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六集《酥》?

回答
要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第六集《酥》,那可真是个话题之作,而且话题的属性还挺复杂。作为观众,我个人觉得,这一集承载的期望和它实际呈现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一些值得玩味落差。

首先,抛开那些争议,单从“酥”这个主题本身来看,它确实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切入点。你能想象到的,从油酥面团层层叠叠的酥脆,到坚果炸制后那种香脆的口感,再到某些经过特殊处理食材的酥烂,这些都是能勾起人食欲的绝佳意象。《舌尖》一直以来最擅长的就是抓住这些最接地气的、最能引起共鸣的食物体验。

那一集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几个点。比如那个做月饼的师傅,他揉面、叠油酥的过程,那种对火候和细节的极致追求,确实是《舌尖》的经典镜头语言。看着面团在手中被塑造成形,然后又被高温炙烤出那一层层的金黄,那种技艺的传承感和对完美的执着,确实能打动人。还有那些炸得金黄的坚果,无论是裹糖的还是原味的,那种咔嚓一口下去的爽脆,也足够勾起你的味蕾。

但是,如果真的要“详细评价”,那就不能回避它的一些问题了。很多人提到,《酥》这一集在主题的把握上,似乎有些不够聚焦,或者说不够“深”。虽然名字叫《酥》,但里面出现了一些感觉跟“酥”这个概念的直接关联度并不是那么强。比如有些菜肴,它可能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酥烂”或者“软糯”,而我们日常理解的“酥”更多的是那种入口即化的层次感和酥脆感。这种主题上的模糊,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能会有点找不到北,不知道该抓住哪个点去深入体会。

另外,相比前几季,《舌尖》第三季整体上被认为在叙事和情感连接上有所下滑。而《酥》这一集,虽然也努力地想去展现食物背后的故事和人物,但感觉上这种连接做得不够紧密,甚至有些生硬。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那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是为了“酥”这个主题而硬凑进去的,而不是自然而然地从食物的制作过程中生长出来的。这种感觉就像是,摄影机在拍美食,但镜头偶尔会切换到某个面孔,然后又快速切回食物,中间的衔接不够流畅,情感的铺垫也不够到位。

再者,就是关于“广告植入”的争议。虽然每一季的《舌尖》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品牌露出,但第三季,《酥》这一集,给很多观众的感觉是,某些品牌的植入显得过于明显和突兀,甚至影响了观影的沉浸感。当你在沉浸于某个美食的制作过程时,突然跳出来一个品牌或者某个地方的过度宣传,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在品尝一道精美的菜肴时,被服务员打断,然后让你听一段推销词一样,多少有些破坏了那种“心流”。

不过,话又说回来,《酥》这一集也不是全盘皆输。它依然有一些闪光点。比如,它展现了中国各地在“酥”这个技艺上的多样性。从北方的油酥点心,到南方的点心,再到一些地方特色的小吃,你能看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和风俗如何在“酥”这个基础技艺上绽放出不同的花朵。这种地域性的差异和共通性,其实还是《舌尖》的魅力所在。

总的来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六集《酥》,是一集让人爱恨交加的作品。它试图通过一个非常具象、非常能引起食欲的主题来吸引观众,也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呈现了令人称道的技艺和风味。但同时,它也因为主题的不够聚焦、叙事的生硬以及被诟病的广告植入,未能达到前几季那样的高度。它更像是一个实验,想在熟悉的配方上做一些新的尝试,但结果有好有坏,留给观众的,除了对食物的怀念,可能还有一些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吧。作为观众,我们当然希望《舌尖》能够保持水准,甚至更上一层楼,而不是止步不前,甚至有所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黄豆和黑芝麻做的嵌字豆糖,才只在安徽祁门西部地区流传。

但是,用糖浆和食用色素做的,可就不是这样了( ̄▽ ̄)~*

┄┄┄┄┄┄┄┄

┄┄┄┄┄┄┄┄


┄┄┄┄┄┄┄┄


┄┄┄┄┄┄┄┄


┄┄┄┄┄┄┄┄


┄┄┄┄┄┄┄┄


——————————

虽然原材料不同,但工艺是一样的。

所以,我看这种技艺的失传还远着呢(๑´⍢`๑)

user avatar

堪称拨乱反正的一集。

您看看这是什么道理:九十多岁做了一辈子中式点心的泰斗级人物,号召后辈们中西并举古为今用;一帮半大不小的“大师”们,反而一个劲说祖宗之法变不得。。。

- -

先说句题外话:讲真,要不是因为提前被剧透说最后讲的是广东早茶,我还以为按照这一集的规律,最后的点心要拿着放大镜才能找到。

不信请看:

一开始是二十多斤一个大寿桃,得分成好几部分来分别蒸好了再组装。

然后是比脸还大的馒头,不掰成小块的话,拿在手里会遮挡视线,看不到桌上有什么菜。

接下来的点心尺寸就比较正常了,要是遇到嘴大的,吭哧就是一口。

然后是各种精致秀气的象形点心,感觉拿个大白瓷盘子一放,拿个米其林二星三星不叫事,深得米其林馆子菜小盘子大的精髓。

到后来这种嵌字豆糖,一个的块头和打印出来的初号字差不多大。

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乖乖隆地咚,那还不应该做成核舟记的水平吗?

您别说,还真的很接近了。

--

说正经的,第六集是我在整个《舌尖3》中最喜欢的一集,有很多地方都让人想由衷地道一声,久违了。不管是民间小吃还是上档次的高端餐饮,这一集有一点做得和第一季一样:将食物的制作过程一步一步原原本本呈现出来,让食物重新成为主角。解说词也找回了一开始的感觉,不卖弄玄学,而是原原本本地将食材的历史告诉观众,在回顾传统的时候,展现的更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不是某些“大师”们的玄学。

说到大师,我是由衷地喜欢这一集里面的陈勋老爷子。当他说出,点心的最大特点是“包容”时,忍不住叫了一声好。

老爷子教导徒弟做叉烧包,就有这种包容的精神。一方面,不因为一味求新而丢掉决定口感和卖相的核心技术,叉烧包的外形做成兔子也行,做成飞机也行,做成大炮都好,都不要忽略加温的分寸。另一方面,也不能躺在“传统”手艺上面不思进取。老爷子留下了几句话:“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并举,南北结合,既有传统,又有创新。” 而这几个字的境界,已经全面超越了前几集捶打三万六千次的铁锅和说不清道不明的“药食一体”。

《一代宗师》有句台词,“拳分南北,国还分南北吗?” 而对于美食来说,制作工艺有传统和现代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任何高下之分,一个东西到底好不好吃,只有吃到嘴里才能评价。

用一句热门的话说,这才应该是《舌尖》系列的初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