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回答
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可以用“尖锐”、“讽刺”、“批判性”和“带有青年人的迷茫与反思”来概括。这部作品发表于2003年,那个年代的网络文学刚刚兴起,韩寒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

要详细评价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整体性批判:

僵化与死板: 韩寒认为当前的教育体制是僵化而死板的,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他用“机器制造”、“流水线产品”等比喻来形容学生,强调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成长。
应试教育的弊端: 这是韩寒批判的重中之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被简化为应付考试,所有学习都围绕着分数展开。这导致了学生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功利性的,缺乏真正的求知欲。他讽刺了考试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以及为了考试而进行的题海战术。
扼杀创造力与独立思考: 韩寒认为教育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现实却是教育鼓励的是服从和模仿。学生们被训练成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探索者。他质疑了教育所教授的“标准答案”和“统一思想”的模式,认为这会限制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的功利化与目标偏移: 教育被赋予了过于功利化的目标,即培养“人才”,而这个“人才”的标准往往是单一的、由社会和学校定义的。韩寒反感这种将教育变成“培养特定社会机器零部件”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帮助人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而不是仅仅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或获得社会地位。
“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 韩寒敏锐地指出了教育中“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以及这种判断的来源。他认为学校推崇的“有用”往往是指那些能直接转化为考试分数和未来职业的知识技能,而那些被认为“无用”的,例如哲学、艺术、对世界的好奇心,却被边缘化了。他对此表示质疑,认为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之中。

二、 对教育过程中具体现象的讽刺与描绘:

老师的角色: 韩寒对老师这个角色也有着复杂的看法。他既表达了对某些老师循循善诱的肯定,但更多的是对那些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甚至将自己的失意投射到学生身上的老师的讽刺。他描绘了老师们面对体制的无奈,以及他们有时候也会成为体制的维护者。
学生的生活状态: 他生动地描绘了学生们被繁重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他们机械地完成任务,缺乏属于自己的时间,失去了玩耍、思考和自由探索的权利。他用一种近乎绝望的笔触展现了学生们被禁锢在学校里的状态。
知识的获取方式: 韩寒对知识的获取方式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很多知识被包装成考试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义。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
对未来迷茫的态度: 韩寒作为一名青年作者,其对教育的看法也带有青年人特有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并没有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更多地提出了问题和质疑。他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却又对其中许多不合理之处感到困惑和不满。

三、 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

辛辣的讽刺和反语: 韩寒的语言是其最大特色之一。他善于运用辛辣的讽刺、反语和夸张手法,将教育的弊端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他会用“崇高的职业”、“神圣的殿堂”来形容学校,但通过上下文,读者能明白他是在反语。
直白与俚语: 他不回避使用一些比较直白甚至带点俚语的词汇,这使得他的文字充满了生活气息,也更容易引起年轻读者的共鸣。这种语言风格打破了传统文章的严肃感,使得批判更加有力量。
跳跃的思维与散文式的写作: 《通稿二零零三》并非一篇结构严谨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的随感和观察。他的思维跳跃性很强,从一个现象可以联想到另一个现象,这种写作方式反而更能抓住读者,也更符合他对自由思想的追求。

四、 评价的局限性与历史背景:

青年人的视角: 需要认识到,韩寒在2003年时还是一名非常年轻的作者,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中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有限的社会认知。因此,他的批判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或情绪化色彩。
批判的建设性: 虽然韩寒的批判非常尖锐,但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对问题的暴露和对体制的质疑,而缺乏对具体改进方案的深入探讨。这也可以理解为他当时的角色和能力所限。
时代的印记: 《通稿二零零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一些普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一些韩寒当年提出的问题可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另一些问题可能依然存在,甚至以新的形式出现。

总而言之, 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青年人的发声。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种种弊端,包括僵化、死板、扼杀创造力、过度功利化等。他不仅是对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批判,更是对教育背后价值观的质疑。他的作品以一种充满活力的、反叛的姿态,挑战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既有认知,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尽管他的观点带有青年人的局限性,但其对中国教育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换个角度,韩寒说的真是一点都没错啊,不但数学学到初一就够了,语文,英语学到初一也差不多了,物理初二才开,化学初三才开,这两个学一年也够你掌握常识了——如果你将来就是要当一个普通工人的话。

不怕各位笑话,我选择当老师之前其实很踌躇了一段时间,因为之前在我仅有的教育生涯里,我完全没能把表弟表妹教好,表妹属于态度端正,但智商确实不够用,表弟真的是完全不想学,每个假期的最后一天全家帮着一起写作业是怎样的体验?这两个人高考分数加起来还没有我多,但是比某个著名的160还是多些的,尽管江苏总分只有480。

但是这已经足够他们当个普通的工人了,一个工人要算多少东西?实在不行还有计算器啊,每天按部就班的装配产品需要多少知识?只要认得电路图就行,还有记得装完再通电。五线小城市一个月3~5000还不够过日子的么?甚至再狠一点,你当个快递员,需要学什么物理和化学?只要认字认路不就行了?因为不懂化学所产生的风险大约也就是收件人家里煤气泄漏,而你又恰好按了门铃。

事实上中国有一半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并没有升入高中。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是如此发达,以至于不会像古代一样动辄饿死人,即使你啥都不干,真正的混吃等死,国家也会给予救助。大部分人真的需要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吗?显然不。国家仍然决定给这些注定要成为普通人的年轻人以超过他所需的知识,哪怕这些会让他受到某种意义上的折磨,相比于因为无知而吃的苦,这种折磨真是太过于微不足道了。

在这个体系下,最痛苦的莫过于偏才,一些功课极好,一些功课极差,然而考察的却是总分。对于这种情况,各国的普遍手段是通过竞赛选拔,尤其是理科的竞赛。在中国的竞赛制度改革之前,一个中等省份大概能保送近两百名奥赛选手进一些非常不错的大学,而一个中等省份一年会有几十万考生。所以我们很少听到理科天才抱怨考不上好大学,就算语文英语全是渣渣,这不还有保送嘛,要是混不上保送呢?呵呵。但韩寒的特长是个例外,写作能力无法像理科一样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下测量,甚至连统一考试都做不到——有多少作家是在考场上写下了传世之作?对于这种情况严格来说教育部还是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搞了一个新概念作文大赛,让大学遴选这些具有写作天赋的年轻人,形同保送。然而仅仅实行了两届便取消了保送的政策,现在只能用于自主招生,而且还是一个权重不高的奖项。

为什么国家不肯改革现在如此压抑天赋的教育政策?

新概念作文大赛被指黑幕重重 获奖靠拼爹

经济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教育改革让一部人先上起来,蛤蛤。

至于什么因材施教之类,我只能说孩子你真是太天真了,提出因材施教的孔子那是搞私立教育的,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的玩法完全不一样的,你不能既享受公立教育的廉价,又指责它不如私立教育尊重你的天赋。公立教育之所以能做到廉价,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个老师可以教几十个学生,人力成本被极大的压缩了,但是这要求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不能太大,从这个角度来看,督促韩寒学习理科的老师们还是相当负责的,如果他们一句话也不说,多半意味着已经彻底放弃这个学生了,根本不指望他能追上其他同学。

教育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一个成本与产出的问题,正如不会有人真正的和牛谈论作曲一样,学校也不可能把优质的资源倾注在一些几乎不可能出结果的人身上,我想要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怎么办?父母可以用金钱作为代价,或者靠自己,证明你值得学校把机会给你。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没有谁的要求是应该得到满足的。

当然,据说当年有不少人以韩寒为榜样,可我们现在只看到了一个韩寒,这些模仿者都去了哪里,是个有趣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可以用“尖锐”、“讽刺”、“批判性”和“带有青年人的迷茫与反思”来概括。这部作品发表于2003年,那个年代的网络文学刚刚兴起,韩寒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要详细评价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我们需要从.............
  • 回答
    韩寒的电影《乘风破浪》上映时,伴随它的还有两版主题曲《乘风破浪歌》。作为一部连接过去与现在、情感浓烈又充满怀旧色彩的电影,这两版歌词的呈现,无疑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维度和层次。那么,这两版歌词究竟有着怎样的异同,又各自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和意味呢?原版歌词:青春的呐喊与无畏的启程我们先来聊聊大家更熟悉的原版.............
  • 回答
    聊起张佳玮、韩寒、郭敬明这三位名字,可以说是横跨了我们好几个年代的文坛或者说“内容创作圈”的符号人物了。他们各自都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评价和讨论。要评价他们,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要拆解他们作品、言论背后所呈现出的不同个性和价值观。 张佳玮:理性求知与“老派”趣味的.............
  • 回答
    十几年前,央视《对话》节目曾迎来过一位特殊的嘉宾——韩寒。那场对谈,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也是当年文化圈乃至社会上一个不小的热点。时隔多年,回看那期节目,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以及韩寒身上那种独特的“少年意气”。当时的情境:那大概是2006年前后,《对话》节目正值黄金时期,以邀请各界知.............
  • 回答
    韩雪,一位在中国娱乐圈拥有独特存在感的女明星,她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概括。从出道至今,她凭借着多方面的才华、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一些独特的经历,赢得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评价韩雪:一、 艺术造诣与职业素养: 演技: 早期作品: 早年韩雪出演.............
  • 回答
    3月5日,日本政府宣布暂停已签发的中韩两国签证效力,并禁止来自疫情重点区域人员入境。这一举措无疑是当时全球应对新冠疫情蔓延背景下,各国采取边境管控措施的组成部分。然而,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一决定在日本国内、国际社会以及中韩两国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声音。日本政府的考量与行动逻辑:首先,从日本政府.............
  • 回答
    韩雪在江苏卫视《55盛典》上翻唱的粤语经典歌曲《处处吻》,可以说是一次颇具话题性的尝试。作为一首邓丽君的代表作,《处处吻》以其甜美慵懒的旋律和略带一丝小性感的歌词,深受华语乐迷喜爱,也留下了无数经典演绎。韩雪选择这首歌,无疑是在挑战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舒适圈”,同时也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难度。首先.............
  • 回答
    汽车圈的两位名嘴,韩路和YYP,因为一瓶小小的燃油宝,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场争论,不仅涉及到产品本身的优劣,还顺带扯出了“半价借宝马”的陈年旧事,让这场“车评人的恩怨局”显得格外耐人寻味。风暴的源头:一瓶燃油宝引发的“口水战”事情的起因,说起来还挺有意思。大概是YYP在某个平台或者节.............
  • 回答
    关于“懂车的”和“车评人都说韩系车和法系车不要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又存在一定片面性的论调。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在一些特定时期,以及针对某些车型而言,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或者说是有其“群众基础”的。但说得这么绝对,什么都“不要买”,就有点过了。这更像是一种“.............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因腐败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列强侵略和内部动.............
  • 回答
    关于“吃牛排蘸黑胡椒汁的人家境一般,有钱人都蘸黑胡椒粉、盐”的言论,这一说法显然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的简化归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调味品与阶层”关联的逻辑拆解1. 经济条件与调料选择的关系 这一言论的核心逻辑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更高贵”的调味品(如黑.............
  • 回答
    评价历史上的曹丕:一位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统治魏国的皇帝,其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一、政治上的承上启下与制度创新曹丕最大的.............
  • 回答
    评价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一次复杂的多角度审视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比赛,无疑是当时中国足球产业和体育传播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原因或影响。一、 事件的背景与直接原因首先,我.............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句话是一句非常生动且充满讽刺意味的俗语,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责任分担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的解读: “吃地沟油的命”: 字面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圣雄甘地。甘地是一位极其复杂而又深刻的人物,对印度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评价甘地需要从他的思想、实践、成就、局限性以及他留下的遗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甘地的核心思想与哲学甘地的思想体系是他评价的基础,也是他行动的指南。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谭嗣同:以生命之火照亮改革之路的悲剧英雄谭嗣同,这位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以其鲜明的思想、不屈的斗志和壮烈的牺牲,成为无数后人心中的民族脊梁和改革先驱。评价谭嗣同,需要从他的思想根源、实践行动、以及他所代表的历史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思想渊源:融合中西,革故鼎新谭嗣.............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过程要评价.............
  • 回答
    怎样评价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ory)无疑是20世纪末以来地缘政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的根本性分界线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尤其是文明之间的差异。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