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五集「食」?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五集“食”,在我看来,是一次别有深意的探索,它试图跳脱出以往“什么好吃”的直接呈现,转而深入到“为什么好吃”的哲学层面。看完这一集,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淡淡的,却又充满力量的思考——关于食物与人类最根本的联结,关于“食”字本身所蕴含的深厚意义。

这一集最显著的变化,我认为是它更加聚焦于“人”与“食物”的关系,尤其是从“创造者”的角度切入。不再是简单地展示食物的制作过程有多么精湛,多么耗时,而是更着重于人们在制作过程中倾注的情感、智慧和传承。比如,那些用一生的时间去打磨一种酱料的匠人,那些在最平凡的食材中寻找不凡味道的老奶奶,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对食物的虔诚和敬畏,是这一集最动人的底色。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发酵的部分。发酵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生命力与化学的奥秘。它不是简单的加工,而是通过微生物的活动,让食材发生蜕变,产生独特的风味和营养。片中对于发酵的描绘,不仅仅是展示了豆瓣酱、豆豉、泡菜等我们熟悉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种“等待”和“转化”的过程。这种等待,是一种耐心,是一种信任,是一种与自然共舞的智慧。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极致的味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间沉淀和生命力量孕育的结果。

此外,这一集对于“食”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化。它不仅仅停留在味蕾的享受,还延伸到了“食”对于生存的意义,对于精神的慰藉。我记得其中有段关于农民在田间劳作,然后就地取材,用最朴素的方式烹饪食物的画面,那种满足感,那种与土地的亲近感,远远超出了食物本身的美味。这让我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时候吃饭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过程,但食物最初的意义,其实是来自于填饱肚子,来自于补充能量,来自于在辛勤劳作后的一种犒劳和精神寄托。

当然,作为《舌尖》系列的忠实观众,我也会拿它与前几季进行对比。相较于前几季那种近乎“视觉盛宴”式的呈现,第三季第五集显得更加内敛和哲学。有人可能会觉得它不够“爽口”,不够直接的味觉冲击,但对我而言,正是这种沉淀和思考,让这一集有了更长的回味期。它不再仅仅是满足我们对美食的好奇心,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吃”这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背后,到底蕴含了多少人类的努力、智慧和情感。

当然,也要承认,作为一部纪录片,它也可能存在一些个人化的视角。有些地方的表达方式,或者选择的案例,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感同身受。比如,如果有人期待的是更多直接呈现的“大菜硬菜”,可能会觉得这一集偏向于对“过程”和“理念”的探讨,略显“学术”。但我觉得,正是这种“跨界”的思考,才让《舌尖》系列在不断发展,不断寻找新的表达可能。

总的来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五集“食”,在我心中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将“食”从单纯的感官享受,提升到了对生命、对文化、对传承的深度解读。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不要忘记食物本身所承载的,比味道更重要的东西。看完之后,我不是想着立刻去哪里吃一顿大餐,而是更想回家,去认真地做一顿饭,去感受那种食物带来的踏实和温暖。这种“由食及人”的感悟,或许才是这一集最大的成功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凡的故事


我一般上餐馆去吃也就是试试味

七分采办三分烧,举办家宴我要提前好几天准备食材

这次,我特地去了太湖中的一个小岛、朋友开的养殖场

我捉鸡

我很捉鸡

我继续捉鸡

我非常捉鸡

好,采办完了,接下来,我用螃蟹给大家做一道菜

鸡:???



林冏的故事


大家可以叫我林老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讲一下松鼠鳜鱼的典故

小朋友:我知道我知道,松鼠鳜鱼就是本来有一条鱼

好,松鼠鳜鱼的典故就讲到这里,下面我给小朋友们讲一下林老师自己的故事

鳜鱼:???



肖军的故事


我是纳西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

我们全家人都是纳西族有名的大厨

我奶奶是八九十年代丽江最有名的大厨

好,下面我请不知道是谁家的奶奶来给大家做一道江边辣

奶奶:???



扣扣的故事


我有病

我真的有病

我稳定一下情绪,李立宏老师你可以少说两句,听我说就可以了

正常显示我能活十五年

但是我没有向命运低头

我真的没有向命运低头

我最爱我的女儿,我一周七天变着花样给她做早餐

不过大量粉丝关注着我的美食创作,饭做好了,要先等我拍个照片才可以吃

来,你看这张好看么

女儿:???


孙竹青的故事


我觉得,这是目前第三季里,少有的起码算是把主题故事讲完整了的。

user avatar

给大家归纳一下这集五个故事的主旨:

1、 传统的比现代的好

2、 父母让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

3、 固守传统的厨师没有错,都是顾客和行业错

4、 不传承传统就要完蛋

5、 放大生活的痛苦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苏州美食作家老凡寻找老苏州美食

老凡是一个年龄不小的美食作家。虽然片中没有透露准确年龄,但是既然已经有孙辈,想来不会太年轻。这位作家不满足于写美食专栏,想要“找回美味”,具体而言,是找回幼年时候的老苏州味道。

首先,他回顾了当年到饭馆吃饭的荣光,说来了饭馆,第一件事先问是哪个厨师在,然后点菜。接着,批判一番现代的厨师:“说不好听我就是试试厨师”,说他们为了节省成本,丢掉了“苏帮菜的精髓”。鉴于“曾经的传统慢慢消融,自己动手成了唯一的选择”,他个人有了一个使命——“凭记忆还原苏州味道”。

老凡“执著地使用传统的方式”,结果怎样呢,做了一个要用八样东西,至少“下三次锅”的“白什盘”,可是这是厨师留给自己吃的吧?讲现在是大闸蟹的季节,可是你又说“正规场合不上螃蟹”?

做得最精致,说的最详细的是……萝卜丝?


强行拐到“美食与亲朋相得益彰”这句百搭的话上来,那是,只要你职业不是厨师,就能够用这句话收尾——且慢,你最多用“美食与朋友相得益彰”,你的老婆和儿女,都不在身边,也没见到你给他们做饭啊。

对此我就很奇怪,苏帮菜传承多年,并无绝嗣之忧,既没有仇家破坏,也没有战乱波及。怎么就会吃不到呢,普通饭店嫌麻烦,可是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年代,总会有不嫌麻烦并且把“不嫌麻烦”当成卖点的高档饭店吧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德国留学的电气工程师林囧,放弃了专业,做父亲的接班人

工程师林囧花了十年时间学习电气工程,又花了六七年在这一行工作,结果之前最不希望孩子从事餐饮这一行的父亲,又逼迫着他放弃之前所以积淀来“继承家业”?你早干什么去了?你让孩子继承家业,为什么不让他读一个餐饮,读一个工商管理?

很怕电视机前的家长学会了“责任是无法逃避的”“责任不仅仅是继承家业”“苏州文化的传承”这些词儿,又开始压抑子女的自由意志。

令我疑窦丛生的是,这家人到底是干什么的?

比如林囧的父母,在介绍的时候,说是“干了一辈子的老餐饮人”,并不是“干了一辈子的老厨师”。可以和之后纳西族那个故事对比一下,他们家的长辈就是干了一辈子的厨师。那是服务员?保洁员?领班?会计?经理?看到后面,感觉林囧在饭店里是可以自己给自己安排职务的,想来最后是做到总经理或者董事长了。

而林囧本人,人如其名,确实有囧的地方,他叔哦自己在德国留学和工作时候,做到“工程师主管”,可是他对小朋友讲话的时候,分明是说自己是“大学里的老师”。

另一点,他继承家业之后究竟是做什么,总经理吗?可是大段大段的镜头并没有给到饭店里,而是给到了课堂上,林囧是教师?或者也是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吐个槽,课堂上他和小朋友的互动,可谓是剪辑上的灾难了。


说来说去也没说清楚的松鼠鳜鱼

最后,这个号称“向未来寻找解决之道”的人,究竟寻找到了什么解决之道?是烹调了新的菜品?装修了新的店面?研制了新的技法?开发了新的厨具?还是说给小朋友上课就算“向未来寻找解决之道”?那……挺容易啊。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在青岛开摔面馆的孙竹青

我看到这个问题下面有知友回答,说是这家摔面馆并不是那么好吃。其实这一点片中有谈论,孙竹青直言“不服气”,然后把问题推到“是因为顾客不习惯本真的味道”。这是把问题推给顾客。

然后进入人生哲学部分:“现在老辈传下来的东西哪有啊” “宁可亏钱也不亏心”“坚持以最传统的方式,做一碗有良心的面”,明里暗里,是不是在说别人家没良心?这是把问题推给行业。

顾客也有错,行业也有错,就你没错?

我觉得在已经“一家人白忙活”的情况下,如果你真的为了两个女儿好,就不要“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因为你不单单是厨师。同时还是个体户,身上有烹调和经营的双重压力。这种逆市场潮流而动的做法,大多吃力不讨好。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烹调那么有自信,那就不要和那些你看不上的苍蝇馆子竞争,到大酒店去,那里才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从片子里也看出来了,这位师傅不缺乏匠心,但是在经营上并没有什么才能。

第四个故事,讲的是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厨师肖军。

这个故事可谓是杀人诛心了!片子里回顾了肖军的家族史和创业史,讲他祖上是大厨,解放前就是大厨,解放后又是到国营单位做厨师。而他本人不想做厨师,到广州深圳一代闯荡,失败了,又想要把文化问也引进丽江,失败了。最终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厨师的行当。

这算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差直接复习九品中正制了吧!

而在推广美食上,又选择了一个特别别扭的手法,找美食的时候还要特别强调“没有被现代文明彻底改观”,您跟现代文明有多大仇?之后找了“厨师专业毕业的原创歌手”。

还要用纳西语宣传传统美食,你都知道他们不懂纳西语了,你用纳西语讲,人家为什么要来听?还是说你这档节目的吸引力无穷大,能让人因此学习一门语言?我当时看了《乔恩斯图尔特每日秀》和《科尔伯特报告》都没爱上学英语。

第五个故事,讲的是“悲惨的”国家二级营养师扣扣

对这一条,我的建议是,没有感动中国的故事,就不要强行往感动中国上面靠。

多少次流泪的镜头啊,又是病房,又是确诊“真性红细胞增多”,“希望我父母不用太在意这个病”“为了我的父母,为了我的孩子,要健康地活着”,这句子都是往催人泪下上靠。尤其是她拍照发到公众号之后说,要把每天的生活记录下来,让孩子看到了“这是我妈妈,她原来给我做过这么多好吃的”。看到这一句我以为您命不久长了呢!

可是你还有15年+寿命,还能去美国自驾20天+跳伞,还能去青藏高原自驾一个月,你自己给女儿做饭不就行了吗,哪里用得着让女儿上微信公众号看?微信可能比你短命多了,QQ还不到20岁,我就听了几十遍“QQ将死”。


总结一下,这一集的主题是“食”,也就是没有主题,因为从第一季到第三季,每一集的主题都是“食”,如果是我来拟标题,会用“传”字,这一集讲的是家传,是祖传,是文化传承。不过,传承成这个德性,也是砸招牌了

user avatar

舌尖上的中国前四集分别是:

传统手工艺人杂拌

自主创业推手清蒸

历史传承礼仪乱炖

********(这里隐去脏话)

第五集开始之前,我和很多朋友热议第五集的两个点:

能否突破第四集刷新下限,和到底有几道完整的菜色呈现。

关于前者,在观看预告片时我们反复思量考察——创业者、少数民族、家庭妇女……如果想突破第四集的下限,唯一的突破点是找个山东导演在家庭妇女的片段中强调女德和妇德,否则应该没有能力突破第四集了。现在看,无非是在顺与孝上做了做文章。


尝·苏州

第一段长约10分钟,内容包括葱拌萝卜丝、秃黄油、三角菱、白什盘四种餐食,基本上属于苏州本地菜。有部分制作过程,有部分制作工艺描述,有部分具体菜品呈现。

老凡,本名朱军,苏州美食专栏作家。著有《古新郭人物》、《传奇唐伯虎》、《口感苏州·小吃记》等作品。


“老凡对自己幼年时的老苏州味道念念不忘,但当年的很多菜,在外面已经吃不到了。‘我一般上外面吃,也就是试试味,说不好听了我就是试试厨师。那个菜的味道呢,跟记忆中的确实是大不同。’”、“老凡总结苏帮菜的精髓,就是制作繁复。而餐馆出于成本的考虑,往往会对制作过程大加简化甚至舍弃。”

——陆文夫《姑苏菜艺》:“一般的苏州人并不经常上饭店,除非是去吃喜酒,陪宾客什么的。苏州人的日常饮食和饭店里的菜有同有异,另成体系,即所谓苏州家常菜。饭店里的菜也是千百年间在家常菜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而定型的。”


“譬如说啊萝卜丝,苏州萝卜丝,第一不用刨丝机。全是刀切的。为什么,刀切以后它有脆感。”

——萝卜结构如果不算皮部只算木质部,那么基本就是在吃次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口感脆性正相关的是傍管的薄壁细胞平均长度、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平均长度、导管分子长宽平均比例,后需撒盐脱水上手攥丝,因此刨丝机刨出来的不够脆爽,主要原因是刨的细了——因此不能经受脱水和攥断过程中导管分子的破坏。建议朱先生以后见识些能刨不同粗细丝的刨丝机。


这道葱油拌萝卜丝已经是本集最浓墨重彩描述的一道完整的菜了,历时40秒——后面拍摄老头拿棍子追鸡的镜头用了四个分镜,累计11秒钟。


“此时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对老凡这样讲究的老苏州来说,用螃蟹宴客,并不是简单蒸煮就上桌的”

“因为吃螃蟹双手要并用,吃相很狼狈,所以这是一,二,大家一吃螃蟹,整个饭局就冷场了,大家全部心思就都在螃蟹上了,所以在正规场合呢,在苏州是不上螃蟹的。那么螃蟹怎么做菜呢,那就是把蟹壳剥了以后,做成蟹粉,你像雪花蟹斗,这是一道名菜。家里做得最多的呢,就是蟹粉蹄筋,蟹粉肉丸,蟹粉豆腐。”

——吃螃蟹和吃秃黄油做的菜,吃的是两个东西。


秃黄油的制作过程是全片最完整的制作过程介绍,历时55秒。


“熬蟹粉呢,一定要用猪油,因为猪油的密度比较高”

——上密度仪的话,猪油比羊油和牛油的密度要低一些,比植物油脂高而已。所以一定要上猪油的原因,是猪油不抢味。


“厨师晚上都要吃晚饭的,看到灶台上放的东西你也不能放到明天,放到明天都坏了,反正就是那些零零碎碎,整个那天制厨多下来的零碎东西,呼啦一烧”

——这个故事里的苏州厨师真是太客气了。所谓“厨子不偷,五谷不收”,苏州又不沿海,灶台上能省下瑶柱虾仁也是难为。“曾经的白什盘是只地道的苏州家常菜,是以前苏州大人家里的厨师发明的。大人家里菜肴多得弄不清,厨师们自己要吃点,随意抓几粒虾仁,捞几条肉皮,撕几朵香菇,切几片笋片,再加几片鱼片或肉片等等,门槛精点的还会揩油些海参、肚片、鳝背等好货放进去,起着油锅混炒一番,勾入现成的高汤,略着些薄芡,那味道真叫刮刮叫。起初厨师和下人们只是躲在灶屋间吃吃”——王梦沂。


第二段长约6分钟,内容包括松鼠鳜鱼等近10种餐食,基本上属于常见餐厅餐品。有部分具体制作过程与工艺描述,有部分具体菜品描述。

林冏,苏州市得月楼餐饮有限公司股东,林金洪之子。

林金洪,苏州市得月楼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名下共有六家餐厅一家商行,公司法人代表。

“我呢,以前是大学里的老师,大家可以叫我林老师”

——读书、出国、工程师、回国继承餐厅,这句话应该是套用的助教经历做话术,以提高亲近感。但是不应该公开播出。同时,他在教具和形象表现上太糊弄了。


松鼠鳜鱼的制作和提问讲述混剪,配乐紧促,形成观感灾难。


字幕“松鼠鳜鱼,起源于乾隆年间,因形如松鼠而得名”

——并不像。而且乾隆的词条非常百度。

按传,松鼠取二意,一说取声,浇汁上粉糊后吱吱声似松鼠叫鸣,二说取形似松果,引松鼠来食。


按父母期盼好好读书出国留学做到了工程师主管,然后在父母改了的期盼下就又回国继承家族连锁餐饮企业

——孝愚


“成了新任掌门人”

——企业信息可查到的唯一变更系2014年股东变更,未在工商备案登记董事长、董事等变更信息。变更前林冏已是股东。


“有时候的话,责任是无法逃避的”

——德国没有职业经理人吗?


筋·青岛

本段长约12分钟,内容仅包括摔面一种餐食,基本上属于胶东地区常见特色主食。

有制作过程,无制作工艺描述,有部分具体菜品呈现。

孙竹青,山东省非物质遗产“胶东摔面(郭城摔面)”传承人之一(郭城村出来的挂着非物质遗产摔面招牌的店面,在海阳一带怕不有上百家)。

2017年5月录制二更视频“摔面”,被环球时报等媒体转载,同期录制《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在老家那时候,当时我旁边就是两家拉面馆,就比较摔面跟拉面的区别,他拿着那个面按照他们做拉面的方式扯了半天,最后放在那儿,说‘不行,做不出来。’”

——纪录片需要说明的是,和拉面手法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前面抛出了问题,后面用“做不出来(面太硬)”做旁注。缺乏正面说明。


“突然转让了老家的面馆,一家六口搬迁到了这里(青岛)”

——22万的双层商铺,10万左右的内外装修及餐厨具购置,六人以上居住的房屋购置,簇新的实木家具,办理外市农业户籍小学子女青岛市入学、幼儿子女青岛市入托,以及耗费时间的青岛市工商、卫生、消防、检验检疫等资质,还有窗口标识的配套“外送服务”配置等。后文中还有“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的养客策略,并不像后面云南纳西族肖军会长那样有糊口的紧迫感(兜里只有两百块都不够开业买菜的钱),所以孙竹青的支出应非外债背负。所以,传承人孙竹青要有300万左右的身家才做到了这样的举家外迁。


“一碗面卖15……我得卖多少碗面才能卖出二十二万呐”

——大众点评人均消费23。

事实上,一碗面最低消费是15,大虾面等配搭,价格普遍超过30。店面盈利主要是靠饮品和浇头的利润区间。而非面条。


“顾客们已经不习惯食物本真的味道”……“熬汤的骨头到了晚上全部倒掉”……“坚持亏钱也不亏心,坚持做一碗有良心的面”

——一碗面的味道来源可以简单分成三个部分:面质、汤头、浇头。三者合起来是一碗面的味道。面为了保证手工制法不能添加味料优化,汤头强调原味鲜香,浇头为什么不做重味的?明明24:06时有拌酱面?味道不够重吗?


“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慢慢养客”

——在海阳地区有大量消费基础,所以技艺本身并不面临失传。

“主要是为了孩子的学业”。

结果被舌尖硬按着加缀了情怀。

讲述的内容密致度,比5分钟的二更视频差多了。


味·云南

本段长约7分钟,内容包括香橼蜜汁梨、扣茄子、江边辣等三四种餐食,基本上属于常见餐馆菜色。无具体制作过程,有部分制作工艺描述,有部分具体菜品呈现。

肖军,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西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

“他行走在山间,寻找一种神奇的果实(香橼)……那么这个香橼在古城里边,还有丽江周边一些地方,很难见到了”

——香橼种植现在并不是难点,这话说得跟香橼快绝迹了一样……

张志伟. 香橼高产栽培技术[J]. 大科技, 2017(28)


“因为我们丽江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嘛,就是起房盖屋啊,或者修整庭院啊,就把这个树给拔了,或者给它砍了”

“香橼长生不落,轮回复始的神奇,使得重视家族的纳西人对它格外看重”

——你们体会一下纳西人的重视。


“为了这棵传说中很大的香橼树,肖军起早赶了几十里山路,他要用香橼作为食材,研制一道新的菜品”

——奔着香橼果去的,为什么说是奔着树去的?


“香橼蜜制梨”

——香橼蜜汁梨


“苦苦支撑的几年里,肖军也没有选择接待旅游团队的经营方式,他坚守纳西菜肴,固执于口碑”

——接待了旅游团队就丧失口碑?为什么?


“随着在互联网中口碑的树立,游客的到来,给餐馆带来的生意。但作为纳西人,肖军也感觉到,旅游业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纳西族孩子,已经不讲纳西语”

——?纳西族不讲纳西语是因为游客更多的到来?


“对本民族的美食,更多的家庭也开始遗忘。作为丽江市非遗传人、纳西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肖军觉得自己有责任做些什么”

——然后使用现代主流西餐厨师服饰、餐厨具、音乐配乐、布景下拍了一个MV,宣传纳西族文化?


过油的茄子并不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做法。


甘·天津

本段长约12分钟,内容包括日式蛋卷、便当,台式卤肉饭、豆腐脑等近20余种餐食,基本上属于常见家做餐品。无具体制作过程与工艺描述,无具体菜品描述,对摆盘和拍摄有侧描述。

乳腺癌术后康复指导师

——康复师,副主任康复师,主任康复师属于技师类职称认定,需相关机构出具证明。康复指导师非职称。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国发〔2016〕68号》。

“扣扣的早餐原料,从不假手于人。做豆腐脑,她会自己点豆腐。而做薄饼,她会自制酵母。”

——做豆腐脑,卤水不是自制的;做薄饼,酵母的发酵源都是采购的。

这一季的舌尖在“纯天然”、“手工”、“自制”上,花了太多无用的心思。


“你要注重营养搭配,色香味俱全,她才有食欲去吃呀”

——呈盘出来先抓紧时间拿去拍照?豆腐脑不趁热吃也就算了,薄饼和炸鸡不趁热吃咬得动吗?36:42,孩子费力的咬和咀嚼。


35:50“早餐没有吃饭的孩子和吃了饭的孩子那状态一定是不一样的,吃美了和不吃美了的那个也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尽量让她高高兴兴的去上学”

36:45“‘高高兴兴上学去~’‘哪儿高兴啊’”

——这段不播不好吗?


38:50秒开始,长达3分钟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述——然而整部写下来,最大的切实的不便,是经常要打针吃药并且会头晕。

“这种病例非常罕见”

——我随便查了查:

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市人民医院,仅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就收治60例

张农惠, 简黎, 陈玉红,等. 红细胞去除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效果与护理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 2017, 24(2):273-274.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仅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就收治10例

裘晓乐, 朱碎永, 邹金来. 1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存活时间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9):2207-2208.

北京市道培医院,仅2005年10月至2008年5月就收治47例

刘红星, 童春容, 蔡鹏,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与临床特征相关性[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9, 17(3):742-745.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医院,仅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就收治100例

廖建军, 张碧霞, 黄继贤,等. 血细胞去除术联合药物治疗5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评价[J]. 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2):191-192.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仅2009年至2011年初就收治50例

张旻昱, 胡延平, 陈芳,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常用诊断标准比较[J]. 现代肿瘤医学, 2011, 19(12):2522-2526.

——所以,这个病到底是有多罕见,需要到国家顶级媒体的年度重磅美食纪录片中反复强调这个病症的罕见和痛苦?

(已将罕见病定义选为精选评论。但是我这里讨论的不是万分之零点一五的比重,而是强调其病症罕见且悲情对于一部新年播出的美食纪录片的意义)


“命运之手犹如在戏弄她,而她能做的,仅仅有美食与笑对。”

——能做的不是积极配合治疗吗?


“我经常会头晕,我就经常感觉这个灯怎么在晃呢,就是走着走着就感觉自己快要晕倒了。大夫就说,这么年轻怎么会得这种病,就是这一生可能打针、吃药啊这些都伴随你,但是你永远都不会好,你怎么去治疗你都不会好。”

——姑且不论现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愈的病例有多少,如果我上来就从这里看,我觉得我会以为她是一名II型糖尿病患者。

简单说,就连描述病症带来的麻烦都没说清楚。


“我也不知道,我究竟能活多少年,我也不去想。正常显示的是十五年。”

——和糖尿病一样,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本身致死率极低,致命的是并发症。而十五年一说应该是百度出来的。

百度第一条,有专业资质认证的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通过好大夫在线表示,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_真红能活多长时间!_不想长期服药!也不想用干扰素!因为我才23岁!求求医生帮帮我吧!_好大夫在线网上咨询

百度第二条,没有任何认证的百度文库某优质上传文档显示,“专家介绍,红细胞增多症属于一类慢性的疾病,通常会导致病患死亡,在确诊之后生存期通常为10~20年。”

红细胞增多症的生存期有多久_百度文库

摊手


做饼30秒,夹杂着叫孩子起床和嬉闹。然后接着哭诉自己的父母多么不容易,多么惦念他们,为了他们也要坚强如何如何,1分10秒。接孩子进门15秒。父亲带孩子写作业35秒。打针5秒。卤肉饭30秒。讲述人生发生重大改变,仅16年上半年便有赴美自驾游20天、西藏自驾一个月,30秒。

——到这个地步,基本上一名在36岁在直辖市拥有独立小院住房、实现基本财务自由的家庭妇女,和半年旅游请假50天以上的成功人士丈夫的形象,已经刻画得栩栩如生了。而端着泡面的我还在痛苦如何把合法的十天年休假在哪个时间段请下来才不会导致后续的工作麻烦。


“萱萱,妈妈饭做好了啊,一会儿拍完照片就可以吃了啊。你看这张好看吗?”

“行行行,哪儿都行,什么样的都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