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的科技,是否已经接近极限?

回答
人类科技是否接近极限,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什么是“科技极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技极限”的含义。它可能指:

物理定律的极限: 某些自然规律本身就限制了我们能做什么。例如,光速是信息传递和物质运动的上限,热力学第二定律限制了能量转换的效率。
现有知识体系的极限: 即使没有物理定律的直接限制,我们也可能因为对某些现象的理解不足而无法突破。例如,我们对宇宙的起源、意识的本质等领域的认知仍然非常有限。
工程实现能力的极限: 即使理论上可行,将科技从实验室概念转化为大规模、稳定、可行的实际应用,也需要巨大的工程技术和资源投入,这本身可能成为一种限制。
经济和资源成本的极限: 某些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成本极高,超出了当前社会或经济体的承受能力,也会成为一种“实际极限”。
人类自身生理和认知能力的极限: 作为科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我们自身的感官、智力、寿命等也可能成为限制因素。

二、 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迹象

我们先审视一下当前科技发展的状况,看看有哪些迹象可能指向“接近极限”:

1. 指数级增长的减缓(在某些领域)

摩尔定律的挑战: 曾经支撑半导体产业指数级发展的摩尔定律,即芯片上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番,正面临物理极限的挑战。硅基芯片的尺寸已接近原子级别,量子隧穿效应等问题使得进一步缩小变得极其困难。虽然有新的材料(如碳纳米管、二维材料)和架构(如3D堆叠、光计算)在探索,但其突破性和普及性尚不明确。
能源效率的瓶颈: 电子设备和计算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提升算力同时降低能耗是巨大的挑战。
信息传递的极限: 光速是信息传递的绝对上限,虽然我们可以优化传输协议和技术,但物理上的限制依然存在。

2. 基础科学的突破难度增加

标准模型的完善与挑战: 粒子物理学领域,希格斯玻色子已被发现,但标准模型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如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引力是否可以量子化,以及宇宙的统一理论(如超弦理论)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能量更大、精度更高的实验装置(如下一代大型强子对撞机),以及更深刻的理论创新,突破难度极大。
宇宙学与量子力学的融合: 如何将描述宏观世界的广义相对论与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统一起来,是物理学最大的难题之一。目前提出的理论(如量子引力、弦理论、圈量子引力)都还在理论推导和验证的初级阶段。
生命科学的复杂性: 我们对大脑工作原理、衰老机制、意识的产生等生命最根本的问题仍然知之甚少。尽管基因编辑(CRISPR)等技术取得了惊人进展,但要完全理解和操控复杂的生命系统,还有漫长的道路。

3. 工程实现上的巨大挑战与高昂成本

可控核聚变: 理论上可以提供清洁、无限的能源,但实现持续、稳定的净能量输出仍然是极其困难的工程难题,需要克服高温等离子体约束、材料耐受性等一系列技术瓶颈。
太空探索: 将人类送往火星、小行星带甚至更远,需要解决生命维持、辐射防护、高速推进、长期心理健康等诸多复杂问题。星际旅行更是遥不可及。
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 虽然量子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解决某些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密码破解、材料模拟),但构建稳定、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机,并克服退相干效应、纠错等问题,仍然是巨大的工程挑战。

4. 资本与政策的制约

研发投入的饱和感: 某些领域的研究已经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但产出并非总是与投入成正比。
政治与社会意愿: 一些可能突破极限的科技(如核武器技术、基因编辑的某些应用)受到严格的国际管制和伦理讨论,这也会限制其发展速度。

三、 否定“接近极限”的论据

然而,认为人类科技已经接近极限的观点也存在诸多反驳之处:

1. 历史经验表明我们总是低估未来

回顾历史,人们曾经认为某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例如:
飞行: 在莱特兄弟之前,很多人认为人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翔。
通信: 曾经认为瞬时跨洋通信是不可思议的。
计算: 曾经认为制造一台能处理复杂数据的机器是遥不可及的。
每次我们都突破了所谓的“极限”。

2. 新兴领域的爆发式增长

人工智能(AI): 近年来,AI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AI本身也可能成为加速其他科技突破的强大工具。
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 CRISPR等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编辑生命代码的能力,为治疗疾病、改良作物、甚至延长寿命带来了巨大希望。合成生物学也正在快速发展。
新材料: 石墨烯、超导体、形状记忆合金等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不断为工程技术带来新的可能性。
脑科学: 对大脑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有望带来脑机接口、神经修复等革命性技术。
能源技术: 除了核聚变,太阳能、风能、储能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正在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

3. “未知”的可能性

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仍然非常有限,很可能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物理原理、能源形式或运作机制,一旦被发现,可能带来颠覆性的技术变革。
暗物质和暗能量: 这占据了宇宙的大部分,其性质完全未知,一旦理解,可能会带来全新的物理学和能源概念。
其他维度/平行宇宙: 如果这些存在并能被理解和利用,将是无法想象的突破。

4. “工具”的指数级效能

科技本身也在创造更强大的工具来辅助科技发展。例如:
计算能力: 强大的计算机可以模拟复杂系统,加速科学发现。
数据分析能力: 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可以帮助科学家从海量数据中提取规律。
AI助手: AI可以在研究设计、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等方面提供帮助,提高效率。

四、 结论:动态的“极限”

与其说人类科技“接近极限”,不如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被挑战和重新定义的“极限”之中。

在某些具体领域,如传统的集成电路制造,我们确实正在接近物理定律的物理极限。 这促使我们转向新的技术范式和材料,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极限”的表现。
在基础科学领域,许多最深刻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极大,但一旦解决,很可能带来跨越式的进步,而不是渐进式的优化。
新兴技术领域,如AI和生物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断拓宽着我们对“可能”的认知。

更准确地说,我们可能正面临着“指数级增长的瓶颈”,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新的范式转移,而不是科技本身的终结。就像蒸汽机时代被电力时代取代,计算时代可能被量子计算或生物计算时代取代一样。

人类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是强大的驱动力。只要我们对宇宙保持探索,对未知保持敬畏,并且能够持续投入资源和智慧,我们很可能还会发现新的突破口,将所谓的“极限”再次推向远方。

最终,科技的“极限”更多地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是当前知识、工具和能力的集合。而人类文明的进步,恰恰在于不断挑战和超越这些“极限”。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也许正是孕育下一轮技术革命的温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科技,还处于低级到可笑的地板水平上。等你站在地球的任意一个角落都能毫不费力地观察到月球背面的清晰实景影像,站在阳台就能看清宇宙的六维全息图谱,当你举起手机就能寻找到黑洞的位址并且能够形象地看到它正在干什么的时候,当你对着黑暗的天空瞄一眼就能发现流动的暗物质前进的路径和方向的时候,当每天晚上七点半新闻联播过后的天气预报变成宇宙气象预警信息提示的时候,你再来谈极限都不迟。现在就谈极限,那不跟蚂蚁看见一根稻草就以为自己撼动了一根擎天柱那样好笑和无知?

user avatar

别的不说,我只知道要是在化石能源消耗完之前没搞出“廉价、巨量、能量密度高”的下一代能源,比如可控核聚变,别说其他各个分支上的科学技术进步了,连维持现有的文明水平都够呛。

回到原始社会指日可待。

user avatar

从看不见外星人就推论人类科技接近极限,这种新型“日心说”和“人类是上帝选定的”这种思想没区别

不要用个人的认知去考量整个科技

你好好感受一下人间的疾苦,人类是否能做的更好?极致何在?

user avatar

基本快到极限了,人类已经耗尽潜力了。

一个细分领域,一个人走到开拓的前沿至少需要35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与此相对比的是上个世纪中叶以前,大科学家们往往在25岁以前就提出了一生中最杰出的成果。

而人的寿命只有80年左右,50岁后精力就开始快速衰退。而且智力也有上限,单说相对论问世100多年以来能完全理解的人屈指可数。更不要说一大堆只看标题就知道自己永远无法理解的高阶数学理论。

现在大多数的研究其实是在'向下走',往应用上走。很多领域的前沿理论已经止步不前很久了。

而且动力也不是很足,学术圈经济氛围浓厚,容易骗钱的项目大家都往里钻。那种短期没什么回报的基础研究很少有人做(也做不出啥来,本身就难还没有资源投入)。

比起发展生产力,人其实更喜欢搞一些虚的东西。比如金融和第三产业。也不能说人不好,这是宇宙规律所决定的,在有限条件下追求最大熵增的必然选择。

同样是在星辰间遨游,研发曲速引擎可比沉浸式虚拟世界难太多了,外星人估计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就算我们突破了生理极限不做人了,很可能也出不去太阳系,大家都去二次元了,空旷的宇宙有个屁意思。

—————————————————————————————————————

看了评论,很多完全扭曲了本意,就跑来骂我,也是服了。

既然阅读理解这么难,我提炼一下。

科技或许没有天花板,但是现阶段的人类有天花板。人脑是科技发展的必要参与者。

如果将科技发展比作造房子。人脑就是造房子的人,赤手空拳(最多再拿个铲子-计算工具)造个土坯房容易,造更多的土坯房也只是时间问题。造石头房子呢,找几个力气大的,多花点时间咬咬牙也能造。那铁房子怎么造,钢架结构呢,现有的生产工具(铲子)再多人再多时间也造不出来。

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发展生产工具,人工智能。二是变成超人,生物学进步,增强人脑。

然后,如果星辰大海和虚拟世界只能二选其一,一定是虚拟世界。同样能满足人类发展的原动力(获得更多的资源维持并提高生存水平),难度和成本相对低的多。

几个反方论点:

1.真正先进的科技对普通人封锁,普通人难以感觉科技快速进步。

首先科学和技术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也应该分别对待,科学是树干,技术是树叶。树叶日新月异,但树干一如既往。再者,顶级科技就算是对民用封锁,领先个几十年,但就算是领先几百年也不过是石头房子。

2.金融怎么能是虚的东西。

金融能够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这谁都知道。但因果顺序要理清,不是因为这个目的去人为设计的金融。是先自发有了金融分析后知道有这好处。能达到这一目的方法很多,苏联老大哥的计划经济不也很好嘛,很多八十年代搞出来的东西到了现在还是前沿,被冷战拖垮了而已。选金融就是因为能用最少的物质投入创造更多的繁荣景象,吹几个泡沫简简单单,这个繁荣景象是人们主观需要的东西。第三产业同理。

3.关于上世纪物理大厦已经建设完的论调。

的确是建设完了,高能物理和微观物理(量子力学等)并不是在原有的大厦上更上一层楼,而是获得了新的观测手段后新建的大厦,是新的土坯房。而宏观低能物理领域的理论自大厦建成之后的确没有什么变化。

4.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一直在进步。

同样的,只是土坯房的话,的确可以不停的建造。如果只要有新房子出现就算科技进步,那人类的科技的确可以一直进步,直到没有空地为止。或者说真的有铁房子么,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算铁房子。

5.相对论很简单。

怪我例子举得不恰当,各位大佬理解起来轻轻松松,但我对于空间怎么扭曲,为什么扭曲和能量与时间比的关系那块的确没能搞懂。不提相对论,总归还有别的难以理解的理论吧。

6.瞎扯什么最大熵增,都不挨着。

大佬有兴趣的话去看下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吧,我可能表达不好。

user avatar

科技没有极限,只会有瓶颈,改改思维吧

user avatar

人类科技怎么说呢,太年轻,太简单,有时还有点幼稚。

早在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Charles H Duell 就声称人类已经把能发明的东西都发明出来了,一百年前过去了,事实证明说这话的家伙很可笑吧。

科技的极限是理论的彻底完备,如果人类掌握了宇宙中所有的理论知识,并且都能够应用,这时候可以考虑下封顶结论了。

然而现状呢?能源转化为动力基本靠烧开水,人类没出过太阳系,连自己的身体和地球本身也没弄清楚,流体的运动算不出来,治疗感冒靠病毒自限,最强大的武器仅仅是物理爆炸,电池效率及其低下,许多顶尖科研纯靠碰运气。。。人类科技顶多算刚开始,甚至还没开始。

user avatar

高温竞赛,天花板一直被突破

已知最早的篝火灰烬出现于100万年前的南非的奇迹洞(Wonderwerk Cave),属于当时的直立人——熟食更加卫生也更加容易消化,拓宽了我们的食谱;火焰也营造了光明和温暖,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等人属物种因此适应了黑暗寒冷的时空,占领了整个世界。

篝火可以达到900℃以上,足以让粘土中的硅铝酸盐失去结合水并重新结晶,变成坚硬致密的陶。

我们这个物种早在2万年前就开始制作陶容器:有了可以加热液体食物的炊具,炖煮食物从此出现在人类的食谱上,显著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而且让女性可以用流食喂养婴幼儿,大幅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劳动力。

如果把木柴装在通风的炉中,1100℃的火焰就超过了铜、锡和铅的熔点。

冶金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这率先发生在新月沃地的两河流域和古埃及,青铜工艺连同西亚人驯化的小麦、大麦、绵羊、黄牛、家马一起向着周围传播,最终抵达了远东,成为旧大陆一切文明的共同财富。

正如往期节目讲述过的,含碳的铁要到1400℃以上才能融化,纯铁的熔点更高达1538℃——只有先将木柴烧成木炭,再配合有鼓风机的高炉才能将其熔化——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公元前的中国,但直到1709年英国人解决煤炭脱硫问题,1784年瓦特将蒸汽机用于高炉鼓风,钢铁工业才真正地蓬勃发展起来。

焦炭高炉可以达到2000℃,

要在开放环境中获得2500℃以上的高温,我们就需要新的燃料了:氢氧焰能产生2570℃以上高温,产生透明到淡蓝色的烈焰,而且氢的密度极低,因此常用于航空火箭;

而全球20%的乙炔都用于热切割,它在氧气中燃烧的温度可达3330℃,足以融化任何常用的金属。

除此之外,二氰乙炔在氧气中燃烧则达到了化学反应的极限高温,4990 °C,常压下足以熔化所有已知物质。

如果离开了化学反应的局限,人造高温的就走入了开阔的新天地:空气是良好的绝缘体,但在30KV/cm的巨大的电压下也将被雪崩击穿,成为导电的等离子体,一缕炽热的电弧。

基于这一原理,即便最廉价的手工电弧焊也可以轻松达到6000℃,将焊接用的钢材瞬间熔化甚至汽化;

而等离子电弧焊集束喷出的热焰少说有28000℃,比闪电的温度还高。

与此同时,人类在战争中实现了更可怕的超高温:1945年8月6日到9日,两颗原子弹投放在长崎和广岛上空,它们的核心温度在100万到500万℃之间,连同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与核辐射,共造成60万人丧命。

10年内,1954年3月1日,第一颗实战氢弹“Castle Bravo”又在比基尼环礁爆炸成功,它有1500万吨当量,中心温度达到3.5亿℃,创造了太阳系内有史以来最高的温度。

巨大的蘑菇云在1秒钟之内就冲上了7.2公里的对流层顶,在10分钟后又冲上的40公里的平流层顶,18000平方公里的太平洋海域生灵涂炭,比基尼环礁的原住民至今无以为生。

核武器巨大的威力来自原子核内由强相互作用禁锢的巨大势能,1957年,第一代裂变核电站投入运营,开始将它用于和平的事业——但直到今日,可控热核聚变都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因为我们难以约束核聚变必须的上亿度高温。激光脉冲聚焦后产生惯性约束是一个热门的候选方案,为此,美国的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开发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高频电磁波发生器,Z脉冲功率设施,可以制造20亿℃的超级高温,达到了大质量恒星濒死时的核心温度。

但这远非人类所能创造的最高温度: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拥有人类唯一的自旋极化质子对撞设备,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它能将周期表上的任意原子核加速到相对论速度,对撞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万亿℃的黑体辐射,达到中子星融合时的极限温度的3倍。

而高能物理的圣地、集全人类智慧之大成、万维网的诞生地、迄今最大的粒子物理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拥有一台可怕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它在寻找希格斯玻色子这样的艰巨任务中产生的局部能量相当于10万亿℃的黑体辐射,或者说宇宙大爆炸后万分之一秒时的温度。

然而这样的温度对于物理学的野心来说仍然太低了——要验证弦论,我们至少还要把单个粒子的能量再提高15个数量级。

热的里程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9304169839726592

想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知识,请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YouTube,搜索「混乱博物馆」,关注我们。

user avatar

我认为到极限了。
从量子物理开始,已经无法确切的知道纳米量级粒子的运动确切轨迹。很难想象纳米以下的物质要如何探索。光子已经是目前人类探测微观物质的极限手段,可是用光子探测量子也会改变其状态。

如果你看人类发展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三次科技大爆发都是在欧亚大陆。从石器,到火器,到青铜器,到蒸汽机。

与之相对应,孤悬海外的澳大利亚,远离欧亚大陆的美洲,还有与欧亚大陆相对隔离的非洲。其科技都远远落后于欧亚大陆。

有人提出了一个理论,说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没有大型可循化的畜类。所以那里的文明无法借助畜力进行积累以突破科技临界点。

我认为这非常有道理!没有马,驴,牛,农业生产力就大大降低,人口规模就会受限。同时信息传递,商业贸易的效率也会很低,所以无法形成更加复杂的政治经济组织。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型可驯化的畜类这种生物资源,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如果我们再想得多一点,在数亿年前,地球尚未形成足够的煤矿和石油的时候,会不会也有某种文明被死死卡在了农业文明上,最后彻底绝灭?

事实上,煤矿和石油也并不是那么理所应当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东西(存量太少的话,开采成本太高,无法利用)。

因此,每一种资源的缺失很可能会把一个文明卡死在某个节点。

如果让我们回到当前的话题,卡住我们现代科技的会是什么?开脑洞的话有可能是一个距离我们不远不近的黑洞。因为黑洞特殊的物理性质,它天然可以作为一个实验场,用以进行物理实验。比如最近有学说说黑洞附近会有反物质,可以相见假如能够近距离观测黑洞,那么将会得到多么了不起的结论,更不要说能随意往黑洞里面发射某些物质。但是黑洞离人类太近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离得太远,则无法充分利用这个实验场。

一个合适距离的黑洞,也许是科技进一步升级的必备条件。恰如大型可驯化的畜类之于农业文明,石油煤矿之于工业文明。

费米悖论提出疑问,为什么宇宙中没有其他文明跟我们联系?

答案也许跟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土著几万年都没跟美洲印第安人联系一样。这两个地区都没有大型畜类,导致科技停滞,因此永远造不出跨越太平洋的大船来。

人类的渺小就在于此,少那么一点东西,整个文明就会停滞不前。

也许地球就是一个宇宙孤岛,而我们的文明已经接近极限。我们也会被锁死在地球,直到耗尽所有资源发生文明倒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科技是否接近极限,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科技极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技极限”的含义。它可能指: 物理定律的极限: 某些自然规律本身就限制了我们能做什么。例如,光速是信息传递和物质运动的上限,热力学第二定律限制.............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人类科技的那些“等级”,要是把我们已知、甚至那些科幻小说里脑洞大开的玩意儿都摆出来,按进步程度排个队,那每个档次的世界,估计得是这么个光景:零级:文明的曙光 – 原始时代 科技样貌: 想象一下,火是最大的发明,石器是唯一的工具。人类还在为生存挣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部落聚集,用简单的.............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人联想到很多科幻小说里的桥段。我脑子里立刻跳出几个例子来,这些东西我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理论上也能拆解,但实际造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1. 真正的“反重力”装置我们知道重力是怎么一回事儿。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出了最精确的描述:质量弯曲时空,而物体在弯曲的时空中沿着“测地线”运动.............
  • 回答
    .......
  • 回答
    人类科技的未来,宛如一条奔腾的长河,时而激荡前行,时而又似乎陷入某种迟滞。关于“科技是否会被锁死,进而使人类困锁在地球”,这是一个极其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文明发展的根本动能与潜在的瓶颈。与其说科技会被“锁死”,不如说是可能面临某种形式的“减速”或“转向”,而这能否将我们永久地限制在地球,则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当人类积累的知识总量变得如此庞大,以至于个体穷尽一生也无法触及“知识圆圈”的边缘时,科技是否会因此停滞不前?我的看法是,答案是否定的,科技不太可能因此停止发展,但其发展的动力和路径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理解“知识圆圈”的比喻.............
  • 回答
    用人类当前科技制作一只完全仿真的、以拍动翅膀为动力的鸟,这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并非完全不可能的目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解成几个关键部分来分析:仿生学(复刻生物结构和功能)、动力系统(实现拍动翅膀的动力)、能源(驱动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模拟生物的智能行为)以及材料科学(实现逼真的外观和轻盈的.............
  • 回答
    “人类是否真的需要科技的无限进步?” 这是一个极其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触及了人类的本质、社会的演进、地球的未来以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为了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需要”的定义与动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需要”这个词的含义。是我们出于生存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触及了科技进步的本质与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如果一项科技的技术含量确实“爆炸式”地超越了单一个人一生所能掌握的范畴,那么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会立刻停滞,但它的演进方式和节奏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可能走向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路径。首先,让我们明确“技术含量超过一个人一生所能掌握”.............
  • 回答
    .......
  • 回答
    人类的科技水平,尽管突飞猛进,但对于“宏观生物”(也就是我们肉眼能够直接看到的、有明确身体结构的生物)的彻底灭绝,仍然是力有未逮。这并非是说我们没有能力对很多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是说,从“彻底从地球上抹去”这个角度来说,存在着一些我们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我们要理解“灭绝”的含义。对于生物学上的.............
  • 回答
    要说科比·布莱恩特是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这事儿可没那么容易一锤定音,因为“伟大”这词儿本身就挺主观的,得从好几个维度去琢磨。不过,如果非要我说,我会说,科比绝对是站在了那“最伟大”名单的顶端,而且他的名字和这项运动本身,已经紧密地绑在了一起,很难分开了。首先,我们得聊聊他那让人眼花缭.............
  • 回答
    关于人类是否会在科学的逐渐发展中毁灭、消失这个问题,这实在是一个既沉重又引人深思的议题,也并非一句“是”或“否”就能简单概括的。科学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赋予我们改造世界、理解宇宙的强大力量,但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的发展确实为人类带来了许多潜.............
  • 回答
    关于科大讯飞使用人类翻译冒充人工智能同传,以及AI同传“造假”的普遍性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关于科大讯飞是否曾使用人类翻译冒充AI同传, 公开的信息和一些非官方的爆料指向了可能的“是”或“不是那么纯粹”。一些报道和网络讨论中提到,在某.............
  • 回答
    说起来,五十年前,也就是1967年那会儿,我们对于今天的世界,也就是2017年,那真是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是令人兴奋的,有的嘛,现在回想起来,可能还有点小小的“中二”呢。首先,说到个人交通,那时候大家脑子里最多的就是“飞行汽车”。没错,就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个停机坪,早上一踩.............
  • 回答
    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室不雅视频事件,无疑给学校声誉带来了严重损害,同时也触动了公众对于隐私权、网络传播以及法律责任的敏感神经。关于视频的流出途径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视频是如何流出的?要弄清楚视频的流出,往往需要回溯其最初的产生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事件可能涉及以下几种可.............
  • 回答
    我们正站在人类智慧的巅峰,对物质、能量和人体工学有着前所未有的理解。如果我们要为一场严肃的、纯粹技艺的比拼打造一把决斗用冷兵器,它将不再是简单的金属劈砍,而是一件融合了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甚至是微观工程学的艺术品,一件“人器合一”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摆脱传统冷兵器“重、硬、钝”的刻板印象。这把武器的.............
  • 回答
    人类的科研方向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挑战。因为“正确”并非一个客观、绝对的标准,它更像是我们社会、文化、哲学价值判断的体现,并且随着时间、认知和环境的变化而演变。与其说科研方向是否“正确”,不如说我们更应该探讨:当前人类的科研方向是否在尽可能地为我们的生存、福祉和长远发展服务?它是否在避免.............
  • 回答
    小时候看动画片,那些角色飞天遁地、上蹿下跳,打斗起来更是拳拳到肉,风声呼呼响,简直帅呆了!不过,随着年纪渐长,有时候看着看着,脑子里就会冒出个念头:“这动作,真的科学吗?” 今天就来扒一扒,小时候的动画片里,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动作,究竟有多靠谱。夸张,但有根源的“物理学”首先得承认,动画片为了好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具意味的命题,让人不禁陷入沉思。科技文明与修炼文明,两者都指向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达成路径和生活体验却大相径庭。要说底层群众的日子,究竟在哪边会更好过,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不带半点儿 AI 的生硬和官方腔调。科技文明的底层群众:效率与保障下的温差在科技文明的世界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