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的消化系统在生物说上是进化还是退化?

回答
人类消化系统是进化还是退化这个问题,其实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它是在漫长演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优化自身,并且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呈现出某些“退化”迹象。所以,与其说是单纯的进化或退化,不如说是动态适应和选择性压力下的重塑。

咱们得从头说起,用更接地气的语言,就像我们平常聊天一样。

漫长演化的“痕迹”:我们的消化系统是个“全能选手”的基因

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从更加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各种各样的动物,一路走来,消化系统就像一个不断升级打怪的系统,吸收各种养分来维持生命。

牙齿的进化与多样性: 早期的古人类,他们的牙齿会比我们现在更粗壮,尤其是臼齿,用来咀嚼坚硬的植物根茎、谷物,甚至还有些生肉。它们需要强大的咬合力和磨损能力。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吃东西已经不需要那么费劲了,软食越来越多,有些人的智齿甚至因为用不上了而萎缩或根本不长。这算不算一种“退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特定功能的需求降低了,但从整体生存角度看,是适应了更易获取的食物。

肠道的长度与结构: 草食性动物的肠道特别长,因为植物纤维很难消化,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肠道微生物帮忙分解。我们的祖先,吃的东西会比纯素食者复杂得多,也包括肉类。肉类相对容易消化,所以我们的肠道长度不像纯草食动物那么夸张。但是,相比于纯肉食动物,我们的肠道仍然相对较长,尤其是大肠和小肠的比例,这说明我们仍然需要处理植物性食物的成分,比如纤维。

胃酸的强度与酶的功能: 我们的胃酸非常强,可以有效地分解蛋白质,杀死细菌,这对于处理可能携带病原体的食物非常重要。消化酶的种类也很多,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让我们能从各种食物中提取能量。

“退化”的迹象:当生活方式改变了“游戏规则”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说消化系统“退化”了?这主要跟我们近几万年,特别是近几千年,甚至近几十年来的生活方式巨变有关。

加工食品的冲击: 我们现在吃的食物,很多都经过了精加工。比如,白米、白面,这些都去掉了麸皮和胚芽,保留了淀粉,容易消化,但丢失了很多纤维和其他营养素。肉类也经常被烹饪得非常软烂。这导致我们的消化系统,尤其是牙齿、肠道,不需要那么“费力”去处理食物了。

口腔和牙齿的改变: 就拿牙齿来说,前面提到的智齿不长或者长得歪斜,经常导致问题,这在很久以前是很少见的。现在很多人牙齿排列不齐,也跟颌骨的发育以及食物的软硬有关。古代人类的颌骨更发达,牙齿磨损也更严重。

肠道菌群的变化: 我们的肠道里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是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维持免疫功能的重要帮手。加工食品、抗生素的滥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会改变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一些“坏菌”增多,“益生菌”减少。这对消化功能和整体健康都有影响。

某些酶的相对减弱: 比如,大多数成年人会逐渐失去消化乳糖的能力(乳糖不耐受),这在婴儿时期是非常普遍的。这可能与我们的祖先在断奶后就不再摄入大量乳制品有关。在一些曾经依赖乳制品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群体中,这种能力则保留得更好。这可以看作是特定环境中对特定酶需求降低的一种“适应性”变化,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功能上的“退化”。

阑尾的“争议”: 阑尾这个小小的器官,曾经被认为是“退化”的残余器官,对消化几乎没有作用。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它可能在储存有益的肠道细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腹泻等疾病后帮助恢复肠道菌群。所以,这方面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与其说是退化,不如说是我们对它的功能还没有完全了解清楚。

所以,是进化还是退化?更像是“选择性适应”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进化是基础: 人类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比如消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以及胃酸的强度等,都是在漫长演化中发展起来的,是适应不同食物来源的结果。
退化是“局部特化”或“功能降低”: 随着文明的进步,饮食的精细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过去非常重要或经常被使用的消化功能和结构,其重要性降低了,甚至被新的适应性(比如更容易消化加工食品)所取代。这就像你有一辆越野性能非常强的车,但你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里开,那么你可能不太会用到它的四驱系统或者高底盘了,从某个角度看,这些性能“闲置”了,但这不是车的“退化”,而是你使用场景的改变。

所以,与其说我们人类的消化系统整体上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不如说它是一个在漫长历史中不断优化和适应环境的“活系统”。在新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面前,它的一些部分可能表现出“功能降低”或“需求减少”的特点,但这恰恰是生命为了在新的环境中更“经济高效”地生存而做出的调整。这是一种选择性压力下的结果,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们当前所处的“食物环境”。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现象,比如牙齿问题、消化不良,可能更多地是由于我们的消化系统还在努力适应这些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还没能完全“适应”到新的“平衡点”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一直都可以食用生肉。许多地方的土著都有风干生肉做成易保存的食品的传统,并且在中国的沿海地区也制作生的海鲜干货。这些干货有很多都是可以直接生吃的哟!

有些地区因为难以获得可以食用的蔬菜水果,所以那些地方的人都是通过食用生肉获取必要的维生素(肉类的烹煮比较话花时间,所以我们常见的很多肉菜的维生素C都被高温破坏掉了,而生肉可以保全不耐高温的维生素C)。

人类并没有变成吃不了生肉的物种。


而这其中有一个广泛的误会,我在此澄清一下~

我们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吃熟食就不会。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吃生食的能力,而是因为我们“不习惯”吃生冷的食物。

拉肚子有一个极为普遍的原因,是肠道内菌落失衡。不论是有细菌还是有害菌的过度增加和减少,都会导致拉肚子。吃生食很容易会引入很多不耐高温的细菌,肠道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它们,它们的意外出现很可能会触发肠道的防御机制~抽水稀释~也就是拉稀。不论它们是好是坏,肠道都会抽水。

另一方面,不仅肠道菌落失衡会拉肚子,吃的食物让肠道不舒服,也会拉肚子。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减肥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一下子突然改变饮食结构的时候,也有可能会拉稀。只不过这种拉稀通常不剧烈。肠道可不管你吃的是啥,它只要感觉陌生、不舒服、不开心…都可能会拉稀。这个可以说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了,经常有某某人去到外地,水土不服上吐下泻的事件,就是因为这个事。

所以,就算在你习惯吃生肉之后,突然吃熟食,你也可能拉肚子。这总不会是人类退化成了不能吃熟食的物种吧?

不仅人类,其他动物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亲生经历的就有…狗狗吃我的饭…拉肚子…的事件。狗吃剩饭剩菜不是什么稀奇事。吃拉稀,对于养宠物的人来说,应该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件。不仅是狗,就算是野生的狼,在吃到差异比较大的食物时,也会拉肚子。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算是变成了,能够摄取多种类型营养素的生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消化系统是进化还是退化这个问题,其实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它是在漫长演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优化自身,并且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呈现出某些“退化”迹象。所以,与其说是单纯的进化或退化,不如说是动态适应和选择性压力下的重塑。咱们得从头说起,用更接地气的语言,就像我们平常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生命最根本的需求——能量的供给。简单来说,一个饿了几天的人,在食物消化吸收以前,不会因为饥饿而直接饿死。不过,这其中的过程可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显露出身体惊人的韧性与智慧。首先,我们得明白“饿死”是什么概念。饿死不是一个瞬间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衰竭。当身体长期得不.............
  • 回答
    当然,设想一个碳基生命体,但其生物化学构成却让地球上以碳为基础的人类无法消化吸收,这并非天方夜谭。实际上,从生物多样性和极端适应性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可能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论述,希望能为你描绘出这样一种令人着迷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类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的身体依赖一套复杂的酶系统来分解.............
  • 回答
    关于微塑料进入食物链以及人类是否可能进化出消化塑料的能力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生物适应性和环境演变交叉的核心。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微塑料的普遍性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到陆地上的土壤微生物,再到我们餐桌上的海鲜、蔬菜乃至饮用水,无处不见.............
  • 回答
    关于“吃饭快的人更容易发胖”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普遍认可。这并非一个绝对的定论,但背后涉及到的生理机制和行为习惯,都能够解释为什么这种现象会普遍存在。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核心的生理过程:饱腹感的产生和传导。当我们进食时,大脑需要一段时间来接收和处理来自消化道的信号,从而判断“饱”还是“饿.............
  • 回答
    “植物中所含微小RNA能够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血液和器官组织,然后通过调控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听到这话,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玄乎,甚至怀疑是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但实际上,这个说法背后隐藏着相当一部分科学研究,尽管它目前仍然是一个活跃且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其“可信度”不能简单地用“高.............
  • 回答
    您好!听到您肠胃不太舒服,消化功能也有些弱,这确实会给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别担心,这种情况其实挺普遍的,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您改善。我会尽量把这些方法说得细致明白,就像跟您面对面聊天一样,希望对您有帮助。首先,咱们得明白,肠胃不好、消化功能差,就像是身体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出了点小毛病。它可能是一些.............
  • 回答
    设想一下,夜空中划过一道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紧接着,一阵撼动大地的轰鸣声响彻全球。一艘巨大的、我们无法用已知物理学解释的星舰,就这么突兀地、不可思议地坠落在地球上。它的体积之庞大,足以让任何现代建筑黯然失色,其材质、结构,乃至散发出的某种奇异能量,都在无声地宣告着一个颠覆性的事实:我们并不孤单,而且.............
  • 回答
    人类的渴觉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Hypothalamus),虽然其他脑区如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也参与了渴觉的感知和处理。简单来说,下丘脑是渴觉信号的“集散中心”,而大脑皮层则是“感受和决策中心”。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渴觉的生理基础与中枢:人体内水分的平衡是一个非常精密的.............
  • 回答
    人类的科技发展至今,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同时,也有一些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呈现出接近瓶颈的迹象。这些领域并非毫无进展,而是指在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或应用层面,突破性的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偶然的灵感。以下列举几个我认为比较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阐述:1. 材料科学(某.............
  •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革命的火种从未熄灭,它们如同周期性的潮汐,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暗流涌动。那么,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触手可及的今天,人类的未来还会不会爆发大规模的革命?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预测,不如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结构和技术力量相互作用的深刻剖析。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隐藏在无数变量的.............
  • 回答
    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这个问题就像是站在悬崖边眺望无垠的海洋,充满着神秘和无限的可能。作为一名人类,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思考这个问题,试图描绘出那幅可能是我们文明终结、或者涅槃的画卷。我脑海里勾勒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够重塑我们存在的“能力”。我想,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很可能并.............
  • 回答
    人类的肛门在排便过程中,实际上并不会“分辨”屁(气体)和食物残渣,而是将两者一起排出。这一过程涉及消化系统的复杂结构和生理机制,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气体的形成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食物从口腔进入胃,经过胃酸和酶的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主要吸收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而.............
  • 回答
    人类的灭绝是否必然,是一个涉及科学、哲学、伦理和未来预测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结合历史、自然、技术、社会等因素,探讨人类灭绝的可能性及应对策略。 一、自然因素:地球历史上的灭绝事件1. 地球的“大灭绝”周期 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灭绝事件,如: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 回答
    人类的大脑,这个宇宙中最复杂、最奇妙的造物之一,在进化的漫长旅程中,确实也留下了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印记,我们称之为“设计缺陷”或“演化遗留”。这些“缺陷”并非设计上的错误,而是某种程度上权衡利弊的结果,是适应过去环境留下的痕迹,在当今社会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困扰。要说最明显的一点,我们的“情绪脑”常常.............
  • 回答
    人类的火力,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原始的、令人敬畏的力量感。我们不是像狮子那样靠利爪和獠牙去撕扯,也不是像大象那样用蛮力去冲撞,我们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 智慧的延伸 和 对自然法则的巧妙运用 上。所以,当谈论人类的火力有多猛时,我们要理解这是一种将我们的智慧、创造力以及对物质的深刻理解汇聚起来,最终转化.............
  • 回答
    如果人类的皮肤在没有任何保护下暴露在太空中,会发生一系列迅速且灾难性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且致命的情况。以下是详细的描述:1. 瞬间的气压骤降与减压病(The Bends) 现象: 太空是一个近乎真空的环境,其气压远低于地球海平面。当皮肤暴露在真空中时,体内的液体,特别是血液和组织液,会因为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视觉。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螨虫,并非它们隐形,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在感知尺度上与它们存在巨大的差异。那么,如果一个比人类大很多倍的生物出现,他们是否也无法看见我们呢?答案是:很有可能,而且原因与我们看不到螨虫如出一辙,但又带着更宏观的尺度变化。首先,我们.............
  • 回答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这句话流传甚广,听起来似乎是铁律,但细细琢磨,总会有人在某个瞬间,从别人的悲喜里,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本应孤立的个体,在某些时刻却能触碰到相似的灵魂脉搏呢?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个体经验确实千差万别。每个人成长.............
  • 回答
    人类的肌肉,单论绝对力量,恐怕在自然界的食肉动物中算不上顶尖。甚至可以说,在我们所熟悉的许多陆地食肉动物面前,人类的肌肉力量确实显得有些逊色。咱们不妨先想想那些以捕猎为生的家伙。狮子,那身躯里蕴含的力量,一爪子拍下去,成年羚羊都能被拍晕。它们那粗壮的后腿,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冲刺速度,将猎物死死咬住。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