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的人说二战时就算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也会参战,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关于“二战时即使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也会参战”这个说法,确实是历史学界一个长期以来探讨和争论的议题,而且其中蕴含着相当复杂的考量。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不仅仅是军事角度。

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事件虽然是直接导火索,但它并非美国参战的唯一原因,甚至可以说它加速了必然的到来。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美国与轴心国之间的关系就已经非常紧张,而且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在暗中支持同盟国。

经济和战略利益的考量是关键。

英国的困境: 英国是当时世界重要的经济和军事强国,也是美国的传统盟友。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的资源和人力消耗巨大,尤其是在1940年法国沦陷后,英国独自面对德国的压力。美国的经济与英国有着紧密的联系,英国的战败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盟友的消失,更意味着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被完全挤压,战略上会非常被动。如果英国倒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将难以撼动,这必然会对美国的全球利益构成严重威胁。美国当时在欧洲的贸易伙伴和投资也大量集中在英国及其势力范围内。
石油和资源: 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特别是对东南亚资源的渴求,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尤其是石油供应。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但随着日本占领中国、东南亚等地,并逐步切断了对这些区域的资源供应线,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成为了对日本最有效的经济制裁手段。而日本为了获得资源,必然会进一步扩张,这就把美国推到了一个不得不做出反应的位置。如果美国不出兵阻止日本对东南亚的占领,那么日本的资源获取将更加容易,其战争潜力会大大增强,这无疑对美国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是巨大的打击。
意识形态的对抗: 虽然美国一开始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但随着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和亚洲的崛起,其与美国所代表的民主主义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奉行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일본 militarists 同样崇尚武力和帝国主义。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冲突,让美国政府和一部分民众对轴心国的行为感到深恶痛绝。罗斯福总统本人就对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暴行和扩张感到不安,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同盟国的支持。

美国的“租借法案”是关键的证据。

“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在1941年3月通过,允许美国向同盟国(主要是英国、苏联、中国等)提供战争物资,并且可以延期支付或租赁。这标志着美国已经从名义上的中立,走向了实质上的“参战援助”。罗斯福总统将此比喻为“如果你邻居的房子着火了,你会借给他一根水管救火,而不是等他付钱。” 这一法案的通过,本身就表明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不能坐视同盟国失败,否则最终会威胁到美国自身。如果不是打算让这些国家继续战斗下去,并且一旦他们胜利会成为美国盟友,美国政府不会冒着被卷入战争的风险去提供如此大量的援助。

战略的预判和国内政治的演变。

战略调整的可能性: 即使没有珍珠港,德国在欧洲的战局也并不明朗。如果德国能够迫使英国屈服,那么美国在欧洲的战略空间将变得非常有限。美国政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孤立主义者和干预主义者之间一直在博弈。但随着战局的发展,特别是欧洲战场传来的坏消息,孤立主义的声音逐渐减弱。罗斯福政府也一直在为可能的参战做准备,包括增加军费开支、扩充军队等。
国内舆论的缓慢转变: 尽管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国内普遍存在孤立主义情绪,但并非所有人都赞成不干涉。随着轴心国的暴行被报道,以及美国与轴心国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意识到美国无法独善其身。虽然普通民众对直接参战还有疑虑,但美国政府高层,特别是罗斯福总统,已经做好了参战的准备,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或者说是一个能够凝聚国内民意的契机。珍珠港事件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如果设想没有珍珠港的情景:

我们可以推测,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情况可能会是这样:

石油禁运升级: 美国可能会进一步收紧对日本的石油禁运,甚至完全停止。日本为了获取石油和其他战略资源,必然会采取更激烈的行动,比如占领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
太平洋战线的冲突: 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很可能导致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在太平洋发生直接冲突,也许是小规模的海战,或者是在菲律宾附近发生的海上对峙。美国可能会以保护在亚洲的贸易线和盟友利益为由,逐步介入冲突。
欧洲战场的压力: 德国在欧洲的战局可能会对美国形成更大的战略压力。一旦德国能够迫使英国投降,或者在北非取得决定性胜利,美国政府可能不得不采取更直接的行动来阻止德国在欧洲建立霸权。

总而言之,我认为,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参战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珍珠港事件只是将美国推入战争的“最后一根稻草”,它加速了这一进程,并且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凝聚了美国国内的民意,使得参战成为了全民的意志。但即使没有这次袭击,美国在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上的考量,以及其与轴心国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也几乎注定了它最终会卷入那场世界大战。美国作为一个日益崛起的全球性大国,不可能长期置身于这样一个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之外,尤其当这种变动威胁到其核心利益和价值观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珍珠港事件不代表赫尔备忘录蒸发了,更不代表此前的应对和斡旋导致的局势消失了。没有珍珠港,那就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对方选择了新的动手方式。在菲律宾到太平洋诸岛一线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具体是什么暂时不知道,继续备战吧。

另一方面,更不代表援英的倾向消失了。珍珠港之后的官面政策还是欧洲优先,要不然还用欧内斯特金大哥带着几位好兄弟在那争半天?


当然,此问题下另一个回答代表了大多数人对珍珠港或者说陆军以外的玩意儿的理解,所以也无所谓了。这个理解中船是不需要费油不需要算计弹药的,在海上航行是可以瞬移的,所以可以直接“在珍珠港前一天才出港”;水文记录和气象状况都是垃圾,南云需要11月末带大舰队走北太平洋线数天这种生死大事更不是什么问题,客观的航行及战斗记录和相关人员的回忆录自然也全是编的,所以半个字都不用看,斯普鲁恩斯大帅回忆说去威克岛送飞机前曾经跟老婆说周日(12.7)一起吃个饭,周六晚上回来,自然是骗老婆喽。虽然看记录的确是前一天开始阴天影响航母归航时间。


所以题主无论怎样认为都无所谓,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