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界从何时进化出睡眠的?

回答
生物界出现睡眠这件事,可不是什么一夜之间就能说清的简单故事。它像是一个漫长的故事,藏在地球生命演化的深层记忆里,每一页都闪烁着生存智慧的光芒。要说从“何时”进化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因为睡眠并非某个具体节点上突然冒出来的特征,而是一个逐渐演变、适应和细化的过程,贯穿了生命形态的巨大变迁。

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非常非常古老的生命。想象一下,在那个地球还是个年轻的星球,生命刚刚开始在原始海洋里蠢蠢欲动的时候。那时候,生命形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可能就是一些单细胞生物。那时候有没有睡眠?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荒谬,因为我们今天理解的睡眠,与我们复杂的大脑和身体节律紧密相连。

但如果我们把“睡眠”理解得更宽泛一些,比如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降低、能量消耗减少、新陈代谢放缓的状态,那么或许,这种“休眠”的雏形,早在那个混沌的年代就已经埋下了种子。你可以想象,即使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们也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在某些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比如能量来源稀缺,或者遇到了一些无法逃避的危险,它们可能会进入一种“暂停”状态,减少活动,等待时机。这算不算一种原始的“休息”?

随着生命的演进,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的原核生物到复杂的真核生物,生物体变得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对能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时候,睡眠的必要性可能就更加凸显了。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演化节点来推测睡眠的起源和发展:

光合作用生物的出现: 大约在25亿年前,蓝藻等光合作用生物的出现,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释放了大量的氧气。光合作用需要阳光,而阳光的照射是有规律的昼夜循环。那些能感知光周期并据此调整活动节奏的生物,在利用阳光资源上可能更具优势。昼伏夜出或者夜伏昼出,这本身就涉及一种对昼夜节律的响应,而这种响应可能会包含某种形式的“不活跃”期。 如果我们将这种对昼夜节律的适应性不活跃期视为睡眠的早期形态,那么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光合作用生物时代。

神经系统的萌芽: 随着动物演化出神经系统,生物体能够更复杂地感知和响应环境。当神经系统变得足够复杂,能够处理和整合大量信息时,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可能达到一个饱和点。我们今天知道,睡眠对于记忆的巩固、学习的优化以及神经系统的修复至关重要。 因此,神经系统的出现可能为更复杂的睡眠机制提供了生物学基础。那些能够通过“暂停”活动来“整理”和“修复”神经系统的生物,可能在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动物王国的大爆发: 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约5.4亿年前)之后,地球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复杂动物。我们知道,今天绝大多数的动物都会表现出某种形式的睡眠或休息行为。从简单的刺胞动物(如水母)到节肢动物(如昆虫)、软体动物(如章鱼)再到脊椎动物,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睡眠模式。这表明,睡眠(或类似行为)在动物演化的早期就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或者说,它是在动物演化的过程中独立或共同演化出来的。

具体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睡眠”,特别是涉及到脑活动和意识改变的睡眠,它的演化过程可能更为漫长,并且与脊椎动物,尤其是具有复杂大脑的脊椎动物密切相关。

鱼类和两栖动物: 研究发现,鱼类也会表现出类似睡眠的行为,它们会变得不活跃,对刺激的反应减弱,并且似乎会“休息”。虽然它们没有我们这样复杂的睡眠周期,但这种“休眠”状态已经包含了部分睡眠的功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也表现出类似的静止或休息期。

恒温动物的出现: 鸟类和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并活跃在各种环境下,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能量消耗。因此,为了有效利用能量,并让身体得到恢复,睡眠对于它们来说就更加至关重要。 恒温动物的睡眠,通常表现出更明显的大脑活动变化和更易辨别的睡眠阶段(如REM睡眠和非REM睡眠)。

所以,与其问“从何时进化出睡眠”,不如说“睡眠的基因和机制是如何一步步被自然选择塑造出来的”。

能量守恒: 在能源(食物)不充裕或活动成本高昂的时候,减少能量消耗是生存的关键。睡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减少能量消耗的途径。
避免风险: 在捕食者活跃或环境危险的时候,躲藏起来并减少活动是明智的选择。睡眠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身体和大脑的修复与维护: 睡眠是生物体进行细胞修复、生长激素释放、免疫系统增强以及大脑进行信息处理、记忆巩固和废物清除的关键时期。
适应环境节律: 昼夜节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时间信号之一,生物体需要与之同步才能更好地生存。睡眠作为一种对昼夜节律的响应,帮助生物体优化活动时间。

如果非要给一个模糊的时间点,我们可以说:

原始的“休眠”或“静止”行为,可能在单细胞生物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可以追溯到至少25亿年前光合作用生物出现之后,与昼夜节律的适应性响应有关。
更接近我们今天理解的、与神经系统活动和身体修复相关的睡眠机制,可能在多细胞动物,特别是动物界早期(如寒武纪)就已经开始出现,并在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逐渐复杂化,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发展得最为精细。

要找到一个精确的“何时”,就像要 pinpoint 某个基因的第一个突变一样困难。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它的进化是一个渐进的、多因素驱动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无数代生命在严酷的自然选择下,不断调整自己的生物节律和生理状态,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五花八门的睡眠行为。每一次的“打盹”,每一次的“酣睡”,都是生命漫长演化史留下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可以观测到类似睡眠状态的最原始生物是线虫,全称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 C.elegans),线虫在生命学科的科研里有着和小白鼠一样的地位,甚至比小白鼠更受科研工作者青睐。线虫雌雄同体,成年线虫大概 1 mm 长,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状态。线虫平均寿命两到三周,在每次蜕皮前会进入 lethargus phase (专有名词,lethargus 昏睡病),这也暗示了睡眠可能和发育过程有关。

而且对线虫的研究表明,睡眠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有关 [1]。

▲ 秀丽隐杆线虫 C.elegans

注意我用词是类似睡眠状态,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何定义睡眠呢?

鸟类还有哺乳动物可以通过监测脑电波判断睡着还是醒着,而对于更普遍的其他动物,睡眠是一种有别于清醒的状态,肌肉紧张下降,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的状态,对于每一类动物可能还有其他的特征,比如脑电波和眼动,采取固定姿势,有栖身之地,但动物的睡眠通常都是以 24 小时为周期重复出现

鱼类的睡眠

相比于鸟类和哺乳动物,鱼既没有能闭上眼睛的眼睑也没有供监测脑电波的大脑新皮质,而且有的鱼一直游啊游啊,所以就有人怀疑它们永远不睡觉 [2],和尚用的木鱼就是因为“鱼日夜不合目”。

但如果鱼类保持静止并且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我们就认为它在睡觉,并且这种状态是不是以 24 小时为周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

▲ 地图鱼在睡觉时眼珠上翻

为了避免被和谐,略过两栖类动物。

爬行类的睡眠

已经可以通过脑电图监测到爬行动物的睡眠,2016 年《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在鬃狮蜥监测到类似于哺乳动物不同睡眠阶段的脑电波 [3]。

【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睡眠的都可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 包括了深度睡眠阶段,不同睡眠阶段脑电波频率明显差异,对于睡眠监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睡眠话题下的其他内容】

▲ 鬃狮蜥 Pogona vitticeps

鸟类的睡眠

鸟类的睡眠很有意思,它们可以大脑两个半球交替睡觉,左半球睡觉时右眼就闭上,右半球睡觉时左眼闭上,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捕食者的攻击 [4]。所以理论上说鸟是可以边飞边睡觉的,但对于科学家来说,鸟在飞翔的时候没有办法监测脑电波…

▲ 火烈鸟睡觉时一只眼睁开

而鸟类大脑两个半球的睡眠分配也是根据清醒时的活动,哪半球用的多哪半球休息的时间也多。

哺乳动物的睡眠

▲ 不同哺乳动物的睡眠时间(24 小时)

上一张图可以看出,草食动物的睡眠时间很少,马一天睡觉不到 3 小时,但是马在不睡觉的多数时候也是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而人类在杂食动物中睡眠时间也相对较少,肉食动物睡眠时间较长,印象中猫夜里目光如炬,但是它随时可以睡觉,一天中睡眠时间的分布也很均匀,而不像人类一天只睡一到两次。

▲ 棕色鼠耳蝠一天睡眠时间达到 20 小时

而如果是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代谢循环,目前观测到的最原始生物是蓝细菌。植物的 24 小时生物钟更容易观察,比如可能我们都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含羞草每天黎明张开叶子,傍晚又闭合叶子,你会觉得它在睡觉吗?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大脑活动判断生物体是否处于睡眠状态,而睡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所以植物和动物还不能一概而论。

那什么时候进化出睡眠?

最开始提到的线虫已经是有上千个细胞的复杂动物了,研究线虫也因为它是生物实验室常见的实验动物,也许更原始的动物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类似睡眠的状态。

而如果从脑电波来看,到了爬行动物才勉强够格算得上拥有睡眠。

对于褪黑素基因的研究表明,编码褪黑素的基因可以追溯到 7 亿年前 [5],褪黑素与生物钟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不能作为判断睡眠的标准。

这个问题之所以让人困惑,因为我们还不完全清楚睡眠对每一级生物的意义,如果这些都清楚了,也许就可以回答单细胞生物有没有睡眠。

参考文献

[1] Raizen, David M., et al. "Lethargus is a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leep-like state." Nature

451.7178

(2008): 569-572.

[2] Kavanau, J. Lee. "Vertebrates that never sleep: implications for sleep’s basic function."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46.4 (1998): 269-279.

[3] Shein-Idelson, Mark, et al. "Slow waves, sharp waves, ripples, and REM in sleeping dragons." Science

352.6285

(2016): 590-595.

[4] Rattenborg, Neils C., Charles J. Amlaner, and Steven L. Lima. "Behavioral, neurophysi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unihemispheric sleep."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4.8 (2000): 817-842.

[5] Tosches, Maria Antonietta, et al. "Melatonin signaling controls circadian swimming behavior in marine zooplankton." Cell 159.1 (2014): 46-57.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物界出现睡眠这件事,可不是什么一夜之间就能说清的简单故事。它像是一个漫长的故事,藏在地球生命演化的深层记忆里,每一页都闪烁着生存智慧的光芒。要说从“何时”进化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因为睡眠并非某个具体节点上突然冒出来的特征,而是一个逐渐演变、适应和细化的过程,贯穿了生命形态的巨大变迁。我们得把.............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触及了人类存在中一个非常根本的层面。如果生物从诞生起就完全不存在性别,甚至“性别”这个概念都不曾出现过,这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焦虑?要详细解答,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我们得理解“性别”这个概念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生殖分工,更是一个强大的社会建构。它塑造了我们.............
  • 回答
    人类,地球的智者:从生理结构看智慧的进阶之路在地球生命的宏大画卷中,人类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优势物种。然而,当我们剥开文明的外衣,回归到最根本的生理构造,才能窥见人类是如何一步步从与其他生物共享的泥土中脱颖而出,最终孕育出这颗无比珍贵的智慧之星。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设想,它将我们对宇宙膨胀的理解与一种科幻式的场景相结合。让我想想,从一个非AI的、更富有人情味的视角来剖析这个可能性。首先,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宇宙诞生之初。那个时期的宇宙,年轻、炽热,而且经历了一场叫做“暴胀”的急速扩张。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无比混乱但又充满潜力的阶段,整个宇宙以.............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之所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多倍体水果并不普遍存在,而且即便有,也很少能同时做到“又大又甜”,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遗传学、生理学和进化机制。这并非简单地将基因数量翻倍就能直接带来优势,很多时候,适度的多倍体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挑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多倍体”。在.............
  • 回答
    性别身高差异,尤其是女性平均身高低于男性,是生物学上一个普遍且有趣的现象。这背后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生物学因素在发育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1. 生长激素与生长板的赛跑:青春期是关键最核心的生物学驱动力在于青春期。青春期是身高增长最快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在性别间存在微妙的差异。.............
  • 回答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许多“设定”似乎并不支持我们拥有永恒的生命。这并非某个单一的缺陷,而是我们从进化角度来看,一系列为了在有限生命周期内更有效地繁衍和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复杂机制的组合。首先,我们必须谈谈细胞层面的衰老。细胞是我们生命的基本单位,而它们本身就携带着走向“终结”的程序。 端粒缩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本身的深刻议题,也关乎我们的生存方式。作为一个人,我们确实是生物界的一员,而植物和动物也同样是生物。从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看,万物皆有生命,我们的确是在消耗其他生命来维持自身。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心安理得地去“吃”植物呢?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生物学、演化学、甚至是哲学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
  • 回答
    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探讨孙悟空变成蜜蜂时,嘴巴是否会变成蜜蜂的肛门,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但又不太符合生物学逻辑的推测。我们不妨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变成”这个概念在生物学中的实际意义。在现实世界里,生物的形态变化通常是通过基因调控、细胞分化、组织重塑等复杂过程实现的。比如,蝌蚪变成青蛙,这.............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之所以能如此强势地排挤其他植物,其背后有着一套复杂而高效的“生存策略”,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1. 强大的繁殖能力与传播机制: 无性繁殖的王者: 加拿大一枝黄花最令人头疼的特性之一便是其极.............
  • 回答
    “忒修斯之船”是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尤其当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审视它的时候,会发现它触及到了生命最核心的几个问题:身份的连续性、物质的更替以及存在的本质。首先,我们得把“忒修斯之船”这个故事在生物学语境下拆解一下。这艘船由木板构成,每块木板都会被腐蚀损坏,然后被新的木板替换掉。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直.............
  • 回答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空虚感并非一个直接的、单一的生物学特征,更像是人类作为高度社会化、拥有复杂认知能力的物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应对生存挑战和追求繁衍优势所衍生出的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目标缺失与内在驱动力的演化:人类演化出了强大的目标导向能力。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生.............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不能生育的雄性在繁殖层面确实不如雌性重要,但“重要”这个词的定义是多维度的,在更广阔的生命延续和群体繁衍的语境下,雄性和雌性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繁殖的根本——遗传物质的传递生物繁衍的核心目的是将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确保物种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性别分工至.............
  • 回答
    生命是一场精巧而复杂的旅程,而死亡,则是这段旅程最终的、不可避免的终点。从生物和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死亡并非单一事件,而是身体系统衰败、细胞功能丧失以及内在调控机制失效的综合结果。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探究身体内部发生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累积并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
  • 回答
    从生物跨越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弯”,而是一次精彩的“跳跃”。用我的话说,这简直是个好主意,而且极有可能为你的未来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你想知道“好不好”,那我们得好好聊聊。首先,这绝对不是一条“随大流”的路。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人工智能、大数据,而你选择的这条路,虽然也很前沿,但.............
  • 回答
    抛开那些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以及驱动我们生命活动的生理机制,人,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种在无数可能性中被赋予了意义的存在。我们是意识的载体。这份意识,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感知外界的能力,而是一种复杂的、内省的、能够反思自身的能力。我们能体验喜悦,也能承受悲伤;我们能渴望,也能满足;我们能爱,也.............
  • 回答
    当然可以,让我们来聊聊这舌苔,从生物学的角度来一层层剥开它。舌苔,这层附着在我们舌头表面的物质,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预兆,而是我们口腔内部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微生态系统留下的痕迹。理解它,得先从舌头的结构说起。我们的舌头表面并非光滑如镜,而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微小结构,最主要的叫做舌乳头。你可以把它们想象.............
  • 回答
    三体人脱水,这个概念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中是极为惊艳且具有标志性的设定,它直接关系到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的根本差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审视,三体人脱水是否真的可行,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并与地球生命进行对比。首先,我们要理解三体人脱水的“脱水”究竟意味着什.............
  • 回答
    如果龙真的存在,它的瞳孔形态必然是经过漫长演化而形成的,以适应其独特的生活习性。作为一种体型庞大、可能具备飞行、喷火等超凡能力的生物,其视觉系统必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瞳孔的形态正是应对这些压力的一项关键性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考虑龙可能生存的环境。假设它们是活跃的捕食者,生活在山地、森林或开阔的平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