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韩国电影《兹山鱼谱》?

回答
《兹山鱼谱》,一部带着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黑白电影,看完后确实让人回味无穷。它并非那种大起大落、情绪浓烈的作品,而是像一幅精心勾勒的古画,缓缓展开,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学问与情感交织的朝鲜王朝末期。

首先,电影的画面就足够让人惊艳。黑白影像的处理可以说是大师级。它不是简单地“没有颜色”,而是通过光影的对比、黑白灰的层次,将那个时代的氛围、人物的内心活动,甚至是兹山这个地方的质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那些海边的风浪,渔民粗糙的脸庞,以及书房里昏黄的灯光,都被赋予了生命力。这种黑白影像的选择,恰恰避开了色彩可能带来的干扰,让观众更专注于故事本身,更专注于人物的情感交流。那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在黑白画面里仿佛也能感受到湿漉漉的空气扑面而来。

再来说说电影的故事和人物。它围绕着两位历史人物展开:一位是朝鲜末期著名的儒学大家丁若镛(丁约用),另一位则是他流放地的一位渔夫(或捕鱼者),片中称他为“昌大”。丁若镛因为政治斗争被流放到遥远的兹山,在那里他遇见了粗犷却内心淳朴的昌大。影片并没有去渲染流放的悲惨,也没有刻意塑造丁若镛的英雄形象。相反,它更多地展现了两位身份、学识天差地别的人,如何因为共同的兴趣——海洋生物(特别是鱼类)——而逐渐走近,并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丁若镛,一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学者,却在流放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的学识在那种环境下似乎无处施展。而昌大,一个对生活有着敏锐观察力但没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的普通渔夫。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熟悉这片海域的每一处,也了解海里每一种生物的生活习性。两人的相遇,就像是学术的严谨与生活的经验碰撞出了火花。

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电影将一个非常具体且看似“小众”的学科——鱼类学,处理得如此引人入胜。丁若镛在流放地并没有放弃他的学术追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他所处的环境。他开始观察、记录、研究兹山的海鱼,并与昌大一起,将这些研究成果凝聚成了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兹山鱼谱》。这个过程,不是枯燥的科学报告,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人与自然之间细腻的互动。你会看到丁若镛如何耐心地向昌大解释鱼的构造,昌大又是如何用他独特的方式为丁若镛提供鲜活的素材和准确的观察。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对自然的好奇,在两位主角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人物的塑造是这部电影的另一大亮点。

丁若镛(丁约用),由宋康昊饰演。宋康昊再一次用他炉火纯青的演技征服了我。他把丁若镛的儒雅、博学,以及在流放中的隐忍和对知识的热情,都演繹得恰到好处。你不会觉得他是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赤子之心和学术追求的知识分子。他与昌大的互动,也展现了他性格中温和、善于倾听的一面。当他看到昌大对鱼类细节的精准描述时,那种惊喜和尊重,是演员非常细微的表达。

昌大,由卞耀汉饰演。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角色,因为昌大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内心世界需要通过更纯粹、更生活化的方式来展现。卞耀汉的表演充满了生命力,他将昌大的淳朴、善良、勤劳,以及对丁若镛这位“两班”(贵族)的敬畏和后来的平等交流,都刻画得非常生动。他不是一个只会说“是”的跟班,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丁若镛更了解这片土地的“真理”。他看到丁若镛的知识能够帮助自己更深刻地认识所熟悉的东西时,那种眼神中的闪光,是卞耀汉处理得非常精彩的部分。

两位主角之间的情感发展,是电影最核心的部分。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友情,而是润物细无声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从最初的疏离、试探,到后来的无话不谈、情同手足。他们之间的对话,既有学术上的交流,也有生活上的体贴。丁若镛会关心昌大的生计,昌大会用他自己的方式鼓励丁若镛继续他的研究。这种跨越阶级和知识鸿沟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和动人。电影并没有用大量的煽情来堆砌,而是通过每一个细小的眼神、每一个简单的动作,将这份情谊缓缓流淌出来。

此外,电影还触及了一些更深层的主题。例如,对知识和科学的尊重,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不能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阶级固化的反思,以及普通人身上蕴含的巨大智慧和潜力;还有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哲学。丁若镛的学习,不是为了功名,而是出于对万物的好奇和热爱,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纯粹的精神。而昌大的生活,就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他从自然中汲取智慧,也尊重自然的规律。

电影的节奏相对舒缓,这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了快节奏商业片的观众感到有些沉闷。但正是这种舒缓,才给了观众足够的时间去品味画面,去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去思考电影传递的深层含义。每一个场景的调度,每一次镜头语言的运用,都显得非常克制而精准。

总的来说,《兹山鱼谱》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影。它用黑白影像,讲述了一个关于知识、友情和人与自然的故事。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走寻常路的戏剧冲突,但就是凭借着细腻的人物刻画、诗意的画面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能够沉下心来欣赏它的观众。它是一部让人觉得“有分量”的电影,看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内心也被洗涤了一番,对生活,对知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了更深的感悟。它不是一部让你看完就忘却的电影,而是会让你时不时回想起那些静谧的画面,以及那些质朴而又充满智慧的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影片描述了韩国学士丁若铨因传播西学被发配到遥远的黑山岛,来到岛上后,丁若铨结识了昌大、家居婶等岛上原住民,并对这里的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余生潜心撰写《兹山鱼谱》的故事。《兹山鱼谱》凭借黑白的画风、精炼的情节、朴素的风格,巧妙的刻画了特殊年代人们对于理想和命运的抉择。导演充分运用视觉元素,从而使影片达到符号化的隐喻效果。在影片中,李濬益精准地将人物情怀投射在视觉元素之中,让美学流动在黑白画风之间,从而形成了一副宏大的精神图景。


一、黑白美学

李濬益是韩国一位重量级的导演,也是一位美学大师,他在2015年作品《思悼》就曾大量运用黑白二色,2016年更是用黑白画风完成了作品《东柱》,到《兹山鱼谱》李濬益的黑白色已经产生不同凡响的美学效果。

(一)黑白的纪实美学

作品描述的是1800朝鲜王朝纯祖一年的历史故事,黑白无疑具有纪实性,也更容易将观众带入那个黑暗的年代。官员白色的官服、黑色的官帽,人民深色的粗麻衣服、散乱的黑色头发,只用黑白二色就可以轻易的将官与民区别开来,在黑与白之间讲述着官和民的故事,也让观众跟随着不同人的人生轨迹,看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如何飘荡于黑白之间,黑或白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二)黑白间色彩流动的隐形美学

影片虽是黑白色,但却精妙的呈现出了黄、红、蓝“三原色”,及其调和出的流动色彩,李濬益对于隐形色彩的调度无疑是成功而有效的。在丁若铨与昌大亦师亦友的愉快时光里、在丁若铨与家居婶的甜蜜生活中,黑白间出现了温暖的“黄色”,这种温暖让观众泪目。

在庶民因无法缴税自断命根的时候、在昌大怒斥官员鱼肉百姓的时候、在昌大脱下官帽的时候,黑白间出现了愤怒的“红色”,这红色是鲜血是怒火,是黑暗年代中庶民的内心颜色,是昌大读懂黑暗官场的绝望之色。

在丁若铨被流放后、在看到百姓的疾苦后、在丁若铨与昌大志向不同分别的时候,黑白间出现了“蓝色”,这是抑郁的颜色,是苦闷的颜色,是惆怅的颜色。

在三原色的调和下,丁若铨寄理想于海洋的时候出现了希望的“绿色”,在昌大举家回归黑山的时候出现了理想的“紫色”,在丁若铨离世的时候出现了令人惋惜的“褐色”,形成了一副色彩流动的山水画...

(三)冲破黑白的青色

这一抹青色比《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色更具色彩意义,辛德勒中的红色有着标识和描述的作用,兹山中的青色却有着升华主题的象征意义,从青鸟出生到海胆露头再到冲破天际,象征着昌大步入官场被黑色裹挟——不堪腐败的官场——回归黑山的理想回归现实的心路,这应当被列入影史最为动人的色彩之一。


二、视觉隐喻

李濬益在影片中多次采用视觉隐喻的方式向观众诉说着主题,这些隐喻既是叙事元素也是点题点睛之笔,影片中“本体”和“喻体”的完美呼应也造就了这部优秀的历史作品。

(一)黑山的隐喻

黑山作为故事重要的发生地,在此人物悉数登场,故事逐渐展开。黑山在影片中有三个隐喻作用:

一是隐喻丁若铨的人生。丁若铨被流放前得到纯祖的暗示“日后必会召回”,在被流放后他结识了昌大,看到了庶民的疾苦,将“学识”化为“实践”,寄情于山水和鱼类研究,直到离世也未被召回。黑山这个本体作为丁若铨寄身之处,也是他将命运放置之处,黑山见证了他的到来和离去,同时就像黑山远离大陆一样,丁若铨也必将远离黑暗大的官场,他就是黑山,黑山就是他。

二是隐喻昌大的选择。昌大作为一个贱民,他的人生理想是走出黑山、进入两班、考取官职,在丁若铨出现后,他学取知识,理想也逐步实现,最终理想被官场的黑暗打碎,他回归黑山。影片中他三次出走黑山,第一次因学识被辱、第二次他才华出露、第三次追逐理想,当影片中一次出现他和黑山、大海的镜头时,其实昌大的选择导演造就告知了观众,他是土生土长的黑山原住民,他的一切都被黑山见证着,当他望向大海思考仕途的时候、当他出海捉到200斤大鱼的时候、当他顺心内心回归的时候,黑山都在注视着、见证着,同时也向观众诉说着。

三是隐喻文化。影片中有一个主题就是“文化的包容性”,这个主题的引出和结束都在黑山,在大海之上丁若铨告诉昌大“我用朱子之学接纳了西学,但国家却接纳不了我”,丁若铨用大海般的胸襟接纳了西学,就如同黑山接纳了他,在黑山上一次次与昌大的碰撞也是文化的碰撞,丁若铨抛出“朱子之学到底是给庶民的学,还是给皇帝的学”,简言之到底是“圣学”还是“愚民之学”,200多年后的韩国文化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吗?

(二)鱼的隐喻

李濬益将鱼这样一种生物放置在影片中,是情节所需更是主题所需,影片中鱼这个本体在不同场合的出现有着不同的寓意,也有着不同的指代作用。

鱼作为黑山唯一的裹腹食物,是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在丁若铨潜心研究鱼类后,岛上的食用鱼种日益丰富,这种丰富还折射在了思想上,昌大就是这种作用的见证者。

鱼在影片中也成为丁若铨和昌大这段亦师亦友的关系的桥梁,昌大丰富的鱼类知识震撼着丁若铨,同时丁若铨也用知识回馈着昌大,鱼是昌大最想逃离的物种,但却是流放后的丁若铨寄托理想的载体,一条鱼在两人眼里是两个世界、两种人生,在昌大碰壁后,他终于看见了丁若铨眼中的鱼和人生。

user avatar

《素媛》《思悼》的导演李濬益新作《兹山鱼谱》,用一本鱼谱来探讨生民本务,格局野心不小;精巧构图和水墨黑白色调审美,都颇有人文韵味。

主角师徒二人在阶层、身份、理念、经历上的对位关系,碰撞出了很有意思的折射观感










一,美学和叙事。

近乎黑白色调的画面里,光线的明暗、构图的视角,都更为直观突出。

山林薄雾里、羁旅途中吟咏着诗句遣怀,烟波浩渺间、对月对海对星空无言唏嘘,诸多桥段里都传达出古典婉约美感








昌大在海上和大鱼搏斗,镜头里拍了一段惊险奋力的部分。

紧接着,又截了一段大海的远景。

苍茫风波中、无边烟水里,架一叶扁舟、以命相搏





一下子就有了遥远的悲悯质感,让人想到那“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同时又有不屈服的顽强回响、叫人想起《老人与海》。

再接下来,镜头跟着昌大背大鱼的背影,最大程度体现鱼之大、人之力与不屈魂魄





而影片对反派阵营的呈现,大概可以切割成两块,一块是昌大进程之后的同僚们,那群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派,鱼肉百姓、其心可诛。

另一块则是岛上的别将,与其说是反派、不如说更多在承担丑角的喜剧功能

一言不合就想威胁被流放的男主丁若铨“你一步也不准出房门了”,却总被丁若铨轻易拿住七寸来回忽悠,插科打诨的喜剧画风相当欢脱。





当然,《兹山鱼谱》最重要的内核,是通过两位男主来体现的对位思考。

二,在朝在野的对位关系。

剧中一老一少两位,如师如徒、如父如子,处在非常有意思的多层对位关系里。





首先,价值和处境上的多层对位。

薛景求饰演的丁若铨,因信奉天主教而被罢黜(辛酉迫害),流放孤岛开始了艰苦的荒蛮生活。

卞约汉饰演的张昌大,是当地一个小官员的私生子。作为“便宜”儿子、几十年也没见过生父几面,打鱼为生、生活清苦。

自学认字,对《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无限崇拜,希望能跻身两班、加入士大夫行列,变成于国于家于民有益的人才。





苦于出身,限于条件,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读来读去读不明白。

这两位,一个被庙堂辜负过、宦海沉浮过、深谙清谈之苦,希望以“实务”来找到新出路和内心的宁静。

一个被出身所囚、被贫苦所累,以为书本上的大道理达官贵人们人人遵从、以为读书识字进入仕途之后就能带领乡民们一起步入美好人生。





一个需要读书识字,一个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渔民来教授海里鱼虾贝蟹的知识,刚好互为师徒。

流放的散人丁若铨教“贱民”昌大读古中国儒家典籍,昌大反过来教这老头东海的青鱼和西海的青鱼有什么不同、各有多少根骨头、章鱼墨水写出的字会消失放到海里又重新浮现。

一文一“野”,一经一实,一雅一贫,对位非常工整。





其次,天真和世故、希冀和幻灭的对位感。

昌大读书过程中,“对诗”很有意思。

丁若铨和弟弟丁若镛的学生对诗,坐在一旁“二等位置”上的昌大,深感自己被隐隐歧视,一度和老师发生争执。

此后昌大以丁若铨学生的身份去拜访丁若镛,和丁若镛的学生对诗,在对手的轻慢中轻松赢得对诗。





一战成名,才名在外。

昌大那个多年都不认他的便宜老爹,都上赶着来巴结这个遗落海岛的私生子。

上一次面对来求机会的亲儿子,这位亲爹还无比傲慢、隔窗蔑视颐指气使,这次看见儿子就如同看着钱袋子一般、亲切到让人起鸡皮疙瘩。








昌大顺利通过考试、依托关系走上仕途之后,称呼也从昌大变成了众人口中的小张进士。

但这显然不是一个穷孩子得偿所愿的励志故事,昌大发现同僚们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条心赚黑钱干坏事,没人把底层“贱”民的命当一回事。

兑换粮食,把沙子掺进粮食里,折扣斤两坑害苦命人;





针对十五岁以上人的税、却连刚刚出生三天的小婴儿都不肯放过。

在家当苦孩子时,昌大就曾经见过死人也要被收人头税,被逼无奈交不出钱的老者上吊自杀,父老乡亲的牲畜、家中的铁锅都被收税者抢走。

进城当“两班”以后,昌大发现这些人根本不把《大学》《中庸》里说的道理当一回事,只想鱼肉百姓、作威作福、花天胡地。





这对昌大来说,是极度的幻灭。

一开始丁若铨被流放孤岛就已经参透了这个问题,明白朝纲体系里权力倾轧、无人真正贯彻理念,而最终昌大也没能逃过从理想到幻灭的轮回。

并不是说丁若铨的老道成熟是真正的油腻世故,而是他在参透悲剧之后依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昌大此前不明白,书上写的仁义礼智虽好,彼时朝鲜半岛上油头满面的权贵们却并不执行,一直怀抱单线条的天真眺望未来。

而丁若铨则深深知晓,在泥沼中也依旧要“做点什么”、真正做些什么。





再次,对理念的笃信和辩证态度。

故事开头,昌大虽然客观上需要丁若铨的帮助,但面对对方的主动示好他却拒绝:你是“邪说”恶人、被流放的戴罪之人,我(志存高远)不能和你同流合污。





最有意思的部分在于昌大对于舶来的天主教毫无了解,人云亦云认定那就是恶;

可昌大心心念念仰慕的《大学》《中庸》《论语》,对于影片中的朝鲜王朝来说、往前数一数也同样是舶来品。

那些都是中国儒家典籍,包括汉字,对于朝鲜王朝而言都是他山之石、都是借鉴的舶来品;只是因为传入朝鲜很久、已经被很多人广泛接受,昌大不假思索视作天经地义。





故事里丁若铨的态度很有意思,不论是来自古中国的儒家学说、还是西洋的天主教,他都认为有可取之处、都愿意以辩证态度去学习和思考。

他也努力将这种开放心态传递给昌大。

影片中他教昌大看地球仪,昌大对一群乡民拿着地球仪炫耀说月球引力的场面,不失为从保守排斥到辩证接受的变化。





知识本身、观念本身是一回事,实际中有否被贯彻执行则是另一回事;

朝鲜官员吏治们嘴上尊崇儒学、实际上心中只有利益没有道理;起初昌大不理解这一层,头破血流之后心灰意冷才看破。

金玉良言的典籍、不被执行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场空,被排挤出势力中心的丁若铨转向研究自然水产,写鱼谱。

起初不太能理解“这是要做什么”的昌大,如同死过一回之后大概才终于懂了那些平凡的鱼、多么值得被详细记载。





影片最后昌大对同僚们彻底绝望,在万念俱灰的归途中探望风烛残年的丁若铨,没见到最后一面、只赶上身后丧事。

此时,丁若铨这本病中都不肯搁笔、呕心沥血完成的《兹山鱼谱》,在昌大心中真正有了典籍和实用的双重功效,有了传承和参与的双倍意义。

不是一本没有灵魂的简介工具,而渗透努力的敬畏心和求知欲。

所谓有人文关怀的作品,不是台词引用多就叫“文”气、那搞不好就会变成空心和酸气迂腐;真正的内核,是对生民处境的关切,求真求善求仁、有温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兹山鱼谱》,一部带着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黑白电影,看完后确实让人回味无穷。它并非那种大起大落、情绪浓烈的作品,而是像一幅精心勾勒的古画,缓缓展开,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学问与情感交织的朝鲜王朝末期。首先,电影的画面就足够让人惊艳。黑白影像的处理可以说是大师级。它不是简单地“没有颜色”,而是通过光影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 범죄와의 전쟁: 나쁜놈들의 전성시대)。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绝对是韩国影坛里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而且能让你看完之后,回味无穷,甚至忍不住想和朋友一起再刷一遍。首先,从 故事内核 来说,这部电影玩得非常溜。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正邪对决,而是把我.............
  • 回答
    《铁雨2》:一部让观众在紧张刺激中思考的冷峻续作作为2017年《铁雨》的续集,《铁雨2:首脑会谈》承载了无数期待。从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在继承前作的优点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将政治惊悚的张力推向了极致,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值得玩味的空间。剧情的“险”与“深”《铁雨2》的故事,可以说.............
  • 回答
    韩国电影《哭声》的深度评价:一场直击人心的恶灵与信仰的角力韩国电影《哭声》(곡성, The Wailing)无疑是近年来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的韩国电影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恐怖片或惊悚片,而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关于善恶、信仰、怀疑、罪恶以及人类在面对未知与恐惧时的挣扎的哲学探讨。导演罗泓轸以.............
  • 回答
    《铁雨》这部电影,用“刺激”、“现实”和“沉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它不像一般我们看的那些谍战片,总想着把观众逗乐,或者打打杀杀就完事。《铁雨》更像是一把锋利的刀,直插朝鲜半岛那敏感的地缘政治心脏,让你在观影的过程中,既被紧张刺激的情节牵引,又不得不去思考那些隐藏在故事之下的沉重议题。故事的开端,.............
  • 回答
    《军舰岛》,一部承载着沉痛历史记忆的韩国电影,上映之初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这部由柳承莞执导,黄晸玟、苏志燮、宋仲基、李贞贤主演的影片,将镜头对准了二战时期日本强征朝鲜半岛劳工的悲惨遭遇,特别是集中在端岛(即影片中的“军舰岛”)上的非人待遇。影片的闪光点: 史实的力量与情感的爆发.............
  • 回答
    《特工》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一部相当出色的韩国动作片,它成功的将紧张刺激的谍战元素与韩国电影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扎实的人物刻画结合在了一起。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无疑是它在动作场面上的极致追求。不像很多同类影片那样依赖炫目的特效和夸张的慢动作,《特工》的动作设计更加注重写实感和力量感。每一次拳拳到.............
  • 回答
    韩国电影《The King》,一部探讨权力、金钱与野心的电影,看完后脑海里久久回荡的是那种掺杂着黑色幽默和现实批判的复杂情绪。这片子说实话,拍得挺狠,也挺现实,让人看了之后忍不住去审视身边和我们社会存在的那些“潜规则”。故事的主角是朴泰洙,一个出身底层,从小就渴望摆脱贫困的年轻人。他的成长轨迹,其实.............
  • 回答
    韩国电影,这四个字现在说出来,脑海里浮现的可能不再是单一的标签,而是一片五光十色、层次丰富的画卷。从最初模仿西方电影,到如今独树一帜,甚至引领潮流,韩国电影走过的路,可以说是一部充满韧性与创造力的奋斗史。评价一部电影,尤其是一个国家整体的电影产业,不能只看几部大片或者几个奖项。我们需要从它的风格特色.............
  • 回答
    要说《暗杀》,那真是一部让人看了酣畅淋漓、热血沸腾的韩国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抗日题材的动作片,更是把个人命运、民族大义、兄弟情义、儿女情长,这些最能触动人心的元素糅合得恰到好处。故事的骨架:一次惊心动魄的暗杀行动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上海和京城(首尔)。当时朝鲜半岛已经被日本殖民统治.............
  • 回答
    《越狱二人组》:一场笑中带泪的“纸上谈兵”说起韩国犯罪喜剧,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越狱二人组》(Prison Playbook),这部由申源浩导演(就是《请回答1988》那位)执导,郑敬淏、朴海秀主演的电视剧,虽然名字里带着“越狱”,但它走的却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子。与其说是硬核的越狱片,不如说是一出发.............
  • 回答
    聊起韩国电影《铁雨》,那可是军迷圈里的一号话题,大家看法嘛,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既有吹捧也有“挑刺”。我来给你们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就当是咱们哥几个喝着啤酒聊天的感觉,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得承认,《铁雨》在军事题材的还原度和故事性上,确实下了功夫,也打动了不少人。 政治博弈的紧张感: .............
  • 回答
    在观看韩国电影《假日》之前,我以为它会是一部相对小众、可能有些青涩的独立电影。毕竟,在很多国家,描写同性恋情侣的电影,尤其是女性之间的爱情,往往带有某种“特定受众”的标签。然而,《假日》带给我的感受,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影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假日”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休息,.............
  • 回答
    朴信惠主演的电影《电话》(Call)是一部相当有意思的惊悚片,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猫鼠游戏,更在时间、命运和人性这些更深层次的议题上做了不少探讨。首先,咱们得说说这部电影最抓人的地方——创新的设定。电影最绝妙的点就在于通过一部老旧的固定电话,连接了不同时空中的两个女人:一个生活在过去(朴信惠饰演的徐.............
  • 回答
    要评价一部电影《韩子高》,我们得先知道这部电影具体是哪一部。因为历史上有多位被称作“韩子高”的人物,而且如果这部电影是最近几年新出的,那么网上关于它的讨论和评价会相对活跃。不过,既然提到了“韩子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那个美名远扬,备受宠爱的一位名叫韩子高的人物。如果电影《韩子高》.............
  • 回答
    韩寒的《飞驰人生》,在我看来,绝对不是一部“看一眼就知道结局”的普通赛车片。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梦想、坚持,还有那么点黑色幽默的现实主义写照。尤其是当你经历过一些人生起伏,或者曾经为了什么死磕过的时候,看这部电影,那种共鸣会更加强烈。首先,从“韩寒出品”这个标签说起。你不能不承认,韩寒身上自带一种叛逆和.............
  • 回答
    韩寒导演的《乘风破浪》啊,我挺愿意说说我的看法。毕竟,这已经是他的第二部院线长片了,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韩寒的导演风格和他的文字一样,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疏离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伤感。首先,从故事层面来说,它玩了一个挺大的“穿越梗”。 邓超饰演的赛车手阿浪,在人生低谷时意外穿越回了1998年,.............
  • 回答
    《四海》这部电影,由韩寒执导,刘昊然和沈腾领衔主演,还有尹正、周也、刘浩存等人参与,从预告片和宣传来看,确实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说实话,看完之后,感觉还是有点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先来说说它的优点吧。韩寒的电影,一直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味道,这次《四海》也不例外。 镜头语言.............
  • 回答
    “韩国电影豆瓣评分虚高”是一个在影迷群体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普遍认同。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评分机制的特点、韩国电影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豆瓣平台的用户群体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影响因素。一、 豆瓣评分机制的特点与潜在影响首先,理解豆瓣的评分机制是探讨“虚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部挺有意思的电影——《李雷和韩梅梅》。一听到这名字,估计不少人脑子里立刻就闪过当年英语课本上的经典对话,那种熟悉的青涩感扑面而来。电影打的就是这个怀旧牌,也算抓住了很多人的心。从怀旧切入,成功勾起了集体记忆说实话,电影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我们很多人青春期时对英语课本那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