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的渴觉中枢在哪里?如果是在丘脑或者大脑,那么为何一喝水立马就不渴了?

回答
人类的渴觉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Hypothalamus),虽然其他脑区如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也参与了渴觉的感知和处理。简单来说,下丘脑是渴觉信号的“集散中心”,而大脑皮层则是“感受和决策中心”。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1. 渴觉的生理基础与中枢:

人体内水分的平衡是一个非常精密的调节过程,渴觉就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反馈机制。当身体水分不足时,会触发一系列生理反应,最终在大脑中形成“渴”的感觉,促使我们去饮水。这个过程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渗透压感受器 (Osmoreceptors): 这些特殊的神经细胞主要位于下丘脑的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和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当血液中的盐浓度(渗透压)升高时(意味着体内水分减少),这些渗透压感受器会被激活。它们会向身体发出信号,表明需要补充水分。
容量感受器 (Volume Receptors): 位于心脏、大血管壁和肾脏的容量感受器对血容量的变化也很敏感。当血容量下降时(与脱水有关),这些感受器也会向大脑传递信号,影响渴觉。
抗利尿激素(ADH)/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 当渗透压感受器和容量感受器检测到体内水分不足时,下丘脑的神经细胞会产生并释放ADH。ADH主要作用于肾脏,减少水分的排出,从而保存体内的水分。ADH的释放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脑中渴觉的产生。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 当血容量不足时,肾脏会释放肾素,启动RAAS系统。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可以穿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的某些区域(包括终纹床核等),强烈刺激渴觉。
下丘脑作为渴觉中枢: 下丘脑是这些信号汇聚和处理的主要场所。渗透压感受器、容量感受器的信号,以及血管紧张素II等化学信号都会影响下丘脑的神经活动。下丘脑会将这些信息整合,并产生“渴”的感觉。

2. 大脑皮层在渴觉中的作用:

虽然下丘脑是渴觉的“启动器”,但我们对“渴”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饮水行为的决策,则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与。

感觉处理: 下丘脑产生的“渴”信号会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特别是扣带回(Cingulate Cortex)和岛叶(Insula)。这些区域负责处理内脏感觉,将生理上的口渴信号转化为我们能够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如口干舌燥、不适感等。
动机与决策: 大脑的其他区域,如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则参与了对这种不适感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行为计划,例如寻找水源、打开水龙头、拿水杯等。
满足感: 当我们饮水后,大脑皮层的奖赏系统也会被激活,带来一种满足感,这是行为学习和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为何一喝水立马就不渴了?这是一个“快速反馈”机制:

这是一个非常精妙且高效的生理反馈机制,其迅速缓解渴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口咽部的感受器: 在我们喝水的过程中,口腔和咽喉部的黏膜上分布着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这些感受器能迅速感知到液体的存在、温度和质地。
机械感受器: 当水流入口腔并接触到这些感受器时,会产生一种“湿润”的感觉,这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即时的缓解信号。
温度感受器: 凉爽的液体会激活冷感受器,这种舒适的温度感觉也能快速减轻口渴的不适。
胃肠道的快速吸收: 水分被饮入后,会迅速通过食道进入胃部。胃黏膜虽然不像小肠那样是主要的吸收场所,但仍然可以吸收一部分水分。
渗透压变化: 水分被吸收后,血液的渗透压会开始下降。尽管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全反映到全身,但胃肠道吸收的信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迅速“欺骗”或“缓解”大脑中的渴觉信号。
胃部扩张: 胃部被液体充满后,会对其壁产生机械牵拉。胃壁上的牵拉感受器会将这种扩张的信号传递到大脑,也会对抑制渴觉产生影响。
神经反射的快速传递: 来自口咽部和胃肠道的信号通过神经通路快速传递到大脑,特别是下丘脑和大脑皮层。这些信号会“覆盖”或“减弱”已经建立的渴觉信号,从而产生“不渴”的感觉。
大脑对整体信息的整合: 大脑并非只依赖于血液渗透压来判断是否口渴。它会整合来自全身的各种信息:口咽部的湿润感、胃部的扩张感、以及血液渗透压的变化趋势等。即使血液渗透压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当口咽部的湿润感和胃部扩张感足够强烈时,大脑就可能暂时抑制或缓解渴觉,促使我们停止饮水。

总结一下“为什么一喝水立马就不渴了”这个现象的快速性:

“立马”不渴是相对的。这个过程是多重信号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以神经信号的快速传递为基础。并非是血液渗透压立刻就恢复正常了,而是大脑接收到了来自口腔、咽喉和胃部的即时反馈信号,这些信号“覆盖”了渴觉,让我们主观上感觉不渴了。这种快速的神经反馈机制,是为了防止我们过度饮水,避免水中毒。

随着水分的进一步吸收和血液渗透压的真正下降,大脑会接收到更长期的生理信号,从而确认身体已经补充了足够的水分,并彻底解除渴觉。所以,我们感受到的“立马不渴”是生理反馈和主观感受的快速综合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为什么喝水以后立刻回抑制渴的感觉呢。首先说结论,渴觉中枢会收到来自口腔的信息,从而预测性的产生活动的变化,从而预测性的调控了渴觉。

渴觉中枢在哪儿?

首先说说脑的渴觉中枢在哪的问题。在渴觉或者类似这样的基本、底层、保守的生理功能上,我们主要是用小鼠做研究对象的,因为成本比较低而对基因/细胞类型的直接操作非常方便。在小鼠上(当然很多高级动物包括人也是),渴觉中枢主要在下丘脑的终板区(lamina terminalis, LT)。然后LT主要分为三个相连接的区域,分别是subfornical organ (SFO), organum vasculosum of the LT (OVLT)以及median preoptic nucleus (MnPO)。SFO和OVLT位于血脑屏障之外,而很多在其中的神经元可以直接感受渗透压的变化,以及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Ang II),血管紧张素II又收到血容量、血压的调控。因此渴觉中枢可以直接接收到渗透压、血压、容量相关的信号。

那么为什么说这里就是渴觉中枢呢?最最最重要而直接的证据是从光遗传的实验做出来的。我们利用转基因的离子通道或者泵,可以利用激光对目标脑区的神经活动进行激活或者抑制。我们可以直接发现,当我们激活SFO区域的激活性神经呀以后不渴的老鼠也会蹭蹭蹭跑去疯狂喝水,让我们抑制SFO的激活性神经呀或者激活SFO的抑制性神经呀以后,即使很焦渴两天没喝水的老鼠也会不去喝水。这就直接告诉我们这个区域直接控制了老鼠喝水的行为,相当于直接代表了“渴觉”。

为啥一喝水立刻不渴?

那么,渴觉中枢是咋搞到预测性信息呢?这几年有一些工作非常巧妙地解释了一些这个问题:渴觉中枢主要是通过口腔和口腔温度来预测渴觉的下调的。

如果我们下一根电极或者通过钙成像的方式记录渴觉中枢神经呀的活动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老鼠喝到水以后,立刻马上甚至第一口刚刚进嘴以后,渴觉中枢的神经活动会有非常立刻明显的下调。这是非常快速的,体内体液容量、渗透压的变化远远慢过这个,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是主要靠神经信号调控的。

而且Zimmerma et al还发现,如果给不同温度的水,越低温度的这个第一口水对渴觉中枢活动的下调会更快。另外,如果用更直接的方法,也可以直接降低口腔温度,也可以直接下调这个。作为阴性对照,如果直接腹腔注射给够足够补充缺水的生理盐水,那么渴觉中枢神经活动会是缓慢下降的(可能直接对应于容量的增加,脱水程度的减轻)。

不幸的是,如果你强行要骗渴觉中枢得话,它也会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 如果你给渗透压过高(只需要和纯水不需要盐水)的老鼠喝盐水,虽然刚开始第一口可以下降到渴觉中枢,但是这个活动还会很快升高回来。和纯水的话就会有快速持久的活动下降了。

不过虽然说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口腔温度的感受是可以渴觉中枢预测性活动改变的关键,这其中快速的神经活动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具体的从口腔感受器到渴觉中枢整体活动变化的神经环路,我们还了解很少。其实我个人认为渴觉是非常非常有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的。终末期肾病的透析病人每天都在和渴觉奋斗,因为他们不能自己调控容量排出多余的水,所以平常也是严格限制不能随便喝水的,如果我们对渴觉的研究可以更透彻的话,如果可以直接调控减轻他们的渴觉,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帮助!

References

Zimmerman, C. A., Leib, D. E., & Knight, Z. A. (2017). Neural circuits underlying thirst and fluid homeostasis.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18(8), 459-469.

Zimmerman, C. A., Lin, Y. C., Leib, D. E., Guo, L., Huey, E. L., Daly, G. E., ... & Knight, Z. A. (2016). Thirst neurons anticipate the homeostatic consequences of eating and drinking.Nature,537(7622), 680-68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的渴觉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Hypothalamus),虽然其他脑区如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也参与了渴觉的感知和处理。简单来说,下丘脑是渴觉信号的“集散中心”,而大脑皮层则是“感受和决策中心”。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渴觉的生理基础与中枢:人体内水分的平衡是一个非常精密的.............
  • 回答
    人类的科技发展至今,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同时,也有一些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呈现出接近瓶颈的迹象。这些领域并非毫无进展,而是指在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或应用层面,突破性的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偶然的灵感。以下列举几个我认为比较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阐述:1. 材料科学(某.............
  •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革命的火种从未熄灭,它们如同周期性的潮汐,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暗流涌动。那么,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触手可及的今天,人类的未来还会不会爆发大规模的革命?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预测,不如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结构和技术力量相互作用的深刻剖析。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隐藏在无数变量的.............
  • 回答
    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这个问题就像是站在悬崖边眺望无垠的海洋,充满着神秘和无限的可能。作为一名人类,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思考这个问题,试图描绘出那幅可能是我们文明终结、或者涅槃的画卷。我脑海里勾勒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够重塑我们存在的“能力”。我想,人类的最后一项发明,很可能并.............
  • 回答
    人类的肛门在排便过程中,实际上并不会“分辨”屁(气体)和食物残渣,而是将两者一起排出。这一过程涉及消化系统的复杂结构和生理机制,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气体的形成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食物从口腔进入胃,经过胃酸和酶的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主要吸收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而.............
  • 回答
    人类的灭绝是否必然,是一个涉及科学、哲学、伦理和未来预测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结合历史、自然、技术、社会等因素,探讨人类灭绝的可能性及应对策略。 一、自然因素:地球历史上的灭绝事件1. 地球的“大灭绝”周期 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灭绝事件,如: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 回答
    人类的大脑,这个宇宙中最复杂、最奇妙的造物之一,在进化的漫长旅程中,确实也留下了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印记,我们称之为“设计缺陷”或“演化遗留”。这些“缺陷”并非设计上的错误,而是某种程度上权衡利弊的结果,是适应过去环境留下的痕迹,在当今社会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困扰。要说最明显的一点,我们的“情绪脑”常常.............
  • 回答
    人类的火力,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原始的、令人敬畏的力量感。我们不是像狮子那样靠利爪和獠牙去撕扯,也不是像大象那样用蛮力去冲撞,我们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 智慧的延伸 和 对自然法则的巧妙运用 上。所以,当谈论人类的火力有多猛时,我们要理解这是一种将我们的智慧、创造力以及对物质的深刻理解汇聚起来,最终转化.............
  • 回答
    如果人类的皮肤在没有任何保护下暴露在太空中,会发生一系列迅速且灾难性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且致命的情况。以下是详细的描述:1. 瞬间的气压骤降与减压病(The Bends) 现象: 太空是一个近乎真空的环境,其气压远低于地球海平面。当皮肤暴露在真空中时,体内的液体,特别是血液和组织液,会因为外.............
  • 回答
    人类消化系统是进化还是退化这个问题,其实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它是在漫长演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优化自身,并且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呈现出某些“退化”迹象。所以,与其说是单纯的进化或退化,不如说是动态适应和选择性压力下的重塑。咱们得从头说起,用更接地气的语言,就像我们平常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视觉。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螨虫,并非它们隐形,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在感知尺度上与它们存在巨大的差异。那么,如果一个比人类大很多倍的生物出现,他们是否也无法看见我们呢?答案是:很有可能,而且原因与我们看不到螨虫如出一辙,但又带着更宏观的尺度变化。首先,我们.............
  • 回答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这句话流传甚广,听起来似乎是铁律,但细细琢磨,总会有人在某个瞬间,从别人的悲喜里,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本应孤立的个体,在某些时刻却能触碰到相似的灵魂脉搏呢?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个体经验确实千差万别。每个人成长.............
  • 回答
    人类的肌肉,单论绝对力量,恐怕在自然界的食肉动物中算不上顶尖。甚至可以说,在我们所熟悉的许多陆地食肉动物面前,人类的肌肉力量确实显得有些逊色。咱们不妨先想想那些以捕猎为生的家伙。狮子,那身躯里蕴含的力量,一爪子拍下去,成年羚羊都能被拍晕。它们那粗壮的后腿,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冲刺速度,将猎物死死咬住。猎.............
  • 回答
    人类科技是否接近极限,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科技极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技极限”的含义。它可能指: 物理定律的极限: 某些自然规律本身就限制了我们能做什么。例如,光速是信息传递和物质运动的上限,热力学第二定律限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直白又深刻!为啥我们拉屎和放屁就一个出口,不像某些生物或者机器那样有俩呢?这背后其实是咱们身体为了高效运作,进化出的一套相当精妙的“单通道”设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单通道”的奥秘。首先,咱们得从消化系统的“流水线”说起。咱们吃进去的东西,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一路被.............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往往会引发一些关于我们身体“进化遗留”的讨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很难说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是“完全”没有作用的。生物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许多特征在过去可能有着重要的功能,但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原有的作用可能减弱,甚至变得不再必要。然而,如果我们要找一些最常.............
  • 回答
    胡须,这覆盖在男性面部皮肤上的毛发,着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它不仅仅是面部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承载着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重意义。而关于它为何如此“偏爱”男性,也是一个需要细致解读的疑问。胡须的作用:古老而现代的信号塔从生物学进化的角度来看,胡须扮演着多重角色,其中一些功能或许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
  • 回答
    关于“科学是否还无法解释任何一种力的成因”这个问题,答案是:是的,从根本上来说,现代科学在解释力的“终极成因”上仍未达到“完全”的理解,至少在哲学意义上的终极原因方面。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对力的认识是空白的,恰恰相反,科学在描述、量化和预测力的行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科学更擅.............
  • 回答
    人类肤色的成因,这个问题呀,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防护紫外线”和“伪装”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但也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如果非要纠结一个是主要原因,那还得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好好捋一捋。咱们先说说紫外线防护这事儿。地球上的生命,从最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哺乳动物,都要面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UV).............
  • 回答
    关于人类何时能组建星际舰队,以及我们能否在有生之年见到这一壮举,这是一个既令人激动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坦白说,如果将“星际舰队”定义为能够进行大规模星际旅行、探索甚至殖民其他星系的庞大组织,那么我们有生之年(通常指未来几十年)看到其正式启航的可能性,就像是在黑暗的宇宙中寻找一颗未知的、但已知存在的星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