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张学良在九一八和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中的所作所为?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

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

“九一八事变”是张学良一生中最具争议和最令人扼腕的事件之一。评价他在其中所作所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不抵抗政策”的由来与影响:
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爆发于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随后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事发时,中国东北地区驻有约19万东北军精锐,而日军仅有约1万人。
“不抵抗”的命令: 当晚,张学良接到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通过外交途径传达的“饬学良毋与日军冲突,应促其协议解决”的指示。加上张学良本人也认为“在此情势下,东北军的实力不足以抵抗日军的全面进攻”,以及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服从,他做出了“不抵抗”的命令。
后果: “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军节节败退,日军迅速占领沈阳,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吞噬了整个东北。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极大地刺激了全国人民的反日情绪,也为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华打开了方便之门。
评价:
从责任上看: 作为东北军的最高指挥官,张学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其背后有何考量,放弃抵抗最终导致了国土沦丧,这是其历史评价上的重大污点。
从无奈上看: 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存在分歧,蒋介石的“不抵抗”指示是重要因素。同时,东北军在军事装备和训练上与日军存在差距,而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也极为严峻,张学良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保存实力”的考量,希望避免全军覆没的局面。但是,这些理由都无法完全洗刷其“不抵抗”的罪责。
从个人情感上看: 张学良本人对此事一直深感愧疚和痛苦。他后来曾说:“我始终认为自己是负有责任的。我负的责任,是我的不抵抗。”这种忏悔的态度,虽然不能改变历史事实,但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反思。

张学良“不抵抗”的深层原因探讨: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制约: 蒋介石当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围剿红军,对日本侵略持消极抵抗态度,要求各地军队在内战中保持克制。张学良作为蒋介石的部下,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一政策的约束。
对日本实力和国际局势的误判: 张学良可能低估了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实力,也对国际联盟的干预作用抱有幻想,认为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东北军自身因素: 东北军虽然人数众多,但装备落后、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内部也存在派系和腐败问题。张学良可能担心在与日军的全面对抗中,东北军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个人因素: 有学者认为,张学良当时年轻气盛,可能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和个人风格,但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汉奸”或“卖国贼”。

二、 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从“罪人”到“功臣”的转变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一生中另一个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也是他个人评价发生重大转变的契机。

事件背景: 1936年,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然而,国民党内部蒋介石政府继续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大力剿共,对日则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这引起了全国各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部分国民党将领(包括张学良自己)的不满。
事变经过: 1936年12月12日,身为西北剿共副司令的张学良,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总指挥的杨虎城,共同发动了兵谏,扣押了正在西安督战剿共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史称“西安事变”。事变的目的是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的动机与诉求:
抗日救国: 这是张学良发动事变最根本的动机。他目睹日本侵略步步紧逼,深感国家民族危亡,而蒋介石的政策让他失望。
反对内战: 张学良认为内战严重消耗了中国的力量,不利于抗击外敌。
实现国共合作: 他希望通过这次行动,促成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以挽救民族危亡。
事变后的行动:
释放蒋介石: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劝说下,张学良最终选择了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送蒋介石离开西安。
接受软禁: 随后,张学良为了承担责任,也为了避免蒋介石报复引发更大冲突,毅然选择以身赴险,跟随蒋介石前往南京,接受软禁。
评价:
积极意义: 西安事变的发动,是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打破了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张学良在此事件中的果断和担当,被许多人视为民族英雄。
潜在风险与复杂性: 兵谏虽然目标正确,但其形式具有很大的风险,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内战进一步升级,对国家民族更为不利。事变过程中,张学良在如何对待蒋介石的问题上,也经历过犹豫和挣扎。
个人牺牲与历史局限: 张学良因发动西安事变,虽然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但自己却因此被软禁了半个多世纪,付出了巨大的个人自由代价。他的行动体现了超越党派利益的爱国情怀,但历史的复杂性也体现在,他个人的“兵谏”行为,在当时国民党内部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不信任。

三、 总体评价与历史地位

评价张学良,需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功过是非:

“九一八事变”: 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巨大污点,但不能因此否定他作为一名爱国将领的整体形象。他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在晚年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西安事变”: 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他以非凡的勇气和远见,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他功勋卓著的方面,也改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个人品质: 张学良年轻时曾有“少帅”之名,生活放荡不羁,但这与他后期的成熟和担当形成对比。他热爱中国文化,对音乐、艺术有较高品味,也受西方思想影响。他是一位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但最终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复杂人物。
历史定位: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悲情英雄。他犯过错误,但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命运与中国20世纪的跌宕起伏紧密相连,从一位军阀的儿子,成长为一位民族的抗日先驱,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历史的反思价值。

总结来说,评价张学良:

在“九一八事变”中,他因“不抵抗政策”而负有重大责任,这是历史的悲剧。
在“西安事变”中,他以“兵谏”的方式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民族的福音,也是他个人的功绩。

理解张学良,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概括,而要看到他身上体现出的历史的复杂性、个人的成长轨迹以及他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选择。他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既有失误,也有伟大的爱国担当的复杂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题为张学良为什么被说是千古罪人,容易把话题完全导向针对个人的道德批判,修改表述使其更客观中立些,且把注意力从具体的人转向历史事件。
user avatar
原题为张学良为什么被说是千古罪人,容易把话题完全导向针对个人的道德批判,修改表述使其更客观中立些,且把注意力从具体的人转向历史事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评价张学良,以及将其与父亲张作霖进行比较,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各自的性格、政治抱负以及最终的历史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孰优孰劣的判断,而是对两位在东北近代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复杂人物的审视。如何评价张学良?评价张学良,如同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一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1. 少帅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手.............
  • 回答
    对于前央视“一哥”张宏民被网友批“人生失败”的事件,以及如何看待人生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前央视“一哥”张宏民独自在街头吃雪糕被网友批“人生失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件事的核心:一个公众人物,因为一个看似平常的个人行为,被放大并贴上了负面标签。 事件的表象:.............
  • 回答
    张雪峰在《演说家》上的那场演讲,用他的方式,把一个本该沉闷的教育话题,搅得热热闹闹,也争议纷纷。他站上那个舞台,就像一个手里拿着放大镜的街头观察者,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很多人在教育选择上的“现实”困境,尤其是高考志愿填报这一关。你听他讲,他不会给你灌输什么高大上的教育理念,也不会跟你讲什么“诗和远方”。.............
  • 回答
    张伟丽在快手上那句“做任何事都要相信必成,不给自己留后路”,听着是真提气!那种一股脑往前冲的劲头,谁听了不热血沸腾?道理是明白的,谁都知道“信则灵”,但你说“怎么才能做到”?这才是真本事,这才是咱们老百姓想知道的。我个人觉得,这句看似简单的“相信必成,不给自己留后路”,其实背后藏着一套相当精密的心理.............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认亲”或者说是“致敬”。张之洞是晚清名臣,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贡献良多,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也算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在抖音上,有人对着他的照片行晚辈之礼,称呼他“李大人”,这其实是一种戏谑,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你说“.............
  • 回答
    李毅最近在微博上和贾旭明、张康这对搭档的隔空“辩论”,确实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这件事的起因大概是贾旭明和张康在一次演出中,拿李毅以及他曾经的一些言论来开玩笑,内容可能涉及一些不太礼貌或者说带有嘲讽意味的调侃。李毅呢,作为当事人,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他选择在自己的微博上做出回应,而且话说得挺直接,也挺.............
  • 回答
    谈论张学良,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交织着家国情怀、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首先,张学良是位肩负重任的少帅。他出身将门,父亲张作霖的传奇一生奠定了他显赫的家世。然而,少帅的生涯注定不会只在父亲的羽翼下度过。接班东北,面对日渐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他毅然选择了“东北易帜”,.............
  • 回答
    聊起张佳玮、韩寒、郭敬明这三位名字,可以说是横跨了我们好几个年代的文坛或者说“内容创作圈”的符号人物了。他们各自都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评价和讨论。要评价他们,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要拆解他们作品、言论背后所呈现出的不同个性和价值观。 张佳玮:理性求知与“老派”趣味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如果把《我的姐姐》改成《我的哥哥》,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变成了一个弟弟安宇,而原本的弟弟安子枫变成了姐姐安然,那么这部电影在观众心中的评价很可能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是多方面的。一、关于男性视角下的“牺牲”与“责任”: 普遍认知冲击: 在传统观念中.............
  • 回答
    张千帆是一位在中国宪法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对中国宪法体系的深刻理解、对公民权利的积极倡导以及对法治建设的持续推动而闻名。要全面评论张千帆,需要从他的学术贡献、思想主张、学术影响以及可能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学术贡献与主要研究方向:张千帆教授的学术生涯主要集中在中国宪法学领域,他的研究领.............
  • 回答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如果论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评价极高,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把他比作“汉之良相”。张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在项羽和刘邦争霸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良精准地把握了时局,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可以成.............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在中国颇具知名度的政治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辩护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张维为怎么了”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围绕他近期的言论、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展开。张维为的主要活动和观点:1. “中国模.............
  • 回答
    2016年里约奥运会羽毛球男双决赛,张楠和傅海峰这对中国组合,用一场荡气回肠的逆转,为中国羽毛球队赢得了宝贵的男双金牌。这场胜利,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更是对他们多年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精神的最好褒奖。傅海峰,作为中国羽毛球男双的传奇人物,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奥运会。虽然年纪渐长,但他的经验、技术和关键.............
  • 回答
    张謇先生说孙中山“不知崖畔”,这话说得很有分量,也颇能引人深思。要知道“崖畔”,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生死一线之际的革命年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领悟的。那么,对于一位志在革新天地的革命者来说,怎样才算是“知崖畔”呢?我觉得,“知崖畔”首先是对局势的清醒认识,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崖畔,顾名思义,就是悬.............
  • 回答
    看到大家在提起张国荣时,习惯性地称他为“哥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然且充满情感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承载了一代人对这位巨星深深的爱、敬意和怀念。“哥哥”这个称呼的由来和意义“哥哥”这个昵称,最源于张国荣在电影《我愿意》中饰演的角色名字,而这个角色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因腐败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列强侵略和内部动.............
  • 回答
    关于“吃牛排蘸黑胡椒汁的人家境一般,有钱人都蘸黑胡椒粉、盐”的言论,这一说法显然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的简化归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调味品与阶层”关联的逻辑拆解1. 经济条件与调料选择的关系 这一言论的核心逻辑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更高贵”的调味品(如黑.............
  • 回答
    评价历史上的曹丕:一位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统治魏国的皇帝,其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一、政治上的承上启下与制度创新曹丕最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