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三集对于宴席规矩礼数的介绍?

回答
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我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三集关于宴席规矩礼数的介绍,可以说是既熟悉又新鲜,同时也有些许保留。

首先,第三集在宏观层面上抓住了中国宴席礼数的核心,那就是“ 事有秩,礼有所属 ”。这几个字点出了宴席的精髓:一切的安排,从座次的排序到菜品的端呈,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对人的尊重。它不仅仅是吃饭,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达,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递。这点介绍非常到位,也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能窥探到深层的文化意蕴。

在具体细节上,第三集也试图展现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礼数。

座次安排的“尊卑有序”:节目通过一些具体的镜头,比如长辈或者主人坐在主位,晚辈或者客人坐在次要位置,以及圆桌上“主陪”的划分,生动地展现了传统的座次规矩。这种安排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服务,更是体现了对长辈、对贵宾的敬意。我还记得节目中特别强调了“主位”,这个位置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它代表了主人家的气度与待客之道。

“敬酒”的学问:敬酒是中国宴席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第三集里,镜头聚焦于长辈给晚辈敬酒,晚辈要双手持杯,杯沿低于长辈的杯沿,这都是非常细致的礼节。这种“低一寸”的姿态,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也是一种谦逊的体现。节目组在这一点上的捕捉很到位,没有流于形式,而是将其背后的情感和文化传递了出来。

“递送酒杯/菜品”的细节:节目还展示了如何用双手递送酒杯,或者将重要的菜品优先给重要的宾客。这种细致之处,其实是中华民族“礼”的体现,是将心意通过肢体语言传达出来。比如,在传递酒杯时,不仅仅是把杯子递过去,还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带着微笑,这其中的交流是无声的,但力量十足。

“动筷”的时机:节目也提到了“长辈不动筷,晚辈不动筷”的规矩。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一种耐心和等待,一种对长辈权威的尊重。它表明了在传统观念里,吃饭也是有秩序的,不能随意而为。

然而,如果让我更深入地评价,我也会有一些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纪录片,第三集在展示这些礼数时,是否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刻意”了?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非正式的场合,很多年轻人可能对这些规矩并不那么熟悉或者严格遵守。节目组是否更多地展示了那些经过精心准备、带有仪式感强的宴席,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和接地气的待客方式?例如,很多家庭的日常聚餐,虽然也有主次之分,但可能不会像节目中那样严谨到每一个细节。

其次,“规矩”与“人情”的平衡。宴席的规矩是为了营造更好的氛围,促进交流,但如果过于强调规矩而忽略了人情味,反而会让人感到拘谨。我看到节目中一些镜头,参与者虽然在遵守规矩,但脸上也带着一丝的从容和自然,这说明他们是真正将这些礼数内化于心,而不是生硬地执行。但我也担心,如果观众只是看到表面的规矩,而未能体会到其背后的温情和智慧,就容易对这种文化产生误解。

再者,传统礼数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演变。中国社会一直在发展,宴席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第三集在展示传统礼数的同时,是否也应该适当地提及这些规矩在现代社会是如何被继承、改良或者被赋予新的意义的?例如,现在很多宴席上,大家更加注重的是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过分强调繁文缛节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节目的镜头是否也应该捕捉到一些更加现代化的待客之道,它们同样体现了尊重和礼貌,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最后,“解释”的深度。虽然节目通过画面展现了规矩,但如果能有更深入的旁白或者采访,去解释这些规矩的“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有座次,为什么要有敬酒的礼仪,这些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可能会让观众的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座次安排不仅仅是位置上的区别,更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的确认。

总而言之,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三集在介绍宴席规矩礼数方面,有其亮点,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中华宴席文化的精髓,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传统礼数的庄重与温情。然而,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观众,我也希望节目在展示这些“规矩”时,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以及规矩与人情之间的微妙平衡。毕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也在于其内核的精神力量,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 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再把孔子的思想拿来给予老百姓,落入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如果共产党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

——毛泽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我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三集关于宴席规矩礼数的介绍,可以说是既熟悉又新鲜,同时也有些许保留。首先,第三集在宏观层面上抓住了中国宴席礼数的核心,那就是“ 事有秩,礼有所属 ”。这几个字点出了宴席的精髓:一切的安排,从座次的排序到菜品的端呈,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对人的尊重。它不仅仅.............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第三集《宴》确实是贯穿整季,甚至可以说承载了许多观众期待的一集。但说实话,这一集的评价,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争议”。这争议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它试图触碰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中国人的“宴”。在《舌尖》系列的前两季里,“宴”这个概念,更多地是作.............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七集《生》,是整个系列中一个颇具争议也相当引人深思的存在。看完这一集,内心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食材原始生命力的惊叹,也有对某些展现方式和侧重点的些许困惑。最打动人的地方:生命的原始脉动与鲜活这一集的开篇,就直击人心。“生”,这个字本身就蕴含着勃勃生机和最初的本源。它不.............
  • 回答
    要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第六集《酥》,那可真是个话题之作,而且话题的属性还挺复杂。作为观众,我个人觉得,这一集承载的期望和它实际呈现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一些值得玩味落差。首先,抛开那些争议,单从“酥”这个主题本身来看,它确实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切入点。你能想象到的,从油酥面团层层叠叠的酥脆,到坚果炸制.............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五集“食”,在我看来,是一次别有深意的探索,它试图跳脱出以往“什么好吃”的直接呈现,转而深入到“为什么好吃”的哲学层面。看完这一集,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淡淡的,却又充满力量的思考——关于食物与人类最根本的联结,关于“食”字本身所蕴含的深厚意义。这一集最显著的变化,我认为是.............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养》,是整个系列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与其说它是对“养”这个概念的简单呈现,不如说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哲学探讨,只不过载体是食物,是那些需要时间、智慧和爱来孕育的生命。“养”的多元解读:一种生命轮回的诗意叙事这一集的“养”,绝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种植”或“饲养”的层面。它更.............
  • 回答
    说实话,《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二集“香”刚播出的时候,我心里是带着点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毕竟前两季积累了那么高的口碑,但第三季整体的风格转变又让不少老观众有些不适应。不过,当那一集缓缓展开,我才慢慢找回了一些熟悉的味道,同时也看到了新的尝试。这一集的“香”,不像前两季那样集中描绘一道菜、一个食材的香.............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说实话,刚播的时候我心里是挺复杂的。毕竟前两季太深入人心了,积累了那么高的期待值,第三季一上来,多少有点“既怕它好到离谱,又怕它差到不能看”的心情。要说评价,我觉得用“褒贬不一”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它肯定有一些亮点,也确实留下了一些让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先说说它做得好的.............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家常》,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动人的回望,它没有刻意去追求那些惊艳的、遥远的味道,而是把焦点放在了我们日常餐桌上最熟悉、最寻常的食物上。这种“家常”,并非意味着平淡无奇,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将生活琐碎升华为温情与治愈的艺术。这一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递的“情感连接”的.............
  • 回答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审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它无疑是一部在制作技法、叙事手法和人文关怀上都力求突破,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讨论和争议的作品。首先,在视觉呈现上,《舌尖2》延续了第一季令人惊艳的水准。它依然保持着对食物细节的极致捕捉,无论是食材本身的纹理、烹饪过程中诱人的色泽变化,还是最终成品的质感,都通.............
  • 回答
    前阵子,微博上那场围绕“无线网络下盗取网银密码”展开的论战,可谓是火药味十足,参与者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这场唇枪舌剑,不仅牵扯到了技术细节,还触及了商业利益,甚至还有点“站队”的意味,让人看得是既过瘾又有些眼花缭乱。最初的导火索,据说是王思聪的一条微博,他提到“在免费WiFi下,你的网银密码可能早.............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尤其是第一部,绝对称得上是中国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带火了一批像陈晓卿这样的纪录片导演。所以当陈晓卿宣布制作《风味人间》时,可以说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风味人间》继承了“舌尖”系列一贯的优点: 宏大的叙事与细腻的情感并存: .............
  • 回答
    沈睿对《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简称“舌尖2”)的负面评价,如果从一个旅居海外的中国作家的视角来看,或许能触碰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与情感议题。她的批评,与其说仅仅是针对一部纪录片的优劣,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对中国当下社会状态、文化表达方式以及海外华人集体认同的审视。首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对于一个长期生活.............
  • 回答
    听到这位老师说“讲发音,绝大多数老师都讲嘴形、舌位,但是这是没用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说法有点绝对,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容易被误解的语言教学问题。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并理解这位老师可能想表达的深层含义。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多数在语言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在教授发音时,确实会.............
  • 回答
    要评价《有球必应》最新一期针对杜兰特“联盟第一人”这个话题,徐静雨和各位解说展开的舌战,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儿啊,可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徐静雨这边的核心论点。他把杜兰特捧成“联盟第一人”,这话说出去,就注定是要引爆舆论的。徐静雨的逻辑,我理解下来,大概是.............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