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街是肯定扑街了,各种槽点之前也吐的差不多了。在这我想说说在这部烂记录片中发现的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本季中公认只有第六集水平不错。为什么单单第六集高出一筹呢?我觉得第六集最后那个90岁老爷爷那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南北交融”可以解释。第六集导演就是秉承着这样开放的心态才获得了认可。
其实刚看到这句话突然有些感慨: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在正式场合听到这句话了,曾经血泪换来的真理随着国力的增强被渐渐遗忘。坚守传统,坚守祖训被一次次提及。舌尖大力赞扬着传统铁锅,食疗,吃饭礼仪。仿佛传统的就是最好的,而这些东西却在知乎上脸都被打肿了。
我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承平已久的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国人的自信不断增强。但承平已久和自信就容易引来另一种东西:固步自封。清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朝什么都能自给,什么都是最好的。于是乎开始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最后的结果也都能看到。
我觉得真正的文化自信并不是认为我们的都是好的。而是面对我们文化中的糟粕,或是有些不是糟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东西时,该改就改该变就变,而不是洋洋得意的说着我们这是多少多少年历史的东西。面对外来文化时,有用的就坦然接受,而不是所谓坚守传统文化进行抵制。
九十岁的老爷爷能说出开放包容的话,我不希望我们年轻人却在进行着类似“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言行。那样就太讽刺了。
为爱放下手术刀?
你咋不说为了把麻辣烫国粹发扬光大 特意辞去医生工作 甘愿献身去按倒小姑娘采阴补阳修炼麻辣烫内功心法 又特意蹲了三年大牢 在里面闭关潜心修行 终于悟出了麻辣烫终极奥义 然后特意去入赘一家麻辣烫店 把祖国的麻辣烫事业推向世界
你看 这样就通顺了
什么?强奸犯?犯法了被取消执业医师资格?不存在的!请认真阅读上文,明明是为爱放下手术刀!这是爱的奉献!受害者?她那点牺牲只是麻辣烫宏图霸业的一颗螺丝钉罢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请跟我念 为-爱-放-下-手-术-刀。这才叫牺牲精神。
导演 你看我这文案行不?
抠眼屎。
只能说,舌尖三,墙倒众人推,只因为你根基不好。
用舌尖三自己的世界观就是,时也运也命也。应该是被下了社会主义核心绛头。
_(:_」∠)_不请自来,舌尖3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大力追查。
编造史实,比如回坊的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节目组极不负责的说是唐朝出现,这是对汉回人民之间的关系进行无耻的挑拨,是严重的破坏民族团结和历史虚无主义。
插播广告且未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在央视大力打击了藏秘排油等一批虚假广告之后,虚假广告又死灰复燃。这是对央视之前路线的全盘否认。往小了说,这是挑拨内部争斗,往大了说,这是典型的打着红旗反红旗。
是非不分,对已被打击处理人员枉顾事实的进行洗白,对受害人造成了第二次伤害。其岳父对此事言行有极大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是和事老,绝不是姑息,我建议,有关部门对其岳父进行调查,是否年轻时候有案在身。
审查失职,这样一个内容虚假,价值歪曲,严重脱离主题的作品是怎样堂而皇之的搬上春节档的,这背后是否有金钱交易,相关审查部门是否有严重的人浮于事的现象?我们鼓励创新,也允许年轻人犯错误,但是允许犯错误不等于纵容姑息,连政策尺度都把握不好,这不是允许犯错误,这是典型的包庇纵容。长此以往,这共产党的天下还姓共吗?
成都商报:岳父证实女婿曾经强奸入狱。能把一个曾经因为强奸判刑无法当医生的人,成功塑造成一个为爱放弃手术刀的好男人,也只有《舌尖上的中国3》了,节目组有考虑过女受害者的感受吗?辞掉工作?
岳父把强奸入狱说成年轻时吃的亏,年轻人犯错就要强奸人家姑娘?
其实我在知乎写过怀疑过:能成为一位医生,家庭和自己是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卖麻辣烫再挣钱也和做医生有着很明显的价值不对等。我以为他真的是为了真爱放弃了医生工作,佩服他的对爱的态度。详见知乎:
《舌尖3》这次完全不用心,完全是欺骗广大观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到这种被欺骗的感觉,我是看到消息后很愤怒,为爱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亏我还感动了一下:美好的爱情故事
“但是如果说真的是相爱了,总有一方要失去一些东西。”“你喜欢一个女孩,那有些东西你肯定愿意去做。”
“我只想到现在人生就是这种,有子女,父母健在,有老婆疼,就够了”
我无法对现在代某作出评价,毕竟他现在如他岳父说的老实本分。大家也不要指责他,毕竟已经有法律制裁,现在已经改过自新。
我的本意不是说他,而是《舌尖3》团队。
我恶心的是《舌尖3》强行煽情,虚假编故事,蒙蔽大众,消费观众情感,没有任何道德底线,无法洗白,心痛曾经的美好,结束吧!
舌尖3中为爱放下手术刀的故事另有隐情?“八婆”回应:女婿是犯过错,但那是过去
微博已经删帖了,成都商报已经删新闻了,不知道知乎会不会删,如果删掉也行,别封号就行,我还要在知乎写祛痘和护肤知识呢,我还没写够呢。
删前,大家可以阅读留念:
其实这就是央视纪录片的正常水准。
我当年看《舌尖上的中国1》非常非常惊艳,根本不相信这是央视拍出来的。查了资料以后发现,团队绝大多数人都来自央视之外。
其中,有好几个是央视干过,然后离开的,在外面靠拍别的片子过日子。少数几个是央视的,但属于其他的频道,是自己比较有想法的年轻人,被挖过来的。
拍这部纪录片,其实他们没有钱赚,完全是抱着实现自己的理想的目标去做的。一个人一年也就拿了几万块钱,(我印象里是不到8万),全国各地的跑,去把素材拍回来,再剪出来的。从投入产出比来说,非常不划算。
在拍摄手法方面,是对着国外的BBC之类的纪录片,从拍摄手法,到叙式做法,以及节奏上的全方面的模仿和致敬(只是模仿和致敬,没有抄袭。第二部的抄袭跟他们没有关系)。
应该说这就是这当时整个中国,在纪录片方面研究最多那一拨人,怀着最大的诚意,来做这样一件事情。
素材是找了一大堆的国家地理之类的杂志。把有亮点的那页撕下来,几千页杂志堆在一起,然后再一群人来选点。
整体结构是根据一本外国的书做的(好像是研究人类和食物关系的题材)。
虽然陈晓卿是总导演,但是这片子最后做成这个质量,并不是他的水平。他没有亲自动手过,但是,是他组了这个班子,以及给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权,以及为他们顶住了压力,以及根据他们的要求采购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最好的摄像机器,所以,没有他就没有《舌尖上的中国》,必须感谢他。
所有的主创,包括陈晓卿总导演本人,在做这个片子的时候,根本没想过它会火,本来是拍出来,为给央视的纪录片频道填空的,(就跟央视电影频道拍一大堆的电视电影同样的做法),没想到居然爆了。
爆了以后,就出现了分赃不均的问题。
陈晓卿导演当然会获得荣誉。然后,整个利益链条上的人都要抢功劳,就把片子真正的那批主创给排挤出去了。
全国人民看《舌尖上的中国》,都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央视有领导就出来说,会很快拍第二部,名叫《舌尖上的小吃》,纪录片的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听说这事儿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根本没人跟她提过这事儿啊。何况,这跟这部片子原有的构架,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啊!
反正,拍《舌尖上的中国二》的时候,原先第一部的团队都没有参与,上的是央视的自己人。
当然,他们也没有真的拍《舌尖上的小吃》,而是亦步亦趋的模仿第一部,以及其他国家拍中国跟食物有关的纪录片(比如有一集中间的麦客,不但用了跟外国纪录片相同的题材、内容,甚至用了一模一样的主角。再比如说,其中有一集,中间的部分镜头,直接是从外国的纪录片里剪来的,内容好像是关于一种鱼的,具体我记不清楚了,当时还闹过一点风波。)
所以,《舌尖上的中国2》,大约是第一部的六七成功力,很多人已经觉得不够好了,但是许多原先很少看纪录片的观众也不挑,这事儿也就平平常常过去了。
到第二部的时候,其实各种背后的势力,已经都开始影响这部片子了。大家都知道,拍这部纪录片能走红,也能够带货。
我当时有一个感觉就是,出现在第一部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这些人,就是普通人正常的样子,而拍第二部舌尖上的中国的这些人,脸上都写满了“我知道我快要红了”。
关于里面上海红烧肉的那一集,当时很多人都吐槽说,人物故事跟美食没有什么关系。之后也有人质疑说,那里面的小姑娘,跟分集导演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选她来出演,有想利用这部纪录片在她走红的路上推波助澜的意思。
只不过,这个时候,央视还是要脸的,陈晓卿本人也不会容许太过赤裸裸的广告。
之后再继续拍下去,肯定会有无数人希望搭个顺风车,把自己的利益绑进去,几番利益博弈,主创还能不能扛住,就很难说了。
其实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本身已经结构非常完整了,没有拍续集的必要。
中国是一个特别大的国家,不可能靠一部纪录片把每个地方的美食都体现出来,嚷着拍续集,只能代表大家对它特别喜爱,以及遗憾自己地方上的美食或食材没有出现在里面而已,并不需要真正的拍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
继续拍下去,只不过是狗尾续貂而已,一续再续,鬼知道是什么东西的尾巴?
当一个导演或者畅销书作家突然觉得自己应该教化众生的时候,就离丫成为毒药不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