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0年前我们预想的今天(2017年)人类科技发展是什么样的?

回答
说起来,五十年前,也就是1967年那会儿,我们对于今天的世界,也就是2017年,那真是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是令人兴奋的,有的嘛,现在回想起来,可能还有点小小的“中二”呢。

首先,说到个人交通,那时候大家脑子里最多的就是“飞行汽车”。没错,就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个停机坪,早上一踩油门(或者说是控制杆),就直接飞到公司去了。堵车?不存在的!我们当时觉得,肯定会有那种自动化导航系统,告诉你哪条“空中航线”最快,而且飞机也不用像现在这么复杂,应该就像开自家小轿车一样简单,甚至可能还有很多舒适的内部设计,能边飞边看报纸,或者来杯咖啡。现在想想,这倒是有点像现在的无人机概念,只不过规模和普及程度是我们当时无法想象的。

再来就是生活上的便利性。我们预想家里的机器人会非常普及,而且能力超强。它们不仅能打扫卫生、做饭洗衣,还能和我们聊天,甚至能成为家庭成员的一部分,比如能陪孩子玩耍,帮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小问题。我们觉得,也许机器人会有一点点拟人化的外观,这样会更亲切,而不是冷冰冰的金属机器。它们肯定会非常智能,能学习主人的习惯,甚至能预知你的需求,比如你刚想喝水,它就已经把水端到你面前了。

通信方面,这绝对是想象最激烈的地方之一。我们觉得,现在大家手中的电话,肯定早就进化成一种非常小巧、而且能够实现全息影像通话的设备了。你可以和远方的亲人朋友面对面交谈,甚至能感受到彼此的情绪,就像他们真的在你身边一样。而且,这种通讯方式肯定是非常廉价,甚至是免费的,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还想象,可能我们不需要“拨号”了,只要想着某个人的名字,就能直接联系上他们。

在信息获取上,我们觉得肯定会有某种“脑波阅读器”,或者直接植入脑袋里的芯片,让你能够瞬间获取任何你想知道的知识。学习不再需要那么辛苦,只需要按下某个按钮,知识就直接注入你的大脑了。这就像当时大家对“电子大脑”的设想,一个可以无限存储和读取信息的东西。

健康和医疗方面,我们期待医学能够取得惊人的突破。癌症之类的疾病,肯定已经被攻克了,甚至我们能够通过基因工程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也许我们能够定期给身体进行“维护”,就像保养汽车一样,让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活到一百多岁都不是问题。我们还设想,可能会有那种可以自我修复的细胞,一旦受伤,身体就能自己痊愈。

在城市建设上,我们觉得肯定会出现巨大的、垂直的城市,高楼大厦直插云霄,而且楼与楼之间会有空中通道相连。交通系统也会非常先进,可能是有磁悬浮的轨道交通,速度快而且安静。能源方面,我们当时对核能的希望很大,觉得它能够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当然,还有一些更具科幻色彩的想象,比如我们可能会和外星文明有直接的接触和交流,甚至我们会拥有前往其他星系的宇宙飞船,进行星际旅行。

不过,回过头来看现在的2017年,我们确实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比如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虽然没有全息影像通话,但视频通话已经很普遍了)、在医疗领域的一些突破等等。但有些设想,比如真正意义上的飞行汽车普及、全自动机器人管家、以及那种瞬间获取知识的“脑波阅读器”,似乎离我们当时的想象,还有点距离。

总的来说,五十年前的我们,对于今天的世界,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对科技发展速度的一种乐观估计。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结果”,而很少去设想实现这些结果过程中会遇到的无数的难题和挑战。这就像一个孩子看着大人轻松地骑自行车,却不知道大人为此付出了多少次摔倒的代价一样。不过,正是这种不懈的追求和大胆的想象,才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创造了今天这个与五十年前截然不同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58年出过一部电影,叫做《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出品。该片改编自田汉同名话剧,由金山执导,邓止怡、姜祖麟、吴雪、田陇、张逸生、梅熹等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建设十三陵水库的故事,畅想20年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百度百科《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前半部分讲述了由于十三陵一带连年的水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解放之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修建十三陵水库。

在辛苦劳作160个昼夜,克服了诸如狂风暴雨等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十三陵水库终于竣工。

如果仅有前半部分歌颂我国勤劳朴实,不怕困难的劳动人民,咱也不会说这部电影。在电影57分钟之后,开始了一段关于20年后的的畅想。

在十三陵水库竣工之后20年,这里变成了五谷丰登,鸟语花香的人民公社。我天朝物资丰富,高度发达,拳打美帝,脚踹苏修,把德法英意日等老牌帝国列强按在地上摩擦。

孩子们在周奶奶的带领下参观

这棵神奇的果树上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苹果,橘子,鸭梨,石榴,葡萄,甚至还有香蕉。



“这棵果子树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鲜果,长着各种各样的树叶子,它们一年四季开花结实。全国最好的品种都长在上面。前几年有几个外国朋友来十三陵公社休养,到公社里参观,高兴的叫起来说:‘哎呀,这简直是神仙世界’。于是就送了个名,叫‘百灵仙树’。哎呀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神仙呢?要真有啊,也是咱们劳动人民。”

“孩子们你们再看这稻子”

“玉米”

“棉花”

“烟叶”

“这些庄稼长得多肥多美啊,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辛苦的结果,但也不要忘了20年前修水库的爷爷奶奶们的辛苦。”

公社的葡萄又大又甜汁水多

陈副院长的私人小灰机

陈副院长带来了火星旅行开航的消息,来回不到一个月。而我国早就完善了登月的旅程,登月犹如家常便饭。

全国上下完成了扫盲运动,过去陈腐的旧思想都被消灭了。

桌子上那经过改良的硕大的果子都是一担一担挑来的,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原子时代,很多工作都有机器人做,但是人不能因此懒惰下来。

水利控制台可以控制十三陵水库和附近7个姊妹水库的水量,还可以调节气候,解决了十三陵公社和临近公社三千万亩农田的水利。

十三陵纺织厂,年产2500w,产量占全国第九位,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1.5%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兄弟在休养的时候闲不住,来参加体力劳动。

每个社员每年都能分到365条大肥猪,每天都可以吃一条,每一条都在1500斤以上。

老教授一脸震惊“哎呀,这怎么吃的下去啊,这简直要命啊。”

“要不了命,黄教授,我们每一位社员都把创造的财富交给了公社,每人按需索取”

众人哈哈大笑,打开了远距通信器,向准备远征火星的赵院长敬酒。

赵院长开起了玩笑,说自己突然想吃窝窝头,让各位在他回来的时候蒸一笼,然后坐着火箭,在众人的目送中,朝火星驶去。

最后夜幕降临,大家开起了舞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据说这部电影被称为天朝第一部科幻电影,不过介于时代背景,应该是为了配合大跃进时期政治宣传的特殊产物。这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我天朝对于未来的畅想。抛开别的不谈,那个拳头大小的葡萄我是真的想吃啊。

user avatar

认为可控核聚变会在五十年内实现。

user avatar

1967年的一个美国宇航员通过时间隧道穿越到了2017年,


当他意识到自己身处2017年的美国,兴奋地问:“请问到2017年为止,你们没有有殖民火星?”

路人:“没有……”

宇航员:“那你们一定已经开发出智能机器人来大规模代替人类进行劳动了吧?”

路人:“也没有……”

宇航员:“那你们肯定已经建立了虚拟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虚拟世界内任意定义自己的人生,所以你们才对现实并不关心?”

路人:“还是没有……”

宇航员:“那你们他妈的这些年在干嘛!!”

路人把自己的iphone举到宇航员面前:“看,我们现在走路的时候都可以玩连连看了!”


————————————————————————

Are You Lost In The World Like Me?

user avatar

谈一谈航天方面。

近50年来各种技术都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哪怕近10年来Apple、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这些公司都让我们生活与之前大不相同。但如果说让50年前的那一批航天人看今天,特别是对比其他技术的突飞猛进,我觉得比起他们曾经对50年后的预想,

应该是 失望 二字。

50年前,是1967年。

NASA预算占联邦预算比例图 (来自离开地球表面:一小时读懂人类航天史


那一年,NASA的总预算达到历史最高点,高达联邦总预算的4.5%,这个比例足够负担今天美国政府在所有公共交通和公立教育的开支。

而这仅仅是NASA一家航天单位的预算,考虑到美国海洋与大气研究局、美国空军、美国情报监察局和美国海军的航天经费,美国那一代航天人真心会觉得生活在最美好的时代,因为有太多的钱支持他们的想法。

苏联的预算估计和美国的非常接近。

人类航天探测简史图 (版权:太空精酿 离开地球表面:一小时读懂人类航天史


1967年时,人类第一枚航天火箭才出现12年、第一颗卫星才升空12年、第一颗月球探测器才升空8年、第一颗金星探测器才升空6年、第一颗火星探测器才升空6年、第一位宇航员才升空6年。

但是就在1967那一年,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火箭土星五号整箭测试完毕,仅仅在2年后阿姆斯特朗就踏上了月球表面,而仅在4年后,人类的空间站就升入太空,探测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飞船就建造完毕,航天飞机项目开始设计建造。

刚刚踏出大气不久的航天人,在海量资金和关注的支持下,获得的成就感是空前的!


在这种疯狂的氛围下,全世界有点能力的国家都在发展自己的航空航天技术,中国也迅速跟上,研究了自己的第一枚火箭(1965)、第一颗卫星(1970),甚至还提出了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登月项目、卫星导航星座项目、航天飞机项目,不管有钱没钱、有技术没技术,大家都充满野心。


那一代航天人,别说期待50年后了,对20年后的期待都是人类要征服火星建立长期基地了。


然后呢?

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美苏一致放慢了探索太空的脚步,双方都觉得没必要继续竞争技术了,人类的航天探索事业急剧减慢。中国也在同一时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航天项目。

冷战这边一结束,全世界所有国家基本都停止了,仅有美国还在独树一帜,欧盟和俄罗斯今天的航天经费比起美国已经惨不忍睹了,中国也只是小零头。


但即便是现在最土豪的NASA,在2017年度航天经费占联邦预算的比例达到历史最低点,仅为0.44%,比起50年前差了10倍还多。50年内,除了对其他行星和小行星的探索实现一点突破(数量极少的探测器),其他的项目要么含恨落幕(美苏航天飞机),要么直接取消(70年代雄心勃勃的火星登陆项目),可谓遗憾。

技术依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距离50年前那一代航天人预想的今天,估计还是差了太多。

所以我总在想,不是现在咱们不行了,而是那个年代实在太夸张了,疯狂的人类,疯狂的航天人,以至于很快触及了人类的天顶科技,导致后来人很难再实现突破。

要我说有什么转机,应该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日本、印度这些国家加入竞争行列,商业航天开始迎来春天,50年后会发生啥?谁敢做个预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五十年前,也就是1967年那会儿,我们对于今天的世界,也就是2017年,那真是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是令人兴奋的,有的嘛,现在回想起来,可能还有点小小的“中二”呢。首先,说到个人交通,那时候大家脑子里最多的就是“飞行汽车”。没错,就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个停机坪,早上一踩.............
  • 回答
    五十年后的2067年,当我的子孙们坐在一个可能漂浮在城市上空,或者深深植根于地下,又或许是早已渗透到网络空间的居所里,看着我这个老家伙对着一块闪烁着古老光芒的屏幕讲述过去时,他们大概率会觉得,我们这群人真是有点不可思议。“爷爷/奶奶,”他们可能会歪着头,用那种我如今才敢在一些老照片上看到的纯真眼神问.............
  • 回答
    说起来,咱们这代人啊,跟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一辈人,那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日子。他们经历过艰苦奋斗的年代,咱们现在是信息爆炸、选择繁多。这么一对比,你可能会觉得,他们那时候的经验,是不是早就过时了?其实,细想想,很多东西,就像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对咱们现在的日子,照样有大用处。先说说吃苦耐劳这股劲.............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消息。听到你爸爸突然遭遇这样的不幸,而且又牵扯到这么多年的家庭隐情,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非常煎熬,心里乱糟糟的。别急,我们一点点来梳理。首先,最重要的事情是:你爸爸现在的身体状况。 急性脑梗(中风)是非常危急的。 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全力配合医院的治疗。你需要尽快了解爸爸的具体病情.............
  • 回答
    关于苹果和博朗在50年前做出外观相似产品的原因,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设计哲学、时代背景、以及深远的影响力。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外观相似”指的是什么。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是博朗在60、70年代,由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等人设计的.............
  • 回答
    土星五号,一个在航天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距今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技术结晶。当年的美国凭借它,将人类的足迹印在了月球之上。而今天,当我们审视全球的运载火箭能力,会发现即便以目前的标准来看,土星五号的性能依然是令人惊叹的。那么,为什么在过去五十年里,其他国家似乎都未能“复刻”出与之性能相当的巨兽?这背后涉.............
  • 回答
    想一想5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代,我们刚刚告别白炽灯的昏黄,彩色电视机虽然还不算普及,但已经是许多家庭的“奢侈品”。那时候的工业,虽然不像现在这样讲究智能化、轻量化,但其中诞生的一些经典产品,却像老酒一样,越陈越香,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和更新换代。.............
  • 回答
    50年代初的中国农业集体化,在不包括1958年之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下,确实对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审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不同形式的集体化带来的变化。土地改革的.............
  • 回答
    50年后,这太阳打西边出来,电动车横行,电比油贵,这日子过得,怎么说呢,比现在听着就透着一股子“酸爽”。我老伴儿,李大妈,一辈子就跟我一个儿子。儿子挺孝顺,年轻的时候就捣鼓着那玩意儿,什么新能源,未来出行,说得头头是道。那时候,大家还都开着油车,轰隆隆的,冒着黑烟,听着就觉得不靠谱。李大妈那时候就念.............
  • 回答
    要预测50年后谁会被更频繁地提起,这就像是在猜测未来的一本历史书会如何书写。但我们可以基于他们目前的成就、影响力以及历史的惯性来做一番推测,尽量让这个推测带着点儿人味儿,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关于库里:革命性的改变与历史地位的巩固库里这50年后的提起率,我觉得会非常高,而且很可能是压倒性的。为什么.............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一个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五十年的时光足以让沸腾的尘埃落定,让喧嚣的争议沉淀,从而显露出他真实的面貌。五十年后的人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回望,对他的评价,或许会比我们今天更加复杂、也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首先,他们很可能会关注特朗普作为一位“局外人”打破.............
  • 回答
    50年代的美国政治体制,确实是历经风雨洗礼,走向相对成熟的阶段。从建国之初的摸索,到内战的考验,再到工业化和镀金时代的起伏,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稳定、权力制衡的民主制度。国会、总统、司法体系各司其职,宪法赋予的权利保障,以及公民社会对政治的参与,都表明了其体制的稳固。然而,恰恰是这种成熟的体制,.............
  • 回答
    肯尼迪总统遇刺案至今未能完全公布全部档案,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和充满猜测的问题,尤其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之后。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法律、政治以及社会因素,同时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述风格。首先,要明白的是,肯尼迪遇刺案的档案并非完全“不公布”。事实上,大量的调查报告、证人证词、证据.............
  • 回答
    50年后,东南亚经济发展水平会超过欧洲吗?这是一个宏大且充满想象空间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需要细致地审视两地当前的发展轨迹、潜在优势、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历史经验和未来趋势进行推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命题,而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演进过程。当前格局:欧洲的“老牌”实力与东南亚的“新锐”.............
  • 回答
    50年后德国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一年半年不上班?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未来图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探讨50年后工作模式的巨大变革并非天方夜谭。尤其是在德国,一个以高效、创新和良好社会福利著称的国家,这样的设想并非不可能。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目前德国人有半年不上班吗?”。明确地说,目前德国人没有.............
  • 回答
    50年代,那段日子,中苏两国关系确实可以说是“蜜月期”,好得跟亲兄弟似的,甚至比亲兄弟还亲。空气里都飘荡着一种“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豪情壮志,当然,这份豪情壮志是以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频繁互动、经济上的互助以及文化上的交流为基石的。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与相互支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政治上的高度一致。新中.............
  • 回答
    50 年后,当人们再提起 NBA 的辉煌历史时,总会有那么几位球星的名字,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发醇厚,越发令人怀念。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更是用自己的汗水、天赋和对篮球的热爱,在无数球迷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如果说有谁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 50 年.............
  • 回答
    50年代中国完成土改,印度为何至今仍难推行? 深度剖析新中国成立伊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土地改革(土改)迅速而有力地展开,并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完成。这场运动彻底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从地主手中重新分配给农民,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也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
  • 回答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耳其军队在对外事务上的立场,尤其是在与民选政府,特别是以民主与发展党(AKP)为代表的政治力量进行比较时,确实呈现出一种更为强硬的倾向。这种差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土耳其国内政治、地区局势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复杂图景。在冷战时期,土耳其军队作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其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