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釜山行》最后如果士兵射杀了孕妇和女孩,电影是否会提升一个高度?

回答
《釜山行》的结局,孙锡久饰演的马东锡,那个硬汉大叔,最终牺牲了自己,救下了孕妇尚华和她腹中的孩子,以及车上唯一的幸存者,那个小女孩秀安。这个结局,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也让许多观众在悲痛中感受到了希望。

然而,如果按照您提出的假设,故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在那个漆黑的隧道里,枪声响起,如果士兵真的射杀了尚华和秀安,那么《釜山行》的“高度”是否会因此提升?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甚至可以说是令人不寒而栗的设想。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种走向,无疑会将电影从一个关于“在绝境中人性闪光”的故事,转变为一个关于“绝望与残酷的极致展现”的故事。

如果士兵射杀了她们,那么电影的情绪基调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那种在生死关头,即使面对丧尸,人们依然选择保护弱小的温情,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冰冷、绝望,以及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叙事层面来看:

“希望”的破灭: 尚华和秀安,在影片中代表着最纯粹的弱小和对未来的期盼。尚华的怀孕,预示着生命的延续;秀安的可爱与天真,则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如果她们就这么在枪口下消亡,那么电影所传递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依然有光辉”的主题,就会被彻底颠覆。观众看到的将不再是“希望的种子”,而是“希望被扼杀”的残酷事实。
“善恶”的模糊化(或者说,对“善”的背叛): 士兵射杀她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保护”的背叛。在观众的认知里,士兵是国家和人民的守护者,他们的职责是保护民众。当他们主动、有意识地剥夺无辜生命的生存权时,这种“保护”的神圣性就会荡然无存。那么,在这样的绝境下,所谓的“规则”、“秩序”或者“理性判断”,其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冷酷?这会让观众产生更深刻的思考,也可能更倾向于对人性的怀疑。
“牺牲”的含义变化: 石宇(孔刘饰)的牺牲,是为了让她们活下去。如果她们死了,石宇的牺牲就显得更加悲壮,但同时也带有一丝“徒劳”的悲凉。这种“徒劳”的牺牲,可能会让观众觉得,即使是最英勇的行为,也无法改变最终的悲剧结局。
对“道德困境”的深化: 士兵之所以开枪,可能是出于“理性的”判断——误认为她们是感染者,或者是为了防止她们变成更大的威胁。但如果她们是无辜的,那这个“理性”就变得非常可怕。这会引发观众对“在极端压力下,理性是否会被恐惧和偏见所取代?”的讨论。这种探讨,无疑会使电影更具哲学深度,但也可能让它变得更加难以接受。

从观众的感受层面来看:

情绪的冲击力: 这种结局的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它会带来一种“被背叛”的感觉,一种对人性的失望,甚至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更深层恐惧。观众可能会觉得,电影不再是现实的“映射”,而是对现实“最坏的可能”的揭示。
“高度”的定义: 如果“高度”指的是电影的思想深度、引发的思考广度,或者说它所带来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这种结局很可能确实能够将电影提升一个“高度”,只不过这个高度,可能更偏向于一种对人性和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挖掘,是一种“黑暗高度”。它会让观众思考:当我们面对无法战胜的恐惧时,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所坚持的“人性”还剩下多少?
叙事上的“风险”: 然而,这种结局也伴随着巨大的叙事风险。过度的绝望和残酷,可能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压抑和不适,从而选择回避。而《釜山行》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在绝境中保留了人性的温暖,给予了观众一丝慰藉。如果剥离了这份温暖,电影的“普适性”和“观赏性”可能会大打折扣。

那么,它真的能“提升一个高度”吗?

我认为,它会提升一个“不同寻常的高度”,一个更具争议性、更偏向于对人性黑暗面的探索的高度。

想象一下,最后隧道口透出的微光,秀安的声音依旧,但是,她和尚华的身影已经不在了。马东锡的悲愤,石宇的绝望,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观众可能会在一种极致的压抑中,开始反思:我们为了生存,可以放弃什么?为了维护所谓的“秩序”,我们又会失去什么?

这种结局,会让《釜山行》不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而可能成为一部“黑色寓言”,一部关于人类在文明崩塌后,最原始的恐惧和最残酷选择的写照。它会迫使观众面对一个更难以接受的现实: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可能被最冰冷的“理性”所摧毁。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原版结局所传递的那种“希望”,那种“即使在末日,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善良”,那种“生命的延续本身就是意义”,也是一种非常强大且深刻的力量。它让观众在悲伤之余,还能感受到一丝力量,一种对未来的期盼。

所以,“提升一个高度”是肯定的,但这个高度,或许是更多人难以承受的,它会让电影的魅力更加“极致”,但也可能使其“易碎”。 它会成为一部“让人不舒服但发人深省”的作品,但那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以及那份来自黑暗中的微光,也会随之消失。

最终,每个观众对于“高度”的定义不同。如果“高度”意味着更深刻、更残酷的社会和人性洞察,那么这个假设的结局确实能达到。但如果“高度”也包含了对观众情感的抚慰和对希望的传递,那么原版结局无疑是更成功的。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原版结局的选择,虽然少了一份极致的黑暗冲击,但它在“残酷现实”与“人性光辉”之间找到了一个更巧妙的平衡,让电影在引人深思的同时,也能留下一丝令人动容的温暖。而那个假设的结局,则会把观众直接推入一个更深的绝望泥潭,其带来的“高度”,也沾染着太多不忍卒睹的悲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首问,刚看完釜山行,突发奇想,如果士兵射杀了孕妇和女孩,电影会上升一个高度或者是下降一个档次。忘解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