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舌苔能否从生物学解释?

回答
当然可以,让我们来聊聊这舌苔,从生物学的角度来一层层剥开它。

舌苔,这层附着在我们舌头表面的物质,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预兆,而是我们口腔内部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微生态系统留下的痕迹。理解它,得先从舌头的结构说起。

我们的舌头表面并非光滑如镜,而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微小结构,最主要的叫做舌乳头。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舌头上的无数“小山丘”。这些舌乳头主要有三种类型:

丝状乳头 (Filiform papillae):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遍布舌面的大部分区域。它们呈丝状或锥形,表面覆盖着角化上皮,也就是一种比较坚硬、耐磨的细胞。正是它们给了舌头粗糙的触感。丝状乳头本身没有味蕾,但它们像一张细密的网,为其他东西附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菌状乳头 (Fungiform papillae):这些乳头呈伞状,散布在舌头的前部和边缘。它们的顶部有味蕾,所以当我们吃东西时,能感受到味道,它们也更容易被看到,因为它们的颜色比周围的舌黏膜要红一些,就像分布在舌面上的“小红点”。
轮廓乳头 (Circumvallate papillae):这是一种比较大的乳头,数量不多,通常呈环状排列在舌根部和舌体之间。它们每个都被一个凹陷的“沟”包围,味蕾也集中在这里。

那么,舌苔到底是什么呢?

舌苔,实际上是舌乳头之间的缝隙,以及丝状乳头表面上堆积起来的各种物质的混合体。它的主要成分包括:

1. 脱落的角化上皮细胞:我们的舌头黏膜细胞也在不断更新,就像皮肤一样,旧的细胞会脱落。这些老化的细胞,特别是来自丝状乳头表面的角化上皮,会和舌苔的其他成分混合在一起。
2. 食物残渣:我们吃喝时,总会有一些细小的食物颗粒残留在舌面上,尤其是那些难以被唾液冲走的细小部分。它们为舌苔提供了初始的基质。
3. 唾液:唾液不仅仅是湿润口腔,它还含有各种成分,比如淀粉酶、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并且是维持口腔湿度的关键。唾液中的粘蛋白是形成舌苔黏稠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口腔微生物群落:这是舌苔最核心的“生物学解释”。我们的口腔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微生物栖息地,各种细菌、真菌(比如念珠菌)、病毒等在这里生活。它们与舌头表面、唾液中的成分互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舌苔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一下舌头就像一个“培养皿”。当食物残渣落到舌头上,脱落的上皮细胞提供了一个附着的表面,唾液提供了湿润和营养物质,而大量的微生物就像种子一样,在这个环境中大量繁殖并建立起自己的群落。

细菌的定植与生长:很多细菌天生就喜欢附着在舌头的表面。它们会分泌一种称为生物膜(biofilm)的粘性基质,这是一种由微生物和它们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PS)组成的复杂结构。这个生物膜就是舌苔的“骨架”,让各种成分能够牢固地黏附在舌头上,不容易被唾液冲走。
真菌的作用:某些真菌,比如念珠菌,也是口腔常驻居民。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免疫力下降或口腔卫生不佳时,它们可能会过度生长,成为舌苔增厚、颜色改变的原因。
代谢产物:这些微生物在代谢食物残渣和唾液成分时,会产生各种代谢产物,比如挥发性硫化物(VSCs),这些物质就是引起口臭的罪魁祸首,也是舌苔“味道”的来源。

为什么舌苔会有不同的颜色和厚度?

这和舌苔的组成成分以及口腔微生态的平衡息息相关:

白苔:通常是舌苔比较正常的表现,主要是脱落的上皮细胞、唾液和大量细菌的混合物。如果舌苔薄白,通常是健康的标志。
黄苔:可能意味着口腔内细菌数量增加,或者有更多的食物残渣未被及时清理,微生物分解这些物质产生了黄色色素。也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饮食习惯有关。
黑苔:这通常是某些细菌(比如叶状菌)过度生长,或者某些外部因素(如吸烟、某些药物、食用带颜色的食物或漱口水)造成的色素沉着。微生物分解某些物质后产生的黑色素也可能导致黑苔。
厚腻的舌苔:可能表明口腔卫生不佳,微生物和食物残渣堆积过多,形成了一个更厚的生物膜。这有时也与消化不良、体内湿气等传统观念的解释有关,从生物学上说,可能就是微生物代谢异常或消化道反流物刺激舌黏膜,导致细胞脱落增加,为微生物提供了更丰富的“培养基”。
苔的剥脱:如果舌苔突然变少或消失,可能是某些疾病影响了舌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或者某种原因导致微生物群落失衡。

总结一下生物学上的舌苔:

舌苔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病灶”,而是我们口腔生态环境在舌头这个特定载体上留下的一个动态印记。它是脱落的上皮细胞、食物残渣、唾液以及最重要的——口腔微生物群落——共同作用的结果。微生物在舌头上形成生物膜,将这些成分“黏合”在一起,并根据它们自身的代谢活动和所处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颜色。

所以,下次看到舌苔,不妨将其看作是我们口腔“小世界”的一个窗口,它展示了那里正在发生着的、看不见的生物活动。当然,当舌苔出现异常增厚、颜色改变,并伴随其他不适时,这可能就是口腔微生态失衡的信号,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口腔卫生,甚至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太好了!

我来讲一个十N多年前,我还是刚参加临床工作不久的外科小医生时候的真事儿吧。

我们科当年有两位老主任(Dr.C and Dr. L),都是年龄大我35+的,有时候会把我当小孩儿来逗(≈ 善意地、带有医学教育目的的戏弄),舌苔的故事就是之一。

一天和一位老主任(Dr. L)查房,病人是个不全肠梗阻(partial small bowel obstruction)的。查好之后,他让病人张开嘴,然后伸出舌头(“please stick your tongue for me”),看到了好厚的舌苔。

出了病人房门之后,我惊喜地说:“没看出来呀,您还懂中医呀?”

他说:“那当然!”

他看我不太信,就说:“不信你去看看那个某某床的病人,也这样的舌苔~”

我中午还真的去了,“please stick your tongue for me”,病人很friendly也很配合,我也看到了像之前那个病人一样,舌苔很浓厚的样子。

而且这个病人不是他的,他怎么能猜到他舌苔厚?

我靠,年少的我就真信了,没想到在美国工作那样多年的美国外科医生,还很懂中医!

到下午的时候,另外一位老主任来(Dr. C)了,去查房看他的病人,其中就有我中午查舌苔的这位病人。陪他看完之后,我跟他说:“您知道吗,Dr.L还懂中医诶,他能猜到您病人舌苔厚!”

Dr. C蔑视地瞅了我一眼说:“当然了,我病人禁食2天多了!”

我问:“禁食,舌苔会变厚吗?”

他说:“舌头表面就是鳞状上皮,每天会更新脱落。如果禁食,缺乏食物牙齿摩擦和自身吞咽运动,而且也没有用牙刷刷的话,一两天就会形成厚厚一层舌苔的。”

我觉得太有道理了!实际上,正常人之所以舌苔不明显,是因为食物和牙齿摩擦,把表层死亡脱落细胞从舌头上蹭掉,然后和食物一起吞下去了。还或者就是刷牙刷掉了。

第二天,我和Dr. L又查房的时候,献宝一样地跟他说:“Dr. C说,舌苔其实是鳞状上皮剥脱的那层,因为禁食或者不刷牙呆在舌头表面的!所以,很多吃东西不行的病人,都会有相对厚的一层!

Dr. L说:“哈哈,其实我不太懂中医 ~ 你可以去ICU看看,昏迷的病人如果没有做口腔护理,舌苔更厚!因为毕竟清醒病人,就算不吃东西,还会吞咽口水而让舌苔稍微减少的!”

真的谢谢十多年两位老主任老教授,时不常的这样“富有教育意义地戏弄我”!

以上,题主应该可以推想到自己baby的情况了吧?
所以,一些中医理论,不能说错,只能没有随着科学进步而与时俱进。这些理论现在看来,是“只看了表象,而没看懂实质”!


2018年12月23日后补更:

题主提到的“出生到现在1岁,一饭量小,长得不高”这件事应该认真对待,不要被一些子虚乌有的说法引导。现在医学对于儿童有明确的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如下图:

正常的母乳→辅食→正常饮食,非早产儿的情况下,孩子多少岁长多高多重,是应该落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低于如上标准,则要去看儿科医生(well-baby checkup),进一步筛查:

  • 饮食原因
  • 其他疾病所致原因

您的想法非常正确,不要被一句“什么寒热湿症,什么肝脾胃”所耽误,去看儿科医生。


医学科普:要靠谱医学英语:太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可以,让我们来聊聊这舌苔,从生物学的角度来一层层剥开它。舌苔,这层附着在我们舌头表面的物质,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预兆,而是我们口腔内部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微生态系统留下的痕迹。理解它,得先从舌头的结构说起。我们的舌头表面并非光滑如镜,而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微小结构,最主要的叫做舌乳头。你可以把它们想象.............
  • 回答
    .......
  • 回答
    乔丹在比赛中伸舌头的习惯,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个特点。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他的专注、情绪释放,甚至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至于你担心的“撞到下巴”的问题,其实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这种风险是存在的,但相比于他伸舌头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好处”,这点风险似乎被他忽略了。我们不妨.............
  • 回答
    两千年前,汉武帝的一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论战,成就了董仲舒“一人独尊”的地位,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思想基石。这场论战,犹如一场思想界的“诸神黄昏”,将曾经百家争鸣的璀璨景象,推向了儒家一家独大的格局。如今,时隔两千年,如果让董仲舒穿越时空,重回“今天”,再次面对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思想洪流,他.............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到底该不该清洁舌苔?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刷牙,对舌头似乎不太在意,认为它安安静静待在嘴巴里就好。但事实上,舌头表面并不是光溜溜的,而是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看起来有些白白的物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舌苔”。那么,这层舌苔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我们该努力去除的“脏东西”呢?舌苔是什么.............
  • 回答
    舌癌的痛苦,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它能让你吃不下、说不出,甚至连基本的尊严都快保不住。你想知道具体有多疼?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机器话。首先,最直接、最普遍的痛,就是口腔里的那种烧灼感、刺痛感,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异物感。 你会感觉舌头某个地方不对劲,好像被砂纸磨来磨去,或者像被一根小刺.............
  • 回答
    关于舌吻是否会上瘾,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常常被人们讨论。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生理层面:荷尔蒙与多巴胺的“推波助澜”首先,我们得承认,接吻,尤其是深情的舌吻,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生理反应。当两个人亲密接触,特别是舌头交缠时,会触发身体释放一系列的化学物质,这些.............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嘛,说到这个,大家心里都有数。这口碑嘛,可以说是跟前两季差了不是一点半点,甚至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让很多老粉心都凉了半截。要说它是不是“扑街”了,我觉得用“口碑崩塌”来形容更贴切一些。要详细说说,那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内容上的“失焦”与“杂糅”: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第三.............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后,不少观众反映似乎失去了第一季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惊喜感,甚至有些“退步”的观感。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内容选择上来说,第一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发现”的特质。它深入挖掘了中国各地那些鲜为人知、充满匠心和地域特色的美食,那些朴实无华却蕴含着.............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了一代人的美食记忆。我们看到的,是那些诱人的画面、感人的故事,以及让人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但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导演和团队无数次的摸索、碰撞与汗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舌尖上的中国》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一、 “找食材”比“拍美食”更难:比侦探还要执着你以为找到.............
  • 回答
    舌尖上的百味人生:那些藏匿于味蕾深处的秘密每次我们将食物送入口中,一场无声却又无比精彩的化学反应便悄然展开。舌头,这个平日里默默无闻的肌肉器官,在这一刻化身为我们探索美食世界的精密仪器。它所感知到的“味道”,并非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最终在大脑中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多彩的味觉画卷。基础的五味.............
  • 回答
    .......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无疑是带着第一季的光环与观众的殷切期盼而来的。然而,与那部横空出世、定义了“美食纪录片”高度的第一部相比,第二季确实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也让不少观众感到一丝丝的失落。首当其冲的,或许是那种“初见惊艳,再见已不复”的新鲜感。第一季之所以能一炮而红,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以一种.............
  • 回答
    .......
  • 回答
    《舌尖上的粤语》这部短片(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您可能指的是以粤语为载体,讲述粤语文化或美食的短片,例如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涉及粤语地区的特辑,或者一些独立制作的粤语文化短片。我将基于后者,以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来阐述。)是一部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思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粤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展示,更是对.............
  • 回答
    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我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三集关于宴席规矩礼数的介绍,可以说是既熟悉又新鲜,同时也有些许保留。首先,第三集在宏观层面上抓住了中国宴席礼数的核心,那就是“ 事有秩,礼有所属 ”。这几个字点出了宴席的精髓:一切的安排,从座次的排序到菜品的端呈,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对人的尊重。它不仅仅.............
  • 回答
    如何看待《舌尖上的中国 3》关于章丘铁锅的宣传?《舌尖上的中国 3》中对章丘铁锅的宣传,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带有深刻文化和情感连接的营销案例,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整体来看,这次宣传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也触及了商业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张力。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说实话,刚播的时候我心里是挺复杂的。毕竟前两季太深入人心了,积累了那么高的期待值,第三季一上来,多少有点“既怕它好到离谱,又怕它差到不能看”的心情。要说评价,我觉得用“褒贬不一”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它肯定有一些亮点,也确实留下了一些让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先说说它做得好的.............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第三集《宴》确实是贯穿整季,甚至可以说承载了许多观众期待的一集。但说实话,这一集的评价,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争议”。这争议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它试图触碰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中国人的“宴”。在《舌尖》系列的前两季里,“宴”这个概念,更多地是作.............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七集《生》,是整个系列中一个颇具争议也相当引人深思的存在。看完这一集,内心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食材原始生命力的惊叹,也有对某些展现方式和侧重点的些许困惑。最打动人的地方:生命的原始脉动与鲜活这一集的开篇,就直击人心。“生”,这个字本身就蕴含着勃勃生机和最初的本源。它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