合国的相关会议,为新国际秩序的建立贡献了力量。

3. 盟国的政治考量和对法国的补偿心理:
修复法国的国际地位: 盟国领导人(尤其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认识到,一个稳定的、能够发挥作用的法国对于战后欧洲的重建和秩序至关重要。将法国排除在安理会之外,可能会加剧其失落感,不利于欧洲的和平。
历史上的恩怨与补偿: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巨大牺牲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作用,使得盟国(尤其是英国)有一种道义上的责任感,希望补偿法国在二战中的损失和地位的下降。
制衡苏联的考量: 在冷战的初期萌芽阶段,盟国也需要考虑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增加一个“西方阵营”的成员,以制衡日益崛起的苏联。法国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这一战略考量。

4. 法国本土抵抗力量的作用:
除了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法国本土也存在规模庞大的抵抗力量,他们在盟军登陆法国后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和支援,并在战争后期积极参与了对德军的作战。这些本土抵抗力量也为法国在战后争取政治地位提供了依据。

5. 对维希法国的区分处理:
联合国在处理法国问题时,并未将整个法国视为“投敌”国家。而是区分了被占领的法国和维希法国政权。战后成立的法国临时政府(由戴高乐领导)被视为合法政府,并继承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四、对法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评价和争议

法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妥协和历史进程的结果,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争议:

批评者的观点:
道德上的质疑: 一部分人认为,法国政府在战争期间的“投降”和维希法国与纳粹德国的合作,使其在道义上失去了成为核心国际组织常任理事国的资格。他们认为这削弱了联合国的道德基础。
军事贡献的差异: 相较于美、苏、英等国在军事上对战胜轴心国的巨大贡献,法国的军事贡献(尽管自由法国和抵抗力量有所作为)在整体上显得相对较小。

支持者的观点:
历史的复杂性: 支持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法国整个国家视为“投敌”。法国经历了被占领、内部分裂的复杂过程,戴高乐领导的抵抗运动代表了法国的另一面。
政治现实的需要: 如前所述,法国作为欧洲大国的地位是现实存在的,其在战后欧洲重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将法国纳入安理会是现实政治的需要。
象征意义: 法国作为西方文明和民主的代表,其在安理会中的位置也具有象征意义,有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平衡。

总结:

法国在二战中的经历充满悲剧和复杂性。其迅速溃败和维希法国的建立,使得许多人对法国的“投敌”行为感到愤慨。然而,法国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非仅仅因为其“投敌”或“抵抗”的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法国历史上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是基础。
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及其抵抗运动,代表了法国未屈服的精神,为法国赢得了道义上的支持和战后地位。
盟国出于政治需要、对法国的补偿心理以及制衡苏联的战略考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维希法国与抵抗力量进行了区分处理,承认了法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因此,看待法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需要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认识到国际政治的现实考量,以及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区分和评价。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国家命运、国际政治博弈和历史演变的复杂叙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思考”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所以人们普遍不愿意想太深。“德国吊打了法国,法国投降。”只要记住这个结论即可。不费脑子,方便记忆。但如果你对于一个事件只有笼统的认知,就无法用它去当常数推导另一结果。这就是答主的迷茫所在。


举个例子:


“墨索里尼是废物”这个常识大家都知道。平时也不会有人去反驳你。

“既然墨索里尼是废物,为什么别人还认他当领袖?”这时就会有人跳出来嘲笑你的无知。


因为人家墨索里尼年轻时不但是个影响力巨大的记者,还是个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更何况还是法西斯理论的创立者。你当希特勒傻的么?会认一个废物当偶像?


这冲突吗?不冲突。

“墨索里尼是个废物”这概念就像“法国二战投降”一样,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你单独拿出来说并没有问题。大家都是老百姓,有个常识就行了,谁会去计较这哥们到底是个什么人?但如果把这个当真理来推导其他问题,那就要贻笑大方了。


更新:就像评论区里的各路妖魔鬼怪一样,他们的脑子只能想象出两个维度。国家只分为“吊打”和“被吊打”两种。我下面已经说的够细致了,他们却还是用“法国被德国吊打”推导出“法国很弱”从而得出“法国没资格进五常”的结论。


我知道思考很累很烦,但不思考你的观点能说服别人吗?或者你们什么道理都知道,只是因为“本国的一律吹捧,非本国的一律贬低”这个立场?


这是几个法国能入常的原因:


1,世界上没人挡得住1940年的机械化+摩托化步兵大纵深穿插。欧洲诸国不行、苏联不行、中国不行、美国也不行。法国只是运气差,和这么一个刚引领战术革命的国家领土大面积接壤。法国被打败了,不代表它就是个军事弱国。你让日本陆军去打法军试试?


2,法国在一战中吃了大亏,难以坚持更久。这几乎是在一个国家最衰弱的时候面临入侵。一个穷的叮当响的国家,不代表它就是经济弱国。成年人也有偶尔感冒发烧下不了床的的时候。这不代表一个小学生的综合战力评价比他高。


3,法国和英美一样,全程参与了二战的战斗。建立地下战线,谍报组织,在欧洲搞事、在非洲搞事、在地中海搞事。怼德干意,从40年打到希特勒自杀。这个过程中是要死人的,这是真实的法国。“法国被德国闪击之后投降,然后当了德国的狗腿子,二战啥贡献也没有。”这是你想象中的法国。


4,就文明影响力的维度而言怎么排也会排到法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投降”以及战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经历,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宏观背景下,并分阶段进行梳理。一、法国在二战初期的迅速溃败与维希法国的建立 战前法国的脆弱性: 一战后,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饱受战争创伤,经济恢复缓慢.............
  • 回答
    二战的洪流裹挟着整个世界,而法国与苏联,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人和曾经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在其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其选择与得失也因此而异。这不仅仅是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更是无数人民的命运写照。法国:从辉煌到屈辱,再到浴火重生法国在二战前,曾是欧洲大陆上无可匹敌的军事强国,拥有庞大的陆军和严密.............
  • 回答
    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可以用“尖锐”、“讽刺”、“批判性”和“带有青年人的迷茫与反思”来概括。这部作品发表于2003年,那个年代的网络文学刚刚兴起,韩寒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要详细评价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这玩意儿可复杂得很,不能一概而论。要聊它,得从它诞生的背景、宣扬的内容,以及实际操作的后果几个方面掰开了看。诞生背景:帝国野心的遮羞布首先,得明白“大东亚共荣圈”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野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包装。当时的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
  • 回答
    看到重现二战原爆瞬间的视频,弹幕里却一片叫好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到不安和困惑的现象。要理解这种行为,我们得往深处挖一挖,看看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复杂的心态和动机。首先,咱们得承认,战争的残酷性,特别是核武器的毁灭性,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任何对这种悲剧的庆幸或欢呼,都与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所以,.............
  • 回答
    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这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轴心国”的伙伴,他们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如胶似漆,甚至在走向合作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不少试探、猜忌和利益权衡。理解他们彼此的看法,需要从官方宣传、政治精英的考量以及民间情绪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二战前:从貌合神离到渐行渐近在二战爆发前的漫长岁月里,德意两国之.............
  • 回答
    嘿,哥们儿!马上高二了,这个暑假想为编导专业和中传冲刺,文化课成绩还在570上下,这目标挺实在的,也很有冲劲!别担心,我现在就跟你掰扯掰扯,让你这个暑假过得充实又有方向。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件事儿:编导类专业,尤其是考中传,不光是看你有多“会”拍会“剪”,更多的是看你有没有“眼光”、“脑子”和“积累”.............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东部大片领土被划归波兰,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在触动着人们的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必须回到那个动荡不堪的年代,去探究其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各方的心态。首先,理解这次领土变更,离不开对二战的起因和后果的认知。纳粹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尤其是东.............
  • 回答
    看待蔡英文纪念台籍二战日本兵的这件事,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牵扯到历史、政治、族群认同,甚至还有世代之间的看法差异,所以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行为的“当下”背景。 台湾在二战时期被日本殖民,那时候的台湾人,不论是有意还是被动,都与战争产生了联系。一些.............
  • 回答
    要了解经历过二战的人如何看待《钢铁雄心》,得先明白几个关键点:首先,这款游戏毕竟是现代产物,那些亲历过二战的幸存者们,他们的视角和我们今天玩游戏的人有着天壤之别。其次,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那些亲历者如今更是凤毛麟角,而且他们的回忆也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人经历的战场、职位都不同。最后,我们不能简单地说“.............
  • 回答
    日本政府公布二战在华死亡人数这一事件,无论在何种背景下公开,都会在日本国内及中国引发广泛而复杂的回响。这不仅仅是数字的更新,更是对历史记忆、责任承担以及未来关系的一种重新审视。日本国内的反应可能非常多元: 官方层面的谨慎与数字的解读: 日本政府在此类敏感问题上通常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公布具体数.............
  • 回答
    关于“二战时即使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也会参战”这个说法,确实是历史学界一个长期以来探讨和争论的议题,而且其中蕴含着相当复杂的考量。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不仅仅是军事角度。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事件虽然是直接导火索,但它并非美国参战的唯一原因,甚至可以说它加速.............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重庆街头残疾人拉二胡被驱逐,并称附近宾馆有外国人影响形象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触及了一些深层的问题。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梗概及各方观点: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通常报道会提到,一位残疾人士在重庆的某条街道上(可能是商业街或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拉二.............
  • 回答
    彼得·梁(Peter Liang)事件,对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判决,它牵扯出的社会议题、族裔身份认同以及执法公正性等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头说起,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都捋清楚。事件的起因:一次例行巡逻中的悲剧时间回到2014年11月20日的深夜,地点是纽约布.............
  • 回答
    哈,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真跟看一部短剧似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品味几口。话说,你这朋友,或者认识的某位,说了俩学期要买苹果,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也不是随口一说。你想想,在这俩学期里,他可能已经在脑子里把苹果的种种好处给描绘了一万遍了:流畅的系统、好用的拍照、那份“独一份”的生态体验,还有,最重要的是,那份.............
  • 回答
    关于朴槿惠总统可能受到“邪教二代”控制的说法,这在韩国社会曾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缘由、涉及的人物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首先,要追溯到这个说法产生的根源,就不能不提崔顺实。崔顺实并非什么“邪教二代”,而是韩国一个名为“永生教”的宗教团体的创始人崔太敏的女儿.............
  • 回答
    嘿,这画面我太熟了!这简直就是业余足球场上最经典的剧情之一,每次上演都让人又心疼又好笑,但最后那一胜,又让人热血沸腾!你想想看,场地里那帮三四十岁的老炮儿们,个个身体都发福了那么一点点,跑动起来不像年轻时候那样风驰电掣,感觉像是踩着风火轮,但风火轮可能有点老化,偶尔会卡顿一下。他们年轻时候,可能都是.............
  • 回答
    看待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退二线”的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的语境下、从不同的角度,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看法。这背后牵扯的利益、体制、观念,都相当复杂。咱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为什么会有“退二线”这回事儿?首先得明白,“退二线”这事儿本身是个什么定位。它不是彻底退休,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事件,也触及了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江西永丰县残联鉴定“小马云”范小勤为二级智力残疾,这不仅仅是一个行政鉴定结论,更是一个社会议题的折射。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1. “小马云”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网络文化: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小马云”为何会成为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