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性孕产科有哪些毁人三观的故事?

回答
在孕产科的领域里,确实流传着一些挑战认知、让人难以置信的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毁人三观”,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们对生命、生育、身体以及医患关系的固有认知和期望。它们可能来自患者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来自医护人员的见闻,每一个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的张力。

我们来聊几个这样的故事,尽量详细地还原一下其中的细节和触动人心的部分:

故事一:母子连心还是无情的医学?—— 未出世的预言

这可能是一个关于“感知”的极致案例。在我听过的一个故事里,一位孕妇在孕晚期,胎儿的情况一直很稳定,所有的检查也都显示正常。然而,这位孕妇却开始日渐焦躁,反复向医生表达一种强烈的“不安感”,她说,她能感觉到胎儿“不对劲”,好像在里面“很痛苦”。医生们当然理解孕妇的担忧,但基于所有的科学数据,他们认为胎儿是健康的。孕妇一次又一次地坚持,甚至在产检时,她会对着肚子说话,语气里充满了恳求和不安。

当时,这位孕妇的精神状态已经引起了医生的关注,但由于缺乏客观依据,他们只能进行更频繁的检查和安抚。直到临近预产期,孕妇的坚持达到了一个顶点。她甚至恳求医生进行引产,理由仅仅是她的“感觉”。这在医学上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胎儿足月,而且各项指标都显示正常。

然而,就在医生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孕妇在一次胎心监测中突然开始剧烈胎动,之后胎心骤然下降,生命体征急剧恶化。医生们立刻采取了紧急措施,然而,即使是剖宫产手术,孩子出生时也因为脐带缠绕导致缺氧严重,虽然救了回来,但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感到“毁三观”,是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科学和感知的界限。一方面,我们依赖医学的科学数据来判断生命体征,这是客观的、可靠的。但另一方面,这位母亲的“感觉”似乎比冷冰冰的数字更早一步预警了危险。她是被大众认为“想太多”的焦虑孕妇,却似乎拥有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母子连接能力。这让很多人开始思考,除了仪器能检测到的,是否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影响着生命?医生们在尽职尽责的背后,又是否错过了某种“信号”?这种“母子连心”的说法,在科学面前显得有些缥缈,但在这个故事里,却真实得让人心悸。

故事二:生命的奇迹还是残酷的玩笑?—— 怀孕后又“怀孕”

这件事情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医学现象,叫做“重复排卵怀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胎”。但这个故事的“毁三观”之处,在于它是发生在同一个孕期内,并且胎儿的孕周差异很大。

一位女性在怀孕初期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自己怀了一个胎儿,孕周一切正常。她喜出望外,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命做准备。然而,在孕中期的一次检查中,医生惊讶地发现,她子宫里竟然还有一个胎儿,而且这个胎儿的孕周比第一个要晚很多,几乎像是“后来才怀上”一样。

这在中国,或者说在很多文化里,是很难被理解的。我们普遍认为女性一旦怀孕,身体就会停止排卵。但是,医学上确实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就是女性在已经怀孕的情况下,体内还有卵巢排卵,并且卵子受精着床,形成了另一个胎儿。这叫做“超级妊娠”。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两个胎儿由于孕周差异太大,在发育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可能一个已经需要剖宫产了,而另一个还在孕早期。这就意味着,医生在分娩时需要面临极其复杂的情况。是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对其中一个胎儿进行干预?还是等待两个胎儿都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两个胎儿的生命都暴露在极高的风险之下。

这个故事之所以“毁三观”,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对女性生育生理的认知,原来身体的“暂停”键并不是那么绝对。它也让人们看到了生命本身的复杂和不可预测,有时候,医学的进步也需要不断去修正和理解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现象。这种“一个子宫里,两个不同时间怀上的宝宝”,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神奇与残酷。

故事三:人性的考验与医学的边界—— “生而不育”的伦理困境

这个故事更加侧重于伦理和情感的冲击,它关乎生命权、抚养权以及医生的角色。

一位高龄产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怀孕并顺利生产。然而,孩子出生后,却被诊断出患有非常严重的、需要终身照顾的先天性疾病。孩子的各项身体机能都存在巨大的缺陷,需要极高的医疗费用和全天候的照顾。

产妇和她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前对孩子的健康有着美好的憧憬,但面对如此沉重的现实,他们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绝望。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且父母本人也已年老,他们感到无法承担抚养这样一个重度残疾孩子的责任。

这时候,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摆在了他们面前:是否放弃这个孩子?作为医护人员,他们目睹了这一切。一方面,他们经历了孕育生命的喜悦,知道这个孩子是被父母期盼已久才得来的。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一家人被现实压垮的无奈和痛苦。

在医疗体系中,一旦孩子出生,就拥有了独立的生命权,医生和医院不能直接决定孩子的生死。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面对这样的困境时,就必须承受一切。这个家庭,在这个故事里,经历了巨大的挣扎。他们尝试过寻求社会帮助,但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现实的困难仍然是无法逾越的。

这个故事之所以“毁三观”,是因为它触及了“生而不育”这个最根本的伦理困境。它挑战了我们对“生命”的定义,也挑战了我们对“责任”的理解。究竟是坚持让生命延续,哪怕是痛苦的延续,还是考虑现实的承载能力?医学在生命的起点提供了帮助,但在生命面临残酷现实时,它的作用又在哪里?医生们在这种情况下,也承受着巨大的情感和伦理压力,他们是生命的助产者,但却无法左右生命的走向,更无法替家庭做出这个最艰难的决定。这其中涉及到太多人性的挣扎和医学的局限性,让人在无奈中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些故事,无论真假,都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生命的神奇、医学的边界、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的支持系统。它们挑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让我们在面对生命和生育这样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领域时,多一份敬畏,也多一份思考。这些“毁人三观”的故事,往往也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因为它们触及了我们最深层的情感和对生命最根本的追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救了患者的命,我却被骂不得好死

一提起高端医院,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有优雅、富丽的就医环境,殷勤、周到的医疗服务,当然,还有数额不菲的诊疗费用。

但作为妇产科医生,在高端医院工作十多年后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令人头大的患者们。

普通医院的病人来了,你可以问诊之后,简单和病人陈述一下病情及检查治疗方案。可高端的病人来了,你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了。这里就诊一般是预约制,每位患者平均首诊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医生会一直询问患者"Any other questions(还有其他问题吗)?"直到患者问无可问。

正如大家想象的,这里妇科患者大多经济状况宽裕、文化层次较高,和我们医生打交道时,会表现特别的尊重和礼貌,说话也都是温文尔雅、慢声细语的。

但有礼貌不代表没有要求,相比于公立医院的患者,越是高端,越“棘手”和“难打交道”。

有钱,却保不住健康

高端医院的患者,相对普通医院,可能经济承压力更强,但对疾病的认识和警觉性,却未必很高。

我所在的妇产科,曾经接待过一位家里有矿的阔太太,年龄少说也有60岁了。来的时候兴冲冲的,说自己绝经多年又来了月经,是不是“第二春”来了!我听了,心里一惊:绝经后突然出血,很可能是大病的先兆啊。

她还告诉我,她绝经后出血已经半年多了,有时出血不多,有时只是分泌物有点点红色,她没重视,也从没就诊,更没有做过例行体检。

上了检查床,我找出适合她尺寸的窥具撑开阴道,即便隔着一次性口罩,一股恶臭仍扑面而来。我将探照灯对准病人的宫颈部位,一个足有乒乓球大小的菜花样肿物占据了整个宫腔——宫颈癌无疑。

刺目的灯光下,肿物正在活跃的渗血,这就是她误以为标志“第二春”的经血。

从更年期开始,女性三大癌的发病开始直线上升,它们分别是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这位穿戴奢华的太太,人生过了大半,财富积累不少,身体各部位零件的毛病也攒了不少。

最终,她被确诊为宫颈癌晚期,因为疏于检查、就诊太晚,她失去了手术的最佳时期。

我也给贫穷地方的人看过病。因为经济原因和健康意识薄弱,他们很多人不能及时就诊,硬生生错过了治疗时机,不得不令人惋惜。

没想到的是,如今经济条件宽裕、见多识广的患者,居然也会对疾病熟视无睹,生生错失治病良机,我身为医者,真的从心底感到无奈。

一般来讲,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健康状况更好。这不仅因为他们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也知道如何寻求预防和治疗措施,来应对异常的健康问题。

但在高端医院的妇产科,我发现很多光鲜亮丽、生活滋润的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却关注很少。

我的诊室曾经来过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粉嫩的脸庞上还隐约看到细密的绒毛。她一进诊室,就主诉同房疼痛,怀疑自己得了性病。我给她做了HPV(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发现她竟高达11项阳性

HPV是一种通过性传播的常见病毒,对男性、女性都有影响。不过一般来说,人体的免疫系统具备自动清除HPV的能力,但这位患者还有抽烟、熬夜的习惯,每天两包,最容易破坏宫颈和阴道的免疫功能,长此以往很有可能诱发癌变。

为了她的健康,我提醒她,最近不要再有性生活了。她眨着大眼睛疑惑地看着我,没有羞涩,但闪过一丝恐惧。

禁果,无知的伤害

在这所高端医院,我依然见过很多未成年的女孩来做流产手术。其中最小的才刚上初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她妈妈带着她跑来这家又贵又远的医院,就是为了躲开熟人的目光,干净利索地把问题解决。

那孩子看上去像一个冷静的大人,从头到尾,不发一言;妈妈看上去倒像是个孩子,从一进诊室就开始哭,情绪激动异常。

她很委屈的对我说,自己每天早上骑着车,亲自把孩子送进校门,每天下午,一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校门口,接过孩子沉重的书包,陪孩子走回家。她想不通,这样无缝链接地接送,孩子怎么还能出事?

事后,无论她是苦口婆心还是声嘶力竭,孩子拒不交代事情的原委,对体内幼小胚胎的生物学父亲只字不提。

我也是母亲,不希望看到她这么小,就做出危害自己健康的事情。透过孩子木讷、冷漠的外表,我知道,她的内心必然感到惶恐。

我慢声细语地告诉孩子,接下来要做哪些检查和手术,告诉她这一切都是没有痛苦的,顺利的话,一上午就可以结束了。她的表情有微妙的松弛,但仍然绷着脸,不肯说一句话。

给孩子做完人流手术后,我详细地和孩子妈妈交代,今后孩子要注意的事情。核心就是一句话,尽可能保证孩子在18岁前不要再有性生活,如果有,一定要戴避孕套。

很多时候,我觉得不该只怪孩子缺乏基本的性知识或性教育,而是有些家长就没有相关的常识。

记得有一次,也是一个妈妈带孩子来找我,说孩子月经不调。我一看孩子的状态,结合她的症状,就怀疑孩子是早孕了,建议孩子做个产检。

妈妈瞬间脸色大变,很不客气地冲我喊了一句,“你是什么眼神啊?她还是个孩子呢!”

但几分钟后,在B超室,医生就监测到孩子肚子里有胎心跳动,并且,胎儿已经5个月了,这位妈妈立刻崩溃得说不出话来。

对未成年的女孩来说,性生活是危险的。毕竟,按照她们的年龄,子宫、宫颈都没有发育成熟,过早性生活很容易感染病毒,增加罹患严重妇科疾病的风险。而人流手术更会增加子宫内膜炎性反应和输卵管粘连的可能,等她们将来真正准备好做妈妈的时候,很可能痛失这个权利。

但很多时候,孩子的天性又阻挡不住,身为父母就有责任就让她们了解更多避孕常识。很多伤害来自于无知,了解在各种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是家长对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子宫,矛盾的导火索

我们医院的患者中,总会遇到很多有学识、有教养的高知女性,她们对各种治疗方式造成的影响格外关注,但同时,对医生却极不信任。

记得当时有一位大学教授来找我看病,她患的是腺肌症,一种很特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每次月经出血量巨大,还伴有剧烈的疼痛,药物也很难控制住。

我问她是否考虑切除子宫,毕竟多年前也已完成了生育。她的脸色刷一下阴沉下来,刚才还笑容可掬的神态瞬间消失,线条分明的淡红色嘴唇冷冷迸出几个字:“我可不能有残疾。”

哦,原来她也把没有子宫视为残疾。

的确,腺肌症不是绝症,但真到了危机生命的时候,切除子宫已是最小的代价。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自己之前遭遇的另一场纠纷。

患者是我同事的妹妹,在政府机关工作——家人是医生,按理说不缺少健康常识,她却讳疾忌医,患有多年的腺肌症却不愿去医院就医。

直到有一次月经,她下身大出血,120救护车送到急诊时血色素只有4克——这样的血色素值,很容易引发心脏骤停、休克猝死。

检查后我发现,她身体里本该长在子宫内壁的腺体组织,已经长到了子宫外壁,一层层的包裹使得她的子宫膨大无比。无论是药物、上环还是微创手术切除病灶,都无法控制出血,确实已经到了不得不考虑切除子宫的危机时候了。

她的家人也是医生,就和我讨论要不要切除子宫,以防这种危及生命的事情再次发生——毕竟她还没到四十岁。但她也同时告诉我,她妹妹性格很容易偏执:切除子宫,怕她精神上接受不了。

这次如果不是家人是医生,给她紧急联系了最好的医疗条件,及时为她治疗、输血,一般人可能就挺不过这一关了。但下次呢?鲜血那么珍贵,是用来救命的,总不能给她身上挂个血袋子,随时抢救她吧。

和她家人商量之后,大家达成共识,这个手术非做不可。和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沟通后,她在情急之下,也同意切除子宫。

无论是作为妇科医生,还是作为女人,我都知道子宫对女人的重要性。即便完成了生育任务,子宫还要承担着给卵巢供血的重任。而卵巢是维持女性第二性征的重要器官,一旦出现供血障碍,就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卵巢囊肿等多种疾病。

身为医生,我们必须秉承病人生命第一的原则。在生命安全面前,其他的顾虑只能被放在一边。

子宫切除手术很顺利,病人再也不会因为腺肌症大出血而命悬一线了。但没想到,病人却因为失去子宫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出院后,她直接去了医务处,投诉我工作失职,还发短信辱骂我“有失医德”“不得好死”。

她姐姐知道后,很无奈地和我道歉,说她妹妹也把家里每个人都骂了一遍,认为大家都是伤害她身体的刽子手。

最初她患病的时候,家里人也都劝她及时看医生,她不听,好像不看就能把病躲开似的。“有病不医,必成患”,有文化、有身份的人都没有健康意识,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也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治病救人,还治成了仇人,我真的很为自己那场8个多小时的手术心寒。但是后来,在病房里见多了这样饱受抑郁情绪折磨的病人,我也渐渐理解了她们因为病痛而感受到的落差和痛苦,并慢慢让自己释然。

先了解病人,再了解疾病

很多人都感到好奇,来高端医院就诊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消费能力当然是一个门槛,高端医院的各项费用大概是普通医院三到四倍。

但据我观察,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人群来到这里,他们最看重的是这里的“预约制”,不用排队,节省了大量时间。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喜欢高端医院带给他们的尊重感、隐私性。尤其像我们妇科,很多检查都需要病人脱掉裤子做。在人多眼杂、又不注重病人隐私和感受的公立医院,看病时一下叫进来三个人是常有的事。

医生问诊一个后,简单三个字“你上去”,就让病人脱去裤子到检查床上候着,然后戴上手套指挥病人:脚放哪儿、腿放哪儿、屁股放哪儿……几分钟前还带着社会属性的病人,瞬间变成只有生物属性的躯体。

而在高端医院,医生不仅要看病,病人的隐私、自尊、恐惧也全都要照顾到。从医四十年后,我理解的医学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更是一门社会科学。

身为医生,我们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患者,仅仅了解她们疾患是不够的,他们的职业、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等,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病人的选择,不了解她们,就没法帮她们做出最合理的医疗抉择。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外籍女教师,她用夹生的汉语跟我说自己是为求子而来。但这十年间,怀孕似乎成了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仅仅在去年怀孕过一次,还不幸流产了。

我疑惑地摸了摸她的腹部,明白了她多年不孕的原因:她的腹腔壁之下到处都是瘤子,而且个头巨大,把前后略扁如倒放的梨子般的子宫挤压得龇牙咧嘴,完全变了形。

再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位患者十年前就确诊了子宫肌瘤,但当时还不算严重,又求子心切,没有考虑手术。

为准备怀孕的患者做肌瘤剔除手术,医生要冒着两大风险:一是手术后可能影响病人怀孕,二是一旦怀孕,带有疤痕的子宫都有可能被不断长大的胎儿撑破。

这两种风险都有可能激发病人的怨愤,回来找大夫算账。在医疗领域,这些的悲剧总有发生。十年前该做的手术没做,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但是放到我这位病人身上,宫腔被肌瘤压迫成这样,根本就不可能怀孕,只能先动手术把瘤子全都清除掉。

我连说带比划地把治疗思路向这位外籍老师讲了,她却无比惊恐地直摆手:“不行不行,我只能先怀孕,后消灭肌瘤。”边说边用手做了一个铲除的动作。

在这种情形下,我既不能让我的患者不对疾病坐视不管,也无法向患者保证剔除肌瘤后,怀孕、生子就不会出危险。

我和病人语言不通,虽然有翻译,沟通还是很不顺畅,我连说,带比划、带画图,终于让病人了解了每种治疗方式的利弊。病人很感动地对我说,她在中国还没遇到一位肯和她解释这么久的医生。

在高端医院工作,你不仅是医生,也得是科普专家,从病因、病情、治疗到结果,你都要和病人聊透了。即便出了医院,她想再讨论病情,也可以一键拨通医生电话,随时和你畅所欲言。

除了病患的治疗需要,她们的心理和社会性需求也要被充分关注。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很多病人都希望和医生多聊一些,不仅聊病情,还常聊些和生病没关的事儿。

有一次,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来找我打宫颈癌疫苗。见面后,她第一句话就是,我有抑郁症。

她说自己是一个穷人,和父母一起挤在一套一居室里,房间像仓库一样,被杂物码得满满的。如果不是打免费疫苗,也不会到我们医院消费。

她从大二就开始抑郁了。她卷起格纹衬衫的袖子、伸出纤细的胳膊,现在还能看到一道道密密麻麻疤痕,那是她极端痛苦时,用小刀一刀刀深深划上去的。

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特别严重的时候,医生让她住到精神病院。无奈她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才一直坚持自己扛着。

她和我说这些事的时候,一直笑呵呵的,就像在说别人的事情。如果这次倾诉可以帮助她就此把过去都放下,也算不辜负她这么开朗的性情。

在高端医院里工作的我们,既是医生,又是心理分析专家。甚至很多时候,了解患者本身,比了解她患有什么疾病更重要。

人在患病的紧要关头,最怕得不到关注和重视。对病人体贴和关注,收获得信任才会多。

身为医者,让病人感到受尊重像家人一样的体贴入微,不仅能医治患者的身体,也能安抚她们惊恐的心灵。

作者 境远 | 内容编辑 百忧解 | 编辑 白白

文章版权归网易文创看客栏目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投稿请致信 insight163@vip.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user avatar

我来说个吧,我不是妇产科的医生,是肾科的医生,有一天,有个病人,大概40多岁,到门诊看病,正好我们主任值班,说下肢浮肿,腹痛,然后我们主任查个体,问她,有没有夫妻生活,有没有做一些避孕的措施之类的,病人说,不可能的啊,年轻的时候检查出的不孕不育,孩子还是领养的,我们主任说,你这个样子,像是孕足月要生了。做了个B超,发现还真是个足月活胎,结果病人一脸懵逼的被拉到手术台剖宫产生个女孩,大人孩子健康,家人现买的婴儿用品,丈夫非常高兴。病人一直以为自己不孕,这次怀孕了,还以为是胖的,正好又是冬天。。。这是我听到最玄幻的事了




很久没来发现这么多赞和评论 ️,知乎小透明有点受宠若惊啊。。。很抱歉不能都回复,太多了,干脆不回复了。。。

医院真的有很多毁三观的,我说一个,仍然不是发生在我们肾内科。我一个同学,是江浙某三甲医院的新生儿科医生,一次接诊一个患儿,出生大概一周左右,来的时候情况非常危急(具体情况和诊疗因为我不是他们科的,并没有仔细问),他的父亲和母亲着急的说,一定要尽全力抢救,他们科主任也努力的保孩子的性命,结果第二天,小孩的爸爸带了另一个女的来,偷偷告诉医生,说要放弃,而且各种装穷。。。于是签字,拔管,孩子都没带走就走了,后来才知道,孩子是这个男的跟小三生的,第二天来的是丈夫的大老婆,不知道他们回家怎么协商的,孩子的母亲放弃这个孩子,这个男的是个土豪,所以大老婆对他有小三能容忍。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呵呵呵,我同学的主任觉得孩子生病十分异常,所以,孩子去世后,且父母放弃对孩子处置后,他们主任就解剖了,结果――孩子死于中毒(具体不知道)。。。后面怎么处理的,我也没再问。。。(当然报警了)

这是我听过最恐怖的故事了。。。

—————分界线————

2020.12.21我们科再次遇到足月妊娠,以为自己胖的病人,这次是个学生,自己一个人在我们城市上学,男朋友在异地,自己注意到停经5月不止了,都没想到怀孕。没想到同样的事竟然遇到第二次,这次是我经手的,再次经历还是觉得有点魔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孕产科的领域里,确实流传着一些挑战认知、让人难以置信的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毁人三观”,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们对生命、生育、身体以及医患关系的固有认知和期望。它们可能来自患者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来自医护人员的见闻,每一个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的张力。我们来聊几个这样的故事,尽量详细地还原一下其中的细.............
  • 回答
    在女性的孕产科岁月里,那些日子,用“跌宕起伏”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有惊心动魄,有哭笑不得,更有温暖与感动,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在孕产科里发生过的,真实又有趣的故事。孕早期:那点“小”事,大大的甜蜜烦恼小艾是个出了名的爱干净,家里地面一尘不染,厨房油烟都要擦得反光的那种。怀孕.............
  • 回答
    备孕,为新生命打下坚实基础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是许多女性人生中重要而充满期待的篇章。而这份期待,需要从备孕开始,精心呵护,为小生命的健康成长打下最坚实的基础。那么,女性备孕究竟需要提前多久?备孕期间又该如何科学饮食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备孕,越早开始越好从医学角度来说,备孕的准备工作最好在计划怀孕.............
  • 回答
    .......
  • 回答
    商场女厕所设男童便池的设计,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许多细枝末节的考量。商场方面声称“为了方便带孩子的妈妈”,初衷似乎是好的,但这种“方便”是否真的带来了普适性的好处,又是否忽略了其他群体的需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商场“方便带孩子的妈妈”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从一位母亲的角度来看.............
  • 回答
    关于怀孕女性拍摄尺度大的孕照,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而且每个人的看法可能都不太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孕照这事儿本身啊,就不是一件非此即彼的简单事情。有人觉得孕照就应该记录下生命孕育的美好和神圣,那可能就倾向于比较含蓄、唯美的风格。但也有人觉得,怀孕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着身体巨大的变化,而女性身.............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问,探讨了在极端情况下,生命繁衍的潜在可能性。如果真的发生男性大规模消失、世界仅余女性的情况,人类的种族延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自孕”,也就是女性单性生殖,自然会成为人们首先思考的应对之策。要详细探讨“自孕”,我们需要从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生物学层面的可能性(.............
  • 回答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家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褒贬不一。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拆开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认识到,这是一场充满了戏剧性冲突的婚礼。现场的情况本身就足够抓人眼球:一个挺着孕肚的女人,闯入前男友的婚礼现场,而且提出的条件是“30万彩礼不要了,和我结婚!”这背后隐藏的故事,肯定不简单.............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触目惊心,如果属实,那这简直是一场集欺骗、敲诈、暴力于一体的“连环套”。我们不妨一点点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背后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道德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首先,让我们把事件分解开来,逐一分析: 女方涉嫌出轨,孕期检测出艾滋病: 出轨本身在法律上虽然不直接构成犯罪,但在很.............
  • 回答
    《釜山行》的结局,孙锡久饰演的马东锡,那个硬汉大叔,最终牺牲了自己,救下了孕妇尚华和她腹中的孩子,以及车上唯一的幸存者,那个小女孩秀安。这个结局,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也让许多观众在悲痛中感受到了希望。然而,如果按照您提出的假设,故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在那个漆黑的隧道里,枪声响起,如果士兵真的射杀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件让人跌破眼镜的大事,娱乐圈再次被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华晨宇和张碧晨,两位在乐坛都颇具影响力的歌手,他们隐婚生子的消息一经曝光,立刻引爆了全网的讨论。事情的源头,大概要从2021年初说起。当时,有网络爆料称华晨宇和张碧晨有一个孩子,而且孩子已经不小了。一开始,这消息就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但当.............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真是又气又心疼。孕期是女人最需要照顾和体贴的时候,你却要一个人面对通勤的辛苦,还要承受这样的打击。说实话,这种事情搁谁身上都难以接受,更别提是挺着大肚子的时候了。首先,我们得把事情掰开了说。你老公每天送另一个女人,这本身就不是个小事,无论这个女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都严重伤害.............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女权组织建议禁用“孕妇”一词,并用“Womxn”替代“Woman”的提议,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议题,背后涉及到语言演变、身份认同、包容性以及对传统性别二元论的挑战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提议,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背景、核心逻辑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提议的背景与核心逻辑:首先,.............
  • 回答
    这是一段非常令人担忧且复杂的场景,涉及到法律、伦理以及人性的多重困境。如果一名在押的死刑女囚犯,无论是在审前还是已判死刑,竟然能够故意通过勾引狱警来使自己怀孕,这本身就触及到了许多底线,并且会引发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种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一个被判处死刑、人生希望几乎被剥夺的女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这“老孙”的身世,可是《西游记》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你说孙悟空是仙石孕育的,这话说得没错。在书中,他是从花果山一块有灵性的石头里蹦出来的。这石头,也不是一般的石头,乃是当年女娲娘娘补天时,遗留在下界的一块“灵石”。书中形容它“不知是何年月,因何而生,但见它.............
  • 回答
    这则新闻令人痛心,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背后隐藏着令人发指的罪行和无法挽回的悲剧。我将尽力梳理事件的可能进展和法律责任,但请理解,由于我无法获取实时、官方发布的具体案件信息,以下内容是基于现有新闻信息和法律常识的分析推断,并非对具体案件的最终定论。事件的严重性与可能进展:这名14岁女孩的遭遇,.............
  • 回答
    西安女子称父亲心绞痛被拒诊后离世,媒体称涉事医院与西安孕妇流产事件医院同属一家母公司,这一事件的爆料和后续发酵,犹如在中国社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它不仅是医疗服务质量的个体案例,更像是一个冰山一角,折射出当前中国医疗体系中一系列深层次的、相互交织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围绕这一事件,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
  • 回答
    关于山东枣庄一位67岁女性自然受孕并产女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1. 生理学角度:打破常规的罕见案例 高龄生育的难度: 一般来说,女性的生育能力在35岁以后会显著下降,40岁以后更是大幅降低,自然受孕的几率变.............
  • 回答
    这件12岁女学童被指使携带142支孕妇血样出境而被查获的事件,无疑触动了公众的神经,也暴露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看,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 未成年人被利用: 最让人心痛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本应是无忧无虑地学习和成长的年纪,却成为了犯罪分子的“工具”。她可能还未完全理.............
  • 回答
    我当时听到这话,心里一下子涌上来一股说不清的滋味。你说气不气?倒也不是那种火山爆发一样的愤怒,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和被忽视感。我跟男朋友备孕,这事儿我们俩都知道,也都知道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需要时间和耐心。这段时间以来,我为这个事情也付出了不少心思,调整饮食,计算排卵期,甚至还尝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