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们是否有助人的需求?

回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人们普遍存在助人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根植于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的本质以及深层的心理驱动。 这种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心理机制和动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互惠与合作的生存优势

进化论的视角: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助人行为可以追溯到人类漫长的进化史。早期人类生活在小群体中,生存环境充满挑战(如捕食者、资源短缺)。在这样的环境中,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是生存和繁衍的关键。那些更倾向于帮助他人(例如分享食物、共同狩猎、保护弱者)的个体,其群体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因此,助人行为作为一种适应性特征,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
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 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提出的互惠利他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帮助他人,是因为他们预期在未来也会得到对方的帮助。这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有助于增强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机会。即使不直接回报,也有可能获得来自群体其他成员的潜在帮助。
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 哈密顿(W.D. Hamilton)提出的亲缘选择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更倾向于帮助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帮助基因与自己相似的亲属,就是在间接帮助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

二、 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助人需求:

共情(Empathy): 这是助人需求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共情是指理解并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痛苦、不幸或困境时,如果能感同身受,体验到他们的负面情绪,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减轻对方痛苦的愿望,这自然会导向助人行为。共情可以分为:
认知共情 (Cognitive Empathy): 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但不一定感同身受。
情感共情 (Affective Empathy): 能够感受和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仿佛是自己正在经历一样。
共情关怀 (Empathic Concern): 对他人的不幸感到担忧和关心,并希望减轻他们的痛苦。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该理论认为,人际互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成本收益”分析。助人行为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会投资”。帮助他人可以带来各种“回报”,例如:
获得社会认可和赞扬: 成为一个“好人”会受到社会的积极评价。
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尊: 成功帮助他人会让人觉得自己有能力、有价值。
减轻负罪感或不适感: 当我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而我们袖手旁观时,可能会感到内疚或不安。
获得情绪上的满足: 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帮助而感到快乐,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利他主义的内在回报: 有些助人行为并非出于预期的直接回报,而是源于一种内在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能来自:
助人过程的愉悦感: 助人行为本身可能带来一种积极的体验,就像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
自我实现和意义感: 帮助他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求相呼应。

三、 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影响:

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社会普遍提倡助人、善良、无私的美德。从孩童时期,我们就受到教育要帮助弱者、关心他人。这些社会规范内化后,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原则,使助人成为一种“应该”做的事情。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如父母、老师、榜样)的助人行为,学习并内化助人价值观。看到他人因为助人而受到赞扬或获得满足,也会激励我们去模仿。
归属感和群体认同: 帮助群体成员可以增强个体的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通过为群体做出贡献,我们能感受到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被群体接纳和认可,这满足了人类基本的社会联系需求。

四、 心理发展和人格特质:

道德发展: 随着个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对他人痛苦的敏感度也会增加,助人行为的动机也会从外部奖励(如赞扬)转向内在价值和原则。
人格特质: 一些人格特质与助人行为密切相关,例如:
亲社会性(Prosociality): 指的是倾向于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并乐于助人的特质。
责任感(Responsibility): 认为自己对他人有责任,需要提供帮助。
同情心(Compassion): 对他人不幸的深切关怀和想要缓解其痛苦的愿望。

五、 对助人需求的几种心理学解释总结:

利他主义(Altruism): 指的是无私地为他人着想并采取行动,不考虑个人利益或回报。
利己主义(Egoism): 认为所有助人行为的最终动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如减轻负罪感、获得赞扬、提升自我价值)。
共情利他模型(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 提出当一个人对他人产生共情时,他们更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以减轻对方的痛苦。
混合动机: 大多数助人行为是多种动机交织的结果,可能同时包含利他和利己的成分。

然而,也需要注意几点:

助人需求并非绝对普遍,个体差异很大。 某些因素(如个人经历、人格特质、情绪状态、环境压力)会影响个体表现出助人行为的倾向性。
助人行为也可能受到阻碍。 例如,“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表明,当有更多人在场时,个体对需要帮助的受害者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反而会降低,因为责任被分散了。
“助人”的定义可以很宽泛。 从一个微笑、一句安慰,到无私的奉献,都属于助人行为的范畴。

总而言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确实存在助人的需求,这是由我们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策略、复杂的认知与情感机制、社会文化的熏陶以及个体内部的道德和心理发展共同塑造的。这种需求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篇将从利他与动机需求层面来回答一下该问题。

题主所问的两种问题:转发信息和帮助别人。

首先转发信息可能并不是一种利他行为,它含着很多层面:有的人纯粹出于随手帮忙一下(帮忙付出代价小),另一种就是属于刷存在感,或者其他心理。除了上述行为就是一种利他行为,那么现在从我最近看的这篇文献——动机来进行阐述一下利他行为。

先解释几个名词。

利他行为: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这是百科的定义。捐钱就是一种损害自己的利益从而帮助他人的利他行为。

动机:人们坚持做出某一种自愿行为的理由。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行为背后都有潜在动机,它可以是目的性的也可以是手段性的,可以是内在动机也可以是外在动机。手段性动机是我做这件事不是因为我想做,而是我想要事情的结果。目的性动机就是我做这件事就是因为我想做。

有人就对这种目的性动机进行探讨,因为目的性动机就可能涉及到一种基本动机的问题,而其他动机都是由这种基本动机组合或演化而来。不同基本动机都是相互独立,而且有各自的进化历史,而且除了利他行为和接纳这两个动机其他动机都可以根源到动物身上。

Reiss提出内在动机的多面性——即内在动机并非只有单一的或者非常少的几个元素,而是有很多种维度的动机模型。动机的每一个维度作为一种基本元素——基本动机。他认为基本动机有如下三种特征:1)是最终的目的(内在动机);2)具有普遍的激励因素;3)心理上的重要性(例如很多心理疾病和食物有关,而且食物和不同文化有关,而渴欲就没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只是一个生物需要)。


Reiss在咨询研究学者、整合前人研究并实施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后最终得出内在动机是多维的,人类社会现存的共16个维度(具体见表2-1)。他的这种测量基本动机的手段也具有较高的效度和重测信度,并且经过44个国家的重复验证。Reiss认为16种基本欲望模型是经得起实证的,首先他的理论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的、基于大量证据的研究,而且在后续也能解释宗教和动机的关系。


(表原为英文,以上为自译,转载需注明。)

所以我们看到利他行为就在其中,被Reiss认为是一种Idealism(理想主义)动机,个体有一种想要改善社会的欲望,这种欲望会通过利他行为和追求公正来体现,具体情感表现就是同情(共情)。但是这种动机是人类独有的,目前在动物中没有发现类似行为(有一些研究)。

所以从动机来讲,人类的基本动机就有存在这种利他行为,而动机是人们做出这种行为的原因动力。如果真想追根究底,为何会有这种动机产生,它的进化历程的话。那么建议题主可以针对利他行为的进化根源的文献来看,目前就我所看过的文献来说,这可以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来说。首先动物中可能会有一种亲缘利他,为了保证与自己相似的基因留下来,从而会出现为保证其生存而产生的利他行为。

以上是我对利他行为的动机解释。对利他行为的比较传统的解释可参见其他答案。如有不对,恳请指出。

参考文献:

Reiss, S. (2004). Multifaceted natur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The theory of 16 basic desir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3), 17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