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心理学、躁郁症、人生方面评价《一念无明》这部电影?

回答
《一念无明》,一部让人心头沉重却又饱含一丝希望的电影。它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剥开角色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窥见了这个社会复杂而真实的脉络。从心理学、躁郁症以及人生这两个维度去评价它,我觉得可以聊得很深入。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部电影简直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案例分析。

首先,创伤与依恋的议题贯穿始终。阿东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这在很多情况下会给孩子带来深刻的心理创伤。母亲的情绪不稳定、行为模式的不可预测,会直接影响到阿东的依恋关系模式。电影里,阿东虽然尽力照顾母亲,但他内心的无助、愧疚和失控感,都显示出他可能发展出一种“不安全依恋”的模式。他无法建立稳定、信任的关系,总是处于一种戒备和回避的状态,就像他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那种小心翼翼,生怕触碰雷区的样子。

接着,社会污名化对个体心理的侵蚀也是电影极力展现的。阿东在处理母亲身后事时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从公屋、殮葬到亲戚的冷漠,无不体现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偏见和歧视。这种污名化不仅仅是外部的,它会内化成个体自身的负罪感和羞耻感。阿东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更承受着来自内心的自我否定,他觉得自己“不正常”,觉得自己拖累了所有人,甚至觉得自己是“罪人”。这种长期的心理压抑,是导致他后来病发的重要诱因。

再者,“煤气灯效应”和“情感勒索”在阿东和他母亲的关系中也有体现。母亲的疾病可能让她在无意中(或有意中)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强加给阿东,让阿东承担起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责任。母亲反复出现的一些话语,比如“你是不想照顾我了”、“你是不是不要我了”,都像是情感上的“把柄”,让阿东无法真正摆脱,也无法为自己争取空间。这种长期被情感绑架的状态,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消耗。

最后,家庭动力学在这部电影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家庭的健康与否,往往取决于家庭成员之间如何互动、如何应对压力。阿东的父亲缺位,母亲有精神疾病,整个家庭本就处于一种失衡状态。阿东作为儿子,在缺失其他家庭支持的情况下,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担,这是一种严重的“代际传递”问题——上一代的创伤和责任,被下一代所承担。而他与女友的相处模式,也受到了他原生家庭的影响,他难以向女友完全敞开心扉,也无法建立健康的伴侣关系,因为他内心深处可能一直带着母亲的影子。

谈到躁郁症,虽然电影没有直接“诊断”阿东患有躁郁症,但许多情节和行为模式确实能让人联想到其某些特征,或者说,躁郁症只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一种极端的、难以掌控的情绪波动和生活失序。

如果硬要套用躁郁症的框架来看,阿东的“躁”可能体现在他偶尔爆发的愤怒、冲动性的行为,比如在街上发脾气、跟人冲突。这些都是情绪失控的表现,可能是在长期压抑后的瞬间释放。而他的“郁”则更加明显,体现在他内心的抑郁、无助、自我否定,以及对生活的绝望感。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低谷期”让他难以正常工作、生活,也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更重要的是,电影没有将精神疾病简单化为某种标签,而是展现了精神疾病对患者及其周围人的影响是多么复杂和深远。阿东的母亲不是一个简单的“疯子”,她的行为背后有其病理原因,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她的痛苦和爱。而阿东本人,他的“病症”更像是长期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的累积反应,他就像一个在风暴中摇摇欲坠的船,随时可能倾覆。电影没有把他的问题简单归结为“性格缺陷”,而是指向了更深层的社会和心理根源。

从人生的角度评价这部电影,它撕开了我们对“成功”和“幸福”的狭隘定义,迫使我们去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电影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光鲜亮丽”的。阿东的父亲,一个看似成功的消防员,却无法真正面对家庭的责任,他的回避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失败。阿东的女友小美,一个渴望稳定生活、努力经营感情的普通女孩,最终也因为无法承受阿东的“负能量”和不确定性而选择离开。而阿东本人,他想要好好生活,想要照顾母亲,却一次次被生活的重压和内心的困境所击垮。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明”。“无明”不仅仅是指对佛法的未知,也指人生中的那种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处境。我们以为努力就可以获得回报,我们以为坚持就能看到希望,但生活往往会给我们最残酷的教训。阿东的处境,就是一种“无明”的极致体现——他被卷入了一个他无法理解也无法掌控的局面,他看不到出路,也找不到方向。

但同时,电影也没有完全绝望。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微光。比如阿东在街头流浪时,一位老人无私的帮助;比如小美在决定离开后,仍然留下的善意提醒。这些微小的善意,就像黑暗中的火星,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希望依然存在。

《一念无明》并非一部让人“舒心”的电影,它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它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社会边缘化、被忽视的群体;提醒我们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所承受的痛苦;更提醒我们,人生并非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充满了弯曲、坎坷和迷雾。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更懂得珍惜那些微小却真实的情感和善意。它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在这个充满“无明”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有点长,慢看。


这是一个没有明星、没有天才,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躁狂症患者的电影。



最近被提问:感觉精力很充沛,心情很好,与周围的人不大一样,是不是有躁狂症?


今天借电影《一念无明》(英文名Mad World)浅谈一些常识,希望能对躁郁症患者及其家人有些帮助。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余文乐、曾志伟、金燕玲均零片酬出演。


为了方便后续剧情理解,我先简述医学诊断体系中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又称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相(Mania)。可据此对比影片中。


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


① 奔逸与多变。(注意力 / 语量语速 / 思维 / 联想速度加快,随境转移;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② 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伴随精力充沛、不感疲乏,睡眠需要减少)


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补充名词 易激惹:一种反应过度状态,剧烈但持续较短,包括急躁或愤怒等。





进入故事梗概:


阿东(余文乐饰)罹患躁郁症。爸爸黄大海(曾志伟饰)离家不顾,留下久病的妈妈,阿东独自照顾母亲,日常生活充满摩擦。一天阿东帮失禁的妈妈(金燕玲饰)冲洗,却意外结束她的生命,被判入住青山(精神病)医院。






父亲黄大海到青山医院接治疗出院的儿子,医生商议让他早点投入社会。




一个温馨的开始







黄大海将儿子接到自己租的住所(一个狭窄的隔间),他是开心的,接听护士的回访电话时“应该给他吃什么或者吃了对他好的?”,并提前找朋友代班了几天好陪伴儿子。


阿东进入到生活里,与好友Louis,前女友Jenny,爸爸黄大海等人相继产生冲突与摩擦。



Louis ● 婚礼





许久未见,Louis拥抱了阿东。






前同事/前朋友的种种行为激怒阿东(被上传到网络与酒桌间议论)。



Louis和新娘在台上讲话,台下觥筹交错,众人仿佛不够关注这对新人。






阿东上台:


“我是有病,我有精神病。

医生说,我病发时会漠视别人的感受,

但我仍懂得尊重别人。”


Louis轻声提醒:“阿东,今天是我婚礼”


Q1:如果在这里阿东被激惹,激惹是怎么发生的?


其一,前同事与朋友对阿东的态度。

精神病是污名标签,空觉大师是阿东被给予的外号。

被如此对待,阿东看上去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激惹状态。


不论你们对我如何,这是Louis的婚礼,他拥抱了我,他欢迎我。


其二,家属朋友同事对Louis婚礼的态度。


阿东显得像一只人群中很认真的长颈鹿。

他在说:你们漠视了这对新人的感受(他说的不是,你们漠视了我的感受,这对他来说很难


阿东在提醒众人,今天是Louis结婚,Louis轻声提醒阿东的也是,今天是你的好有朋友Louis我结婚啊。(我的婚礼,你这样不合时宜)


客观来讲,众人可能不够关注,但没到不尊重的程度。而Louis也未必需要每个人都听他讲话,或许一个闹哄哄的婚礼宴席,大家因此而聚,各自开心,怎么聊都不坏。电影英文名为Mad World,也不能否认具有一个偏向性。


因为很难,所以阿东只能借用其他人的“愤怒”,做一个正直的好人。这里存在一个迁移与错位。


易激惹正是指,当前事件(很小)与被激发的情绪(很激烈)不匹配。


(比较典型的例子见先前阿东与女友Jenny就照料母亲一事的争吵)


或许在阿东的世界里,人人应该如他一样关注婚礼上的Louis与新娘。而现实世界里,性格有不同,关系有亲疏,没有「 同一 」的理想国。



这里引用一段疼痛科的话:


“他要主诉出来疼,哪怕他说的疼不准确,那我们通过专业知识帮助他准确起来。”





碎片 ● 阿东与黄大海




















去医院接车祸后的黄大海,被发现没有按需要服用药物。

争吵由此打开。一个人的故事背后环套着另一个人的故事。


黄大海说:对不起,我真的不懂。




在每一天每一天的日子里,那些浓烈的(易激惹,激惹与被激惹的)碎片,很容易就凸显出来,构成了生活的大部分。





而付出与牺牲、努力与艰辛、关怀与照顾等,像下坠的鹅毛,轻飘飘的,不痛不痒的,湮没在现实的消磨和汹涌的情绪里。





(在反覆煎熬的间隙中的阿东与母亲)


剧情的需要,这些鹅毛与碎片被拼接,形成脉络(咨询与治疗中也发生同样的事情)。


碎片在脉络中变得平和,每个人的轮廓浮现出来。






(二人相持回家)






阿东 ● 我可以很有order地去bipolar









无论现实如何,黄大海与阿东之间至此形成一个柔软空间,婚礼事件和争吵,都可以在这个空间得以消化和处理。







阿东找Louis帮忙,Louis说,我真的需要你帮忙…你有所不知…





去事务所面试。我可以很有order地去bipolar(它不会影响我的工作)。


Q2:(人际敏感的)阿东是否能适应工作?


不一定。


阿东想要全职的工作,Louis说,先试试做兼职。(见Q1,人际压力有可能会影响阿东的工作状态,与其把阿东丢出去被挫伤,不如慢慢来)


这一可行性不错的提议被解读为:你在可怜我。


这里Louis的表达可以更好些,但他只是一个非专业的朋友(要求不能太高)

我们常看到躁郁症的人会推开身边好意的人,这跟不同情绪状态时的心智化程度有关,心智化这个名词以后再讨论。


「 很有order地去bipolar 」,真是太美妙了(当二者不成为“病态”时)


科研工作者喜欢轻躁狂的工作状态,而有研究表明抑郁可能是一项必要而有益的处理复杂、重大事件的适应功能。





阿东 ● 躁狂






Jenny还清阿东留下的债务,说自己过得很好。






阿东心情很好,黄大海却说,“做人不是这样简单。”

(你所以为的不是事情原本的样子)






亲子旅行可以补,就像Jenny我也可以补。







与小余先生在天台种植物创业。



Q3:这里是否算作躁狂相?


A. 异常高兴,判断力受损。


电影后面部分有租屋邻居的台词:“送去精神病院咯,你知道,他傻噶嘛。”


B. 关系是动态的,生活是多视角的,当然可以憧憬和幻想。


“他只是很天真乐观。” “事情也可以很简单嘛。”



问题在于事件与程度是否匹配。


Jenny的生活与债务,可以用凝重来形容。阿东给Jenny带来的痛苦,与他的轻快不匹配。

植物种植这种很小的“生意”,与需要人力物力等条件的上市集资不匹配。


(后见借钱炒认股证与实际能力的不匹配)





Jenny ● 团契













在这个并不熟悉的团体里,所有往事被勾起,阿东成为一个透明的有罪(in sin)的人。


未婚夫入狱,身背债务,这对Jenny不容易。她选择借用信仰的力量来面对生活,这一点无可厚非。


Jenny和Louis一样,有自己的捱不过。加上Louis跳楼身亡的消息,阿东崩溃了。









超市巧克力事件






崩溃的阿东在超市疯狂吞咽巧克力(可那又怎样)








相比与父亲黄大海的相处,Jenny与Louis的变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

阿东(和他的情绪)疯狂地往下掉。


影片开头黄大海问护士,给他吃什么好,护士说:黑巧克力,帮助他心情变好。

吃巧克力是阿东在努力控制与帮助自己。







阿东 ● 黄大海 ● 困难的感同身受






不出门不洗澡的阿东被赶入洗澡间。现在的阿东就是当时生病的母亲。







按捺不住的黄大海跟阿东吵起来:我求你,正常一点。









在与美国的儿子的一通电话里,黄大海就是现在的阿东。










「 你爱那朵花没有危险 」

「 他只是在另一个星球 」

「 过着他的生活 」






黄大海 ● 家属团体


















「 不是什么都可外判给别人做 」,暮年的黄大海决定不再逃避。







黄大海 ● 反击












原本和睦互助的邻居也开始不安起来。

黄大海说,法庭已判无罪。

与阿东相约打球的黑人说:其实,他只是需要一点空间。

但这些都不足以驱散邻居们的不安与恐惧。





其实他有什么得罪你们?

(人群被什么激惹了 23333?)


他只是在超市吃巧克力。

我不是想要你们帮忙,

我只是希望你们不要落井下石。”


困在这逼仄的空间里,不是让他更疯?






阿东 ● 众人











不安的人群冲上天台。连同黄大海,脱口而出的话是:不要!






余先生和阿东脸上的愕然告诉了黄大海,他误解了他(可能这里的环境不够好)。






导演曾提到,自己之所以选择用“一念无明”作为影片名字,是希望以此呈现片中人物之间的状态:



「 一念无明 」是佛教典籍中的一个术语。

「 无明 」指的是一种蒙昧愚痴、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真相的状态。

「 一念无明 」指的是由「 一念 」产生的无明状态最终遮蔽了内心的光明和本性。


“他们都是爱对方的,他们都不是外人,电影里面我自己觉得没有外人”,

但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因为无法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人生,

最终却在不停地互相伤害,“他们互相伤害的时候就是‘无明’的,看不清楚他真的要做什么。”





结束 ● 父与子












最后他们拥抱了,去补了亲子旅行。






几年前,有人问我在很绝望的咨询与治疗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说,是希望。

当然是希望。希望看到,希望不蒙尘。


躁郁症与抑郁症一样,都是情感类障碍。

不仅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关系。

药物治疗处理失控的情绪,情绪掉下去可以轰炸一切。

一段有质量的关系提供空间,缓冲,调和,消化。

广义上的治疗(相处)发生在各处,情侣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医患关系,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关系。


想要表达的大都嵌在文章里了。



(最后附上可爱的黄爸爸图)





最后是跟工作室有关的彩蛋。



人之极致,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 本然心理工作室

本然于2015年9月下旬成立,工作室秉持人性、自然、真实、关怀的理念,致力于实践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统合的谘询模式,与人一起工作,与人一起生活。

当“极致”指他人眼里的不正常时,本然意在诠释这种“不正常”源自人性本然的部分,心理不适是对模糊心理内容的一种表达尝试。

工作范围:青少年心理发展、适应不良、人际困难等;抑郁、焦虑等情绪情感障碍;亲密关系与家庭治疗;其他一般至严重心理问题。

工作邮箱:benran_psycho@163.com

工作电话:051268364007,18061921277

工作地点:苏州可以面谈,其他地方视频。

更多好文章请关注微信号本然心理工作者(扫码可添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