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在二战中表现如此不堪,怎么二战后还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可以用“不堪”来形容,尤其是在德军闪电战的猛烈攻势下,法国迅速溃败,并最终沦为纳粹德国的占领区,成立了维希法国政权。然而,即便如此,法国在二战后依然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历史的巧合。绝非仅仅因为其在战争中的军事表现,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联合国并非完全是基于战争贡献来划分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虽然战争的胜利者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新的秩序更侧重于未来的和平与稳定。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美、苏、英、法、中)的确定,实际上是在战时同盟框架下,对战后世界格局的一种初步设想和权力分配。

法国的“遗产”与历史地位:

即便在二战中沦陷,法国也并非一无是处。在被占领的4年里,法国依旧拥有重要的“遗产”:

悠久的殖民帝国: 在二战爆发前,法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殖民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领土和资源,以及数量庞大的殖民地人口。虽然这些殖民地在战争中也受到了影响,但法国对它们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在战后重建国际秩序时,拥有庞大殖民体系的国家,自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高的权重和发言权。
深厚的文化和外交传统: 法国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长期扮演着文化、艺术和外交的中心角色。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启蒙思想等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软实力和历史积淀,使得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天然的优势和威望。即使在战败后,这种影响力也并未完全消失。
“自由法国”的象征意义: 尽管法国本土大部分地区被占领,但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自由法国”运动始终没有停止抵抗。他们在海外组织军队,与盟军并肩作战,并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以一种“复兴的法国”形象出现在盟军阵营中。虽然“自由法国”的军事力量相比英美苏微不足道,但其象征意义极其重要。它代表了法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法国能够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道义基础。

美苏英的考量:

美国、苏联和英国作为主要的战胜国,在决定安理会席位划分时,自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他们之所以愿意保留法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维持欧洲的均势与稳定: 在战后,欧洲大陆的权力格局将发生巨变。将法国排除在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外,可能会导致英美和苏联在欧洲事务上形成“两极”对抗,反而不利于欧洲的稳定。保留法国,可以作为一个平衡力量,制约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美苏之间的矛盾。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老牌强国,其参与战后秩序的构建,有助于欧洲的和平与重建。
避免孤立法国和潜在的民族主义复苏: 如果战胜国体系完全忽视法国的地位,可能会让法国感到被孤立,滋生复仇心理或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对于刚刚经历战争洗礼的世界来说,并非好事。将法国纳入新的国际组织的核心,能够更好地将其纳入国际合作的轨道,引导其走向和平发展。
认可“自由法国”的贡献: 尽管“自由法国”的军事力量有限,但其政治上的合法性和道义上的正义性,得到了盟国的认可。尤其是在战争后期,法国抵抗力量在盟军登陆诺曼底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盟国也希望通过此举,表彰“自由法国”的努力,并巩固其在战后法国政权的正统性。
吸纳中等强国进入常任理事国: 战后国际体系的设计,除了维护大国平衡,也需要考虑一些在世界范围内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等强国”。法国无疑符合这一标准。五大常任理事国的设置,也为未来一些新兴大国(例如印度、巴西等)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预留了空间,这是一个更加灵活和包容的体系设计。

与中国一起成为“被接纳”的常任理事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的构想中,中国并不是稳坐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持久,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员的地位逐渐凸显。法国和中国,在某种程度上,都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但都以某种形式(自由法国和中国的抵抗)为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贡献。最终,这两个国家与美英苏一起,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

总结来说,法国之所以能在二战表现如此“不堪”的情况下依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战略以及国际秩序构建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战胜国们在设计战后世界时,更多地着眼于长远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全球力量的平衡。法国的殖民帝国、文化影响力、以及“自由法国”的象征意义,加上美苏英等国的政治考量,共同促成了这一结果。这并非对法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忽视,而是对一个重要欧洲国家的战略价值和未来作用的一种肯定与布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注意下联合国成立时的世界行政地图,美苏中英法(含英联邦和殖民地)基本控制了70%的陆地和70%的人口,这5个国家在当时基本就代表了全人类。

所以法国能当五常不是因为它很厉害,而是因为它占了很多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可以用“不堪”来形容,尤其是在德军闪电战的猛烈攻势下,法国迅速溃败,并最终沦为纳粹德国的占领区,成立了维希法国政权。然而,即便如此,法国在二战后依然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历史的巧合。绝非仅仅因为其在战争中的军事表现,而是多方面因素.............
  • 回答
    关于表弟的观点,即认为“二战法国最丢人现眼的行为是战后羞辱法国女人”,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化语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解读: 一、二战期间法国的“39天投降”与历史评价1. 历史背景与军事失败 1940年6月,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溃败,仅18天后便与.............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不少人以一种戏谑甚至嘲讽的口吻来评价,甚至成为了一个“笑话”。这种观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而令人扼腕的事件和历史进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在二战前后的具体情况,以及外界对它抱有的期望。首先,让我们看看二战前法国的“光环”。作为第一.............
  • 回答
    二战的洪流裹挟着整个世界,而法国与苏联,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人和曾经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在其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其选择与得失也因此而异。这不仅仅是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更是无数人民的命运写照。法国:从辉煌到屈辱,再到浴火重生法国在二战前,曾是欧洲大陆上无可匹敌的军事强国,拥有庞大的陆军和严密.............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选择迅速投降,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军事上的惨败和战略失误: “马奇诺防线”的过时与无效: 法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记忆犹新,认为坚固的防御工事是赢得战争的关键。他们倾注巨资修建了“马奇诺防线”,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法国在二战中与德国“死拼到底”,其战后在联合国的地位,尤其是是否能成为“五常”(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1. “死拼到底”的定义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死拼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历史.............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投降”以及战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经历,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宏观背景下,并分阶段进行梳理。一、法国在二战初期的迅速溃败与维希法国的建立 战前法国的脆弱性: 一战后,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饱受战争创伤,经济恢复缓慢.............
  • 回答
    二战初期,法国以其雄厚的军事实力和辉煌的历史,被许多人视为能够抵御纳粹德国的坚实力量。然而,事与愿违,1940年夏,法国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德国投降,这无疑是二战中最令人震惊和不解的事件之一。要理解法国的投降,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简单概括,而是政治、军事、社会和历史等.............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席卷欧洲时,法国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1940年的闪电战,德军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击溃了法国军队,使得法国政府签署了停战协定,并将大部分国土置于纳粹德国的控制之下。然而,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法国人民并未完全屈服。他们的抵抗,或许不如战场上的硝烟那样轰轰烈烈,却以一种更加隐秘、更加顽强.............
  • 回答
    要评价二战中法国和意大利哪个“更滑稽”,这本身就带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了。因为我们谈论的是战争,是无数人付出生命和鲜血的残酷现实。所以,“滑稽”这个词在这里用得非常不恰当,甚至是冒犯的。但如果非要从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扭曲和讽刺的角度来看待某些历史事件,并试图找出一些在现代人看来难以理解、甚至有点荒诞的.............
  • 回答
    法国素有“欧洲花园”之称,其自然条件确实得天独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河流纵横,海岸线漫长。按理说,这样的国家应该人口众多,但事实是,在二战爆发前夕,法国的人口确实只有四千多万,这与同期的德国(约七千万)、英国(约四千五百万)以及苏联(约一亿七千万)相比,显得有些逊色。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
  • 回答
    1940年末到1941年初,一场不为人知却对东南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冲突在泰国与法国维希政府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之间爆发了,史称“泰法战争”。这场战争并非简单的领土争端,而是二战大背景下,多重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交织的产物。一、历史遗留的伤痛:领土划分的恩怨这场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法国在东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小约翰·可汗在谈论二战法国时,通常会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这些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法国在二战中角色的主流解读,但也可能存在一些个人化的强调或简化。为了详细说明其描述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拆解他可能提及的几个核心论点,并分析其历史依据。一、 法国战役的崩溃与迅速失利: 小约翰·可汗的观点可能侧重于:.............
  • 回答
    关于法国在二战前修建马奇诺防线是否浪费以及如果没有这条防线法国能否守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没有马奇诺防线,法国是否能守住,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马奇诺防线的初衷与实际效果的矛盾首先,理解马奇诺防线的初衷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二战同盟国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而是一场汇聚了无数国家、人民和贡献的宏大史诗。要评判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谁的贡献“更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说“谁贡献更多”,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贡献是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最终的胜利。美国的贡.............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法国投降协议中涉及德国难民的部分,法国方面确实存在着复杂的疑虑,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的考量。法国并非简单地“交出”所有德国难民,而是对协议的具体执行方式和后果进行了反复的斟酌,甚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缓和这些条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国投降的背景。1940年夏天,德国闪电战.............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在1940年被纳粹德国迅速击败并占领后,虽然法国政府(维希政府)选择了与德国合作,但法国人民并没有放弃抵抗。在广阔的土地上,在海外殖民地,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法国人在各个方面继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争。一、军事抗争 自由法国运动 (La France Libre) 和戴高乐将军: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