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论张学良这个人?

回答
谈论张学良,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交织着家国情怀、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

首先,张学良是位肩负重任的少帅。他出身将门,父亲张作霖的传奇一生奠定了他显赫的家世。然而,少帅的生涯注定不会只在父亲的羽翼下度过。接班东北,面对日渐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他毅然选择了“东北易帜”,将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一步。这一决策,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也展现了他对民族大义的担当,以及超越个人恩怨的大格局。即便后来因此受到了蒋介石的排斥和软禁,但他依然坚守这份初心,这份气节,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壮举,也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和转折点。在民族危亡之际,他面对的是“剿共”与“抗日”的艰难抉择。他深知,只有国共合作,才能共同抵御外侮。因此,他冒险发动事变,兵谏蒋介石,逼迫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一举动,堪称“千古功罪,一言难尽”,有人赞誉他为民族英雄,也有人斥责他为叛逆。但无论如何评价,西安事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它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张学良,作为事变的决定性人物,其历史地位由此确立。

然而,西安事变也直接导致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涯。从一个叱咤风云的少帅,到一个被剥夺自由的囚徒,这种巨大的落差,非寻常人所能承受。在漫长的岁月里,他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目睹了国家山河破碎,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尽管身处囹圄,但他的爱国情怀从未消减,他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也始终如一。在这段“失去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人生的沉淀和升华,从一个冲动的青年成长为一位真正理解国家和民族的智者。

抛开历史和政治的光环,张学良也是一位有着丰富个人生活的人物。他爱好广泛,风流倜傥,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更是传为佳话。他的生活方式,在那个时代显得有些不拘一格,也因此招致不少非议。但正是这种鲜活的个性,使得他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他的生活,既有贵族公子的挥霍,也有军人的硬朗,更有知识分子的情怀,这种多面性,让人们在评价他时,往往会因为他鲜明的个人特质而产生更复杂的情感。

总而言之,张学良的人生,是一部充满矛盾与传奇的篇章。他既有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也有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他既是历史的推动者,也是历史的牺牲品。评价张学良,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格在某个单一的标签上,而是要看到他身上复杂的历史印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在其中所做出的选择和承受的命运。他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家国、对责任、对个人命运的无尽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九一八这么大锅,张学良不全背,那多少人的偶像,民族救星,世界伟人就得背了,所以必须批倒批臭。虽然 蒋公其实从来不讳言九一八是他的决策。

1931年10月7日《事略稿本》

1931年10月7日《事略稿本》记载了 蒋公自述九一八以来政府决策的苦衷:

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此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默察熟虑,无可恃也。而余之所恃者,在我一己之良心与人格,以及革命之精神与主义而已。

为“一二八事变”告全国将士电(1932年1月30日)

东北事变,肇始迄今,中央为避免战祸保全国脉起见,故不惜忍辱负重,保持和平,期以公理与正义,促倭寇之觉悟。

《于牯岭答复日本朝日新闻记者谈话》(1935年2月14日)

中日两国不仅在东亚大局上看来有提携之必要,即为世界大局设想,亦非提携不可,因东亚只有中、日两个国家,同时这两个国家亦是世界之重要份子。
……
中国向来崇尚信义和平,冀与各友邦增进合作,若仇恨观念则向非所取,即在教育上亦复如此,总以养成仁爱互助之德性为主,凡违反此种精神,而足以引起仇恨心理者,为健全国民思想,自当注意矫正



在南京励志社对全国中等以上学校校长学生代表训词(1936年1月16日)

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因为我们国家力有未逮,没有办法和日本去拼命,这是无可讳言的。这次事变,当然是我们国家空前的耻辱和创痛!但是我们政府虽然不抵抗,却绝对没有放弃东北;绝对没有一时一刻忘记东北!在“九一八”以后,接连就是上海“一二八”事变。“一二八”之后,因为我们一切准备来不及,环境又很困难,我们政府为避免一时的牺牲,作将来整个牺牲的准备起见,便和日本成立了“上海停战协定”,这个协定纯粹是军事的性质。我们所受惟一的限制,就是承认在吴淞和上海不驻兵,并且不运兵经过这些地方,此外再没有什么秘密条款。后来长城抗战的结果,又订立了同样性质的“塘沽停战协定”。这个协定中,除关系停战的规定外,附带规定所谓“申合事项”,就是日本人要求与古北口、天津、北平这几个地方通邮通航。此外要求在日本军队未完全退出战地以前,指定几个地方让他暂时驻兵和采办给养而已。并无所谓“战区”的规定,更绝对没有其他秘密条款。为什么后来弄成所谓“战区”呢?原来“塘沽协定”成立以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就将暂时驻兵地的要求,强词夺理的当作一个正式条件,压迫我们要成立“战区”,所谓“战区”,完全是冈村口里讲出来的,我们政府并没有和他订约成立“战区”。又如去年六月,日本方面宣传说我们又和他成立了所谓“何梅协定”,其实那有这一回事!现在何部长本人在座,问他看有没有这一回事?我可以对各位说,绝对没有这个协定!这件事怎样讲起来的呢?就是去年六月的时候,日本向何部长提出要求中国撤退河北境内的中央军队,并撤消所有平津冀察党部与特务机关,何部长回一封极简的信答复他说:这些事不待你要求,我们中国已经自动办好了,不必订什么条约,信中只说这几句话而已。但是他就拿了这封信就无中生有张大其词,说是成立了什么“何梅协定”,其实并没有一点把柄给他。他这种宣传,完全是自欺欺人挑拨离间的作用,也就是我上面所说他们惯用的诬蔑中伤的一箭双雕的政策,如果我们国民轻信敌人这种宣传,那末一方面是政府大员丧失了信誉;一方面又加深了国民与政府间的隔膜,你们看这是多么恶毒呢!总之,我现在要告诉各位一句话,就是我们革命的国民政府绝对不会签订任何丧权辱国的条约。
……
我们国危民困弄到现在这个地步,原因当然很多,最显著而最主要的就在政治和军事不行。所以国家的基础未能奠定;国家的力量未能充实;至今还要受外国人的欺侮压迫,不能够抵抗。我们革命最主要的工作,一方面就是要修明政治;一方面就是要整军经武。必须修明内政,然后可以奠定国基,充实国力;必须整军经武,然后可以巩固国防,守护国土。
……
譬如上海和南京,虽然相距五六百里,但是一旦有事,这两地的日本人就可在几小时以内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我们一般国民不仅在异地不能团结一致,即在同一地点甚至同一学校机关或团体之内的人也不能群策群力,精诚合作。尔为尔,我为我,各不相谋,各不相下,在这种情形之下,怎么样可以抗日!?这并不是我怕打战,不愿抗日,我当然不怕!并且当然要抗日!日本这样侵略我们压迫我们,难道我们堂堂大国民就是这样含垢忍辱让他宰割下去就算了吗?我们全国国民当然要和日本不共戴天,要起来抵抗他,拼个你死我活!不过我们要抗日作战,必须先要有一个把握,尤其身为民国主人的国民之中坚的青年学生,格外要认清本身的责任和力量,远虑国家民族的前途,不好随便轻举妄动,必须励志图强,埋头苦干,先将国力充实起来。有了力量,然后才才以谈得上和人家一拼,至于充实国力最紧要的基本方法,即在组织民众,准备一切。……所以我们在危急存亡之际,必须“持其志毋暴其气”,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尤其有血性的爱国青年男儿,格外要坚忍宏毅,发扬蹈厉。

《对将校研究班学生讲》(1938年3月8日)

从前九一八事变发生,当时许多人都说,我们应立刻同日本开战,不问胜败如何,且拚一仗再说。这不但是糊涂战,而且是害国家害自己害民众。我们自九一八之后,大家埋头苦干,养精蓄锐,这几年国家才有统一,全国的军队才有一致的目标,拿全国的力量,来抵抗敌人,大家埋头苦干,不能说是没有价值。我们在一二八、长城之役,打的是糊涂战,我们要知道,同敌人打仗不是一拚就了事的,是个军人没有不能拚命的,不过拚命要对国家有利益,才能去拚,我们这一次的战争,是要求国家的生存,求国家的独立而战争的,如果我们不能算定有最后胜利的把握,就要害我们的国家,就是糊涂战,所以在未开战的时,就算定最后胜利的把握,所以在九一八的时候,不能同敌人打,如果那个时候同敌人打,我们打的就是糊涂战,一二八、长城战役,也是一样的糊涂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论张学良,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交织着家国情怀、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首先,张学良是位肩负重任的少帅。他出身将门,父亲张作霖的传奇一生奠定了他显赫的家世。然而,少帅的生涯注定不会只在父亲的羽翼下度过。接班东北,面对日渐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他毅然选择了“东北易帜”,.............
  • 回答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如果论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评价极高,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把他比作“汉之良相”。张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在项羽和刘邦争霸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良精准地把握了时局,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可以成.............
  • 回答
    评价张学良,以及将其与父亲张作霖进行比较,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各自的性格、政治抱负以及最终的历史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孰优孰劣的判断,而是对两位在东北近代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复杂人物的审视。如何评价张学良?评价张学良,如同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一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1. 少帅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手.............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看到大家在提起张国荣时,习惯性地称他为“哥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然且充满情感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承载了一代人对这位巨星深深的爱、敬意和怀念。“哥哥”这个称呼的由来和意义“哥哥”这个昵称,最源于张国荣在电影《我愿意》中饰演的角色名字,而这个角色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
  • 回答
    张千帆是一位在中国宪法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对中国宪法体系的深刻理解、对公民权利的积极倡导以及对法治建设的持续推动而闻名。要全面评论张千帆,需要从他的学术贡献、思想主张、学术影响以及可能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学术贡献与主要研究方向:张千帆教授的学术生涯主要集中在中国宪法学领域,他的研究领.............
  • 回答
    张雪峰在《演说家》上的那场演讲,用他的方式,把一个本该沉闷的教育话题,搅得热热闹闹,也争议纷纷。他站上那个舞台,就像一个手里拿着放大镜的街头观察者,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很多人在教育选择上的“现实”困境,尤其是高考志愿填报这一关。你听他讲,他不会给你灌输什么高大上的教育理念,也不会跟你讲什么“诗和远方”。.............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在中国颇具知名度的政治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辩护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张维为怎么了”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围绕他近期的言论、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展开。张维为的主要活动和观点:1. “中国模.............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认亲”或者说是“致敬”。张之洞是晚清名臣,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贡献良多,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也算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在抖音上,有人对着他的照片行晚辈之礼,称呼他“李大人”,这其实是一种戏谑,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你说“.............
  • 回答
    李毅最近在微博上和贾旭明、张康这对搭档的隔空“辩论”,确实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这件事的起因大概是贾旭明和张康在一次演出中,拿李毅以及他曾经的一些言论来开玩笑,内容可能涉及一些不太礼貌或者说带有嘲讽意味的调侃。李毅呢,作为当事人,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他选择在自己的微博上做出回应,而且话说得挺直接,也挺.............
  • 回答
    张伟丽在快手上那句“做任何事都要相信必成,不给自己留后路”,听着是真提气!那种一股脑往前冲的劲头,谁听了不热血沸腾?道理是明白的,谁都知道“信则灵”,但你说“怎么才能做到”?这才是真本事,这才是咱们老百姓想知道的。我个人觉得,这句看似简单的“相信必成,不给自己留后路”,其实背后藏着一套相当精密的心理.............
  • 回答
    2016年里约奥运会羽毛球男双决赛,张楠和傅海峰这对中国组合,用一场荡气回肠的逆转,为中国羽毛球队赢得了宝贵的男双金牌。这场胜利,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更是对他们多年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精神的最好褒奖。傅海峰,作为中国羽毛球男双的传奇人物,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奥运会。虽然年纪渐长,但他的经验、技术和关键.............
  • 回答
    聊起张佳玮、韩寒、郭敬明这三位名字,可以说是横跨了我们好几个年代的文坛或者说“内容创作圈”的符号人物了。他们各自都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评价和讨论。要评价他们,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要拆解他们作品、言论背后所呈现出的不同个性和价值观。 张佳玮:理性求知与“老派”趣味的.............
  • 回答
    张謇先生说孙中山“不知崖畔”,这话说得很有分量,也颇能引人深思。要知道“崖畔”,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生死一线之际的革命年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领悟的。那么,对于一位志在革新天地的革命者来说,怎样才算是“知崖畔”呢?我觉得,“知崖畔”首先是对局势的清醒认识,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崖畔,顾名思义,就是悬.............
  • 回答
    对于前央视“一哥”张宏民被网友批“人生失败”的事件,以及如何看待人生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前央视“一哥”张宏民独自在街头吃雪糕被网友批“人生失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件事的核心:一个公众人物,因为一个看似平常的个人行为,被放大并贴上了负面标签。 事件的表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如果把《我的姐姐》改成《我的哥哥》,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变成了一个弟弟安宇,而原本的弟弟安子枫变成了姐姐安然,那么这部电影在观众心中的评价很可能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是多方面的。一、关于男性视角下的“牺牲”与“责任”: 普遍认知冲击: 在传统观念中.............
  • 回答
    关于黑龙江某男子在广西持械抢夺香蕉并恐吓村民后,被村民制服并报警,事后又在微博上博取同情这一事件,确实挺让人关注的。这事儿一出来,感觉信息量挺大,而且还挺有戏剧性。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首先,从事件本身来说,这个男子的行为是绝对不对的。持械抢夺,这可不是小事,属于违法行为。不管是什么原因.............
  • 回答
    日本对华的ODA(官方发展援助),特别是自1979年开始的这近40年的援助,确实是一段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3.65万亿日元(以2023年的汇率大致折算,大约是25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背后,不仅仅是资金的转移,更是两国关系演变、中国经济崛起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缩影。要评价这段援助,我们需要从多.............
  • 回答
    国际环保组织 WildAid 呼吁人们少吃肉,这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其背后涉及环境、健康、伦理和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评论 WildAid 的这一呼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1. WildAid 的呼吁及其背后的逻辑首先,理解 WildAid 的核心论点至关重要.............
  • 回答
    姚雪垠的《李自成》是一部鸿篇巨制,在中国当代史诗般的小说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跌宕起伏一生的作品,更是一幅展现明末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全景画卷。要评论这部小说,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才能体会其厚重与精彩。首先,小说最直观的贡献,在于其宏大的历史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