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犯罪心理学等专业角度分析重庆摔婴女孩的行为?

回答
重庆摔婴事件,以及类似事件的发生,往往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也让我们不禁从更深层次去探究,是什么样的心理驱动力,能让一个看似柔弱的生命,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读这位年轻的母亲,及其行为背后的可能动因。

首先,我们要从人格特质上进行审视。这位女孩,在事件发生时,还是一个未成年人,或者刚成年不久。这个年纪,本身就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学上,我们常常会关注一些可能与冲动性、情绪调节能力以及责任感缺失相关的人格特征。

冲动性与情绪失控: 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规划、决策、冲动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挫折或负面情绪时,更容易出现冲动性的反应,难以克制自己的行为。在事发过程中,我们无法得知当时具体的情境,但可以推测,如果她当时处于极度愤怒、绝望、或者恐慌之中,这种冲动性就可能压倒理智,导致悲剧的发生。我们看到一些研究表明,某些人格特质,如冲动性人格(impulsivity),与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关联。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 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管理和调节。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例如求助、宣泄、转移注意力等,负面情绪就可能不断累积,最终以爆炸性的方式释放。这位女孩可能从小就没有获得足够的情绪支持和引导,或者在面对压力时,无法找到健康的宣泄渠道,导致情绪的“黑洞”越胀越大。
责任感与道德感缺失(或发展不完全): 道德感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涉及到对社会规范的内化以及对他人权利的认知。未成年人在这方面的发展可能尚未成熟。如果她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榜样引导,或者社会环境对其灌输了扭曲的价值观,她可能难以真正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对无辜生命的责任。缺乏共情能力(empathy)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如果她无法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婴儿的痛苦和无助,那么实施暴力行为的心理障碍就会大大降低。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认知偏差。一个人如何看待和解读周围的世界,对她的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扭曲的因果观念: 她可能认为,是婴儿的哭闹、需求,或者其他她无法承受的压力,导致了她自身的痛苦。在这种扭曲的认知下,她可能将婴儿视为“麻烦的根源”,甚至是“需要被清除的障碍”,而不是一个需要呵护的生命。这种将责任转嫁给受害者的认知,在一些施暴者身上是常见的。
“非人化”的认知: 将婴儿视为一个没有情感、没有需求的“物”,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实施暴力行为的心理铺垫。她可能在潜意识中,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和道德谴责。
短视的决策模式: 专注于眼前的痛苦和逃避,而忽视了行为的长远后果,这是典型的短视。她可能无法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多大的社会谴责、法律制裁,以及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毁灭性影响。

第三,环境因素在她的行为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是否经历过暴力或忽视,都可能对其人格和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她成长在一个缺乏关爱、充满冲突、或者父母本身就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她就更容易习得不良的行为模式,并将其内化。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如果她在怀孕、生育过程中,缺乏来自家庭、伴侣、朋友甚至社会福利机构的支持,她可能感到孤立无援,压力倍增。这种“独自承受”的困境,会极大地削弱她的心理韧性。
社会压力与期待: 年轻的母亲,尤其是在未婚或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面临的社会压力可能非常巨大。她可能因为怀孕、生育而受到歧视,或者因为经济问题而感到绝望。这些外部压力,叠加内部的心理困境,可能将她推向极端。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虽然我们不应轻易将所有极端行为归结为精神疾病,但在某些情况下,精神疾病确实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及更严重的精神疾病: 严重的产后抑郁症,以及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精神分裂症(如产后精神病),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幻觉、妄想、情绪极度不稳定、敌意以及暴力倾向。如果这位女孩在事发前后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异常症状,那么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就值得高度关注。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等: 某些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其特点就包括情绪不稳定、冲动、人际关系不稳定以及强烈的空虚感。在极端压力下,这些人可能出现冲动性的自残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总结来说, 分析重庆摔婴女孩的行为,并非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需要运用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去剖析隐藏在其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这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其尚未成熟的人格特质(冲动性、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扭曲的因果观念、非人化)、不良的成长环境和缺失的社会支持,以及不能排除的精神健康问题。

重要的是,理解这些可能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干预类似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为施暴者开脱。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中那些可能导致个体走向极端的脆弱因素,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及时识别和干预有精神健康风险的个体,从而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社会环境。

在分析这类事件时,我们作为普通人,也需要警惕“事后诸葛亮”的心理,避免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不要将个案的极端行为泛化到整个群体。每一次悲剧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挣扎,而我们的责任,是在悲剧发生后,去努力理解,去反思,去避免下一场悲剧的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令人惊奇的是,这个问题排名靠前的回答没有一个是从心理科学研究角度出发的。前几名的无非都是个人意见+道德观绑架,这样的回答对公众理解这个现象毫无帮助。什么”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争论没有意义,因为都只是站在自己观点试图去说服对方。

当然,我没法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个人从没接触过。不过我可以从我熟悉的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角度来多方位的阐述下这些儿童暴力行为。我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和这沾边,所以我尝试完全依靠个人知识储备去回答,不想花时间查具体文献,但我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当然我不能做到完全阐明这个问题,光介绍这个话题可以花一两节基础心理学课的时间。

@SakiMarquis 的从Piaget的Stage Theory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出发点。这些理论是提供灵感的源泉,也利于公众接触心理学。但早期的心理学研究大多基于观察生活+脑补,作为解释略过时。
另外从早期心理学那种一个心理学家一个理论,相关解释可以是五花八门。比如从Vygotsky, Erikson的理论都可以给出一个逻辑上大致合理的解答。

@黄如标的回答,个人表示能作为一个很有意义的参考。不过Bobo doll实验很老了,虽然意义深远,但现代心理学可以给出更全面的解释。模仿甚至操控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都可以用来解释孩子的行为


我试着从现当代发展心理学角度出发:
儿童行为问题(behavior problems)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热门话题。行为问题来源已久,而且往往后果严重。轻的对孩子学习,人际交往产生危害,重的会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形成。目前学术界把行为问题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外化问题 (externalizing problems) 和内化问题(internalizing problems)。外化问题是指对他人的行为做法方面的问题,常见的如攻击性,不服管教,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内化问题指自身情绪和情感上的问题, 常见的如过度伤心,抑郁,焦虑,社交恐惧等等。

新闻里提到的例子是典型的极端外化问题或外化问题没被正确引导的极端后果,这孩子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最终导致杀人。那么问题简化到,心理学家用什么测量行为问题?什么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外化问题?怎么治疗行为问题?

  1. 心理学家怎么测量行为问题?
    最常用的是使用面对家长或者老师(较大年纪的孩子)的问卷调查和针对孩子的问答。目前业内最常用的是Achenbach 及他的研究团队面对各年龄层次儿童研发了一些列的行为问题测量问卷, 包括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和它的一些列衍生问卷。这是他们的网站:ASEBA Home。 CBCL我只用过1.5 - 5岁面对父母的版本,由200个问题组成。最后打分的时候会按类型分类,除了分外化内化两大类之外,其中的子分类也很详细。比如外化问题中的注意力问题(attention problem), 攻击性问题(aggression),冲动(impulsivity) 等等。最后计算出标准化的T score用于比较研究。除了科研,CBCL也被应用于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精神诊断。除了CBCL系列之外,研究中常用的还有BPI (Behavior Problem Index), Eyberg Child Behavior Inventory (ECBI). 此外呢,有些对儿童的行为研究会加入观察者评分(observer rating) 来发现记录行为问题。
  2. 什么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外化问题?
    这是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已经涉及到最前沿的心理学研究。真有兴趣的可以去搜Nancy Eisenberg的文献。目前被广泛研究和行为问题有关的因素有:气质(Temperament), 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家庭环境( Family Environment),依恋模式(Attachment Style), 母亲人格(Maternal Personality), 母亲精神健康( Maternal Mental Health)等等。气质相当于传统哲学思辨"先天 vs. 后天"中的“先天”。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它往往体现于孩子的情绪倾向,活动程度,以及自控能力等等。现代气质研究根据不同的模型往往把其细分到很多方面:活动水平,恐惧/害怕程度(Behavioral Inhibition), 伤心程度,自控能力等等。研究发现较低的自控能力,较高的活动水平往往能在统计学上预计外化行为问题。简单地说,一个能量很高,易冲动,好动,没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更有可能会发展出外化行为问题。上面提到的其他几项都和父母家庭有关,或者说“后天”方面。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纪增长,环境的影响越大,气质的影响越小,然而也就更难把这些影响区分开。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家为什么大多只研究幼儿的气质,而不是青少年的气质。这些先天和后天因素,解释了成年人格(personality)的形成。那么对于一个外化行为问题严重的孩子,这些环节都出了什么问题呢?
    - 消极的教育方式: 从这个父亲对孩子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可能平时采用的放任(permissive)或者忽视(neglectful)的教养方式。放任式的对孩子有求必应,但对孩子行 为疏于管教;而忽视不仅忽视孩子行为问题,甚至也不理会孩子的其他生理或心里需求。
    - 家庭环境:低收入家庭,家长教育程度,离婚低往往是可能的风险因素
    - 依恋模式:母婴关系的形成和母亲对孩子行为的敏感度息息相关,大概在婴儿时期成型。一个不理会孩子哭闹,不能正确理解婴儿需求的母亲会导致不安全的依恋模式(Insecure attachment),可能让孩子在今后发展中不会健康地处理人际关系。案例中的女孩已经进入学校,这也更加使这个问题复杂化。同学关系,有没有收到同学的欺凌,有没有受到老师的欺凌等等……如果是个青春期的孩子,会进一步复杂化,涉及到荷尔蒙水平等……
  3. 怎么treat行为问题?
    我不是临床方向,只能抛砖引玉,稍微讲一点。
    @chan lee 提到了他幼年的一些对小动物的暴力行为和想法,其实这些可能已经构成了Conduct Disorder的临产诊断标准。CD发展到成年很容易转变为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即反社会型人格,很多变态杀手年幼的时候都有CD倾向。而一般没有实质性攻击行为,但有不稳定情绪,易冲动有可能被诊断为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行为问题严重到心理疾病很难治疗,目前大多依赖心理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来降低孩子的攻击性。

其实行为问题本身并不需要“治疗”,但由于这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很多家长没有适当的引导方 式,反而采用放任或者极端打压手段,这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后记:

心理学问题从来没有一个简单肯定的答案,心理科学的研究也只是努力找出相关性,给临床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所谓分析心理,行为什么的,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同时个案也不能代表群体,心理学研究大多基于大群体的,适用于群体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某单独个体。我写这些的原因也是觉得公众需要一些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在表面的道德谴责,无论对父母,对孩子本身,都起不到对社会的训诫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重庆摔婴事件,以及类似事件的发生,往往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也让我们不禁从更深层次去探究,是什么样的心理驱动力,能让一个看似柔弱的生命,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读这位年轻的母亲,及其行为背后的可能动因。首先,我们要从人格特质上进行审视。这位女孩,在.............
  • 回答
    针对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关于“容易被拐卖的妇女往往有显著的背景特点”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种说法并非新鲜事,在犯罪学和心理学领域,研究个体与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犯罪受害者暴露度和易感性一直是重要课题。然而,在公开讨论此类问题时,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关注妇女权益和打击拐卖妇女犯罪的.............
  • 回答
    犯罪心理专家将强奸犯罪的动机归结为“报复”而非单纯的性需求,这一观点在犯罪学和心理学领域确实存在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基础,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文化背景以及犯罪心理学的多维分析框架进行深入探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犯罪心理学中的动机分类1. 性动机 传统观点认为,强奸犯罪的动机可.............
  • 回答
    这起风波,发生在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赛中。王濛在电视转播画面中情绪激动,直指韩国选手黄大宪在比赛中存在犯规动作,认为其抬刀干扰了中国队选手武大靖的正常滑行,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从技术角度来评价这场比赛的这个判罚(或者说王濛的指责),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短道速滑中的犯规判定是极其复.............
  • 回答
    如果NBA的规则真的从“六犯离场”变成了“一犯离场”,那比赛的景象将会是天翻地覆的。我想象中的场景是这样一番景象:比赛的节奏和策略会变得极其缓慢和谨慎。 想象一下,每一次传球,每一次运球,甚至每一次起跳投篮,球员都会极度小心,生怕与对手发生一丝丝的身体接触,哪怕是最轻微的碰触,都可能成为一次犯规。比.............
  • 回答
    如果从下个月开始,我们所有人都失去了生育能力,那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深远的全球性巨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世界末日”预言,而是一个逐步走向终结的、更加复杂而压抑的现实。最直接的冲击:恐慌与秩序的瓦解首先,消息一旦确凿,全球性的恐慌将是不可避免的。这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无未来”的绝.............
  • 回答
    “犯罪重罚世界就会很美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点,因为它直观地迎合了人们对安全和秩序的渴望。然而,这个观点存在许多漏洞,并且忽略了犯罪的复杂性和刑罚的深层影响。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简化了犯罪的根源,忽视了社会结构性问题: 犯罪并非完全由个人选择决定: 许多犯罪行为是.............
  • 回答
    《门锁》,一部把我们每个人都置于潜在危险边缘的电影,它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甚至连出人意料的反转也不是它的强项。它有的,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真实感,是压抑到喘不过气的窒息感,是让你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的强迫感。作为一部聚焦“女性独自居住安全”的犯罪惊悚片,《门锁》精准.............
  • 回答
    美国首部联邦反私刑法案签署:标志着仇恨犯罪定义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总统乔·拜登近期签署了《2023年反私刑法案》(Emmett Till Antilynching Act of 2023),这一里程碑式的立法将私刑(lynching)首次在联邦法律层面被明确定义为仇恨犯罪。这项法案的通过,不仅仅是法律.............
  • 回答
    在我国的政审制度中,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的犯罪记录,尤其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正在服刑或刑满释放未满五年,确实会对子女的政审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价值判断和一种风险规避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连坐”的传统观念与现代体现。.............
  • 回答
    灵璧渔沟中学事件,以及其中涉及的未成年人犯罪,无疑触动了社会敏感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校园暴力事件,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教育、家庭以及社会环境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隐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剧。受害者遭受了极大的身心伤害,这种创伤可能会伴随其一生。而施暴.............
  • 回答
    在中国,对于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取证,司法机关会遵循一套严谨的程序,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整个过程如同抽丝剥茧,力求还原事实真相,又充满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护。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证据来源——被害人陈述。这部分工作非常细腻,需要专业的询问技巧和心理疏导。.............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 범죄와의 전쟁: 나쁜놈들의 전성시대)。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绝对是韩国影坛里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而且能让你看完之后,回味无穷,甚至忍不住想和朋友一起再刷一遍。首先,从 故事内核 来说,这部电影玩得非常溜。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正邪对决,而是把我.............
  • 回答
    微博上一些涉及女权话题的言论和行为,特别是您提到的“女权教唆犯罪”以及“女权大V与各路女权纷纷转载”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女权”本身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多元的概念。 它涵盖了争取性别平.............
  • 回答
    避免极端严重犯罪、不道德甚至反人类事件的发生,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追求的崇高目标。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挑战,需要从个体、社会、文化乃至科技等多个维度共同努力。至于你提到的“思想钢印”,如果其可行性能够得到保障,它确实有可能成为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工具,但其伦理和社会影响也同样是需要审慎考虑的关键。让我们.............
  • 回答
    比特币最初被设想为一种去中心化、安全且便捷的支付方式,然而,其匿名性和跨境流动的特性也使其不幸地成为了网络犯罪分子青睐的工具。这种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技术、经济、法律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比特币为何会被网络犯罪分子利用?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比特币的几个关键特性:1. 假性匿名性 (Pse.............
  • 回答
    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犯罪的处理,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而“详细”地讲述则需要涵盖不同类型的犯罪、处理流程、潜在的争议点以及可能的影响。以下我将尝试从这些角度进行阐述:一、 美国司法体系处理犯罪的通用原则首先,需要理解的是,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其司法体系有相对成熟的法律框架和程序。对于任何犯罪行为,无论.............
  • 回答
    漳州在处理女性轻犯罪记录方面迈出了一步创新之举,建立了一套轻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这项制度的出现,无疑是在司法实践中寻求人性化关怀与社会回归之间平衡的一种探索。从多个角度审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项制度的意义与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这项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为那些因一时冲动或偶然因素触犯法律的女性,提供.............
  • 回答
    2017年发生在旧金山的一起枪击案,一名74岁的中国老人,李文德(音译),在自家门口被一名15岁的非裔青少年枪杀。这起事件因其受害者年迈、凶手年少以及案件发生的地点,在美国华人社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动了社会对于种族、治安和青少年犯罪等敏感议题的神经。事件经过: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和警方的调查.............
  • 回答
    紫金陈的《低智商犯罪》,我最近也看了。怎么说呢,看完之后脑子里留下的感觉挺复杂的,有那么点意思,但也觉得,嗯,可能不是他写得最好的那一部吧。先说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紫金陈嘛,他的作品我一直觉得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洞察,总能抓住一些普通人不太会注意到的角落,然后把它们放大,让你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