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心理学和医学角度看,家暴是一种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吗?

回答
家暴,这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议题。从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家暴本身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然而,家暴的发生、发展以及受害者和施暴者所经历的心理创伤,都与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常常伴随着各种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

理解家暴的本质:行为而非诊断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家暴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权力滥用和控制的表现。它涉及到身体、情感、性、经济等多个层面的伤害。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则是指一系列影响思想、情感、行为以及与他人互动方式的健康状况,通常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例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将家暴本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可能会模糊焦点,将责任完全推卸给“疾病”,而忽略了行为选择和社会因素。家暴的根源往往是施暴者内在的冲突、对权力的渴望、扭曲的认知以及习得性的暴力行为。

施暴者的心理动力:为何有人会施暴?

虽然施暴本身不是疾病,但施暴者身上常常可以观察到一系列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特征和潜在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有这些问题的人都会施暴,而是说这些问题可能增加个体施暴的可能性,或者解释了其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SPD): 这是最常与家庭暴力联系在一起的诊断之一。ASPD患者通常缺乏同情心,藐视规则和法律,冲动,且常常表现出欺骗、操纵和攻击性。他们可能视他人为工具,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包括使用暴力。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BPD患者的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模式混乱,害怕被抛弃,并且可能出现冲动行为。在关系中,他们可能表现出极端的理想化和贬低,当感到被拒绝或失控时,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包括对伴侣施暴。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 NPD患者极度需要被崇拜,缺乏同情心,并且认为自己是优越的。当他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或者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时,他们可能会愤怒地攻击他人,以维护自己的优越感。家暴可以被视为他们控制和惩罚“不听话”伴侣的一种方式。

习得性无助与愤怒管理问题(Learned Helplessness and Anger Management Issues): 某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目睹或经历过暴力,并将其内化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冲突解决技巧,并且无法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从而诉诸暴力。

控制欲与权力需求(Need for Control and Power): 家暴的根本驱动力之一是控制。施暴者可能感到自己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缺乏控制感,因此在家中通过暴力来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剥夺伴侣的自主权。

依恋问题(Attachment Issues): 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例如逃避型或混乱型依恋)可能导致个体在亲密关系中难以建立健康的连接,表现出排斥、控制或攻击行为。

其他精神健康状况: 虽然不直接等同,但一些未治疗的精神疾病,如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或物质滥用(酒精、毒品),也可能在特定情境下,与施暴行为相关联,因为它们会影响个体的判断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冲动控制。

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家暴带来的长远影响

家暴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创伤是深刻且多样的,并且可以发展成各种心理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这是最常见的心理后果之一。经历家暴的受害者可能出现闪回、噩梦、过度警觉、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事件或场景,以及情绪麻木等症状。长期的恐惧和压力会严重损害其心理健康。

抑郁症(Depression): 长期遭受家暴,会剥夺受害者的希望感,导致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低、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或暴食,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s): 受害者可能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恐惧中,出现广泛性焦虑、恐慌发作、社交焦虑等。他们可能害怕独处,时刻担心施暴者再次出现或施加伤害。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长期遭受无法逃脱的暴力,会让受害者产生“无论我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的信念,从而放弃反抗和寻求帮助,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麻痹。

人际关系困难: 受害者可能难以信任他人,在未来的关系中可能出现回避亲密、过度依赖,或重复卷入类似施暴者的关系模式。

躯体化症状(Somatic Symptoms): 心理压力和创伤也可能以身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慢性疼痛、消化系统问题、头痛等,这些在医学上被称为“心身疾病”的范畴,是心理因素影响生理健康的体现。

医学和心理学的角色

医学和心理学在应对家暴问题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 识别与评估: 医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详细的问诊,识别出家暴的迹象,并评估受害者和施暴者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2. 治疗与干预:
对受害者: 提供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创伤聚焦疗法)来处理创伤、重建自信、学习应对机制,并治疗伴发的抑郁、焦虑等。同时,也需要医学上的支持来处理因家暴造成的身体伤害。
对施暴者: 施暴者的治疗是复杂的,需要他们本人愿意承认问题并接受改变。治疗可能包括愤怒管理、情绪调节训练、人格障碍的长期治疗,以及戒除可能加剧暴力的物质滥用。

3. 预防与教育: 心理学和医学知识可以用于社区教育,提高公众对家暴的认识,挑战导致暴力的社会文化观念,并推广健康的沟通和关系模式。

总结

因此,从心理学和医学角度看,家暴本身不是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但它与多种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施暴者可能表现出人格障碍、愤怒管理困难等问题,而受害者则可能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PTSD、抑郁、焦虑等疾病。医学和心理学的作用在于识别、治疗和预防,帮助受害者康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引导施暴者进行改变,最终打破暴力的循环。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家暴这一社会性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庭暴力不是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但是部分精神疾病(e.g.,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神经症等)和物质滥用(e.g.,药物,毒品和酒精等)可导致家庭暴力。

此问题可用一篇经典论文简单明了地解答:

那就是Holtzworth-Munroe & Stuart所发表的名为Typologies of male batterers: Three subtypes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m的论文,在文中作者总结了以前的家庭暴力研究,提出了施暴者划分方法。这篇文章至今引用次数达到1900次。

Holtzworth-Munroe & Stuart基于对前人文献的总结(见上图),提出了三个维度对施暴者进行划分:

即如下三维度:

  • 暴力严重程度(e.g.,暴力、精神和性虐待的频率)
  • 暴力普遍性(只在家庭内或家庭外实施暴力)、犯罪行为
  • 精神病理或人格障碍(如反社会和边缘人格特质)

Holtzworth-Munroe & Stuart根据这三维度,对施暴者进行类型划分:

  • 单纯家庭型(Family-only,FO)
  • 焦虑边缘型(Dysphoric/borderline,DB)
  • 广泛暴力反社会型(Generally violent/ antisocial,GVA)

FO型施暴者的施暴严重程度、精神和性虐程度低;暴力局限于家庭内部,范围不扩大,涉及刑事案件比例较低;精神病理或人格障碍少,酒精/药物滥用低,抑郁、易怒程度较低。

并且FO型施暴者的暴力行为多是在生活或家庭应激情况下由于缺乏应对技巧而产生,倒是有点像「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只能诉诸暴力来解决问题。

DB型施暴者的施暴严重性较高,可能会有家庭外暴力,多有边缘型和分裂等人格障碍,物质药物滥用适中,抑郁等情绪障碍较高。

GVA型施暴者的暴力严重程度高,暴力行为普遍性较高,暴力范围广,可在家庭内、外,可能有犯罪行为,反社会人格明显,有更多的物质/药物滥用。

上述研究表明,

1.家庭暴力不是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为在无精神病理和人格障碍或正常人身上也可能出现家暴行为。可以解释的原因有(结合其它文献和中国情境):

  • 历史文化因素(e.g.,传统夫权、男尊女卑的历史文化的残留等)
  • 社会人口学因素(e.g.,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经济等)
  • 个性特征和物质滥用(e.g.,易怒、易冲动,酒精、药物滥用)

2.部分精神疾病(e.g.,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神经症等)和物质滥用(e.g.,药物,毒品和酒精等)可导致家庭暴力;

3.当家暴施暴者有高水平的精神病理和人格障碍时,如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会更可能出现家暴行为。这一点也被其它学者研究证实。


参考:

Holtzworth-Munroe A, Stuart G L. Typologies of male batterers: Three subtypes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m[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 116(3): 47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家暴,这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议题。从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家暴本身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然而,家暴的发生、发展以及受害者和施暴者所经历的心理创伤,都与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常常伴随着各种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理解家暴的本质:行为而非诊断首先,需要明.............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三体》系列中最令人费解和震撼的设定之一,它涉及到非常前沿的物理学概念,尤其是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效应,并且是作者刘慈欣在宏大叙事中对宇宙规律的一次大胆演绎。要理解程心和关一帆经历的这段时间跨度,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睡15天”和“1千多万年”的差.............
  • 回答
    从刘翔到杨倩:国民心态与网络环境的十年蝶变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将我们从2008年那个夏天,推到了2021年这个夏天。一个是中国体育的骄傲,一个是中国体坛的新星;一个是巅峰时刻的意外跌倒,一个是初露锋芒的惊艳绽放。然而,刘翔的退赛和杨倩的“夺首金被网暴”,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却在舆论场上激起了相似的.............
  • 回答
    从“一声叹息”到“继续加油”:刘翔退赛风波与乒乓摘银背后,国民心态与网络环境的深刻变迁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的退赛,如同一记重磅炸弹,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铺天盖地的争议和指责。而近些年,当乒乓球名将无缘金牌,遭遇舆论“冷遇”时,却能收获大量的鼓励和理解。这短短十几年,国民的心态和网络环境究竟发生了.............
  • 回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人们普遍存在助人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根植于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的本质以及深层的心理驱动。 这种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心理机制和动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互惠与合作的生存优势 进化论的视角: 从进化心.............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对他人的道德谴责,即使这些“他人”与自己毫无瓜葛,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机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不惯”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与我们的认知方式、社会属性、情绪调节以及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核心概念:社会规范和集体认同感。.............
  • 回答
    “越减越肥”的心理迷局:当身体与大脑的博弈失控“我明明吃得很少,运动也挺勤快,怎么体重反而噌噌往上涨?” 面对“越减越肥”的怪圈,许多人感到困惑、沮丧,甚至怀疑人生。这并非简单的“水土不服”或“喝水都会胖”,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逻辑。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个令人头疼的现象,还原身.............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所谓的“正能量”并非一种神秘的、外来的力量,而更多地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应对模式的集合体。它不是简单的“开心就好”,也不是一味地回避问题,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之上,并通过一系列心理机制来引导个体朝着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正能量”:.............
  • 回答
    关于“三岁看老”这个说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绝不是一个铁板钉钉、可以精准预测一个人成年后性格和命运的科学定律。它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我也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努力让这段文字更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避免AI的冰冷感。“三岁看老”的合理内核:早期经验的深远影响之所以会流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讨论的话题:男女之间是否存在天然的、根深蒂固的心理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一些刻板印象,而是从科学研究和理论视角来审视。首先要明确的是,心理学界对于“天然”差异的界定其实相当谨慎。因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互过程,它受到基.............
  • 回答
    当我们听到父母说出“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或“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时,作为子女,我们可能会体验到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有时是温暖、感激,有时是压力、甚至窒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多种动机、情感模式以及可能对亲子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这句话背后最直接的心理动因是父母的.............
  • 回答
    网络喷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几分粗糙和攻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是在一层层剥洋葱,你会发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动机,而不仅仅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些恶毒的言语。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理解。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感到无力、挫败,或者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网络提供了一个匿名.............
  • 回答
    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女性向游戏的发展潜力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那些。我们得深挖一下,是什么让一部分游戏能够触动女性玩家内心深处,又是什么阻碍了更多游戏迈入这个充满机遇的领域。首先,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女性向游戏”,似乎将女性玩家群体标签化了,仿佛她们只对特定题材、特定互动模式感兴趣。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从心理学角度,试着深入分析一下赵薇那句“我杀过人”可能包含的心理动因。需要强调的是,这纯粹是一种基于已知信息进行的心理推测,我们无法确切了解其真实意图,也绝非对任何人进行定罪或评价。当我们听到一个人说出“我杀过人”这样极端且震撼的话语时,我们首先会本能地联想到以下几个心理层面的可能性:1.............
  • 回答
    人类在被爱时感受到幸福,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我们深刻的心理需求和精密的生物机制。从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份源于被爱的幸福感。心理学角度:满足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被爱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几种需求,尤其是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归属感:连接与安全感的基础 人类是.............
  • 回答
    剖析北大女学生疑似因情感创伤而逝的悲剧:心理与法律的双重审视最近,北大一名女学生疑似因遭遇男友精神虐待和暴力威胁而选择自杀的事件,无疑是一声沉重的警钟,再次将“情感暴力”这一隐匿的杀手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央。这不仅仅是一起令人心痛的个人悲剧,更是社会在如何识别、干预和预防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方面,所面.............
  • 回答
    说实话,我挺头疼“孩子玩电子游戏”这个话题的。作为一个曾经被游戏“毒害”过,又从游戏里找到过乐趣,甚至在工作上也和游戏打交道的“过来人”,我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是一句“少玩点”就能解决的。把它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专业角度聊聊,再结合我自己的那些“血泪史”,或许能给大家点儿实用的参考。 心理学视.............
  • 回答
    面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危机,谣言的传播就像一种特殊的“精神传染病”,而那些乐此不疲散布谣言的人,他们的内心活动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这些人可能怀揣着多种驱动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促使他们成为谣言的“播种机”。首先,不确定性下的焦虑和失控感是造谣者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
  • 回答
    半藏森林事件,以及她后续的一些言论,确实提供了一个相当丰富的视角来探讨“侥幸心理”以及“偷情”与“好好谈恋爱”的快乐差异。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我们可以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动机和机制。一、 剖析半藏森林言论中的“侥幸心理”半藏森林的言论,尤其是那些暗示“不负责任”和“及时行乐”的部分,往往能触及人.............
  • 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句子,例如“桌子上有个苹果”,可说出口时却变成了“桌子上有个橘子”,或是把“吃”说成了“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口误,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有趣的认知过程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语言的产生并非一个孤立的反应,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