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目前最快速最精准的输入方式还是键盘。
几十年来,科技爆发性发展,
主机早已不是那个主机,
而键盘始终是那个键盘…
Mathematica作者Wolfram说,前几年确认的希格斯玻色子是他几十年前还在读物理的时候就知道的东西了,他感觉到了理论物理达到了能标的上限,才转行去做自动机、计算方面的工作。再进一步的物理观测很可能超出了可以实现的范畴,因此理论的进步才如此困难。
很多工程方面的问题也隐隐触及到了物理的上限,比如核聚变的第一壁材料、半导体的更小制程、更大容量的电池等等。我们要追求的一些东西,可能物理学上看实现起来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已经有答主提到了人本身。随着科研大厦不断增高,创新之前所需的积累时间越来越长。根据Benjamin Jones的研究:20世纪这100年,做出伟大创新的平均年龄提高了6-8年,从30岁出头增加到了将近40岁。其中,40%是因为人类寿命延长,导致研究者整体的平均年龄变大;剩下的60%,主要是因为积累——常常是拿博士学位——的时间变长了。
图1 伟大创新者年龄分布的变化。蓝线对应1935年以前的创新者,红线对应1935到1965年的创新者,绿线对应1965年以后的创新者。可见,平均年龄确实是越来越大了
怎么衡量伟大创新?作者用了两个指标。一是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二是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来源汇集的重大科技发现年表,覆盖电力、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两类数据统计的结果一致:20世纪末的伟大创新,创新者年纪平均比20世纪初大6岁;控制学科固定效应、地区固定效应以后,这个数字增加到了8。
不过,这一点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是大家的寿命延长,做研究的老人比以前更多,拉高了创新者的年龄;二是积累需要的时间更长。哪个解释是最主要的?作者在原文中直接对年龄和创新建模[1],分解了两个因素各自占的比重大小:8年当中,第一点占大概3年,大致就是40%;第二点占大概5年,大致就是60%。做研究,前续的积累越发重要了。
另外一个办法是利用自然实验,评估教育对创新年龄的影响。Jones找了一二战的数据,看那些由于征召中断博士学业的创新者,做出成果的时间有没有受影响。结果,征召平均耽误2-3年,创新时间平均也往后延了2-3年。拿到博士的年纪,和后来做出成果的对应关系很强——20世纪,美国博士的毕业年龄平均延长了4年有余,恰好和前面的5年对得上。
考虑到根据原文数据,95%以上的伟大创新者持有博士学位,以上提到的因素,应该也可以解释科技进步整体的变化。此外,博士毕业年龄和做出创新的关系,在物理、化学、医学这些“硬”科学上对应更强,这一点或许也可以解释部分答案中提到的现象。读毕原文,自己不禁想象,每个世纪8年,再过3、4个世纪,怕是学如逆江行舟,不续则退呀。
[1] 模型细节戳原文链接:http://www.kellogg.northwestern.edu/faculty/jones-ben/htm/AgeAndGreatInvention.pdf。
参考文献:Jones, Benjamin F. "Age and great inven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2.1 (2010): 1-14.
Jones, Benjamin F., and Bruce A. Weinberg.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47 (2011): 18910-18914.
几乎所有。。。
###评论区有点热闹,在末尾补充了一点材料###
西方有论调认为人类的基础科学本身在上世纪中叶陷入了停滞,最近的五十年都在积累量变,已经很久没有核心技术的突破。
比如这位大黑 Robert Gordon,为此出了书还去了TED (The death of innovation, the end of growth, 6分钟起)
虽然这个论调有激进的地方,但基本观点不无道理。
做一个思维试验,找一个十九世纪末年的人,带他穿越到二十世纪中期的城市,Ta会觉得来到了外星。马车变成了汽车飞机,平房变成了摩天大楼,日常客厅里的电灯电视冰箱自来水一个都不认识。而且你还没法去跟Ta科普原理,因为这些东西在十九世纪末完全没有类比。
再找一个二十世纪中期的人,把他丢到现在,Ta不会怀疑离开了地球。汽车飞机大楼还是原来那些(而且技术参数几乎没有增强)。唯一觉得新奇的是手机电脑,然而在Ta的时代可以找到类比。只是把当年已经存在的电话电视电脑无线电小型化、高速化,核心原理并没有不同。
个人认为这几十年中获得核心突破的可能只有生物与基因工程,CRISPR的发明为生物操作打开了大门。
而接下来近期有望带动生产力突破的应该是人工智能,能够让更多的人从无谓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带来更多的进步。
补充一下评论区提出的问题,这里说的科技进步是指已实际应用对民生带来了提高的技术,而不是仅仅出现了理论可行。
关于生物工程,评论区哀声一片后悔当年选了生物专业。。。在欧美,生化与医药是大众心中的暴利行业,当然门槛比其他行业要高很多,需要极高的R&D先期投入来提供长线收入。这是国内研发投入不够造成发展不平衡?
关于人工智能造成失业,一定会有,但未必是坏事。
做一个思维试验。假设你现在做的某某项工作一年10万块,这时候有人跟你说“我卖给你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每年分我2万就可以代替你上班,空闲时间你爱做什么做什么”。请问这样的交易你做不做。
我觉得一般人的回答都会是“妥妥的做,有几桩做几桩”。大家担心人工智能造成失业是因为这个交易没有提供给基层的工人,而是提供给了企业的老板,工人被裁员,而这8万块的红利留给了老板。这是一个资源再分配的问题,而不是人工智能的问题。
许多国家在寻找解决之道,其中最被看好的是“保障最低收入”(Guaranteed minimum income),已经在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开始小规模试验。原理就是将机械与人工智能的红利分发给公民。(是不是有点像共产主义?)
关于19世纪城市发展,其实已经有了城市的雏形,也可以盖一些木结构的砖瓦楼(现在欧美新建小楼还是木结构外面砌砖)。有图有真相,这是1900年前后的纽约。
也不是说完全无法据此想象摩天大楼,但是与20世纪中期的帝国大厦相比,科技树上还少了大型机械,电动工具,电梯水电这些关键点(钢筋混凝土1884年投入商用算是已发明)。
1950,纽约
曾经思考很久的一个问题,人类科技进步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人类的寿命。
随着科技进步,人类从孩童到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曾经的科学家们在20多岁已经抵达已知知识的边界,开始开疆扩土。而现在博士读完,30多岁你都不敢说已经把本领域存量的知识都掌握了。随着科技的继续进步,终将有一天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都无法学习完存量的知识,这一天,人类科技终将碰上天花板。
为了缩短个人抵达知识边界的时间,人类采用了分工合作细分知识领域的方法,这个方法目前很有效,但是随着领域的不断细分,科研团队的人数滚雪球式的增长,沟通效率迟早会让整个团队效率降低到一个不可忍受的地步。
除了延长人类寿命,记忆移植也是破解魔咒的一个方法,无论是大脑外挂一个芯片存储,还是将知识注入到DNA中遗传,从一睁眼开始,人类已经拥有了全人类的知识积累,多省事贴心的设计。如果到那一天,也许新的人类真的要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吗?”
大家都忘记了可控核聚变的50年不变定律?
1950s,教授们给学生说:再有40、50年,可控核聚变就可以实现,我们就可以有永久清洁能源了。
1980s,上述的学生成为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再有40、50年,可控核聚变就可以实现,我们就可以有永久清洁能源了。
2010s,上述学生的学生成为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再有40、50年,可控核聚变就可以实现,我们就可以有永久清洁能源了。
另外,这几十年不是没有突破,比如EAST、ITER,还有下马的NIF和国内的神光;但是50年定律预计还是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