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韩国电影《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 범죄와의 전쟁: 나쁜놈들의 전성시대)。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绝对是韩国影坛里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而且能让你看完之后,回味无穷,甚至忍不住想和朋友一起再刷一遍。

首先,从 故事内核 来说,这部电影玩得非常溜。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正邪对决,而是把我们拉进了一个黑白模糊、人性复杂的时代。故事背景设定在1980年代,那是个韩国社会变革的节点,一方面是经济起飞,另一方面也是黑帮势力膨胀、政治腐败的温床。导演尹钟斌把这种时代背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你看电影里的那些服装、道具、场景,那种怀旧感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把你拽回了那个年代的街头巷尾。

电影的主角,崔益泰(崔岷植饰演),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浑水摸鱼”的代表。原本是个没啥背景的海关官员,但看准了时机,就跟釜山那个时期最牛的黑帮头目崔炯培(河正宇饰演)混在了一起。崔益泰这个人,你很难用好坏来简单定义他。他有自己的小聪明,也有生存的欲望,为了往上爬,可以跟黑帮称兄道弟,甚至在关键时刻为了保住自己而背叛。这种人物塑造,真的非常“韩国”。他们不是脸谱化的坏人,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你会看到他们在道德和利益之间挣扎,有时候甚至觉得他挺可怜的,但下一秒又会被他的狡猾和无情惊到。

然后是 河正宇的表演,那必须是神来之笔。他饰演的崔炯培,一个黑社会大佬,那种嚣张跋扈,眼神里的杀气,说话的腔调,每一个细节都拿捏得死死的。你看他,既有黑帮老大的气场,又有时不时流露出的粗俗和暴力,但同时,你又能在某些瞬间看到他对自己兄弟的情义,虽然这种情义很扭曲。河正宇把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简直就是那个年代黑帮的缩影。你既怕他,又不得不承认他身上那种“大佬”的气场,完全压场。

两位主演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堪称绝配。崔岷植和河正宇,两位演技派的碰撞,火花四溅。他们之间的对手戏,充满了张力。有时候是心照不宣的勾结,有时候是暗藏杀机的对峙,有时候又是虚情假意的兄弟情。你看他们一起喝酒,一起谈生意,一起“解决”麻烦,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着两个狡猾的狐狸在互相试探,但又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暂时绑定。崔岷植把崔益泰那种看着不起眼,实则心机深沉的老狐狸形象演绝了,他跟河正宇对戏时,眼神里的各种变化,你都能读出很多东西。

电影的叙事节奏 也处理得非常好。虽然讲的是一个关于黑帮和权力勾结的故事,但它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因为大量的黑色幽默和精彩的台词,让整个观影过程非常畅快。电影里有很多段落都让人忍俊不禁,特别是那些夹杂着方言的粗俗对白,真实又生动。它没有回避韩国社会的阴暗面,但又通过这种幽默感,让观众在看得过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荒诞的现实。

导演的功力 在这部电影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尹钟斌没有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纯粹的警匪片或者黑帮片,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时代的群像戏。他巧妙地利用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把个人命运和时代洪流结合起来,展示了一个时代如何催生出这样一群“坏家伙”。电影的结尾,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它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宿命感和无奈感,这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

总的来说,《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是一部 非常“硬核”的韩国电影。它有精彩的故事,有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有顶级演员的精湛演技,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它让你看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艰难。如果你喜欢那种有深度、有味道,让你看完之后还能琢磨半天的电影,那这部绝对是你的菜。它绝对配得上“佳作”二字,而且是那种越品越有味道的佳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说是韩国近年来非常有质感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作品。

《与犯罪的战争》,还有诸如《杀人回忆》、《黄海》、《共同警备区》等等,都属于这种风格,恕我先贴下海报——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韩两国的电影导演,能够做到同时兼顾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共同诉求,打造划时代作品的这方面,有一个高度相似的地方:都集中在小人物史诗题材。

比如说中国张艺谋《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壮的《蓝风筝》,再如韩国的上述这三部作品。

咱们先看下二者之间一个最表面、最肤浅的相似处:都通过一、两个社会小人物的挣扎,去反映一个漫长或激烈的大历史风云。小人物没法改变历史,只能随波逐流,顺从历史。又因为小人物就来自于普通大众,他的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都能让普通人感同身受,能在大众心中产生共鸣,获得极佳的社会反响。

因此、这种小人物史诗题材,在中、韩两国会得到一个相似的评价:非常写实、生动,就来自于我们普通人经历过的人生岁月。



二、

再来看看中、韩两国这类题材作品的区别:

1、

A、中国的小人物史诗,是复杂的人物+刻意雾化的历史背景,就像用一台老式照相机拍照,中国导演会有意选择各种近景镜头,把焦点集中在小人物身上,刻画出复杂的心理变化;而历史社会背景则被有意虚化,只要能让大众知道这是具体哪个时代就可以了。

所以,无论是《活着》里的富贵,还是《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与段小楼,在电影的前、中、后阶段,是完全不同的心态与嘴脸,人物的前后形象反差极大,甚至是前后矛盾,判若两人的,还经常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安排角色的自我否定。

B、但是韩国的小人物史诗则完全相反,是简单人物+刻意把细节放大的历史背景。韩国导演用这台老式照相机,是喜欢用远景和广角镜头,先把焦点集中在社会背景上,然后让小人物在背景上肆意表演。

所以,《与犯罪的战争》里的黑帮老大崔翼贤,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是基本不变的嘴脸,影片开始是什么人,影片结束时还是什么人。

以上,是中、韩两国导演在考虑这类题材作品的区别——中国导演喜欢用把人物典型化,通过人物情节的发展带出时代社会背景;韩国导演喜欢用把人物单细胞化,框出一个具体的时代社会背景,然后把这个人物放进去,就象一只活泼的仓鼠,尽情折腾,但逃不出这个笼子。


2、形成上面这个现象,有一些成因和考虑因素。

A、比如说在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一直在政治审查方面是老大难,《活着》就是多年的禁片,《霸王别姬》上映时也不许宣传。政治审查有个特点:离现当代史越远,审查难度越低;对现当代揭伤疤下手越轻,审查难度越低。所以中国的这类人物史诗题材,在时代背景上特别厚重——故事情节都是从清末民初开始讲起,历经抗战、内战、49年后的各种运动,一路走过来少说也得半个世纪,把人物角色的小半辈子都交待了,最后就在要踩到“文革”这颗绊脚雷的导火索的时候,突然间举重若轻,高高的抬起腿,轻描淡写的迈过去了……

B、韩国的这类题材,则又一次相反——特别喜欢反应应现当代史,时代背景比较短浅,前后不过10~20年,兴趣点基本集中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处这段岁月。


当然,区别还不止这些。我不在这里写的愿意,主要原因是我懒的写,在知乎上认真写答案,特别费时间,眼下事情又多,实在不想挖深坑,只能是说个大概,让人有个轮廓。



三、

好了,大方向简单说了几点。现在咱么具体到《与犯罪的战争》这部电影上。

前面已经有答主提到了,影片反应了韩国80年代的政局与社会特征。

这个观察点非常准确,值得点赞,因为有一句永远颠簸不破的真理:

越是动荡的社会,越有生动的故事;
越是曲折的命运,越有精彩的人生。

韩国在60~70年代,处在朴正熙军人独裁政府时代。朴正熙本人的出身,和日占殖民政府有密切关系,这点很多人都知道,不赘述了。但朴正熙同时也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和心胸,在他统治下,韩国在60年代开始经济腾飞,为现代化打下基础;同时,朴正熙在政治操守上相对较好(也贪污腐化,但相对而言还算较为克制)。

1979年,韩国又发生军人政变,朴正熙被刺身亡,宣称将推行“宪政民主”的崔圭夏在短暂执政后,很快就被全斗焕发动政变推翻。

全斗焕、卢泰愚上台执政后,这个新的军人政府却是倒行逆施。韩国民众没有期待到民主社会,却迎来比朴正熙统治时更为黑暗、更为野蛮的时代。1980年5月的“光州事件”,金大中在整个80年代遭受政治迫害的经历……这些韩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事件和人物,谁有兴趣,简单查阅一下就可以了。

然尔也是在80年代,韩国迎来了“奥运契机(1988年汉城奥运会)”。这又给当时黑暗的韩国政局打了一支强心剂,而奥林匹克运动在国际社会上所提倡的博爱、自由、民主、公平竞争等种种思想,显然和此时韩国的军人独裁政治格格不入。

为了应付“奥运契机“,全斗焕和卢泰愚政府采取了种种奇特的举措,比如以”民族大义“为借口,要求国内的反对派和学生民主力量减缓抗议活动。还有一个手段,就是”黑帮政治“——通过变相扶植黑社会力量,一方面为政府的各种地下交易提供隐蔽渠道;另一方面,唆使黑社会力量参与到“奥运契机”,对国内的反对派和学运学生形成制衡、打压(看一下金大中在80年代的遭遇就可以了,金大中数次遭遇政治绑架,在80年代还经常遭到恐吓威胁,大都是由政敌通过黑社会势力操纵实现的)

由此导致在80年代,韩国的独裁政府和韩国的黑社会势力,形成了互相渗透的利用关系(直到现在都没清理干净)。

韩国军人独裁政府,就是韩国的黑社会;通过政变上台的国家总统,就是最大的黑社会头目,然后这位总统兼黑社会头目,带着韩国社会的黑白两道,维稳、抓经济、打击政敌,共同打造“奥运契机”。以下是影片中的几张截图,一看就明白了——









四、

《与犯罪的战争》的主角崔翼贤( 崔岷植 饰),原本是个釜山港码头的海关缉私人员,但借着缉私的工作参与、纵容走私,搞小集团、小金库,上下打点,圆滑做人……典型的东亚黄种人国家中那类基层小官吏嘴脸。最后在一次上级部门组织的“反贪清肃行动”中,按照官僚形式主义原则,上级给下级部门定了“指标”,要求每个部门抓够一定数量的腐败典型(和中国太像了,韩国不愧是“小中华”)。为了完成“指标”,崔翼贤同志就成了倒霉鬼,被领导和同事们推出去顶包了。


在面对人生低谷、走投无路的时候,崔翼贤被迫铤而走险,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尝试做一种很传统的黑社会生意——贩毒。

然而真是歪打正着、柳暗花明,在刚刚涉足黑社会生意后,他就立即觉悟了——他无意中发现韩国80年代黑白不分、官匪一家的这个特征,或者说把笔者上述第三部分的文字基本都吃透了,看懂了。

老子过去当个小公务员,整天还得受领导挤兑、同事算计;现在老子一跺脚当黑社会,直接和政府高官称兄道弟打交道。他妈的,这是什么世道啊,原来当黑社会是最有前(钱)途的职业,牛逼!

于是乎,在这个黑白不分、官匪不分的时代,崔翼贤开始发挥他在人际交往中的特长,去实践他的人生抱负。


与俗套的黑帮片里刀光火影,主角神光护体气场爆发的路数不同。在《与犯罪的战争》,崔翼贤也有过几次动手,但都是被打的满地打滚狼狈不堪的。他是一个标准的战五渣,连女人都未必打的过。大概是各种黑帮电影中,战斗力最弱的老大了。

这个人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是个典型的渺小人物,贪生怕死、贪财好色,好面子,说话声调尖哑,气不走丹田。身为黑帮老大,身上连条带鱼纹身都没有,其形象气质即不悍也不彪,甚至还散发着几分猥琐。

但是这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圆滑、市侩、擅长钻空子,用各种曲线救国和卑鄙的手法,去绊倒一个个强敌。

裙带关系、走后门行贿、拉家长攀亲戚,金钱收卖……在这位“老大”的黑道之路上,见不到打打杀杀的血腥,反而是各种我们最熟悉的政商勾结与钱权交易,他的精明就是钻社会的空子,他的成功是利用了政府官僚的腐败,因此他的发达之路也就一点都不光彩,但每关关底的BOSS都被他压制在手下。一路磕磕绊绊、扭扭捏捏的走过来。

这个崔翼贤,其实就是一个现代韩国版的宋江;他经营势力的家乡釜山,就是韩国版的梁山。



五、

当然,崔翼贤绝不是没有弱点。在影片中,他遇到了克星——负责“打黑”的检察官曹范锡


曹范锡不仅仅是崔翼贤的天敌,同时还是崔翼贤的人生导师和偶像。

在崔翼贤于自己的帮会生意上做的越来越红火,也越来越无法无天时,曹范锡就会适时出现,用最有效的教育手法——棍棒和拳脚——帮助崔翼贤修正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重新摆正他的社会定位。




曹范锡这个角色的社会身份,是检察官,其实就是政府的象征,是政府操作黑社会的代言人。在曹范锡跟前,崔翼贤当面无招架之力、事后也无弥补之机,满盘皆输,他任何优势,都会在这个检察官面前被轻易化解,然后继续遭到一顿棍棒拳脚打击。

用现在一句挺流行的话说,曹范锡这个角色在影片里的作用,就是专门给崔翼贤“教做人”。

这实际上,就在此明确点出了彼此社会关系的实质,政府才是最大的黑社会,总统才是真老大;自以为是的崔翼贤,不过就是一条狗罢了。

最终,在曹范锡的冷酷打击下,黑老大崔翼贤犯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对曹范锡的惧怕与日俱加,最终变成了崇拜的偶像,他甚至极力鼓励他学法律的儿子去考取检察官。

这个韩国版的宋江,就连人生理想,都和真宋江一样,盼望得到官府的招安。


在影片全程,黑帮的PK都是手持棍棒的械斗、往头上砸酒瓶子,如同街头茬架。

崔翼贤从有生意合作的日本黑社会老大那里获赠了一把左轮手枪。这支枪过于小巧、就如同个玩具,给女人用还可以,但和黑帮大哥的身段完全配不上。在影片中,这只左轮手枪除了亮出来装样子吓唬人,也从来没派上过真正用场,甚至在最后阶段,他把这支抢藏在腰间,设计抓捕 崔炯培 时,这支枪也没开过火。

左轮手枪短小、外形尺寸过于迷你,如同痿缩不勃的阳具,在影片中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别看这帮黑社会分子凶巴巴的,他们不过一帮灵魂被阉割的社会匪人罢了。



还有这位崔翼贤的妹夫,这是一个韩国版的雷氏太极,“术高莫用”——



《与犯罪的战争》,这部影片的高妙之处,就是以特别无情、直接的现实主义手法,道出了韩国社会在1980年时期的种种特征,把一个时代都浓缩于其中。因此,他不是简单的黑帮片,而是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人物史诗电影。


写完了,我得赶紧忙别的事去了。

没空修改错别字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