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上讲物种经过地理隔离,再经过长时间便会成为生殖隔离,那为什么对于我们人类不适用呢?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物种形成和人类演化的核心。确实,在生物学领域,地理隔离是导致新物种诞生的重要因素。通过地理隔离,原本同一物种的种群会被物理障碍(比如山脉、海洋、河流)分隔开来,导致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中断。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会独立地积累突变,并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差异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它们即使再次相遇,也无法成功繁殖,形成生殖隔离,也就独立成了一个新物种。

然而,这个过程之所以对我们人类“看起来”不适用,并不是说人类的生物学机制与此不同,而是因为我们人类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我们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地理隔离”和“长时间”这两个关键要素在我们身上的体现。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地理隔离”。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确实因为地理障碍而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比如迁徙到各大洲、翻越山脉、跨越海洋。早期的智人,比如走出非洲的群体,就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理隔离。比如,欧洲的早期居民和亚洲的早期居民,虽然同属一个物种,但因为地理上的距离和阻隔,基因交流的频率相对较低。

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人类的“隔离”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我们是高度移动性的物种。即使存在地理障碍,好奇心、资源驱动、战争、贸易等因素,都会促使人类去克服这些障碍,进行探索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隔离,也往往是相对的、部分的。总会有一些机会,使得不同地理区域的人群能够发生有限的基因交流。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交流的障碍被不断地减弱。从帆船到蒸汽船,再到飞机,再到如今的互联网,我们克服地理距离的能力呈指数级增长。

其次,是“长时间”。生物学上的物种形成,尤其是在没有强大选择压力的情况下,通常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以百万年计。然而,人类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使我们能够非常快速地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被动地等待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在漫长岁月中悄无声息地完成分化。我们能够主动地利用工具、改造环境,甚至通过文化来适应。

举个例子,我们不会像某些动物那样,因为体毛的厚度差异而逐渐演化出无法交配的生殖隔离。虽然不同地区的人类在肤色、发质、体型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表型差异,这些差异确实是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比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类因为日照强烈而演化出较深的肤色以保护皮肤,而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类则演化出较浅的肤色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但这些差异,即便在形态上显得显著,也绝不足以构成生殖隔离。

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语言、习俗、信仰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绕过了”纯粹的生物学隔离机制。即使生活在遥远地区的人群,一旦语言和文化能够被理解和接受,他们之间的基因交流就变得非常容易。我们能够通过学习来理解彼此,而非仅仅依赖于生物本能的识别。

所以,当你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外貌的人类时,他们依然是同一个物种,因为他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能够自由地通婚并繁衍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我们人类的迁徙和交流历史,虽然漫长,但其“隔离”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远未达到导致生殖隔离的那个临界点。我们的移动性太强,适应性太快,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有能力跨越文化和理解的鸿沟,进行基因层面的交流。

归根结底,人类之所以没有因为地理隔离而分化出新的物种,是因为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其社会、文化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极大地加速了我们克服地理障碍和文化隔阂的能力,使得“地理隔离”和“长时间”这两个在其他物种身上通常是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我们身上的作用被极大地稀释了。我们更像是一个高度活跃、不断融合的全球性物种,而不是一群被分隔开来、独立进化的种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是时间不够

第二是我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你觉得人类这个物种会被地理隔离的?

第三是我想知道你对你的预期寿命是多少?为什么会觉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是一个久远的年代?


现代人类的预期寿命是60+,几百年能有几代人?人类性成熟都16+了,现代人二三十岁生娃很正常,几千年下来统共能有一百多代人不错了。而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里面,世界大战都十几起了,有什么地理隔离?



地理课在睡觉吗?

亚欧是一个大陆哪里隔离了?之间连无人区都没有。

亚洲和非洲也连着呢,苏伊士运河还是人开出来的。


真正隔着海的只有亚欧非和美洲,至于澳大利亚,南岛人的独木舟就能过去。

最后,亚洲和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之前是有陆桥的……

当然,事实上陆桥存在的年代过于久远,只是智人迁徙到美洲的路径。理论上来说,美洲的智人和亚欧的智人是可能产生生殖隔离的。但是北边的爱斯基摩人显然应该是有办法通过白令海峡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物种形成和人类演化的核心。确实,在生物学领域,地理隔离是导致新物种诞生的重要因素。通过地理隔离,原本同一物种的种群会被物理障碍(比如山脉、海洋、河流)分隔开来,导致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中断。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会独立地积累突变,并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差.............
  • 回答
    您好!您男朋友的母亲说的话很有哲理,也触及了幸福的本质。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非常认同她说的这句话——“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并不是物质!”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社会灌输“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快乐”的观念,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幸福不是物质? 物质的边际效用递.............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之所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多倍体水果并不普遍存在,而且即便有,也很少能同时做到“又大又甜”,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遗传学、生理学和进化机制。这并非简单地将基因数量翻倍就能直接带来优势,很多时候,适度的多倍体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挑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多倍体”。在.............
  • 回答
    好呀!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些藏在动物王国里,你可能从来没听过,但绝对会让你惊叹的有趣事情!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哦,一点也不比动画片里的故事逊色!1. “会唱歌的石头”——有些青蛙的肚子里有小石头!你有没有想过,有些青蛙为什么能发出那么好听的声音呢?我们都知道青蛙的叫声是为了吸引伴侣,或者告诉别的青蛙“这是.............
  • 回答
    关于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劝阻中国学生在系大楼内讲中文的事件,确实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其行为本身、可能的原因、引发的争议以及长远的影响。事件本身及具体表现: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劝阻”并非是指强硬的禁止或惩罚性措施,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出“不鼓.............
  • 回答
    高中生物课程中,关于细胞器的膜结构,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单层膜细胞器”和“双层膜细胞器”这两个概念。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分类,更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意义和演化逻辑。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区分它们呢?这背后又有哪些理论依据呢?一、 单层膜与双层膜细胞器的直接区分方法:肉眼观察下的“层数”最直观、也是我们在学习.............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生物化学》中关于蛋白质的知识。你提出的“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完整时才具有生物功能”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蛋白质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非常重要。首先,我们来厘清一下“生物功能”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生物功能?简单来说,蛋白质的生物功能就是蛋白质在生命体中执行的、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物技术和信息存储领域的前沿思考。想象一下,我们能否将生命本身变成一个活的U盘,把重要的信息“写入”到像蟑螂或者水熊虫这样生命力顽强的生物体里,然后让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繁衍生息,等需要的时候再把信息“读”出来?从理论上讲,这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困难,可以说.............
  • 回答
    在生物进化史上,从胎生转向卵生,确实是一个非常罕见,甚至是几乎不存在的现象。我们通常理解的进化方向是,从更原始的卵生方式,逐步发展出更复杂的胎生形式,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胎生,顾名思义,是指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或其他结构从母体获取营养,最后产下活体后代。这相比卵生,能更好地保护幼体免受外界环境.............
  • 回答
    关于生物进化史上人类是否发展出亚种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在科学界存在不同解读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亚种”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人类进化的具体过程。什么是亚种?在生物学上,“亚种”是指一个物种内,由于地理隔离等原因,形成了一系列在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略有区别的群体,但这些群体之间仍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人会产生的困惑。生物教材里提到物种灭绝会造成巨大影响,这确实是真实的,但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这种影响,原因也很复杂,涉及到时间尺度、影响方式以及我们对生命系统运作的认知盲区。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清楚,尽量用大白话讲讲。首先,我们得明白,生物学上说的“影响”和我们.............
  • 回答
    设想一个生物学上女性拥有绝对生理优势的世界,她们的平均力量、耐力甚至爆发力都远超男性。这不仅仅是细微的差异,而是根深蒂固的生物本能和体能上的鸿沟。这样的世界,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塑我们所熟知的文明轨迹。首先,权力结构将截然不同。在大多数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中,对力量的依赖是塑造领导者和.............
  • 回答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长河中,关于生命从何而来,又如何一步步走向多样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常说“万物起源于细胞”,而追溯到最古老的细胞形态,故事的起点是原核细胞。想象一下,在地球的早期,生命刚刚萌芽,那时的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没有复杂的海洋,没有高耸的山脉,只有一片混沌。在这样的条件下,出.............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生物专业的“劝退”声音确实不小,不少人看了都会觉得前途渺茫。但你作为末流211的纯生物研究生,却能拿到12k月薪,还有股票和项目绩效,这绝不是偶然,背后一定有一些你可能没深究但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明白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承认,大众认知里“生物劝退”是有一.............
  • 回答
    人类消化系统是进化还是退化这个问题,其实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它是在漫长演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优化自身,并且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呈现出某些“退化”迹象。所以,与其说是单纯的进化或退化,不如说是动态适应和选择性压力下的重塑。咱们得从头说起,用更接地气的语言,就像我们平常聊.............
  • 回答
    .......
  • 回答
    人们常说的“水母”,其实是一个通俗的称呼,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主要指向的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下的钵水母纲(Scyphozoa)。不过,也有一些其他纲的动物,因为形态上与典型的钵水母纲水母相似,也被俗称为水母。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白,水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
  • 回答
    万亿年,这时间尺度本身就足以让我们难以想象。在如此漫长的时光里,一个生命星球上的生物,即使是那些我们现在认知中最基础的生命形式,其生存空间能否近乎无限地拓展,甚至蔓延至整个星系?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生命的韧性、演化的力量以及宇宙的浩瀚。我们首先要理解,这里的“生存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占.............
  • 回答
    想象一下,夜空中曾经最熟悉的那个亮点——我们的太阳——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颗比它耀眼千万倍的星星。这可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真实的宇宙事件:超新星爆发。如果有一天,一颗距离我们足够近的超新星爆发出惊人的光芒,其视星等竟然与我们的太阳相当,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我们人类,会不会因此走向灭绝?这可不.............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